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收藏之路

合集下载

马未都的艺术收藏观

马未都的艺术收藏观
宁囝訇再 ・ 随笔 1 艺海浮槎
OH N ES KPA! NT; N G & CA LUG ’ 。 R A ’ P —  ̄ 4 y 。 —
马未都 的艺术 收藏观
◇ 康 守永
马未 都 先生 从 2 0世纪 8 0 年 代 就开 始 收 藏中国古代艺术品, 藏 品包括陶瓷、 古家具、玉 器、 漆 器、 金属器 等, 创办了中国当代第一家私 立博物馆——观 复博 物馆。 央视 《 百家讲 坛》
来, 它就 是一张 白 纸, 但却拍出了 一亿多人民币。
或许所有人都会 说 : 我也会—— 马先 生幽默地 说: 你会 画也没用, 你那 白纸当手纸也没人用。 他说 , 那 些杰出的画家创造了 一个概念 , 这个概
念 一旦输出、 被人确认, 就有价值 了 。 但 当代艺术
成果特别坦然, 不用说今天, 历史上就是那样,
学院学习的学员做有关艺术品鉴定与收藏的讲座。
我注意到, 讲 堂上的学员都 被他抑扬顿挫而滔滔 不绝、 总是 用历史数据说话却又风趣 幽默不断的
动, 一晃 图像 就会虚 了 。然后, 达 盖尔用照出来 的照片卖钱。 在1 9 世纪下半 叶到2 0 世纪 上半叶, 欧洲有 钱人 家里都以挂 一个大照片为荣。 这个 时候, 对


表达吸引。 作为一位体制外收藏名人, 他又怎么看 待当代艺术?怎么看待今天的潘家 园?怎么看待 他似乎涉足相对不多的中国书画收藏?我作为学
员, 在课尾互动时递 出了 几个问题, 随后据他的回
答记录及有关资料整理 出此文。以下是马未都先
不像为终 极 目 标 的艺术标准丢了 。 丢了以后 出现 了印象派、 野兽派、 达达主义、 立体主义, 所有现 代派的任何风 格, 全是 l 9 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

马未都在日本捡漏一只汝窑,谁问价钱他都不说,专家估值不下3亿

马未都在日本捡漏一只汝窑,谁问价钱他都不说,专家估值不下3亿

马未都在日本捡漏一只汝窑,谁问价钱他都不说,专家估值不下3亿马未都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汇形象,可以称之为“斜杠先生”,因为他是个很厉害的多元人物。

作为编辑他曾著有《编辑部的故事》,作为收藏家、博物馆人,在业内的名气呼声也非常高。

不过最有趣的是,马未都还是个运气特别好的人,随随便便“捡”个碗,都价值3亿人民币。

上世纪80年代,古玩市场刚开始有人气热度,马未都就加入了这个行当。

他凭着自己的眼界和学识很快就自学成材,在收藏古玩界打开了一片天地,并跟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成为了好朋友。

因此,在古董这个行当里,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马未都先生。

而且,马未都出名后还自己成立了观复博物馆,没事的时候还经常出席一些鉴宝活动或者向大家传授一些藏宝知识。

因为汝窑当年还不受宠,基本上都没人买。

对于这种没有市场的汝窑,生意做起来就特别困难,比如当时就有个小伙子摆地滩卖汝窑,他称自己的那些瓷器都是从乡下收来的,还向买家解释说:“别看这东西现在不值钱,将来可是很有市场的。

