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2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一、概述本监测制度旨在全面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保障医院环境清洁、无菌、安全,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以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监测内容1. 空气监测对医院内各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包括室内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氨气、TVOC含量等指标,以确保室内空气清洁卫生。
2. 水质监测对医院的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定期监测,包括水质的无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以确保医院用水安全。
3. 地面监测对医院各楼层地面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地面清洁度、无菌度等指标,以确保地面卫生状况符合标准要求。
4. 表面监测对各种常用的表面进行监测,包括手术台、病床、器械等表面的细菌、病原微生物等指标,以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5. 噪音监测对医院内的噪音水平进行监测,包括各区域的噪音强度、频率等指标,以确保医院内的噪音不超过规定的限制值。
三、监测方法1. 空气监测方法采用颗粒物检测仪、氨气检测仪、TVOC检测仪等设备进行定期抽样监测,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
2. 水质监测方法采用采样瓶对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采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将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
3. 地面监测方法采用蘑菇样菌落计数器对地面进行常规监测,确保地面的无菌情况符合标准要求。
4. 表面监测方法采用菌落计数器对表面进行采样,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菌落总数检测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以确保表面无菌状态符合要求。
5. 噪音监测方法采用噪音计进行定期监测,将监测结果与国家规定的噪音限制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需要采取噪音控制措施。
四、监测频率1. 空气监测每月对各区域进行一次空气质量监测,包括PM2.5、氨气、TVOC 含量等指标。
2. 水质监测每季度对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包括无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指标。
3. 地面监测每周对各楼层地面进行一次清洁度和无菌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

六、压力蒸汽灭菌采样及检查方法 (略)
七、普通环境室内空气采样方法 (详见光盘)
•
•
1、采样时间: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 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 0.8m-1.5m, 距墙 1m。 3、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 点, 即中心一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 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 的布点部位距墙 1m。
(八)、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入、出透 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 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 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 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过 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并增加采样点和 监测次数,并采取其他应急措施。标准值为 :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4、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 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 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三)、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锅: 每锅除了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外, 必须进行生物监测,详细记录并保留化验 单及试纸。 (四)、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 果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一次,包括(灭菌的 敷料、手术包、换药包、缝合包、缝合针、 缝合线、针灸针、一次性使用医疗物品,无 菌器械、消毒液浸泡消毒、灭菌物品等)。 保留化验单、并详细记录。消毒物品不得检 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 生物。 (五)、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擦拭时间、使用日期、使 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并详 细记录。
环境卫生学及管理监测PPT课件

2020/6/7
20
(七)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 平板暴露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
(皿·暴露时间)。
• 注意事项:
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 前采样;百级手术间自净时间为15分钟,万级 手术间自净时间为30分钟。
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 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2020/6/7
11
• (五)空白对照:第1次对照为培养皿
对照,每监测批次 中取1个培养皿做对 比试验,培养皿不打开直接培养, 用于 检测培养皿是否合格。第2次对照为微生 物室操作对照,每室或每区取1个对照皿, 对操作过程对照试验,方法是模拟微生物 检测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 盖。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整个操作 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盖
盖 盖
2020/6/7
5
• (2)室内面积>30 ㎡,设4角及中央5点,4
角布点部位距离墙壁1m处,(东、西、南、 北、中五个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离 墙壁1m)。
盖 盖
2020/6/7
盖 盖
盖
6
• (3)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
度为 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面80—150cm,采样时将平板
医院消毒效果灭菌监测
2020/6/7
1
主要内容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二、手消毒效果监测 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五、无菌医疗用品采样及检查方法 六、灭菌质量的监测 七、医院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报
告单
2020/6/7
