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陶瓷收藏(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和哥窑瓷器宋代经过后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的文化高度发展。

我想这种繁荣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当时汴梁的市井繁华的景貌,《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没有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能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就有这种现代科技的这种手段的话,我们能把当时的记录,记录到今天,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了《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繁荣,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都反映出来,那么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都是唐以前的历史上不存在的。

解说:当我们仔细端详这些,今天看起来十分平凡的瓷器的时候,当我们凭借着想象梦回千百年之前的大宋王朝的时候,无论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汴梁,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临安,在那些昔日辉煌的宫廷大殿之中,都有过这样的瓷器,它们是宋朝皇帝们独享的皇家御用瓷器,他们便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窑瓷器和哥窑瓷器,但是这些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瓷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们成为南北两宋众多皇帝始终追逐的皇家瓷器呢?又是怎样传奇的身世,让这样一些昔日在宫廷中随处可见的皇家瓷器,成了今天收藏市场上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为我们揭开这些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前世今身。

我们先认识一下官窑,这是官窑,他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颜色更青绿一些,这就是我们的官窑。

我们现在的官窑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是官窑是从宋代就开始宫廷就有烧造的,凡是都得有人先定个调子,宋代官窑的这个调子倒不是赵匡胤宋代祖去定的,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当上皇帝了,所以他一开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国上了,他在当皇帝之前,他虽然对读书很有兴趣,但是他对艺术感受还不是很深,比如当时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赵匡胤平定了四川以后,把后蜀皇宫孟昶的很多宝物俘虏过来以后,就把这些东西运到了汴梁,然后有一个黄金的盆子,上面镶满了宝石,古书上记载七彩宝石都镶满了,然后赵匡胤就问,这是干吗用的,然后大臣都说这是孟昶的小便壶,然后赵匡胤就说了说,他用这个撒尿的话,他吃饭用什么呢,就是他显然对孟昶的生活的这种纸醉金迷非常不感兴趣,赵匡胤当时就说使用这种东西不亡国才怪了,所以他当时对艺术的感受实际上内心还是一种抵触或者是排斥,我想每个朝代的建国初期的皇帝的心态大致都是这样的,说完他就吩咐把那个尿壶就给摔了,鉴于南唐李后主和后蜀孟昶的这些亡国的教训了,宋朝初年的时候对艺术品是全国范围,都不是很追求,宋代经过后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就慢慢形成了这个文官得宠,文官得宠导致宋代的文化发展,我想这种繁荣它是有很多证据存在的,比如我们都很清楚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当时汴梁的市井繁华的那个精貌,清明上河图一件作品我们可以当一个纪录片来看,我们当时是没有这种科技手段没有录音录像的这种手段,能把当时的社会能记录下来如果我们当时就有这种现代科技的这种手段的话,我们能把当时的记录,记录到今天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了清明上河图的这样的画卷,他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那种繁荣,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都反映出来,那么它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这些都是在唐以前的历史上都不存在的。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之(变土为金)【前言】千百年前的中国人究竟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价值连城的瓷器?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瓷器大发现?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与我们一同走进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收藏——变土为金。

【画外音】当时光过去了千百年,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了解究竟是怎样一位先祖在怎样的一种情形之下发明了一种叫作“瓷器”的东西,当年的这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应该不会想到,他不经意的一次举动,缔造了一个绵延数千年的瓷器帝国,甚至今天,在英语中的“瓷器”仍然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而在那些散发着幽幽光芒的神奇器物背后有着太多穿越历史沧桑,有着太多人世的悲欢离合。

那么千百年之前的中国人究竟又是用怎样的神奇之手让平凡的泥土变成了今天收藏界价值连城的瓷器?这个我们今天仍然在生活中使用的瓷器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中国瓷器究竟又是为什么会经历一个颜色由深变浅的过程?而神秘的法门寺地宫中究竟又会有怎样非同反响的瓷器大发现?今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奇妙的瓷器之旅,在历史深处追寻中国瓷器的神秘身世,讲述马未都说瓷器珍藏之变土为金。

【正文】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

但是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发明,使用得更为广泛的一个方面,反而没有列入四大发明,是我们的瓷器。

