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解剖学

合集下载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癌: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阿米巴病: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所致。

B: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

因此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形如槟榔切面的条文,称为槟榔肝。

变性: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产物异常堆积。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玻璃样变性: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中出现均质、粉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之外的其他部位出现钙盐沉积。

瘢痕组织:指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本身尚不具备癌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它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以骨髓被肿瘤细胞弥漫性替代为特征。

C: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表现出各种组织再生过程的协同作用。

充血: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D:凋亡: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的细胞自杀,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

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内细动脉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动脉粥样硬化:指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

病变特征是血浆内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浸润和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硬,心、脑、肾等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贫血性梗死等病变。

大叶性肺炎:多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急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E:恶病质:机体极度消瘦,显著衰弱和严重贫血的状态称为癌性恶病质。

F: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多由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可有数量增多。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骨髓:充填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内,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五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椎管: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从上到下依次续贯称为椎管,内容纳脊髓。

钩椎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导致压迫脊神经。

椎间孔: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的开口由第4、5骶椎椎弓缺如形成,是临床骶管麻醉注射的部位。

骶角: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在骶管裂孔的两侧有各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为标志。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在额、顶、颞、蝶骨四块骨汇合处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通过。

此处最为薄弱,在受到外力打击时,易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关节腔: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起重要的作用。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外周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椎间盘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允许脊柱做各个方向的运动。

黄韧带: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

将一系列叠瓦状椎弓板连为一体,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关节,在剑突的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腱膜:阔肌的腱性部分均呈薄片状,称腱膜。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的管,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层,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如腕、踝等处,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可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

解剖名词解释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尺神经沟:尺神经沟位于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在其内通过,此处表浅贴近骨面,隔皮肤可触到。

界线:是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也是盆腔的入口。

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颅囟主要有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和乳突囟。

椎间盘:分为中央部的髓核,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的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

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Chopart 关节:又称跗横关节transverse tarsal joint.Chopart关节是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的联合构成,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呈横位的"S" 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但关节腔并不相通,在解剖学中为独立的关节.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截断。

半月板:半月板是2个月牙形的纤维软骨,位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的关节面。

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外厚内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与股骨髁相吻合,下面为平的,与胫骨平台相接。

这样的结构恰好使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形成一较深的凹陷,从而使球形的股骨髁与胫骨平台的稳定性增加。

半月板的前后端分别附着在胫骨平台中间部非关节面的部位,在髁间棘前方和后方。

这个部位又可称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后角。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故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组织麻醉。

当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臂丛,致使患肢麻木、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称“前斜角肌综合症”。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1.
解剖学:解剖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和组织。

2.
解剖学室:解剖学室是一种实验室,用于研究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和组织。

3.
解剖学标本:解剖学标本是用于研究动物和人体结构和组织的样本。

4.
解剖学图:解剖学图是用于描述动物和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图片。

5.
解剖学模型:解剖学模型是用于模拟动物和人体结构和组织的模型。

6.
解剖学切片:解剖学切片是用于研究动物和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切片。

7.
解剖学分析:解剖学分析是指对动物和人体结构和组织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A:癌: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阿米巴病: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所致。

B: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

因此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形如槟榔切面的条文,称为槟榔肝。

变性: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产物异常堆积。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玻璃样变性: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中出现均质、粉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之外的其他部位出现钙盐沉积。

瘢痕组织:指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本身尚不具备癌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它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以骨髓被肿瘤细胞弥漫性替代为特征。

C: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表现出各种组织再生过程的协同作用。

充血: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D:凋亡: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的细胞自杀,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

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内细动脉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动脉粥样硬化:指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

病变特征是血浆内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浸润和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硬,心、脑、肾等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贫血性梗死等病变。

大叶性肺炎:多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急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E:恶病质:机体极度消瘦,显著衰弱和严重贫血的状态称为癌性恶病质。

F: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多由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可有数量增多。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二肋,为计算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3、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上缘共同构成。

4、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上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叫做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做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场和大肠。

5、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做十二指肠大乳头。

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6、鼻旁窦:又称鼻侧窦,指位于鼻腔周围含空气的骨性腔,期内衬有粘膜,共有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都开口于鼻腔。

具有湿润和温暖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7、肺门:指肺内侧面的中央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8、纵膈:指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结构的总称,呈矢状面,上窄下宽。

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达胸廓入口,下至隔9、肾门:是指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为肾门。

10、膀胱三角:是膀胱底的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域无粘膜下组织,粘膜紧贴肌层,故膀胱膨胀或空虚时,该区保持平滑状态11、附睾:可分为三部分,上端膨大的附睾头,中间扁圆的附睾体,下端狭细的附睾尾。

附睾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有储蓄和营养精子的作用。

12、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排泄管汇合而成射精管,从前列腺底部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13、子宫峡:指子宫颈和子宫体相连接处的狭细部,称为子宫峡。