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2012 2012年11月1日实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卫生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活环境与卫生健康相关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们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环境监测和评价环境监测和评价是环境卫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研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分布、浓度、来源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有害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环境监测旨在精确测量环境因素的浓度和浓度分布,确定环境因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标准,评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改善和治理措施。
评价结果可用于制订环境标准和监测规范,指导环境监管和管理行为。
二、环境卫生与健康危害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环境卫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饮食卫生、环境噪声等因素可引起一系列卫生问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免疫力下降、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癌症等。
环境卫生学家通过研究上述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旨在提高公众对卫生问题的认识度,指导人们选择更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卫生健康的风险。
三、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是环境卫生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包括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噪声治理、微生物控制、营养与健康、毒理学、职业病防治等。
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治理和管理措施,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同时,与环境卫生决策相关的法律、政策等相关机制的制定、落实和监管都属于环境卫生管理的范围之内。
总之,环境卫生学是一个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监测和评价、环境卫生与健康危害以及环境卫生治理和管理等领域。
环境卫生学研究可以指引相关机构与行业建立健康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人体健康保障提供前提条件。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一、背景介绍环境卫生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加强对环境卫生状况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我们制定了本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二、监测目的1.确保环境卫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支持环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提供环境卫生状况的全面评估和监测数据;4.及时发现和控制环境卫生问题。
三、监测范围1.室内环境卫生:包括住宅、办公场所、公共建筑等;2.室外环境卫生:包括城市街道、公园、农田、工业区等;3.水环境卫生:包括饮用水源、水库、河流等;4.空气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5.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餐饮场所、食品加工厂等。
四、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监测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和分析;2.取样检测:对室内、室外环境、水源、空气等进行取样,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数据;3.问卷调查:通过编制问卷,对社会公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4.监测设备:引入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五、监测指标1.室内环境卫生:包括噪音、霉菌、灰尘、甲醛等指标;2.室外环境卫生:包括噪音、空气质量、水质等指标;3.水环境卫生:包括水质、水源保护等指标;4.空气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指数、PM2.5浓度等指标;5.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食品安全指数、食品卫生合格率等指标。
六、监测频率1.常规监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对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监测;2.定期监测:每季度对主要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3.特情监测:对突发事件、环境变化等进行特殊监测。
七、监测报告1.监测数据:监测人员应及时整理和录入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监测报告:每次监测完成后,监测人员应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3.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目的、方法、结果、问题分析和建议等内容;4.报告发布:监测报告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提供科学的环境卫生数据。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2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1. 引言医院环境卫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健康。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院环境卫生的相关要求,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规范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工作,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监测目的和范围2.1 监测目的保证医院环境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2.2 监测范围2.2.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环境卫生监测,包括病房、手术室、实验室、药房、门诊等区域。
2.2.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包括停车场、垃圾处理站、食堂等区域。
2.2.3 医院环境卫生设施监测,包括消毒设备、洗手间、空调设备等设施。
3. 监测内容3.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监测内容3.1.1 温度和湿度监测各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环境适宜,预防湿度对细菌繁殖的影响。
3.1.2 空气质量监测各区域的空气质量,包括通风情况、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
3.1.3 地面和墙壁清洁程度监测各区域地面和墙壁的清洁程度,防止污染物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3.1.4 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1.5 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保证设备安全可靠。
