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佩饰
簪钗环佩 汉服头饰介绍

-- 精品--
By初墨----丹锦汉服社
-- 精品--
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1、正妻范儿—— 簪;2、君子之情——玉佩;3、情香怡人— —香囊;4、直截了当——花椒;5、温良贤 惠——瓜果;6、受之父母——头发;7、狗 血剧情——对半之物;8、纠结缠绵——同 心结;9、神仙专用——手镯;10、帝王之 选——玉如意。
-- 精品--
步摇
步摇则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 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 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 晶莹辉耀,与 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古代妇女附在簪 钗上的一种首饰。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 的,或垂有流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 摆动而动,栩栩如生。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发笄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笄的使用已非 常普遍,这点通过考古发现已被证实。如1976年河南省安 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批骨笄,共出土499件,大多数 在一木匣内,有的零散放置,有的成束放置,有的平放 或侧放。大量骨笄已严重残碎,按其不同笄头,可分为 夔形头、鸟形头、圆盖形头、方牌形头、鸡形头、四阿 屋顶形头6种。
左边是篦 右边是梳
-- 精品--
左梳右篦,对比起来梳宽松篦密实一些
绘画上戴梳子 的贵步摇。
-- 精品--
清朝的梳饰, 上面有欧式
风格的图案。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笄是古时
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 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 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 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 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 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 笄。”也就是说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一直 未许配的,最迟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佩饰PPT教学讲义

玉璜 弯曲如彩虹,又如拱桥形,两端穿孔,或上端中央亦穿
孔.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撑作用. 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
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周 龙形玉璜
珩 héng
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 之上 .
玉觿xi
角形玉器,造型可能来源于兽牙.原始社会有佩带兽牙 的习 俗,后来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因源于兽牙,故又 称冲牙.
球壁由两个半圆体构成,子母口扣合,饰以镂空葡萄花鸟纹.
鞶囊
古人坠挂在腰间的小口袋,因最初多以皮革制 成而得此名,又因坠挂腰的旁侧而成旁囊.
鞶囊最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以后,鞶囊 不仅名称改变,花样也不断翻新,改名为荷囊、荷 包,
清. 盘金绣福寿双全纹鎏金扣绣花荷包
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 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 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
战国、秦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
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
西汉初期,连年的战乱使杂佩之制废除并失传,但随意性较强的装 饰配却始终盛行,直到汉末,佩玉之制废除.
魏晋时期,玉佩制度恢复,一般佩戴简单的玉佩
唐宋时期佩玉再次流行,元明时期的玉佩多以成双成对配挂在腰 带两侧.
蹀躞带本为胡制.带间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 的物件,如带弓、剑、囊、刀、砺石之类,为适应马上需要 .蹀躞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 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 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规定, 一般官吏不再佩挂杂物, 带板改为装饰品.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却更为流行, 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仅存装饰意义 .
玉饰发展史

创新器: 创新器:出廓壁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 的结构,出廓部分, 出廓壁突破了传统玉璧单纯“圆”的结构,出廓部分,大多运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 用了透雕的工艺,使壁形式更为多样,从而大大丰富了玉壁的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柿蒂出廓饰壁( 柿蒂出廓饰壁(汉)3-1
阴面(汉代) 双龙白玉挂件 阴面(汉代)3-2
兽形玉玦1-1 兽形玉玦
玉龙1-2 玉龙
2、良渚文化玉器 、
距今大约5000年,是中国东南部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 年 距今大约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 的文化遗存。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 艺精湛,极具特色,成为新石器时代南方玉器文化的代表。相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和粗犷,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 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缛,是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以透闪石和阳起石为主。玉器中装饰 品有: 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 品有:珠、管、璜、镯、带钩、鸟形佩、鱼形饰、人形佩、冠 状器等。 状器等。
典型器: 典型器:玉组配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器的佩戴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 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 是组配。 是组配。即将许多不同的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 语玉器组合起来佩戴。主 要有玉璜、 要有玉璜、玉瑗以及珠等 等。用丝线将各种玉佩连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 缀起来,佩戴在身上。组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 配中最重要的是玉璜,在 其中其平衡作用, 其中其平衡作用,另有玛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瑙或绿松石珠负责连缀。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 因为西周重礼仪规范,所 以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需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佩戴不同规格的组配。
[VIP专享]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VIP专享]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https://img.taocdn.com/s3/m/5d45d14176a20029bc642d52.png)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