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

14、卵圆窝:位于房间隔的下部,左右心房一侧的卵圆形浅窝,此处较薄,是胎儿时期卵圆孔在出生后闭合留下的遗迹。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2.翼点: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块骨构成,四骨的交汇部呈“H”
形的缝,称翼点,翼点骨质薄,易发生骨折,可伤及走行于内面的血管,引起颅内出血。

3.脊髓节段:把每一对脊神经的前、后根相连的根丝附着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间有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

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

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4.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5.硬脑膜窦:即硬脑膜静脉窦,系硬脑膜的内外层两层在某些部分分离形成特殊的颅内静脉血的回流通道。

6.蛛网膜粒:由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突入窦内形成的“菜花状”突起,为脑脊液回流入脑膜窦的结构。

7.动脉导管: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动脉韧带。

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形成的遗迹。

8.胸膜:为覆盖在肺表面、胸壁内面、纵膈侧面以及膈上面的一层浆膜。

9.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部互相延续,形成一个封闭的腔隙,称胸膜腔。

正常胸膜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10.腹膜腔:为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解剖学名词解释(考试必背)

解剖学名词解释(考试必背)

1、器官:几种不同组织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2、系统:形态不同、共同完成一种连续的功能的器官组合在一起称为系统3、内脏: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统称为内脏4、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5、椎孔:椎体与椎弓构成椎孔,所有椎孔连成椎管,内容纳脊髓6、椎间孔:相邻两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7、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

是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8、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9、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推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后外侧纤维环薄弱,易引起椎间盘突出10、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骨连接连接而成,具有参与呼吸运动,保护胸腹腔器官的功能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与第二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骨序数的标志。

12、胸骨下角: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内有剑突13、肋弓:第8~10对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下缘形成肋弓14、翼点:位于颅侧面的颞窝内,是额、顶、颞、蝶四骨之间相交的区域,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15、前囟:位于颅顶矢状缝前端充填的纤维组织膜,呈菱形,新生儿多于生后1岁半闭合。

16、鼻旁窦:位于同名颅骨内,并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构成;包括上颌窦、蝶窦、筛窦、额窦各一对17、桡神经沟:肱骨中段的后上方从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通过18、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浅沟,内有尺神经经过19、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伸肘180°时呈一直线,当肘关节前屈90°时呈一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提示有肘关节脱位20、耻骨下角:两侧耻骨下支、坐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所成的夹角称耻骨下角21、足号: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结构称为足弓,具有缓冲震荡,保护脑和内脏器官等作用22、腹般沟韧带:腹外斜肌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解剖学1、内囊:大脑皮质新区的投射纤维在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高度集中,称之为内囊,在水平切面上,一侧内囊呈横卧的“V”字形的白质板,分前脚(或前肢)、膝和后脚(或后肢)三部。

2、心包:为一圆锥形的纤维浆膜囊,包在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外面,心包可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两部分。

浆膜性心包又分壁层和脏层, 脏层贴于心脏表面,形成心外膜,并在大血管根部转折移行为壁层,壁层紧密衬贴于纤维性心包内面。

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

3、腹股沟管:由腹前壁肌和筋膜所形成的一条潜在性的管道。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约2.5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

于成年人,管长约4-5cm。

在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4、白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有髓鞘色白故称白质。

5、大脑动脉环:围绕着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和大脑后A互相通连组成。

它在调整脑的血供和建立脑的侧副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6、纵隔:指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结构的总称,境界:前为胸骨、肋软骨及肋间隙前端、后为脊柱胸部、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纵隔常用四种方法分区(也有用三方法)以胸骨间与第4胸椎体下缘平面为界,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纵隔内容:容纳胸腔内除胸膜囊和肺以外的所有器官组织,包括心、心包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膈神经、迷走神经、交感干等。