我们的英文都叫China,瓷器。

那么我们上一讲讲的是陶,这一讲讲瓷。

我们首先要讲陶和瓷的界限在哪儿。

第一个界限是它的烧造原料不同。

陶是用黏土烧的,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了,一般的地方,挖一挖,深一点的地方,黏的黄土,有黏性的都可以烧成陶器;那么瓷器就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最好的瓷土就是我们的高岭土。

景德镇使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

一般陶器都是在一千度以下,除唐三彩,唐三彩在一千一百度左右。

但是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烧结温度不同。

再有呢,就是吸水率不同。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赏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赏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藏瓷赏析,每个都是精品,价值不菲!观复博物馆于1996年10月30日获政府批准成立,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

该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工艺馆、油画馆、和门窗馆。

“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

回归根本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本来自性。

“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

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口径7.8cm,底径7.6cm;高17.2cm。

唐代制瓷业素有“南青北白”之说,青指越窑青瓷,白指邢窑白釉。

此白釉罐造型浑圆饱满,釉色莹润,洁白细腻,体现了盛唐素器风行的瓷器审美。

底部刻划“盈”字,系指百宝大盈库。

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唐白釉盈字款罐口径9.9cm;底径9.3cm;高27.3cm,器身丰腴,通体黑釉,装饰月白色块,笔法隽美,飘逸浪漫。

明显的笔触痕迹,是有意识地在进行涂画,其装饰感强烈,在中国陶瓷史上意义重大。

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五代越窑青釉俯仰莲瓣五管瓶口径6cm;底径10.5cm;高36.3cm。

器身满饰肥厚的覆仰莲瓣,肩部贴塑五根小管,瓶盖与瓶身所饰莲瓣,覆仰呼应;顶部有宝珠钮一颗,钮上饰覆莲瓣,钮下有六瓣钮托,钮珠造型又似一颗莲子,匠心巧妙,生动传神;整器施以繁缛的贴塑刻划工艺,整体造型端庄优美。

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北宋钧窑天青釉海棠式水仙盆长18.5cm;宽15cm;高5.5cm。

折沿浅腹,口沿起线,四足如意状,海棠式器型,平和优美,通体施天青釉,色泽淳厚,底刻数字“五”。

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

此外,“蚯蚓走泥纹”特征也常被用来甄别宋钧之用。

现收藏于观复博物馆。

宋磁州窑唐草纹梅瓶口径4.5cm;底径11.4cm;腹径20cm;高48.3cm。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

马未都:变土为金话陶瓷作者:马未都来源:《资治文摘》2008年第08期市场上的陶俑多假货我们今天对陶器的认识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陶器的价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园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有大量陶俑涌到市场,比如小型的汉兵马俑、说唱俑;还有一些动物俑,比如骆驼、马。

因为说唱俑很容易讨一般人的喜欢,所以仿制的特别多。

有一年,潘家园这种俑的数量突然增多,买的人也随即增多,各类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冲过去买,甚至很多大单位都去买。

有一个单位买了很多,乐不可支,又找了许多专家鉴定,当时把我也请去了。

看完以后,众说不一,有人说这东西对,有人说这东西不对,闹得矛盾比较激烈。

当时这些俑都搁在地上,在一个大走廊里排了很长的队。

我当时提了两条。

第一条,我说:“我们现在已看到的这部分俑,从西汉起到隋唐止,几百年时间,历朝历代的俑都有了,从无间断。

这些俑同时凑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从统计学角度上讲,概率有多大?”第二条,我说:“你们注意没注意,所有的俑神态各异,非常精彩,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俑上附着的土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

历朝历代的东西,不可能都跑到一个地方下葬,绝对不可能。

这些俑有山东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陕西出土的,这就决定上面附着的土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件事特别可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凡事都激动的人,一听说这事,他就说:“我不能落空!”上去就买!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去潘家园,指挥一辆卡车,让工人往卡车上装。

他的俑买得都很便宜,装满一卡车后就运回家,他在大兴租了个院子,运了满满一院子。

我劝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还说:“你看那么多人都在买,还有那么多单位,不能等到最后,机会让我给丧失了。