”只是当时的市场还不适合汝窑,因此小伙只得压低价格,拜访了很多收藏家,总之就是给钱就卖。

其中一件裂釉三块钱就愿意给,但他嚷嚷了很久也没人愿买。

马未都当时看到了小伙子的产品,觉得还不错,开价6块购买。

当时小伙子还是很踌躇的,毕竟他卖的是有升值空间的。

不过后来纠结了一番,小伙子还是出售了。

现如今,这批批裂釉在博物馆供人欣赏,每件都在100万以上。

足见,马未都是个很有眼光很有先见之明的人。

当然,这并非马未都最厉害的一次。

据了解,马未都最厉害的一件汝窑是从日本淘来的。

当时他受朋友邀请到日本游玩,然后就带回了这件瓷器。

不过奇怪的是,关于这件瓷器,谁问价格他都不说。

其实也不是马未都要卖关子,只是马未都自己也害怕这件东西卖出去之后,买家反悔再来找他理论。

马末都人物介绍

马末都人物介绍
马末都人物介绍
• • • • • • •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祖籍山东荣成,乙未年(1955年)生于首都,据此取名——马未都 。 他是著名的收藏家,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创始人及馆长。他的新书《醉文明》在北京西单商场签售的时候,排队的人从商场内 排到了大门外,把收藏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很爱说,一口京腔、一身唐装,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一开讲便火得一塌糊涂。采访时,说话时直视你,不允许打断,他要清晰完 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早年,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后来,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与王朔、刘震云一起做影视剧 创作,《编辑部的故事》、《海马 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赚了几百万;再后来,他玩收藏,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 收藏“废物” 这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不妨碍马未都成为一个专一的人。他没有留恋花花世界的名和利,他选择了文化行业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他说, 他之所以从影视剧创作里跳出来,是因为钱对他的诱惑极其有限,“我觉得它就是在那儿赚钱,而且你会陷在里面,会把你的理想丢掉。” 文化对他来说,诱惑极深。他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所以,他愿意致力于此。 马未都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动乱时期。破四旧,大家看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就犯怵,怕一不留神被扣上一顶 大帽子。 不过在民间,市场经济的苗子总要顽强地蹿出来,形势稍有缓和后,离北京不远的天津就冒出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 。那时候马未 都在北京上班,一有空就往那里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买“四旧”。 在北京,也有国营文物商店收购点,每天早晨没开门,外地农民已经推着自行车,车把 上挂着老瓷器在那里等着,队伍足足有一里长。 马未都总是这样和人表述他当时的经历:“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老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任我挑,10元 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万吧。”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他刚成家,是用准备买彩电 的钱,买了这件宝贝。马未 都说:“这件东西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 后来马未都的家被小偷光顾了一回,等他回家一看,四挂屏还在,心里就踏实了。挂屏就摆在电视机 边上,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 了电视机和音响,他认为这些家电比较值钱。可见在当时,人们对于收藏这个词,毫无概念。马未都是先于其他人踏足了这个行业。 后来,他的收藏从瓷器转向家具,从随意的收藏,转向了有计划的收藏。逐渐的,马未都的收藏初具规模,算得上“收藏家”了。 他收藏的“野心”越来越大。1996年10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获准成立,同时获批的还有另外三家民办博物馆,由此在中国各地兴 起了建立民办博物馆的第一个高潮。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观复”两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静曰复命。” 对于把“观复”两字作为博物馆之名,马未都是这样解释的:“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 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对马未都收藏历程的思考

对马未都收藏历程的思考
理 论依 据 。

多 以爱情 为题 材 ,但 风格 各 异 。短篇 爱情 小 说 《 今夜 月儿 圆 》、
关键 词:收藏历程 ;时代背景 ;人物性格 ;文化商人
马 未 都 这 个 名 字 ,是 伴 随 着 2 0 年 初 中 央 电 视 台 第 十 套 08 ( CV 1 ) 《 家讲 坛 》栏 目的 “ 未 都说 收藏 ”系 列节 目被 CT一0 百 马 社会 大众 熟知 并广 泛接 受 的 。在 当代收 藏 热潮 之下 ,马未 都成 为 继 易中天 、于 丹之 后 的又 一个 通过 央视 讲 台迅 速走 红 的 “ 学术 明 星 ”和文 化名 人 。 同时 “ 马未 都说 收藏 ”也成 为一 种文 化 现象 , 影 响了整 个 中 国的收藏 文 化和 收藏 市场 ,在很 多传 统文 化 爱好 者 的 思想里 ,或 打上 深深 的烙 印 ,或 埋下 一 粒富 有生 命力 的种子 。 马未都 藏 品 的规模 和 品质 、一 系列 影 响广泛 的代表 著作 ,还 有 新 中 国第 ~ 家私 立博 物馆 的 成功 创办 和 良性 发展 , 以及 自身 的人 格 魅 力 和传 奇经 历 ,使 马未 都被 公认 为继 张 伯驹 、王 世襄 之后 最 名 副其 实的 当代 收藏 家 ,其个 人 的收藏 历程值 得探 究 。 马未 都 从 ~ 名 普 通 的 车 间 工 人 到 中 国青 年 出版 社 的 文 学 编 辑 再 到成 功 的影视 主编 , 从文玩 爱 好者 到博 物馆 馆 长 ,再 到 《 百 家讲坛 》 上 的著名 学者 ,使马 未都 经常 被称 为 “ 奇收 藏 家 ”、 传 “ 奇人物 ”,其 收藏历 程 的传 奇 性备 受关注 。 目前,对 马未 都 传 的文字 报道 和影 视专 访特 别 多 ,但 由于 影视传 媒 和 网络 文化 的局 限性 ,媒体 多 从人物 的传 奇 性和 收藏 的 娱乐 性着 手 ,来 强调 马未 都 在 藏 品领 域 中 的经 济 价 值 和成 名 于 《 家 讲 坛 》 后 的 明星 效 百 应 ,缺 少从 文化 视 角对其 收 藏历 程 的系 统剖 析 。实 际上 ,马 未都 颇 具传 奇性 的收 藏历 程具 备着 更 为深 刻 的文化 内涵 。本文 通过 时 代 背景 、人 物性 格和 收藏 的商业 性三 个 角度来 补 充 马未都 收藏 历 程 的客 观性 和 时代 性 ,匡 正 相 关评 论 对 其 收 藏 之 路 和 “ 文化 商 人 ”的偏 见及 误解 。以客 观 、公 正 的立场 试 图让读 者 对 马未都 有 更 为真 实和深 入的认 识 。

