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考核试卷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考核试卷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6.以下哪个陶瓷品种以烧制温度高、釉面光洁著称?()
A.青花瓷
B.粉彩瓷
C.钧瓷
D.琉璃
7.以下哪个朝代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以下哪个陶瓷品种以“薄胎厚釉”著称?()
A.定窑白瓷
B.钧瓷
C.汝窑青瓷
D.哥窑青瓷
9.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以下哪个陶瓷品种被誉为“千峰翠色”?”()
1.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以下哪些朝代被誉为制瓷业的黄金时期?()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以下哪些是陶瓷的主要原料?()
A.高岭土
B.长石
C.石英
D.碳酸钙
3.以下哪些是唐三彩的特点?()
A.彩色釉陶
B.多为陪葬品
C.釉色以黄、绿、白为主
D.制作精细,造型多样
4.以下哪些是青花瓷的特点?()
3.请详细说明宋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及其在当时陶瓷艺术中的地位。()
4.以一件你熟悉的中国古代陶瓷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价值、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D
4. D
5. B
6. C
7. A
8. C
9. C
10. C
11. A
12. B
13. A
14. D
15. C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中国古代陶瓷中,被誉为“瓷母”的是_______。()
2.宋代五大名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花瓷鉴赏300字

青花瓷鉴赏300字

青花瓷鉴赏300字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随着明清时期的发展,青花瓷逐渐成为宫廷和民间常见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愈加精湛和丰富。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

它以青花为饰,白瓷胎为底,集彩绘、雕塑、镂空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瑰宝。

青花瓷的特点是色彩对比鲜明,图案清新雅致。

在鉴赏青花瓷时,首先要看的是它的造型和胎质。

好的青花瓷造型应该匀称、规整,线条流畅;胎质则要细腻、坚硬,色泽洁白。

其次是青花的发色和绘画技巧。

真正的青花瓷,青花颜色鲜艳、明亮,蓝色中带着微微的黑色;绘画则要细腻入微,构图精妙。

最后,还要注意青花瓷的纹饰和款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窑口,纹饰和款识都有所不同,这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第15课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课件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37张PPT)

第15课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课件高中美术鲁美版美术鉴赏(37张PPT)
在北方,北朝晚期的白瓷以邢窑为起源,历经由隋至唐的发展而成熟。到北宋时,定
窑脱颖而出,称为最佳的白瓷产地。作为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其特点是胎薄而轻,质
坚硬,色洁白,不透明,以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为人喜爱。
定窑白釉孩儿枕
邢窑白瓷穿带壶
高18.3cm 长30cm 宽18.3cm
高20cm 口径6.3cm
瓷,其次有黑釉、紫釉、绿釉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
亦称白定。定窑瓷在器物的口沿处多不施釉,称“芒口”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高22cm 口径5.5cm 足径6.4cm
宋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莲瓣纹碗
高8.2cm 口径19.7cm
北宋 定州博物馆藏
利胚
利用工具将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坯体经过修整,使之厚度适当、表里如一。
晒胚
刻花
施釉
它是指坯体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
使之光滑,方法有浇、荡、喷、涂等。
陶和瓷的区别?
烧窑
烧窑是成瓷的最后的一道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
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汝窑天青釉弦纹尊
高10.3cm 口径16cm
高12.9cm 口径18cm
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青釉碗
瓷器鉴赏的方法
1、年代出处
2、器型和胚胎
3、纹饰及釉色
4、制作工艺
哥窑奇瓷
哥窑建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传说南宋浙江处州有两兄弟,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哥哥
西晋时南方的窑主要产青瓷,其中浙江越窑直到唐五代时期一直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

如何鉴赏评估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图片资料图片资料图片资料【编者按】在上海博物院展出的“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汇聚了全球收藏机构珍藏的90件元青花重器,展品总估价超过百亿元。

其中,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以及7年前拍出2.3亿元的《鬼谷子下山》大罐等稀世珍品悉数登场。

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十亿不卖”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也应邀短期参展。

如何鉴赏青花瓷?我们该怎样判断一件青花瓷的价值?近日,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程晓中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了一场《瓷之色——古代青花瓷器鉴赏》讲座,为喜爱青花瓷的人们提供了参考答案。

【名家简介】程晓中,南京博物院征集鉴定部研究员,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江苏管理处责任鉴定员(古陶瓷)。

从事古代陶瓷器的鉴定和研究工作30年。

曾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独立撰写学术专著《青瓷》、《白瓷》、《青花瓷》、《明清瓷器》、《清宫瓷器》、《吴地紫砂陶艺》、《御用瓷器》等。

【鉴赏篇】●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收藏界才有了“元青花”的概念●元青花纹饰画得很“满”,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是代表作我国在东汉出现了青瓷,南北朝后开始出现白瓷。

唐代的越窑秘色瓷和邢窑白瓷成为贡瓷,唐代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和宋代的五大名窑等都是瓷中奇葩。

收藏界最流行的是元、明、清的瓷器,有单色釉、彩绘瓷,彩绘瓷中以青花瓷的数量最多。

元代以来,青花瓷成为瓷器中的主流。

所谓“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先在瓷胎上绘画图案,再罩以透明釉,经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元初得到发展,而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元至正年间。

民国初年,英国的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从旅英华侨吴赉熙手中买下了一对“供养款”青花象耳瓶,这两只大瓶据吴赉熙所说是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购,他们认为是不值钱的明代青花。