”后来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那事儿有点危险。

”我问:“怎么危险呢?”他说:“这事儿有一个问题,我去洗这些俑发现的。

”俑上全是土,他就用水冲洗。

马未都说收藏——汝窖

马未都说收藏——汝窖
宋 汝 窑天青 釉三足樽 承盘
说: “ 本朝 以定州 白瓷器 有芒 不堪 用 ,遂命 汝
北京故 宫博物 院藏
4 术博览Alx o 4 rEp
Col l i Appr aton ect on eci i
坚 萋
州 造青瓷 器 ,故河北 唐 、邓 、耀州 悉有 之 ,汝 卖 出。这 也就 解释 了宝 丰发现 的那 个汝 窑窑 址 类文 献记 载中 ,都对 它推 崇备 至 。汝 窑作 为上 州 为魁 。”这 是 南宋 人 的记载 ,他 生活 的时 期

个 很专 业 的术 语 ,有两 种解释 :常规 的解释
清宫 《 造办 处活 计清 档 》记载 ,在 雍正七 高宗 幸清 河郡 王第 ……张 俊进 奉… …汝窑酒 瓶
年 ( 79 1 2 )的时候 ,宫里 有过 一次 统计 ,雍 正 皇帝让 太监 刘希 文 、王太 平整 理了 一箱汝 窑瓷

就是 指碗 的 口部 是涩 圈 ,没 上釉 ;另一 种解释 就 是光芒 ,指 白色刺 眼 。将来 讲定 州 白瓷的 时
对 、洗 一 、香 炉一 、香合 一 、香球 一 、盏 四
只 、盂子 二 、出香一 对 、大奁 一 、小 奁一 。”

候 ,我会详 细地 讲到 这一 点 。明代 有一 个人 叫 器 。这 个档 案今 天可 以查 到 ,清点 的结 果是 :
都 没 问题 ,在 古代 是 不可能 的。这样 看来 ,宝
台北故 宫博物 院藏
丰的条件 不构成 一个 皇家专 用的窑 口。
汝窑为魁
汝窑 作为宋 代五 大名 窑的魁 首 。是老大 。 汝窑 名气很 大 ,自古 以来 的流传 甚广 ,我们一
说 就 是 汝 、官 、哥 、钧 、定 。 南宋 人 叶 ( 音 置 ) 《 斋 笔衡 》里 有这 样 一 段记 载 ,他 在 坦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下)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篇》(下)

读书笔记–马未都说收藏之陶瓷篇(下)十三.晕染江山,墨分五色–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陶瓷史上,把明天启、崇祯一直到清顺治三朝统称为“过渡期”,以1644为界,前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

由于政局动荡,瓷器少有约束,但品种也较单一,大部分是青花,间或有五彩或单色釉。

1.天启崇祯青花明末皇朝无可救药,但青花却一反常态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它拜托了嘉万的繁缛和密不透风,走向了清丽舒朗,这种风格也影响到清代青花的走向。

过渡期乃至清早期康熙青花,最生动的是民窑,一是因为少政治约束带来的活力,二是因为晚明版画对青花画工的影响。

晚明的小说、尤其带版画的小说非常流行。

[图]明崇祯人物出行花瓶笔筒是文房用具中出现最晚的品种,晚明才出现。

最开始是竹笔筒,很多雕刻名家在晚明出现。

竹笔筒催生了瓷笔筒。

[图]明崇祯人物笔筒2.顺治青花顺治青花流行一种图案,落花流水纹,反应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社会心态。

顺治青花的龙纹有一种典型画法,“一龙三现身”,就是画一个龙头、一段龙身、一条龙尾,中间地方是云彩。

也有一龙五身、一龙七身的,只有顺治朝这么画。

[图]清顺治青花云龙纹花觚还流行一种造型,象腿瓶,又叫“筒瓶”,寓意天下一统。

[图]清顺治青花筒瓶3.康熙青花康熙治国有道,治理瓷器生产也井井有条。

早期的康熙青花官民不分,后期逐渐形成了官窑的定制。

比如康熙晚期的龙凤纹有非常规范了,且官窑中反应百姓生活的逐渐减少了。

康熙纹饰显得勃勃生机,比如麒麟纹,从明中晚期的卧到康熙朝的站,比如龙纹不仅凶猛而且非常有力量有弹性。

[图]清康熙青花海水云龙纹瓶再有就是四王(王原祁、王时敏、王翚(hui)、王鉴)的山水画对瓷器的画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棒槌瓶康熙瓷器上的刀马人物、战争场面非常流行,俗称“刀马人”。