挂屏让我真正走进收藏

挂屏让我真正走进收藏

砚屏在宋 朝就有 了。宋朝人 认为是苏
买 回来 后 ,我就研究它 。先 知道 它是
东坡 、黄庭 坚发明 了砚屏 。宋代 文人赵希 挂屏 ,后来 知道它里面是钧 瓷 ,知道 钧瓷 鹄在 《 洞 天清禄集 》说 : “ 古无砚屏 …… 在 中国陶瓷史上 的重要地位 。一 开始我误 自东坡 、山谷 始作砚屏 。”山谷 ,就是黄 认 为这个挂屏很老 ,因为钧瓷都是宋 元时 期 的产 物 ,我就以为整个挂屏都是宋 元时
干了! 这 时候 就必须搁个屏 风在墨前 ,防 挪 用了 ,把它买 了下来 。挂 屏就成 了我家
止小风吹干它 。这就是砚屏最初 的功能 。
的彩 电 。
马未都 ,1 9 5 5 年 生于北京 ,收藏 家, 新 中国第一 家私人博 物馆——观 复古典 艺
术博 物馆创 办人及 现任 馆长。
有些特殊功能 的屏风 , 今天都不用 了, 庭坚 。
比如枕屏 。枕屏是搁 在床上枕前 的屏风 ,
砚屏搁在 桌子上的时 间长了以后 ,逐 期制 作的。后来才知道是 民国时配的框 。
主要作用 是挡风 。今 天 ,我们 的屋 子本 身 渐变换 了角色 ,其陈设性 出现了 ,装饰开 由于当时河南禹县钧窑 窑址 被发 现 ,钧瓷

宋朝人 张彦 远 ,在 《 历代名 画记 》中
到最 后 ,屏风 的基本 功能就全部 消失 有记载 。三 国时有个 著名画家 叫曹不 兴 , 重要文物 ,就是一套 四件挂屏 。榆木 框 ,
点 在屏 风 上 ,曹不 兴顺 势 把 它 改成 一 只
个好 画工 ,就让 他把 “ 貘” 画在 我的屏 了,它直 接上墙变成挂 屏。我买 的第 一件 受命给孙权 画屏风 。画时不小心甩 出个 墨 有专家考 证 , “ 貘 ”就是熊猫 。古 代 楠木芯 ,挖 出各种花样 ,里 面镶着钧 瓷 , 苍 蝇 。孙 权 看 这扇 屏 风 画得 好 ,就 是落

