山西老窑瓷古陶瓷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洁白如玉、光泽细腻、造型典雅而著称。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董,也有当代佳品,件件都是瓷艺精华,让人叹为观止。
一、唐代白釉瓷器唐代白釉瓷器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重要宝藏之一。
唐代白釉瓷器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釉色洁白,有的略带青色。
器物以碗、盘、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其中尤以秘色釉器和刻花器为佳。
二、宋代白釉瓷器宋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的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
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多种形式。
宋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
三、元代白釉瓷器元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亦有珍藏。
元代白釉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釉色纯净,器型硕大,装饰简洁大方。
元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青白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
四、明代白釉瓷器明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丰富多彩。
明代白釉瓷器釉色洁白,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明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五、清代白釉瓷器清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更为多样。
清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康、雍、乾三朝的白釉瓷器最为著名。
六、当代白釉瓷器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当代白釉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代白釉瓷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当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第二篇范文一场穿越千年的白釉瓷器之旅: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鉴赏山西博物院,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宝库,收藏着众多珍贵的白釉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华陶瓷工艺的千年传承,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博物院,领略白釉瓷器的别样风采。
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

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三晋名窑珍品的鉴赏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平阳窑品名:珐华罐年代:明代珐华始于元代,明中期以后盛行于山西晋南地区,是山西首创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和地方特色的陶瓷品种。
《饮流斋说瓷》云:“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
蒲州一带所出皆最佳,蓝如深色宝石蓝,紫如深色紫金紫,黄如透亮之珀,其花以生物花草惟多。
”珐华器的制作方法是:以牙硝为助融剂,运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术,于器表面勾勒出凸起的纹饰轮廓,然后再填以蓝、紫等各色釉料,入窑烧制而成。
这只珐华罐,造型庄重,色彩浓艳,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王鼎)三晋名窑珍品鉴赏油滴是黑釉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油滴瓷是用含铁的天然釉料,利用其烧成中胎质和釉层受温度影响所起的复杂变化而生成,有金油滴、彩油滴、银油滴、褐油滴等。
山西怀仁窑生产的油滴碗多为银油滴,孟家井窑生产的多为褐油滴,平阳窑烧制的油滴斑较大。
此碗内壁的“油滴”由小到大从口沿向盏心聚集,看去犹如在漆黑的苍穹中,遍布银光闪闪的`星星,美妙绝伦。
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交城窑品名:花釉执壶年代:唐代“花釉”为唐代最富时代特色的瓷器品种之一,其装饰方法是将蓝、白、褐、绿等低温色釉,任选一种或多种装点在黑釉瓷器上,在烧成过程中色釉自然流淌,形成五彩斑斓的效果,呈现出美丽的花釉斑,极富艺术魅力。