典型的故事有三国、水浒等。

西方人非常喜欢“刀马人”瓷器,目前已知的康熙刀马人瓷器,国外特别多,国内反而很少。

[图]清康熙青花刀马人物棒槌瓶康熙中期以后,瓷器上大量书写汉字,比较多的时赤壁赋、醉翁亭记等。

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一)

马未都说收藏之玉器篇(一)

马未都说收藏之⽟器篇(⼀)他⼭之⽯可以攻⽟——新⽯器时代⽟器⼀⽚冰⼼在⽟壶中国⼈对⽟的认识,⼀般都从⽂学开始。

⽐如形容⼥孩长得漂亮,常说'亭亭⽟⽴';形容男⼈长得帅,有个现成的成语叫'⽟树临风'。

'⽟树临风'⼀词,来⾃杜甫的《饮中⼋仙歌》。

杜甫当时作了⼀⾸诗,对他周圈很多能喝酒的朋友,包括李⽩、张旭、贺知章等⼈,做了⼀番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眼望青天,皎如⽟树临风前。

'他描述的崔宗之潇洒⾼傲。

⽟树临风后来就成为成语,⼀般形容男⼦漂亮就⽤这个词。

形容情感的时候,我们经常⽤⼀些什么样的词呢?⽐如'宁为⽟碎,不为⽡全'。

⽐喻为了保持⽓节,要做出牺牲。

为什么要说'宁为⽟碎'呢?因为⽟有很多物理上的优点,它坚实、致密、温润、细腻,这些优点被⼈类逐渐捕捉到,并充分发挥想象,赋予其⽂学含义,⽤来形容⼈的性格。

还有⼀⾸唐诗,我们都很清楚:'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这⾸诗我⾃⼰就很喜欢,是唐代诗⼈王昌龄⾮常著名的⼀⾸诗《芙蓉楼送⾟渐》。

当时王昌龄送别他的朋友,写下这⾸诗。

⼀⽚冰⼼在⽟壶,表现了诗⼈内⼼的⾼洁,表达了他⼼中像⽟⼀样的情感。

如果他说'⼀⽚冰⼼在茶壶',听着就不是那么回事⼉。

中华民族对⽟的这些情感是逐渐积累的,并不是与⽣俱来的。

我们还有⼀句常说的话。

双⽅引发了⽭盾,⼀旦化解以后,就会说'化⼲⼽为⽟帛'。

这句话怎么来的呢?⽟、帛,过去都是国家之间作为礼物赠送的国礼,送给你丝绸,送给你美⽟。

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活当中,我们经常⽤⽟作为敬语,⽐如'⽟成此事',就是说请对⽅帮忙促成这件事情。

还有'⽟体⽋安',就是说对⽅⾝体不舒服。

再有过去书信往来,经常说'敬候⽟⾳',就是等你给我回信。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 马未都说收藏-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晕染江山 墨分五色 马未都说收藏-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鉴 萋
天启崇祯青花
风雨飘摇 的明朝到了天启 、崇祯 时期 ,已
经明显出现 了颓 势。天启皇帝喜欢做 家具 ,不
悠忽 悠 直晃 荡 。我 就在 那 儿看 到 一个 青 花笔
筒 ,非常大 。那个人把 笔筒刚掏 出来 ,我一下 就 愣 了 ,那 是 我到 那时 为 止 ,甚 至 到今 天为 止 ,看到 的最好 的一个 崇祯 青花笔筒 ,上面的
或单色釉 。
明 代 人 宋 应 星 写 了 一 本 书 叫 《天 工 开 物 》,是 中国科技 史上非常重要 的一部著作 ,
在崇祯 十年 首版发行。宋应 星在 书中对纺织 、 印染 、铸造 、制瓷等工艺都做 了详尽 论述 ,对 明朝嘉 、万 以来科技 的高速发展做 了一个概括
性 的总结 。 《 工开 物 》可 以说 是一 本教 科 天 书 ,对 当时社会经 济的发展起到极大 的作用 。
就说 :” 我有两 干美金 ,行 不行 ?” 实际 上我在
但 明末的青花瓷器却 ~反常态 ,焕发 出勃
勃生机 。它摆 脱了嘉靖 、万历以来那种 繁缛 、
密不透 风 ,走向了清丽舒 朗 ,这种风格 也影响 到清代 青花 的未来走 向 ,尤其奠定了康 熙一朝 青花瓷器 的基础。天启 、崇祯 两朝 的官窑瓷器
璧 cc rt 萋。t 。cn ・ n。。 一 e e t 。 。
马未都说收藏●过渡期及清早期青花
晕染 江山 墨分 五色
清 康 熙 青 花 福 山 寿 海 图 花 盆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过渡期
明 代末 期最 后 两个 皇帝 在位 时 间非 常短 暂 ,一个 是天 启朝 ,一个 是 崇祯朝 。在 中 国 陶瓷 史 上 ,把 天启 、崇祯 ,一直 到清 代入 关 后 的 第一个皇 帝顺 治 ,这 三朝统 称为 ” 过渡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笔记 (2008-07-08 22:57:25)去博物馆看陶瓷必读!烧造陶器是新旧石器时代分界的一个特征最好的陶器在黄河流域甘肃彩陶青海柳湾彩陶秦兵马俑灰陶汉俑兵马俑,说唱俑(四川出土多,歌舞升平)汉代绿釉陶楼汉代为厚葬高峰期唐三彩明器唐代为第二个厚葬高峰期唐人爱马昭陵六骏舞马衔杯陶用黏土烧制,瓷器用瓷土烧制/烧陶的温度低于1000度,瓷器要烧到1200度以上/陶器吸水,不透光,瓷器不吸水,透光魏晋,士大夫强调内心的感受。