马未都“收藏”人脉

马未都“收藏”人脉

龙源期刊网 马未都“收藏”人脉作者:孙君飞来源:《中国市场》2009年第07期收藏家马未都的收藏经历可圈可点,其在“收藏”人脉方面也很有过人之处。

马未都刚开始收藏的时候,非常看重对人的了解,通过“收藏”人脉来缩减信息上的不对等。

当时,他经常提前半个小时赶到上班途中的跳蚤市场,一来看看古董,二来多认识几个道上的人。

只有彼此混熟了,之间产生信任了,对方才会告诉你一些古董知识和交易行规。

一次,他在国务院宿舍看到一户人家家里存放有文物。

藏品的主人是一个老人,每逢老人买白菜和蜂窝煤的时候,他常常很及时地赶过来,不声不响地帮助老人搬到家里,一切办妥当后,他就洗干净两手,亲亲热热地抱着那个瓶子看。

看久了,老人被他的热情和痴心所感动,说你喜欢就拿走吧,没有让他掏一分钱。

不能说马未都耍了小聪明,那时人们对文物收藏都没有多少意识,他也只是觉得那个瓶子太漂亮了。

马未都还愿意跟刑满释放人员和收破烂的人交往,而且常常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一个叫“破烂张”的老头对古玩一窍不通,马未都没有因此欺瞒他,反而,他通常出的钱要比别人给的多一些,张老头因此特别情愿把东西卖给他。

对待其他的人,马未都也会这样做。

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他不错,有事总是先通报给他。

“我觉得早期收藏,所有东西的价值都不抵信息的价值,东西贵一点儿便宜一点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

”“收藏”人脉的价值正体现在这里,这在今天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名气大起来的马未都依然坚持自己的收藏原则:“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一点儿;卖东西的时候,少要一点儿。

”而这也正是他“收藏”人脉的原则。

国内有拍卖行以后,他经常被请去当顾问,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一次,拍卖行说有件东西起拍价太高,打算退回去。

他问为什么,他们说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万元。

箱子打开一看,马未都愣住了,这件东西竟是明代的,鉴定后证实了马未都的结论。

最后,该瓷器拍卖出220万元的高价。

马未都说:“我但凡有点儿私心,退后问清楚是谁的,跟底下人说,打个电话,说现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卖不卖,他们都卖。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古玩收藏家应该最受国家法律、恪守收藏道德。

那么古玩收藏家的故事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玩收藏家的故事,希望对您有用。

古玩收藏家的故事1古玩鉴定家韩慎先,原名德寿,别号夏山楼主,北京人,长居天津。

幼承家学,喜好书画,有丰富的古文物知识,擅长书画、铜、玉、瓷等文物的鉴赏,兼好收藏。

他从十几岁起就涉足古玩市场,时间一久便对文物慧眼独具,最擅长发现珍品,以及从赝品中发现真迹。

1927年,韩慎先赴日本大阪举办他的个人收藏文物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文化局文物鉴定工作顾问、天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等职。

一次,韩慎先在北京琉璃厂见到一幅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夏山高隐图》,此画纵149厘米,横64厘米,款署至正乙巳(1365)四月。

高山大嶂,气势雄浑,层层深邃而又层层推远;群树古松,林荫繁荟,村舍寺观,流泉相间,实中求虚、密而不塞。

纯为董源、巨然一派山水皴法,是王蒙难得一见之绢本山水真迹。

由于此图未见历代书画鉴藏著录,又王蒙传世皆是纸本,所以业内人士对此画褒贬不一,韩慎先则认定这是王蒙画中的真迹精品,果断地以重金买下。

不久,他又在天津友人家里见到清代王石谷临摹的《夏山高隐图》,马上用文衡山的山水画交换得到。

于是,他便以这两幅画的画题取“夏山楼”为斋名,自号“夏山楼主”。

张大千先生曾于1947年4月借临此图,后赠于红颜知己李秋君女士,是其平生精心摹古作品之一。

《夏山高隐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

韩慎先从赝品中发现的真迹不少。

许姬传先生曾到琉璃厂寻找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结果没有买到,但无意中在一家古玩铺中见到一张陈老莲仿元人双钩竹石的立幅。

这幅画的外表连轴头也没有,画上只有“洪绶”两个小字款,下方盖一方小印章隐在竹根旁边。

他将此画买下后,别人不相信这是陈老莲的真品。

许姬传先生就将其带到天津请韩慎先鉴定,韩当即定为真品。

从此韩慎先鉴定古书画之名,一时传遍南北古玩业,他的眼光与胆识也颇为同辈所推许。

马未都的收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马未都的收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马未都的收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马未都的收藏起于艺术品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艺术品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改造。

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

他们的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但对比相对命运坎坷的前一代,这种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许又显得那样不公正。

但历史总归是历史,艺术品无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昭示。

如果说近30年艺术品被裹挟在升值的交响中,那么前30年的命运则绝不仅是叹息与唏嘘所能概括。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艺术品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