此瓶造型与装饰浑然一体,蓝斑浸润自然,颇能体现唐人浪漫之风韵。
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窑名称:交城窑品名:白地柿红彩执壶年代:北宋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亮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工艺,是从唐代长沙窑开始的。
这个时期,北方民窑以烧造单色釉瓷为大宗,生产彩绘瓷的窑场极少。
交城窑烧造的白釉柿红彩瓷新颖独特,可谓开山西瓷业彩绘瓷之先河,促进了彩绘瓷在北方地区的发展。
该瓷为五代至北宋早期流行式样,肩部的柿红彩独具山西地方特色,为山西早期彩绘瓷之佳品。
(王鼎)三晋名窑珍品鉴赏古瓷窑名称:介休窑品名:白釉镂雕香熏炉年代:宋宋代山西民窑的细胎白瓷,在工艺技术和艺术造型上,都有显著进步。
山西陶瓷窑址考古分析

山西陶瓷窑址考古分析作者:杜祥乾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陶瓷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内考古事业的发展,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古代陶瓷生产大省,山西在保护陶瓷文化遗产的工作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山西陶瓷;宋金瓷窑;河津窑一、山西陶瓷考古概况山西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丰富的制瓷原料、充沛的水源、优质的烧瓷燃料以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陶瓷业的辉煌。
历史上,陶瓷窑址遍布山西全境,仅见于方志史料记载的就达50余处,烧造历史久远,品种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山西在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与其他主要产瓷省份,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等相比仍较落后,研究、保护工作的开展相对滞后。
山西陶瓷的考古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全国性瓷窑调查的全面展开,山西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77至1978年,山西省陶瓷史编写小组“调查了省内26个县、市的64个古窑遗址,采集了古陶瓷标本3万余片(件)”。
山西陶瓷烧造始于唐代,发展于宋,金元时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清延续烧造,一直持续至民国,生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器物品类齐全,色彩绚烂,装饰技法多样,前后历经一千余年,绵延不断①。
从釉色来看,山西陶瓷以黑釉和白釉为主,青釉、三彩、红绿彩、白釉黑褐彩、黑白釉、酱釉、茶叶末釉、黄釉、绞胎、绞釉(包括绞化妆土)、窑变(油滴、兔毫等)、钧釉、绿釉、琉璃、珐华、孔雀蓝釉、青花等兼而有之。
在装饰技法上,素面、画花、剔花、刻花、划花、印花、镶嵌、堆、贴、镂、雕无所不用。
器物器型包罗万象,以碗、盘、罐、瓶等生活实用瓷为大宗,瓷塑类生活玩具最常见,大量生产瓦、脊饰等琉璃建筑构件,也有佛像类瓷塑。
匣钵、支垫等装烧工具和窑炉遗存多有发现。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宋龙泉窑瓷器鉴赏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以日常用具碗、盘、壶为主, 器物类型并不多,底部修坯平滑,常见以刻花进行装饰, 这一时期瓷器的特点是厚胎薄釉,釉层较薄,整体呈一种 青黄色(黄中带绿的颜色,见表1)。发展至北宋中期以 后,龙泉窑自己的风格开始显现出来,器物类型也增多 了,瓶、盘、炉、渣斗等器物开始出现,样式也丰富起 来,装饰上仍以刻花为主。
龙泉窑是中国瓷器历史中最为长寿的民窑系统,目前 主流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的烧造是从北宋一直延续到清 初康熙年间,时间跨度700余年。宋代庄绰《鸡肋编》记 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 盖取于此。”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记载有关龙泉窑青瓷 最早的文献。
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起了宋朝,他知道“兵骄则逐 帅,帅强则判上”,所以宋朝开始启用“文官集团”来治 理国家,虽历尽艰辛,但享国近300年,开创了中国历史 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各大名窑相继登上舞
晚期的厚釉类瓷器更多趋向于梅子青釉,约在南宋晚 期。梅子青釉因釉层颜色像青梅而得名,其釉的玻璃化程 度比粉青釉稍高,所以烧造时要求胎色的白度便会更高一 些,釉面有很强的乳浊感,状如凝脂,烧成温度也要高于 粉青釉,需要较强的还原性气氛,烧成温度为1250~1280 摄氏度。