汉服配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头饰1. 凤冠:凤冠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饰,形状如同凤凰展翅的造型,是古代皇室或贵族女性最常见的头饰之一。
凤冠的装饰通常由珠宝、彩色宝石以及金银制品组成,造型高雅华丽,展现出尊贵典雅的气质。
2. 花簪:花簪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头饰,通常由金银、珠宝、玉石等材质制成,花簪的形状多样,有的是花朵形状,有的是飞禽走兽的造型,花簪搭配汉服,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风情。
3. 钗子:钗子是一种类似发簪的头饰,也是古代女性常用的饰品之一,钗子的种类繁多,有的是金属制成,有的是玉石镶嵌,有的是彩绘装饰,钗子的款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汉服款式和场合进行搭配,增加整体的美感和时尚感。
二、首饰1.耳环: 古代女性常戴的一种首饰,一般分为轻便的日常款和华丽的宴会款。
在戴耳环时,要注意选择与发型、服饰相协调的款式和颜色。
2.项链: 项链是一种颇具女性魅力的首饰。
对于配汉服来说,一条精美的项链可以有效修饰颈部线条,并且使整体造型更加精致。
3.戒指: 戒指是一种常见的首饰,可以是金银制品,珠宝、玉石等,不同的戒指款式可以搭配不同的风格和汉服款式,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和风格感。
三、腰饰1.绶带: 绶带是古代男女常佩戴的一种腰饰,通常运用在明制、挑腰带上当作腰间的饰物,有的还会在腰间加挂一些金银饰品,以突出腰部的线条美感。
2. 腰封: 腰封是古代男性常用的一种腰饰,一般由丝绸、布料制成,可以通过不同的打法和搭配方式,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风格。
四、袜饰1. 鞋钩: 鞋钩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袜饰,可以通过不同的款式和材质,来提升整体的气质和风格。
2. 脚环: 脚环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袜饰,通常由金银、玉石、珠宝等材质制成,脚环的种类繁多,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款式和颜色,来提升整体的美感和风情。
五、其他1. 手镯: 古代女性戴手镯是一种展现女性魅力的手饰,不同材质和款式的手镯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不同的风情。
2. 绣花巾: 绣花巾是古代女性常用的一种饰品,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绣花工艺,来为整体造型增添一丝娇美和精致的韵味。
中国古代配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
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
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
《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玉是最重要的佩饰。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
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
《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
”(《周礼·玉府》,郑注略同。
)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
”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
”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
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
《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
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
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
古代的饰品名称

古代的饰品名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饰品名称: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随着社会习俗与审美风尚而不断变化着的” ,它的名称含义可以解释为“步行则动摇” 。
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
花钿:以金、银、玉、贝等做为材料,制作出各种精美图案的饰物。
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
笄: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禁步:古代的一种饰品。
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
抹额: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
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璎珞:美玉之意,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饰品名称,这些饰品的材质、样式和用途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
古代佩玉的种类和说法