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

马未都见证了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也玩味出收藏界这个领域里的人生哲学。

1、“收藏”人脉,打通信息渠道马未都依然相信世上好人多,甚至认为当时的民间收藏很有诗意,买卖艺术品的人也不是都不守规矩,一些好的规矩大家还是愿意遵守。

正是这一点,他没有将自己变成“收藏有诈”的人,坚持以诚待人、善良待人、豪爽待人。

2、收藏原则:买时多给点,卖时少要点名气大起来的马未都依然坚持自己的收藏原则:“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一点儿;卖东西的时候,少要一点儿。

”而这也正是他“收藏”人脉的原则。

3、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投身收藏数十年的马未都也经历了这种思想的转变,从收藏的表面渐入收藏之本质。

他认为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未都的收藏之路韦师说到马未都的收藏,就必须先从20多年前谈起,那时候,马未都还是个文学青年,时不时发表点小说报告文学什么的,笔名瘦马。

有一天,马未都在地摊上看见一个图案精美的乾隆五彩碗,立马目不转睛,爱不释手,大发感慨:几百年前,古人吃饭用的家伙怎么这么漂亮啊?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于是,马未都花了一块钱,把这个锔过的“宝贝”捧回了家。

从此,既无家学又无师承的马未都,全凭着——喜欢两个字,就走上了他的收藏之路。

如今马未都搞收藏,那可是往大发里玩儿了。

因为单纯自己玩不过瘾啊,所以1996年的时候,他干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私立的博物馆,立志要把他那些珍贵的收藏流传后世。

马未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葛小刚,这人赶潮流赶了半辈子,是朋友圈里第一个戴电子表、第一个买大哥大的人。

20世纪80年代,中国从罗马尼亚进口了一批“罗马尼亚家具”。

这时髦葛先生怎么能落下呢?四处托关系、走后门,总算给白己家倒腾出一套罗马尼亚家具来。

这葛先生当初买的是最贵的一套(一共1500块一套,其中大大小小的家具一共有20件左右,包括沙发、茶几、餐桌、椅子什么的,非常气派。

所以那时候葛先生非常骄傲,还请各种朋友到家里头“参观”。

大家都赞美,都说很漂亮,简直是蓬荜生辉啊。

而且这一套家具因为是钢琴漆,雪亮雪亮的……但谁也没想到,人家马未都在同一个礼拜,花了1200块钱买了一把破黄花梨椅子,好像还有一个铜箍,就那么一个圈椅,而且一摇三晃。

马未都把这张椅子买回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说这东西好。

很多人都问马未都:“买这个干吗,都是人家扔的东西……”但马未都就是喜欢,买回来的时候先把它搁在卫生间里,用水泡上,拿刷子使劲刷,刷得干干净净。

然后打上蜡。

马未都说了,就喜欢它幽暗的光,喜欢那种比较收敛的光泽。

而不喜欢像那种所谓钢琴漆,贼亮。

这把黄花梨的椅子就这么在马未都家登堂入室了。

十几年过去了,当熟悉的朋友说起葛先生自家具和马未都的椅子自时候,葛先生显得很无奈。

因为当初那套非常气派的沙发,经过十几年已经—塌糊涂了。

如果不注意的话,人—坐下去,就会屁股坐在地上。

没办法,不能怠慢了客人啊,所以葛先生请了街上收破烂的说一套沙发便宜卖自你五十块钱,当时收破烂的看着他嘿嘿傻笑。

说:“50块钱?不可能的事。

我拿它没有用……这样,你给我20块钱我就给你扛出去。

”葛先生还纳闷,扛出去做什么?收破烂的告诉他:“扔了,扔垃圾站呀。

”葛先生完全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气得把收破烂得给轰走了。

原因很简单:不但卖不了破烂,还要倒贴收破烂的钱?不过收破烂的刚走,葛先生就后悔了,又把人家叫回来,最后十五块钱成交,扛出去给扔了。

再说马先生那把破圈椅,经过他一番拾掇,现如今早已是身价百倍了。

有好几位出价15万,人家马未都撂下句话:“别争了,给多少都不卖——不为什么,就是喜欢。

” 要说也真够邪的。

现在马未都的那把破椅子与人家富丽堂皇的家具比起来,就楞是占了上风。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两样东西的品质就是不一样。