5 结语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风格、 绝美的釉色展示着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和实用的追求。 龙泉窑青瓷的传承与发展、碰撞与融合,形成了悠久夺目 的青瓷文化遗产。不论是北宋时期的创烧,还是发展至南 宋时期的极盛,都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 倡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让中国的瓷 器成为世界的骄傲,世代不衰。■
参考文献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以其洁白如雪、光泽细腻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瓷的韵味,又有时代特色的印记,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北朝时期到明清时期,白釉瓷器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北朝时期的白釉瓷器,多为青白釉,釉色清澈,胎质细腻。
如馆藏中的一件北朝白釉唾盂,造型简约大方,釉色洁白,展现了北朝时期瓷器的古朴与厚重。
进入唐代,白釉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白釉瓷器以邢窑和定窑为代表,邢窑白釉瓷器釉色光润,胎质细腻,而定窑白釉瓷器则以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器型规整而著称。
如馆藏中的一件唐代定窑白釉碗,器型饱满,釉色洁白,体现了唐代瓷器的雄浑与大气。
宋代白釉瓷器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南方白釉瓷器和以定窑为代表的北方白釉瓷器各有特色。
宋代白釉瓷器釉色纯净,胎质细腻,器型多样。
如馆藏中的一件宋代景德镇窑白釉梅瓶,造型优美,釉色洁白,展现了宋代瓷器的优雅与灵动。
元代白釉瓷器在继承宋代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元代白釉瓷器釉色更加纯净,胎质更加细腻,且出现了许多大型器物。
如馆藏中的一件元代白釉大盘,釉色洁白,胎质细腻,展现了元代瓷器的豪放与大气。
明清时期的白釉瓷器,则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更加注重艺术表现。
明清白釉瓷器釉色洁白,胎质细腻,器型多样,且多采用刻、划、印等工艺手段,使瓷器更具艺术魅力。
如馆藏中的一件明代白釉瓷罐,造型独特,釉色洁白,纹饰精美,体现了明代瓷器的艺术风采。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What(是什么)白釉瓷器,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价值的陶瓷品种,以其纯净的洁白色泽和细腻的光泽而备受赞誉。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白釉瓷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山西地区出土北朝釉陶赏析

山西地区出土北朝釉陶赏析作者:游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4期摘要:山西在北朝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时代,平城一时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末年,社会动荡、六镇丧乱,权臣高欢以晋阳为“霸府”遥控邺都,之后更是作为东魏、北齐的“别都”,繁盛有逾邺京。
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艺上承汉魏传统,下启隋唐新风,获得空前发展。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出土的北朝瓷器越来越多,向我们展示了北朝至隋时期釉陶的新发展。
关键词:北朝;釉陶;山西地区最早出现施釉工艺的陶器是商周时期出现的原始瓷器,它们的表面有与陶胎结合很牢的一层玻璃釉质,与陶器相比,烧成温度更高,吸水率更低,更适合作为容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釉陶在西汉时大量出现,此时烧制的釉陶在釉料中加入了一种特殊的助溶剂—铅,由于铅的加入,釉陶一般只需要700~900摄氏度就可以烧制成,所以又被称为低温铅釉陶。
汉代釉陶的着色剂主要是铜和铁,因此主要呈现绿、褐和黄色。
东汉政权灭亡后,社会长期动荡导致釉陶的生产发展陷入停滞。
北朝时期,各个胡族先后入主中原,掀起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高潮,中原地区传统的低温铅釉陶生产工艺与草原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相结合,更由于中外交流的通畅,此时的釉陶生产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展现出了新的生机。
山西在北朝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里重要的北朝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所出土的釉陶遗物向我们展示了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以及时代风貌。