内心的感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被人忽略。

唐代南青(越窑)北白(邢窑)禁铜令促使瓷器业的发展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长沙窑首创釉下彩鲁山花瓷大色块,鲁山花鼓唐代晚期秘色瓷出现越窑改进版开始有了宫廷特征五代钱王政权烧制大量秘色瓷进贡北宋北宋官窑汝窑汝州五大名窑之首烧制时间仅二十多年,寥若晨星全世界约67件蟹爪纹,鱼鳞状开片,香灰胎,芝麻钉,裹足烧,天青色(柴窑,后周柴世宗的御瓷,雨过天请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欧阳修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官窑宋徽宗时期烧造北宋抑武尚文琮式瓶南宋官窑紫口铁足,开片规律不一,北宋厚重南宋轻薄哥窑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大片为官,小片为哥,代表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钧窑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呈现红色,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蚯蚓走泥纹定窑定器有芒不堪用,红瓷,金彩描花宋代北方民窑磁州窑白地黑花率真,粗犷,化妆土,文字装饰,瓷枕耀州窑北方青瓷,橄榄绿,刀刻纹饰,刀刀见泥宋代南方民窑饶州窑景德镇影青,青白瓷,胎质地致密,透光性非常好宋代人追求生活的情趣,比其他朝代更甚龙泉窑 Celadon 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而是南宋胎薄,釉厚,不开片建阳窑福建主要生产茶盏,黑胎,鹧鸪斑吉州窑和磁州窑非常接近,画得更为精巧纤秀南北融合宋代陶瓷美学的追求中含有强烈的哲学因素元青花蒙古人尚白尚蓝,元朝大量穆斯林知识分子进入中国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基调没有初创期,突然成熟题材众多,造型硕大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明早期青花(永宣青花)永乐定调,尺寸大受波斯文化影响龙纹凶猛郑和带回大量波斯纹样,苏麻离青永宣不分彻底摆脱宋以来建立的官方陶瓷美学系统,宋代朴素,青花繁华官窑瓷器第一次署上本朝年款,成为定制明中期青花成化成化帝性格柔弱成化青花柔弱,使用平等青“成化无大器”,人物纹“成化一件衣”表面油腻弘治官窑少见,勤俭,弘治黄釉正德上继成弘,下接嘉万阿拉伯文图案明晚期青花嘉靖佛头青(回青),蓝中带紫隆庆青花最为浓艳万历装饰繁缛,密不透风,没有主题明晚期瓷器大量出口欧洲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读书笔记一,陶瓷过渡期“过渡期”指明天启朝-崇祯朝-顺治三朝。

以1644年为界限,前后约20年时间,多青花,少五彩或单色釉。

二,天启崇祯青花(明末青花)1,一反常态,走向清丽舒朗,风格影响到清代青花的走向,尤其奠定康熙一朝青花的基础。

2,民窑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高于官窑。

原因:1,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统治者对瓷器生产完全放任,政治气候放松,社会经济急速发展。