当初马未都迷上收藏的时候,也花费了很多精力。

20多年前,那时候的马未都还囊中羞涩,但他却隔三差五地去故宫蹭票,假装找人,填个进门条,就混进去了。

找谁啊?他谁也不找,直奔陶瓷馆看瓷器去啦。

说起那一段,马未都至今还记得非常清楚。

陶瓷馆里面经常是他一个人在转悠。

那时候展出条件也不好,光线也不足。

所以他就自己去买了一个五节的大电筒,就带着它去了故宫了。

当他第一次拿出电筒照瓷器的时候,一个解说员马上就冲过来了,问马未都:“你这是要干吗?”解说员就很奇怪,这不明明看得很清楚吗?马未都跟他说:“你看得见的是那个东西,我要看的和你要看的不一样……”以至以后马未都到那个陶瓷馆去的时候,对那里所有的东西都很熟悉,甚至熟到有的东西稍微椰了一下,他都能看出来……因为常去那里,后来就跟那里边的人混得很熟。

有一次,马未都跟那个解说员说:“你们这儿的瓷器可能动了。

”解说员一听说:“不可能,这儿都锁着呢。

”马未都坚持说动了。

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问别人。

结果那个解说员就真的去问了,问完以后回来说:“还真动了,头几天拿出去照过相。

”解说员就很迷惑,说:“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动了?”马未都告诉他:“我太容易知道这个东西动过了,我每次来都看到的是这个瓶子的这个面,我看不到另一面,我就非常想看到另一面什么样,我永远看不到,我来了这么多年都没看到过那一面,今天终于让我看到那一面了。

”就这样,背着干粮,拿着手电简,在故宫一呆就是一天。

几年下来故宫陶瓷馆的那几百件展品,可是被马未都仔仔细细地看过无数遍,都看到心里去了。

那些年,马未都家里的古旧家具、瓶瓶罐罐堆得都没法落脚,客人来了,只能倚着门框聊天。

人马未都家里睡的他是清朝的黄花梨雕花罗汉床,以至于后来儿子长大了,楞不知道什么是席梦思。

马未都就是这样,从一个古玩爱好者变成了一个收藏家。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过这么一个小品:喜剧演员高秀敏和范伟滨的,名字叫做《卖猫》。

其中讲的就是一个收破烂的,见到的东西非常多,一看卖猫的女人手里拿的碗是古董,所以就干方百计地跟卖猫的女人讨价还价,如此这般,把猫给买下来了。

临走,收藏家不经意地说,把那个碗也搭上吧,省着我再买了。

没承想,那卖猫的女人嘿嘿一笑,说:“那可不行,我还指着这碗卖猫呢。

”按照收藏行里的说法,这位先生眼力不错,收破烂还惦记着捡漏儿,那漏,哪会随随便便落你手里啊?什么叫捡漏啊?捡漏,就是被别人给漏过去了,被您捡着了的好东西。

别看马先生眼睛不大,捡起漏儿来,一点不含糊。

要说马未都捡漏儿的故事,真的是很多。

有一天,葛先生陪着马未都逛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信步间,但见马先生两眼冒光,葛先生心知,他定是发现了好东西。

那是一个青花的人头罐。

人家摊主说:“马先生您这样,您要喜欢你拿走,我30块钱买的,40块钱就给您,您给个车钱……”于是马未都二话没说,打了一个车直接就走,一路上无话。

看得出来,他有点紧张,好像他将要看到什么,或者将要准备着怎么着似的。

等到进了家门之后,马未都直奔柜子而去,打开柜子拿出一个盖子往上一扣……这个盖子从花纹到颜色到整个磁质和罐子一模一样严丝合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捡漏儿这样得事情呢?马未都说,收藏当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完美的,比如你买一把壶它缺盖,你买一个罐它也是一半,很多东西当时可能历史上就分开了……你一旦发现这个东西的时候,就立刻会想起来,因为在心里永远老是一个结嘛。

马未都就是心里系着无数个结,找准机会就把它打开一个,对于这次捡到的宝贝,马未都说:“这种人头罐20年前非常便宜,处理的时候几分钱一个,老百姓把它买回去腌鸡蛋用了。