1 承继汉魏北朝釉陶的器物类别除了常見的生活用具之外,陪葬明器更是考古发现中的另一大类,而且因为陪葬陶俑造型各异,其陶胎制作、施釉及烧制环节比寻常生活用器更加复杂,从造型更可见其对先代工艺的继承。
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漆画屏风引人注目,但墓中发现的300余件陶俑组成的俑阵更让人震撼(图1)。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作者:王文玲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6期红绿彩瓷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对我国彩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不仅孕育了元代釉上彩绘瓷艺术,还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
红绿彩这种“极俗而雅”的创新性陶瓷装饰艺术打破了传统单一色釉的装饰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使得中国瓷器走上绚丽多彩的发展之路。
同时,红绿彩瓷又是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填补了我国金代陶瓷史方面的研究空缺。
本文以长治博物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为例,对红绿彩和八义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八义窑红绿彩瓷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征以及浓厚鄉土气息的地域特色。
一、红绿彩和八义窑(一)红绿彩红绿彩,在早期的考古文献中被称之为“宋加彩”或者“金加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的釉上彩。
随着对红绿彩器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绿彩瓷的产生年代在金代中后期。
红绿彩瓷是指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上,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原料,通过毛笔蘸红绿彩料绘制成植物或动物纹饰,最后经过800 ℃的低温而烧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瓷器。
红绿彩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绿彩瓷器的发现源于20世纪初期,叶麟趾先生在其《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中“宋朝瓷器”一章的“磁州窑”一节里就谈到了红绿彩“尚有红绿黄三种彩色者”,这应该是关于红绿彩瓷器最早的文献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江西等省都发现了红绿彩瓷器和窑址。
从考古发掘中可知,红绿彩瓷比较常见的有碗、盘、罐等日用品和一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妇女等瓷塑品[1]。
(二)长治八义窑山西省境内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有长治八义窑、东山窑、南泉庄窑、大同市浑源青磁窑、临汾龙祠窑和高平窑,其中八义窑是生产红绿彩瓷器最重要的窑址,以烧红绿彩瓷最为著名。
山西名窑——浑源窑

山西名窑——浑源窑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0年第16期浑源窑,山西古代著名瓷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的浑源县。
据考,浑源窑创烧于唐代,历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历史悠久,技术领先,享有盛誉,是晋北地区的领军窑口。
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山西境内古瓷窑众多,遍布晋南、晋中、晋北各地。
山西地区陶瓷业成规模的历史始于唐代。
最早研究山西陶瓷的专著《山西陶瓷》在山西省窑址一览表中,列出的山西唐代瓷器窑址有浑源、平定、交城、介休、榆次等九处。
《中国陶瓷史》记载了山西交城、浑源、平定三处唐代窑址。
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市浑源县城南约8公里处,发现两处唐代陶瓷窑址,引起了陶瓷学界的高度关注。
浑源窑的历史,《辽史·肖阿古只传》中即有“天赞初( 922年),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的记载,由此而知浑源窑在五代后梁龙德年间已产瓷。
唐代是浑源窑的创始阶段,烧瓷品中主要有白釉、黑褐釉、黄釉等。
窑址遗存物中,白釉器占多数,器型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眙;玉璧底碗的底足心有施釉与无釉之分,碗内有三个支烧痕。
有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的碗,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色之间,具有独特风格。
此外,还发现有褐釉、黄釉席纹钵、罐瓷片标本,胎体瓷化程度较高,釉面纯正光洁,席纹古朴大方,非常精美。