2,晚明版画对青花的画工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顺治青花顺治八年御窑厂开始恢复,顺治十一年,政府下令烧造龙缸。

顺治青花典型的对龙绘法:“一身三现”,“一身五现,七现,九现”一定是单数。

烧造“筒瓶”,寓意“大清天下一统”。

口部有收口,区别于晚清的“帽筒”。

四,康熙青花1,康熙鼓励百姓安居守业,男耕女织,亲自宣旨让大臣画《耕织图》,《棉花图》。

这一时期,瓷器纹饰受到了社会横向的许多影响,如麒麟纹,龙纹的绘法。

2,“四王”的山水对瓷器纹饰的影响。

3,康熙瓷器上的刀马人物和战争场面非常流行。

4,寄托款。

康熙早期的瓷器写大量寄托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瓷器上允许写前朝的款,寄托汉人的情思。

5,康熙中后期,瓷器上大量书写汉字,写的比较多的就是《赤壁赋》,《醉翁亭记》,《圣主得贤臣记》。

再有康熙六十大寿烧得青花万寿瓶,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各有一只。

总结,康熙青花最蓝,有“翠毛蓝”之称。

色彩层次分明,对胎土要求高,分量重,釉面坚硬,有“紧皮亮釉”之称。

五,雍正青花风格突变,变得规范起来。

原因:1,与政治有关。

2,与其艺术修养有关。

(喜欢宋代瓷器)六,雍正青花风格1,雍正青花直追明朝永宣青花。

2,淡描,直追成化。

七,赏瓶(玉堂春瓶)的纹饰青花缠枝莲暗示“为官要清廉”。

八,督陶官康熙时期:臧应选,郎廷极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在景德镇主持绘制《陶冶图》二十开,亲自题字,是陶瓷工艺中最重要的文献。

九,嘉道不分第一,说明康乾盛世所代表的优秀陶瓷到此结束。

第二,嘉道瓷是陶瓷中因循守旧的产品,过去在古董行被称作“大路货”。

第三,嘉道的东西在过去不作为收藏品。

乾隆晚期到嘉庆,督陶官制度就此终结,“代管”取而代之。

国立衰竭不堪回首。

表现在纹饰上的龙纹软弱,妩媚,勾子莲,成色上的橘皮釉,波浪釉。

十,咸丰官窑瓷器景德镇被迫停烧,咸丰瓷器极少,从收藏角度上反而凸显价值。

咸丰青花特点就是非常细弱。

十一,同光中兴(同治,光绪,慈禧太后)粉彩的数量上来了,跟青花平分天下。

“体和殿制”,“储秀宫制”为慈禧太后专用款。

西方列强进入中国,大量吸走中国瓷器,大量仿品出现。

十二,宣统民国以后,珠山八友最有代表。

以王步,邓碧珊为代表。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整理1.陶器的缺点:1 易碎。

2 吸水。

2.马家窑文化中也分马家窑的、半山类型的、马场类型的,它有很多种,我当时分不清楚,就是人家告诉我这是马家窑的3.汉瓦,汉朝也是这样,汉瓦不是到汉代才开始烧造瓦,很早就有了,只不过把好处又归了汉,因为汉朝也是政治上的一个强盛时期4.秦兵马俑是属于一种灰陶。

灰陶跟红陶比起来,灰陶硬。

你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砖盖的。

它只是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艺,它就使它的硬度增加,所以今天看也是灰砖比红砖贵,就是它多一道工艺。

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对都比红的硬,烧结温度就略微要高,多了一层工艺,这种工艺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去闷制,所以使它的陶器变得坚硬5.我们观到的这个汉俑,它有两类。

一类都是这种兵马俑,不管是秦的还是汉的,它都是很庄重的;另外一类都是这种说唱的,反映生活的另外一种形态。

我们一般来说,你了解一个文化背景,应该了解它最后面的大背景,凡是说唱俑出土多的地段大部分都是歌舞升平的时候,是他国土安宁的时候,比如四川出土的说唱俑就非常多6.陶器到了汉代以后,它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入。

汉代对陶器的一个改进主要表现在他在给陶器上上釉,我们所说的汉绿釉,就是这种东西,汉绿釉,在陶器上开始上釉,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