[鉴赏]陶瓷鉴赏

[鉴赏]陶瓷鉴赏

中国陶瓷——泥与火的结晶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他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干,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而CHINA则是中国。

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

在这一阶段,对我国制陶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已开始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等,砖瓦从此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与收藏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与收藏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与收藏
中国古代陶瓷作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在陶瓷鉴赏与收藏领域中,中国古代陶瓷作为重要的收藏品种类,备受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首先,中国古代陶瓷的鉴赏价值是非常高的。

中国古代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鉴赏时,需要从陶瓷的造型、纹饰、釉色、胎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例如,汉代的汉白玉为国之瑰宝,唐代的三彩釉厚丰满、彩色绚烂,宋代的青瓷以色白如脂、釉如镜而著称,元代的青花瓷器在纹饰上更是别开生面。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进行鉴赏和欣赏。

其次,中国古代陶瓷的收藏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古代陶瓷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收藏中国古代陶瓷时,需要注意保存完整的器物、了解其年代和风格、注意鉴别真伪。

另外,对于一些知名的陶瓷名家作品,更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品位。

例如,在明代,徐渭等大画家亦从事过青花瓷的装饰画作。

中国古代陶瓷的鉴赏与收藏对于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代陶瓷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认识和赏识。

因此,对中国古代陶瓷的鉴赏与收藏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学习,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与欣赏,感受中国古代陶瓷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器赏析

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器赏析

图1 汉代绿釉陶碓房三门峡市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器赏析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 狄欣怡图2 汉代绿釉陶仓房房内有一践碓(脚踏式米臼)和一磨盘。

践碓高5.5厘米,长14厘米,宽5厘米;另一侧磨盘直径13.5厘米,磨高8厘米、直径7.5厘米,上扇磨面上有两孔,均作半月形,向下缩小呈椭圆形,粮食从孔中流入磨齿间,上扇石磨边沿有一推磨用的磨棍;一侧山墙上开有长3.2厘米、宽2.2厘米的小窗,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每面房坡两端各有一小脊,脊末端各有一树叶形小兽;施绿釉,胎呈砖红色。

碓房中的践碓和磨盘都是粮食加工工具。

践碓为脱壳工具,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为杵地为臼,纵使人们使用了石臼,仍然费力多且效率低。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

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

”碓将用足踏杠杆的方法代替了用手舂,大大提高了脱壳效率。

磨是将粮食磨成粉的工具,石磨这一发明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在用这种形制的石磨磨面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汉代绿釉陶仓房(图2),通高40厘米,通长22厘米,通宽9.5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

四阿式顶,顶长30.4厘米,顶宽18厘米,房坡上有仿瓦棱的竖脊;正面房檐下有三斗拱撑托,仓的下面靠上部开有两个平行的4厘米左右正方形气窗,窗扇均为一开一合;右中上部和左下角各钻有两个平行的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孔,应为通气孔,仓房下有六腿,为立熊足式;通体施绿釉。

该器物为东汉早期的两层陶仓房,造型优美,构造严谨,工艺精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经历了战国、秦汉以来持久的兼并战争以后,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温饱问题。

汉代明器陶楼、陶院落中不仅有仓楼的布局,还有仓房和众多单独的图3 汉代绿釉陶灶陶仓,可见当时人们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3.汉代绿釉陶灶(图3),通高23.5厘米,通长37厘米,通宽22厘米;甑口径15.2厘米,釜1口径7厘米,釜2口径6厘米,三门峡灵宝市出土。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

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

《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

北汉高帝……”的记载。

一般史有:“……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

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宋代初期,钧瓷处于单色窑变分相釉,多以天蓝、天青、月白及少量带红斑纹为主。

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制瓷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钧瓷工匠在早期钧釉的基础上,吸收唐花瓷的装饰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烧制出鲜艳夺目的钧瓷铜红釉。

钧瓷铜红釉的问世,是我国高温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历代陶瓷专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陶瓷史》称“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陶瓷艺术鉴赏
院系:滨江学院外语系
专业:英语
班级:13级英语(2)班
姓名:***
学号:***********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

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而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

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有点瓷器的制作。

到宋代社会安定的时候陶瓷工艺达到顶峰,中间有唐朝著名的唐三彩,后有元明清的青花,中国的陶瓷就成了一个独有的陶瓷文化。

一、陶瓷的发展
夏、商、周朝时期,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秦汉时期,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隋唐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唐朝时期,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和刑窑。

宋朝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在宋朝的繁荣下达到鼎盛时期。

宋代的稳定和文墨气息是各项技艺发展的基础。

宋代制陶手艺卓越,比较突出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以及钧窑,这五大瓷窑代表了宋代乃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后世便有仿制也达不到宋时的高度。

元朝时期,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成就,为明、清两代该地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明朝时期,”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至清代中国陶瓷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为光耀灿烂的。

二、陶瓷的制作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

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由粘土萃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耐高温耐腐蚀。

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淘泥、摞泥、拉坯、修坯、画坯、上釉、烧窑这七个步骤。

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然后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之后就是上釉,烧窑,上好釉后的陶瓷品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做成了陶瓷。

三、陶瓷的鉴赏
观胎辨釉,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观察造型,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比如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

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

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

辨别款识,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代至北宋初,北
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

结语
陶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的陶瓷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历代陶瓷多是由它的款识来体现自身价值,深入了解历代陶瓷款识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如书写的内容及题款工艺手段,字体等,不仅可以为古陶瓷的鉴定辨别提供科学的一句,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领略到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