宋金时期,浑源窑窑场扩大,瓷器品种增多,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青釉、茶叶末釉、白釉剔刻花、黑釉剔刻花、白釉印花、钧釉瓷、白地黑花瓷、镶嵌瓷等,异彩纷呈。
器型有碗、钵、罐、瓶、瓷枕、瓷塑像等。
浑源窑烧制瓷器品种如此繁多,这不仅在雁北地区,在山西其他地区瓷窑中都少见,显示了其先进技术和生产规模。
技术领先精品闪耀浑源窑技术领先,瓷器品种丰富,装饰技法多样,有划花、剔花、印花、笔绘、贴花、镶嵌等。
其中以黑釉剔花、镶嵌瓷最负盛名。
黑釉剔花是宋代民间瓷窑的装饰技法之一。
所谓剔花,即是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并刻画出纹样,然后将纹样以外的釉层剔去,露出胎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老窑瓷古陶瓷鉴赏1、什么是老窑瓷?老窑瓷器大都为民用器,俗称老窑瓷。
—意为古老之瓷,二意为老百姓用瓷。
但哥、官、汝、定、均、龙泉、耀州、磁州八大名窑,亦统称老窑瓷。
官器亦入例,即古老之意。
2、山西的老窑瓷有哪些?山西老窑瓷,始于西汉釉陶期。
魏晋时出现青瓷[大同青瓷镇]承接到唐代黑釉出现。
真正的瓷及艺术成熟于宋辽。
在金元时走向鼎盛。
这在山西考古研究发掘各诸窑口,均有文献。
在宋辽金出土中常有碗、罐、瓶、灯、炉等经常出现。
特别是黑釉剔划花梅瓶、划花梅瓶,其娴熟的纹饰让人叹止。
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元代黑釉剔牧丹纹花口瓶,其工艺与造型堪称一流,并上有:介休窑划刻款。
其下为假高喇叭口圈足,造型大气,应是一件赏器。
山西诸窑由南向北的分布大抵为:运城、临汾、霍州、长治、晋城、河曲、汾阳、介休、潞州、榆次、平定、寿阳、太原、阳曲、宁武、山阴、大同、浑源、阳高……3、老窑瓷是什么吸引了您?· 山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混杂文化,包括人种的混合,这样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文化源于战争,胡、汉、金辽没完没了的拉锯弃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营盘是永存的,这营盘就是强大的汉文化,汉文化的大通化是必然的,包括强大的康乾大帝,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这些文化的演变,均记录在了不朽的瓷器之上。
这也就是人对瓷器的追捧,对文化的热衷。
战争的平息、河患的稳定、国家的戌边垦田、明代最后一次大移民,形成了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这样也就把山西的人文文化瓷文化撒遍了全国. 在唐宋繁盛一时的黄河碛口、磁器口古镇,是南来北往,东下瓷器的集散地。
这样就有了山西诸窑口瓷工们的集各窑所长,取其精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条件,将全国瓷制业的大揉合。
前几年在黄河下游出水的南宋沉船中证实了这一点,沉船中打捞出水的瓷器有:吉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其中黑釉狗添盏、兔毫碗、均窑碗、定窑器,均为山西诸窑。
当然,这亦与山西丰富的制瓷资源相关。
山西诸窑由南向北的分布大抵为:运城、临汾、霍州、长治、晋城、河曲、汾阳、介休、潞州、榆次、平定、寿阳、太原、阳曲、宁武、山阴、大同、浑源、阳高……从部分窑址的挖掘,大都以黑白釉磁州窑为主。
4、尽您所知,讲讲山西老窑瓷的工艺技术。
· 山西老窑瓷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山西霍州窑金代黑轴披白如意狗舔红罐5、剔花与刻花分别是什么概念?普通收藏者怎么去判断区分?刻花、划花;就是在坯胎半干时,在上面用竹器,或骨器铁器,在上面划出图案来,剔出图案来,这要比画要难的多,珍贵亦在此山西浑源窑白釉填黑剔花罐径35厘米辽代6、什么是化妆土?化妆土的意义、重要性?化妆土即白色的泥桨,类似我们在建筑的毛墙面上打腻子,刮平。
因为瓷胎的粗糙,颜色的需要有关。
上化妆土,也类似于女人用的粉底霜。
有了底子,你方可在上面吟诗做画,给人以美。
化妆土,是从晚唐时出现的。
山西八义窑辽金姜黄釉底绞釉纹饰高足杯俗称马上杯极为罕见7、请您谈谈山西的珐华· 珐华一词始出方言俚语,珐华原意为粉花、粉画。
即用袋装粉泥,在成坯之上挤粉泥而立。
(一如现用的牙膏,生日蛋糕上之奶油花)由于晋东南人法粉不分(如南人之肉漏不分)外埠人误粉为珐。
当然,明景泰年间官家珐琅罕迹于民,色彩鲜丽斑斓,山西珐华彩亦雍容华贵,色泽釉彩及其刻绘艺术有过之而无不及,将粉画转词珐华亦何尝不可?总之,珐华为误传,这美丽、善意的荒谬倒也给山西珐华陶瓷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从唐、五代的三彩陶瓷,辽金的三彩陶瓷,宋代的南青北白,山西的珐华陶瓷,传承综合了各代的具象审美,突显独创了珐华彩釉陶瓷,它以北方文化为背景的粗犷、豪放,朴实的农耕文明、游牧文化,揉合的民族情结刻画在了陶瓷之上,形成了山西黄土高原独特的琉璃珐华文化。
景德镇的珐华彩釉,无疑是明代大移民时,被迁移的山西制瓷工匠将此技术一并传入南方,大步伐地推进了景瓷的一统天下。
这是历史,有书在。
山西人对中国瓷业的霸主地位的树建,功不可没。
同时,山西的瓷业也从此走向衰落。
明早期珐华执壶8、老窑瓷有没有重器?如果有,您认为是什么?山西老窑瓷首为珐华瓷、红绿彩瓷、定窑系瓷、剔刻花瓷。
在前十年的瀚海,曾以1600万人民币拍出一件河曲窑刻花黑釉梅瓶,当时拟为天价。
9、您如何看待那些不在博物机构内的老窑瓷精品?据我所知,山西博物机构多年来基本没有注入资金,在民间购买。