”这件事情虽然让马未都说起来显得平淡了很多,但如果把配上的东西完整地拿出来,你就不得不佩服马未都的眼光。

这个配上盖儿的青花人头罐,现在的价码至少是8万块。

其实在马未都家那样的人头罐,有好几百个呢!全凭记忆淘换那么一个小盖,往上一扣,严丝合缝,这马未都够神的吧?古玩行里都传说,有些老玩意和藏家是有缘分的。

真正的好东西,等的就是一双慧眼,此所谓“货予识家”。

要说这好东西就是给识货的人备着的。

有一年,葛先生和马未都一起游杭州,俩人溜达进一家小店。

闲看几眼之后,葛先生觉得胳膊肘被马未都碰了一下。

这是俩人的暗号,不用说,又碰上“漏”了。

这时候门帘一挑,过来一个人,显然是店老板,就冲马未都一笑,说:“马先生欢迎您光顾,我这儿有几样东西。

”说着就从这个柜台里拿出一个铜盘,他问马未都是不是看这个。

马未都也有点不好意思一笑,拿着就开始看这东西。

那是一个铜的象耳盆,那盆从造型到纹饰上讲,一看就是晚明的,底下写着一个四字款,是德利新制。

那个古董商很有意思,当时还说,这怎么底下有一个“制”,我们都知道这个制字,繁体字下面加一个衣裳的衣。

葛先生说:“你看好了这个,这是一个简化字,因为那个“制”字,如果说这是老东西,它应该是繁体字呀……未都,这东西肯定不是老的,是新的。

” 然后马未都就接着葛先生的话往下说:“这个东西就是新的,你看这还写着‘新制’,新的嘛。

这个我可以买着玩,你看卖多少钱?”结果那人一下就怂了。

告诉马未都,他是花六千块钱买的,只要加一千块钱就卖给马未都。

于是马未都就给他加了一千块钱,把东西买走了。

其实在马未都看来,这很容易辨识。

因为中国很多的简化字在历史上几乎都使用过。

其实这铜盆是晚明的真家伙。

因为明朝人使用的货币是铜钱,所以这盆就等于是拿钱铸出来的。

一个制字,让杭州的小老板走了眼,让马未都捡了个漏。

后来这个“漏”,也成了马未都博物馆的收藏。

做收藏很长时间了,马未都也有了很多搞收藏的朋友。

在京城影视界有个名角,姓王名刚。

说起王刚,他的影迷不少。

可一说起收藏,王刚说他是马先生的“粉丝”,是马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王刚曾在电视剧《五月槐花香》里演过古董店的蓝掌柜。

这些日子,他在京郊拍一部叫《玉碎》的电视剧,就扮演的是一个玉器行的老板,说的还是古玩行里的故事。

现在,王刚的个人收藏也颇具规模。

王刚说当初他搞收藏时,还是马未都给引的道呢。

说到收藏,王刚经常和马未都一起去潘家园,一块儿去溜达。

马未都在前面走,王刚就在后面跟着。

有时候马未都看到好东西就站住了然后先用脚不经意地踢着,再看着别的。

然后问:“这个值多少钱?那个多少钱?”刚开始王刚还不明就理,反正拿着了,就掏钱呗。

就这样,一点点的,后来又从潘家园跨进了古玩城。

至今王刚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个真正像样的瓷器是康熙的一个青花的渔家乐题材的盘子,至今还收藏着。

王刚第一次买东西是跟马未都一起。

而马未都第一次则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喜欢。

很多人都知道马未都买了很多东西,但很少卖东西。

说到马未都第一次“经商”,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了。

第一次卖东西的款项是230块钱。

这次的买卖他没有赚一分钱。

因为一共七件东西,马未都算了算当初是230块钱买的,所以就230块卖了。

因为至少在他心里,觉得自己这个不能算是商业行为。

因为谋利是商业的惟一目的,既然自己没谋利,那么就不能算是纯粹的经商。

至今马未都还在说这件事,因为这是他羞羞答答迈上商业的第一步。

既然马未都这么多年都在玩收藏,那么他到底收藏了多少东西呢?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马先生的藏品到底价值多少钱?马未都说自己从来没算过,因为那些珍藏他是不会卖的,是要传世的。

如果单纯地估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况且每个人的财富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在外界人眼中一个搞收藏的,肯定都是非常有钱的人,但实际上马未都会经常陷于一种非常痛苦的贫穷状态,那就是碰上好东西,却买不起。

曾有人形容收藏家是富可敌国、穷无立锥。

马未都说:“如果我重新来一回,我可能会腾出一部分时间,好好地去挣一点钱,更多地拥有一些文物,来充实我们的收藏。

在我以往过去的几十年中,是文物给了我最大的生活乐趣,这个乐趣,只有我知道,别人不知道。

我当时有多高兴,真的只有我自己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