3.1.6 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监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1.7 垃圾处理情况监测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情况,预防细菌传播。
3.1.8 水质监测监测各区域的自来水和洗手间等水源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内容3.2.1 停车场整洁程度监测监测停车场的整洁程度,防止杂物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3.2.2 垃圾处理站的管理情况监测监测垃圾处理站的管理情况,防止异味和病原体的滋生。
3.2.3 食堂卫生监测监测食堂的卫生情况,确保饮食环境安全和卫生。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及重点部门如手术部、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及 NICU、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等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抽查监测一次。
对普通科室每年抽查监测一次。
2.各科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依据《医院消毒、灭菌环境监测质控标准》要求进行微生物学自测。
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关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增加采样点,查找、分析原因。
4.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可能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有关时,应增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频率及内容。
5.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若怀疑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与消毒剂有关时,及时进行微生物监测。
6.临床科室新增设空气净化设施使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应达标。
7.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使用中灯管强度:≥30W 直管型≥70uw/cm2;30W 高强度≥180uw/cm2。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9.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物品抽样检查,若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应物品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10.灭菌效果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监测。
10.1物理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是指为了维护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建立的一套监测和管理医院环境卫生的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环境卫生评估: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灭火器材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对危险废物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
2. 设备监测: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包括检查消毒器材、手术器械、输液泵等设备的状态。
3. 消毒控制:对医院各个区域进行定期的消毒,包括手术室、病房、手术器械等的消毒操作和管理,以保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4. 废物管理:规范医院废弃物的处理和分类,包括医疗废物、一般垃圾、危险废物等的处理方式和处置措施,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清洁。
5. 病原体监测:对医院常见病原体进行监测,包括多重耐药菌、细菌、病毒等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防止疾病的传播。
6. 培训与教育: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的质量。
以上是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通过建立和执行这样的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医院的环境卫生,保障医院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必泰、季按盐类消毒剂 (0.1%~0.5%)
硫代硫酸钠(0.1%~0.5%)
硫代硫酸钠(0.1%~0.5%) 0.3%甘氨酸
300000级
19
1级眼科专用手术室周边区按10000级要求。 2014-11-5 φ 90皿为采样直径90mm的培养皿。
2014-11-5
20
(七)平板暴露法结果计算:
平板暴露法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告:cfu/
(皿· 暴露时间)。 注意事项: Ⅰ类环境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 前采样;百级手术间自净时间为15分钟,万级 手术间自净时间为30分钟。 Ⅱ、Ⅲ、Ⅳ类环境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 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
医院消毒效果灭菌监测
XX医院 院感办
2014-11-5
1
主要内容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二、手消毒效果监测 三、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五、无菌医疗用品采样及检查方法 六、灭菌质量的监测 七、医院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 单
2014-11-5 2
肝肠外科及污染类等
2014-11-5
24
二、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
(一)采样时间:一般要求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护
理活动前进行采样。 (二)采样方法及面积: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 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 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涂擦 过程中 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 剪去,投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及时送检。采样 面积按平方厘米( c㎡ )计算。若采样时手上有消毒 剂残留,采样液应含相应中和剂。
用无菌注射器抽吸1.0ml被检样液,加入 9.0ml稀释液中混匀,须加入中和剂以中和被 检样液的残效作用。
2014-11-5
35
医院需要常备消毒剂的中和剂
消毒剂 中和剂 含 氯 ( 碘 ) 消 毒 剂 ( 有 效 氯 或 碘 硫代硫酸钠(0.1%~1.0%) 0.1%~0.5%)
过氧乙酸溶液(0.1%~0.5%)
2014-11-5 11
(五)空白对照:第1次对照为培养皿
对照,每监测批次 中取1个培养皿做对 比试验,培养皿不打开直接培养, 用于 检测培养皿是否合格。第2次对照为微生 物室操作对照,每室或每区取1个对照皿, 对操作过程对照试验,方法是模拟微生物 检测操作过程,但培养皿打开后应立即封 盖。两次对照结果必须为阴性。整个操作 应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5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 Ⅱ类 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 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4.0 (15min)
— —
≤5