这是对山西瓷器流失的重大过失。
政府不为行为,这就导致民间藏家的私有性,与买卖性。
民间藏家、与外埠流失的文物,比官方早年藏品要精美数十倍辽代山西长治八义窑虎枕10、讲讲您收藏老窑瓷的历史吧。
我从82年开始收藏,以老窑瓷为主。
当时工资是42元钱,挤出些钱来收藏。
2--10元一件不等,当时朋友们们说:雪野同志吃着白菜豆付搞收藏,真是有病。
喜好这一口没办法,任何事物其实有个共性,那就是喜欢了,你就有病了!包括喜欢文字、艺术、女人。
你说这是事业,人家说你病的不轻。
那没办法!辽金山西八义窑黄釉坦口高足炉11 有没有令您一见倾心、辗转反侧、念念不忘的老窑瓷?收藏是个无底洞。
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是一个彻底的吸毒者,上隐无改。
念念不忘的常有,但那需要大银子,只能望瓷兴叹!12、讲几个您收藏老窑瓷的故事吧。
13告诉普通收藏者如何断代、防新。
14 如何从普通老窑瓷中发现精品?首先要断定它的窑口。
介休窑、霍州窑、浑源窑、平定窑、八义窑为大窑口,类似景镇窑与边邻的地区窑,窑口好,价值就大山西大同窑15、怎么保存、养护、收藏老窑瓷?16、山西老窑瓷在中国民间陶瓷里的地位?山西窑瓷器不上价,主要是和山西人的性格有关。
质朴、内廉、不张扬、不夸谈、闷头谋事,也就是不善炒作。
故外埠人,把山西诸窑口的瓷品购得,都当名窑口卖:白胎器说成河北定窑。
黑釉器说成吉州窖。
山西均器说成河南窑。
白釉黑彩绘说成磁州窑……随着信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藏家正意识到山西老窑的重要性,和地位性,与不可再生性。
自然就水涨船高,五年之内山西老瓷翻了五倍,且还在猛涨。
我予言:山西老窑瓷在会不久的将来会,让世人大跌眼镜!地位自然会升高山西浑源窑元代天兰釉均瓷山西介休定瓷豆山西八义窑红绿彩盘18、讲讲您的彩陶“采桑图”罐的故事。
这故事还在进行中改日再说19、山西老窑瓷作为器主要有哪些种类?胎质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其胎质细密,且轻溥。
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胎质粗疏,且厚重,造型粗犷,有游牧文化的气息。
其胎质可见瓷石棵粒,这与地方瓷泥材料有关。
当然,精细瓷器也甚称绝伦,如浑源绘画与剔、刻、划、印纹饰。
山西南部的纹饰大都写实,刻画细腻,而北部的纹饰大都写意、豪放,一只鸟可以一笔而成,有大朴大拙之美。
20、作为普通收藏者如何欣赏老窑瓷?山西南部窑口至太原为界,其胎质细密,且轻溥。
造型秀雅,有中原汉文化的传承。
太原以北至大同、阳高,胎质粗疏,且厚重,造型粗犷,有游牧文化的气息。
其胎质可见瓷石棵粒,这与地方瓷泥材料有关。
当然,精细瓷器也甚称绝伦,如浑源21、作为著名诗人、古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您能从您的角度谈谈心中的老窑瓷吗?华夏至今五千年文明,睿智而才华横溢的祖先们,给山西遗留下大批珍贵文物,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东方艺术“博物馆” 之称的山西.是祖先们给与的辉煌。
这伟大的文明, 只有承接,弘扬,方可延绵不绝。
反之,断档,遗弃,消亡。
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做为承接者必须严重思考的问题。
22、据说您编写了一部《山西老窑瓷》的大部头学术著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吗?就古玩而言,从清未的北京天津的古玩商就涉足山西。
山西遍地皆文物;一是祖先们对文化的爱戴,二是山西人持家过日的仔细,视古物为生命。
山西人舍命不舍财,外埠人此言说,其中就包括古玩。
三是地理环境;无水患,高地墓穴的藏存,兵祸的难及。
四是晋商五百年的富足, 且对古文化热衷。
五是历史文化的厚重。
二十年前我们每到星期六就可以看看到三五成群的北京人、天京人、石家庄人空手而来,星期日就会满载而归。
是山西的古玩,丰盈兴盛了京,津,石的古玩城。
这些古玩商们从不讳言,因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现在京城的古玩大亨,学者马未都先生也不讳言; 三十年前他南下山西,多半是山西的古玩成就了他的大业。
[马说陶瓷]一文中,对山西的历史充满了敬重。
外埠人能如此热衷古文化,作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热爱山西的人,我们理所应当从自已做起。
无疑,古玩.文物,是历史的日志,是先民及祖先的留言簿,是岁月给后人的遗嘱。
做为子孙.后生.我们当发现.寻找.珍存.呵护。
从研究中发掘文明、补遗文化、承前启后、完善历史。
这就是我的初衷,这本书已脱稿,等待付梓。
23、您怎样与您的朋友、同好欣赏山西老窑瓷?没有老窑瓷的日子里,您在干什么?是什么样子?一件瓷器,必须要经过选择,精细的淘泥,千百次的摔打捏制,轮制刀削、风干.窑工将自己的艰辛、劳苦,精神内在的希冀,与美好的愿望倾心于器上.(这与生命的成形无异父母的期冀无异)而瓷器不负苦衷,在千度之上烈火数日的涅磐中再生,各色努力克制,做好自已的艺术形象。
相互大度、最终捧献与世人面前,这种和谐之美.让人们千古赞叹。
(这与做一个高尚的人无异)一捧泥土尚能如是高尚,完成自我的生命。
它庄重、饱满、不艳、不俗,且品质富贵。
人啊!学学无言瓷之品德吧!(这与人之楷模无异)在没有老窑瓷的日子里,写作、喝酒、在艺术之上玩,等待老窑瓷的到来。
来与不来,那是命。
该是你的,死也是你的。
不是你的,到死也不是你的。
命中没有莫强求。
强求你就会痛苦。
采访:唐晋答: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