含铁的呈现红色,凡是含铜的呈现绿色,就是汉绿釉的产生。

7.汉绿釉的这种盛行,导致我们很擦痕能够一段时间,包括西方人很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釉。

他的汉绿釉是讲什么,反铅,一说汉绿釉就是反铅,因为这个汉代的文物一般距今都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在地下这种长时间的埋藏使它出土的时候上面都有一层泛着银样的一种云母一样的光泽,这种行话就叫“反铅”。

8.汉代的这个绿釉的出现导致后来影响到中国的陶器中。

最重要的一支就是“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我们一般人会误认为,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就是个陶瓷啊,其实它跟瓷器无关。

它就是一个典型的釉陶,上了釉的陶器。

唐三彩是非常容易破损的。

那么我们先讲一下它的概念。

它说的三彩不是三个颜色,是有多种颜色,唐三彩的颜色很多,主要色调是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很多,白色,很多种颜色。

唐三彩它的烧造温度相对以前的那种灰陶、红陶又提高100度,大概能达到1100度,它烧造的温度就提高。

一旦温度提高,它的硬度就提高。

唐三彩主要是明器,明器是什么意思,就是下葬用的,专门为死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鸣冥器。

9.昭陵六骏拳毛剐(马)、什伐赤、白蹄乌、特勤膘、飒露紫、清骓10.第一个界限是它的烧造原料不同有黏性的都可以烧成陶器;那么瓷器就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最好的瓷土就是我们的高岭土。

景德镇使的高岭土。

11.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

一般陶器都是在一千度以下,除唐三彩,唐三彩在一千一百度左右。

但是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烧结温度不同。

12.三,就是吸水率不同。

陶器是吸水的,瓷器几乎不吸水。

13.四再有一点就是透光率不同。

瓷器是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透光的,陶器无论什么条件,它都不会透过光线来。

14.在商代,就有原始的青瓷出现了,在商代就有了。

15.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瓷器是在东汉,距今2000年。

原始的青瓷它已经具备了不吸水,烧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那个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它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

这是原始青瓷(图:商代青瓷器),就是这个样子。

16.瓷器的优点:1 强度大于陶器。

2 原材料便宜。

3 原材料分布广泛。

17.中国瓷器的“南青北白”: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以白瓷为主]南青:越窑北白:邢窑]18.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第一个高峰,有两个体系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即官窑系统;民窑系统称八大窑系。

官窑和哥窑命名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址地名命名。

19.(一) 汝窑的特点: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

1 汝窑为魁:五大官窑中排第一。

2 汝窑稀有:全世界不过67件,其中台北故宫有21件,最为集中。

3 汝窑珍贵:认为是贡品。

20.(二) 汝窑的特征:1 蟹爪纹。

2 鱼鳞状开片。

3 香灰色的胎。

4 釉色是天青色。

5 一般为素器,没有纹饰。

6 款识:甲乙丙,还有写奉化21.(四) 更珍贵的柴窑:马未都说陶瓷四皇家珍瓷——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哥窑22.官窑特征:(1) 紫口铁足:紫口指器物釉薄,边缘会露出紫色;铁足是足部露出铁。

南宋官窑更明显。

(2) 都有开片,但没有一定规律,无法从开片上判断时代。

(3) 胎体厚薄不同:北宋厚重,南宋轻薄,与南北方人性格和审美看不同有关,所以南宋瓷器的瓷口铁足明显。

23.官窑传世作品:北宋官窑极为罕见,曾拍卖过一只琮式瓶,全世界仅存三只。

琮是古代礼器,礼地用,内圆外方,象征天圆地方。

马先生认为此非赝品的理由:(1) 瓷器烧造中圆形好烧,方形难烧,南宋时才开始能够烧制外方内方的瓷器。

该瓷器仍是比较容易的内圆外方式,年代应该比较久远。

(2) 没有造假的必要,成本高,也不用欺世盗名,清雍正年间大量仿制官窑作品,只求形似,不是完全模仿,且落款就写“大清雍正年制”,只是君主的喜好而已。

24.哥窑历史: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谜团最多的,至今窑址不明,因为和官窑非常接近,很难区分,且南方吴方言中“官”与“哥”的发音在北方人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有人认为官窑和哥窑本是一个窑口,被人为分成了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