古代佩玉的种类和说法古代佩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表达身份地位的象征。
佩玉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佩玉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说法。
一、玉佩的种类1. 玉璧:玉璧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玉器,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尊贵。
古代帝王常佩戴玉璧,代表着天子的地位和权威。
2. 玉钺:玉钺是一种形似斧头的玉器,象征着武力和威严。
在古代,玉钺是将军的标志,代表着军队的统帅和权威。
3. 玉琮:玉琮是一种古代祭祀用的玉器,形状呈方柱状,上面有纹饰。
玉琮代表着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和神圣的意义。
4. 玉佩:玉佩是一种常见的佩戴玉器,形状多样,有环形、方形、饰有动植物等。
玉佩代表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寓意。
二、佩玉的说法1. 龙凤呈祥:古代人们常将龙和凤纹饰用于玉器上,以表达幸福、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2. 祈福保平安:佩戴玉器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气质,还有辟邪、消灾、保平安的作用。
人们相信佩戴玉器可以祈福。
3. 财源滚滚:古代人们相信佩戴玉器可以招财进宝,带来财运,因此玉器也被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4. 增加魅力:佩戴玉器不仅能够增加人的气质,还可以增加魅力,使人更加吸引人。
5. 表达身份地位:古代贵族和统治者常佩戴玉器,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佩戴不同种类的玉器也代表着不同的身份。
6. 寓意深远:古代人们对玉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佩戴玉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7. 代代传承:古代人们常将玉器作为家族传承的宝贝,代代相传。
佩戴家传的玉器也寓意着家族的繁荣和传承。
总结起来,古代佩玉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佩玉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说法。
佩戴玉器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气质和魅力,还能够表达吉祥、幸福和美好的寓意。
古代人们对玉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佩戴玉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虽然佩戴玉器的意义有所变化,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元明清三代,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 的数量很多,并且都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 奇巧、颇有神韵。这表明带钩在这时可能已由实 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此时期玉带钩一般都有 花草、动物的浮雕和立雕,钩首多为龙头形,以 龙螭纹相组合的龙带钩最为精美;
1.请简述明清时期银制手镯的形式类型? 开口型和封闭型
3.请简述现存民间的银制戒指的形式类型?
活口型 封闭型 镶嵌型
环 璧
瑗
手镯 臂钏
护指
古代佩饰
• 古代佩饰,主要是指装饰于服装外, 悬于腰际之间或与服装相搭配的装饰 品。
一、腰坠
• 腰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 腰坠是古人挂在腰部的各种各样的小装饰,
• 明清时期此类佩饰一般人家多用银制,而 富裕人家则用金制,金制事件成为“金事 件”或 “金三事”、“金七事”等。明代 妇女佩件有“坠领”与“七事”,在胸前 的佩件叫“坠领”,在群腰的佩件叫“七 事”。
银事件
(5)缝纫工具
• 缝纫工具是古代妇女随身携带之物,其形 式主要是用来盛放缝衣针的针管,它一般 以象牙或兽骨制成,也有金属制品。
鞶囊
荷包
(7)香囊
• 香囊又称香袋、香包、香荷包、熏囊等, 先秦时期称“容臭”,是历代妇女、儿童 佩挂在腰间的饰物,用以熏香身体。
• 香囊是用罗绢缝制而成的,唐代以后以金 属制成的香球及香坠十分流行,各种形式 的香囊在宋、辽、元、明墓葬中均有出土。
唐代香球
唐代香囊
明代香囊
清 代 香 囊
(2)觽
觽是一种形似野兽牙齿的解绳结工具。原始社会, 人们以野兽的牙齿作为装饰品坠挂在身上,有时 为了结绳,人们也常常用尖锥状的兽牙来帮忙。 后来人们模仿牙齿的形状,将骨、角、玉或金属 制作出一头尖、一头粗,略呈弧度的解绳结工具。 其实许多觽早已失去了使用功能而演变成一种纯 美饰性的装饰品,但在北方地区,一些游牧民族 直到近代,仍在使用一种角质觽或铜质觽。
5.戒指在中国古代称(指环 )、(约指 ) 和( 手记 );
6.( 青铜 )戒指出现于商周时期,衰退 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金银制戒 指和镀金戒指;到清朝男子的拇指流行佩 戴(扳指 ),到清朝末年( 银质 )戒指 成为民间最常见的首饰之一。
7.古代女子为了保护美甲出现了(指甲套), 它又名( 护指 )和( 义甲 ),它最 早出现在( 战国 )时期,尤其到(清朝 ) 时期,它的制做相当精细、装饰非常华丽;
1.大佩一般在举行盛大的活动时佩戴,定有 一套制度. 2.装饰佩是在人行走时的日常佩饰,组合较 随意。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佩戴玉佩
• 西汉初期,连年的战乱使玉佩之制废弃并 失传,但随意性较强的装饰佩却始终盛行 不衰,直到汉末,玉佩之制再一次废除。
• 魏晋时期,玉佩制度又一次恢复,唐宋时 期佩玉再次流行,元明时期的玉佩均成双 成对佩挂在腰带两侧。清初,玉佩制度因 满人的入关、服饰的变异而从此废止。
战国错金银龙纹带钩
战国鎏金包金嵌松石龙虎斗青铜带钩
西汉八节铁蕊龙虎玉带钩
西汉嵌玉琉璃鎏金青铜带钩
明·鸡骨白蟠螭纹带钩
清·龙带钩
清代翡翠玉带钩
清·白玉高浮雕螭龙带钩
4、日用挂件
(1)挂梳 梳子原本是梳理头发或装饰头部的物品, 为了携带方便,有些梳的梳背被钻上了小 孔,穿上绳带,坠挂在腰上,这种可坠挂 的梳子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
它是衣服出现的产物,人们将一些小工艺 品坠挂在腰带上做装饰。 • 腰坠的种类很多:有小珠组成的腰箍;有 各种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的小坠饰;有环 形、圆形坠等; • 制作材料有兽骨、玉石等。
新石器时代·鱼形坠
商·鸟形坠
汉·玉坠
唐·人形玉坠
清代玉坠
二、玉佩
• 古时的玉佩又称“禁步”; • 玉佩同时又称杂佩,有大佩及装饰佩之分:
西周玉佩
西汉玉佩
三、带钩
• 带钩,古又称“犀比”,它是古代贵族和 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为男子的腰饰, 是身份象征。
• 早期带钩多以青铜铸造,后期多玉质材料, 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等制成,。
• 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 石等工艺。
•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西汉时 期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
清朝香囊
讲述完毕
商代觽
战国觽
汉代觽
(3)佩刀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刀,也是古人腰间的 挂饰,先秦时期,佩刀又称“容刀”,佩 刀的材质有牙质、骨质、角质、玉质、铁 及青铜等。
商代佩刀
战国佩刀
汉代佩刀
唐朝佩刀
宋代佩刀
明代佩刀
清代佩刀
(4)银事件
• 银事件其基本形式为:以单支银链下坠一 片较大的银片,下垂三串或五串、七串小 银链,银链下端挂刀、枪、剑、戟、耳挖、 刮舌器、镊子、牙剔、铃铛等饰件。
针管(针筒)
(6)鞶囊
• 鞶囊是古人坠挂在腰间的小口袋,因最初 多以皮革制成而得此名,又因坠挂腰的旁 侧而称旁囊。
• 鞶囊至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以后, 鞶囊不仅名称改变,花样也不断翻新,改 名为“荷包”,多丝织品材质,荷包上多 刺绣“福禄寿”等吉祥字样。清代及近代 传世品荷包中有壶形、心形、葫芦形等造 型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