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 Ⅲ类 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 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4.0(5min)
≤10 ≤10
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 Ⅳ类 射、换药等)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 和病区
33
3、结果判断
环境类别 Ⅰ类 Ⅱ类 范 围 菌落总数 cfu/ c㎡ ≤5 ≤5 致病菌*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 病房
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 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 病区;新生儿室等。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
Ⅲ类
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 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 (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射、 换药等)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关节置换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及脑外科、 心脏外科和眼科等手术中的无菌手术
胸外科、整形外科、泌尿外科、肝胆胰 外科、骨外科和普通外科中的一类切口 无菌手术 普通外科(除去一类切口手术)、妇产 科等手术
Ⅰ
Ⅰ Ⅰ Ⅱ Ⅲ
Ⅱ
(1000级)
标准洁净手术室
Ⅲ
(10000级)
一般洁净手术室
Ⅳ
(100000级)
准洁净手术室
2014-11-5 8
(一)采样时间:洁净手术室房间清洁
并擦试消毒后,使净化空调系统达到自净 时间并处于开启状态,然后进行测试,室 内应无工作人员。 (二)监测人员要求:穿洁净服,戴口 罩,手卫 生。动作要轻,避免产生二次 污染。
2014-11-5
9
(三)布点顺序:放置培养皿从总平面
中最靠里 的房间开始布置,依次向外,最 后人员撤出。 每间房间也是从房间最靠里 的点开始布置,最后布置门附近的点,然 后人员撤出。收取培养 皿的顺序相反,从 最外边的房间开始收,每间房间从门附近 的培养皿开始收,最先布置的皿最后收, 沉降时间略有差别。
2014-11-5 12
(六)布点方法
注意:乱流洁净室应尽量避开高效送风口正下方,同 时布点位置应避开障碍物。 1、洁净度手术区百级周边区千级设置13个点
2014-11-5
13
2、洁净度手术区千级周边区万级设置9个点
2014-11-5
14
3、洁净度手术区万级周边区十万级设置7个点
2014-11-5
≤10 ≤10
不得检出
Ⅳ类
不得检出
注:*致病菌指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 新 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2014-11-5 34
四、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一)采样时间: 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
消毒剂与灭菌器械保存液;
(二)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
2014-11-5 10
(四)检测方法:将血平板或普通营养琼
脂平板(直径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 采样点可布置在地面上或不高于地面0.8m 的任意高度上;在手术区检测时应无手术台, 当手术台已固定时,检测高度应在台面之上 0.25m;在100级区域检测时,采样口应对 着气流方向;在其他区域检测时,采样口均 向上。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 暴露30min,盖好立即送检.
2014-11-5 7
洁净手术室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
手术区: Ⅰ级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0.9m,两端至少各外推 0.4m后(包括手术台)的区域;Ⅰ级眼科专用手术室 手术区每边不小于1.2m; Ⅱ级手术台两侧边至少各外推0.6m,两端至少各外推 0.4m后(包括手术台)的区域; Ⅲ级手术台四边至少各外推0.4m后(包括手术台)的区 域; Ⅳ级不分手术区和周边区。 周边区: 洁净手术室内除去手术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1、平板暴露法:布点方法
(1)室内面积≤30 ㎡,设置内、中、外对角线3 个点,内、外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一条对 角线上取3个点即中心一点、两端距墙壁1m处各 取一个点)。
盖
盖 盖
2014-11-5
5
(2)室内面积>30
㎡,设4角及中央5点,4角 布点部位距离墙壁1m处,(东、西、南、北、 中五个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离墙壁 1m)。
2014-11-5 25
2014-11-5
26
(三)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 或用力 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 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 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 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 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四)计算方法: 细菌菌落总数(cfu/c㎡)=平皿上菌落数×采样 液稀释倍数/ 30×2(采样面积c㎡ )。
2014-11-5 21
2、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法 略
2014-11-5
22
(八)结果判断: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 类别
范
洁净手术室、 其他洁净场所
围
空气平均菌落数1 cfu/皿
符合GB50333要求
cfu/m3
物体表面平 均菌落数 cfu/c㎡
Ⅰ类
≤4.0(30min)2
≤15 0
2014-11-5 27
(五)结果判断: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手消毒效果 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10cfu/c㎡, 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5cfu/c㎡。
2014-11-5
28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监测要求医疗机构
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 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 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 病房、烧伤病房、 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 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 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 生物的检测。
2014-11-5 3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非洁净区域(不属于正负压状态)空 气消毒效果监测: (一)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 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二)采样高度: 应设在距地面(垂直) 80—150cm高度范围内。
(三)采样方法:根据其采样原理分:平板暴
露法和微生物采样器法。
2014-11-5 4
≤4.0(5min)
—
注1:cfu/皿为平板暴露法,cfu/m3 为空气采样器法。 注 2:平板暴露法检测时的平板暴露时间。 2014-11-5
23
附:洁净手术室分级
等级 手术室名称
特别洁净手术室 (100级)
自净 手术切 时间 口类别
≤15m in
≤25m in ≤30m in ≤40m in
适用手术提示
15
4、洁净度手术区十万级周边区三十万级设置5个点
2014-11-5
16
5、洁净度十万级设置5个点
▲
▲
▲
▲
2014-11-5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