7、外侧丘系:蜗神经核发出的横行纤维大部分形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与纵行的内侧丘系交叉后,越过中线沿脑桥的外侧部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8、硬膜外隙指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间的腔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脊神经根和椎内静脉丛通过,呈负压.9.鼻旁窦:鼻腔周围含气骨腔的总称,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10.齿状线: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环形线称齿状线.11.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肾盂,淋巴管,神经出入的部位称肾门.12.心内膜:心壁内面一层光滑的薄膜,与血管内膜相延续,并折叠成瓣膜.13.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处膨大,由一条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而成.14.感觉器:是机体接受内、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的结构器官.15.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其胞体聚集一起称神经核.16.骨髓:是充满于骨髓腔和松质内的软组织,有红骨髓和黄骨髓之分.17.上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管称上消化道.18.腹膜腔:腹膜有脏,壁层之分,脏,壁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浆膜腔隙称之.19.肺根:出入肺门的全部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在一起,称肺根.20.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的三角区,因无粘膜下层,粘膜平滑无皱襞称膀胱三角.21.心包:是包裹心及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22.静脉角:左,右头臂静脉各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 汇合处夹角称之.23.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充满在眼房内的无色透明液体,称房水.24.基底核:是大脑半球髓质内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等四对灰质团的总称.25.传导路:在神经系统内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链称为传导路.26.腹直肌鞘:是腹前外侧群三块阔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而成的腱膜鞘.27.韧带:连于相邻两骨或器官之间的致密纤维组织束或膜性结构称韧带.28.麦氏点:阑尾根部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的投影点称之.29.肛窦:肛瓣与相邻两个肛柱下份之间形成的小隐窝,称肛窦.30.肾蒂:出入肾门的全部结构总称为肾蒂.3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和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32.胸膜腔:是由脏,壁两层胸膜在肺周围所形成的密闭的腔隙.33.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其胞体常聚集一起位于周围神经内称之.34.精索:是一对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柔软圆索状结构,三层被膜包裹着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及输精管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和鞘韧带等结构.35.子宫峡:子宫体和子宫颈连接部较狭细称子宫峡.36.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共同围成的结构,称咽淋巴环.37.咽峡: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结构,称咽峡38.精索:是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腹环之间的(1)由被膜包裹输精管,睾丸动脉, 蔓状静脉丛和淋巴管神经丛等形成的圆索状结构.(每点1分,共2分)39.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40.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团块状结构,称神经核.(中枢神经系和神经元胞体缺一不可.)41.板障:颅盖骨的松质叫板障42.肋膈隐窝:是肋胸膜与膈胸膜的反折处为胸膜腔的最低位置。

43.盲点、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视神经的起始部,可见一圆盘状的隆起称视神经盘, 因该处无视细胞,不能感光,故又叫盲点.44、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它是确定第二肋的重要标志。

45.掌浅弓:位于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间,由桡动脉的掌浅支和尺动脉的末端吻合成.46.鼓室: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含气小腔,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内有听小骨.47.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48.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49.房水:为眼房内的无色透明液体,由睫状体产生,经后房,瞳孔到前房,再经虹膜角的虹膜角膜角隙进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流入眼静脉.有维持眼内压和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功能.50.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1),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静脉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1)51.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协脉弓下缘之间的一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52.光锥:活体鼓膜中心前下方的三角形反光区。

53.靶器官:一种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器官,该器官就称为此激素的靶器官.54.红骨髓:是重要的造血组织,呈红色.人体内的红细胞及大部分白细胞由此产生.在成人,主要分布于长骨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55.黄斑:视网膜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约3.5mm处,呈黄色的小区,其中央凹陷处称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56.心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组成,位于心壁内,具有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心正常节律性搏动的功能.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Purkinje纤维.57.Willis环:由脑底的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前后左右互相吻合而成.是一个潜在的侧支循环结构.58. 关节:相邻两骨借CT相连,内有腔隙,在肌牵动下产生运动.59. 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与腹后壁之间的扁窄间隙.60. 虹膜角膜角隙:虹膜角膜角与巩膜静脉窦间网状小梁组织的裂隙.61.动脉圆锥:右心室腔,流出道左上角,室上嵴至肺动脉口之间的光滑区域形似倒置漏斗形.62.基底核大脑半球髓质内四个灰质团的总称.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63.在中枢神经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含有散在神经元或较小核团称网状结构.64.收肌腱裂孔:大收肌肌腱与股骨之间一裂孔称收肌腱裂孔,有下肢大血管和隐神经穿过.65.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左侧一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动脉韧带,是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遗迹.66.肺段: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叫肺段.67.巩膜静脉窦: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有一环行小管称巩膜静脉窦,是房水流出的通道68.肛梳(痔环):在齿状线下方,有一光滑的环状带称肛梳或痔环,外痔易发生在此处.69.腱鞘:由外部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层和内部的双层套管状的滑膜层所组成,它包绕在手、足等处的长肌腱的表面,由于滑膜层含有少量滑液,有利于腱的滑动.中耳组成: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纹状体由豆状核和尾状核构成.男性尿道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在延髓内的内脏感觉核是孤束核舌前2/3一般感觉和味觉分别由_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支配,舌后1/3一般感觉和味觉由舌咽神经支配.腹股沟管腹环为_腹横筋膜_向外的突出口,它位于_腹股沟韧带_中点上方一横指,腹股沟管皮下环是由_腹外斜肌腱膜_形成的三角形裂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外、中1/3交点处,手术时根据_三条结肠带的汇集处_寻找阑尾.脑脊液在各脑室的_脉络丛_中产生流经_蛛网膜下隙_再通过_蛛网膜粒_渗入上矢状窦.输尿管全长可分腹部,盆部,壁内部三部分,全长有三个狭窄,即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跨越小骨盆入口处,穿膀胱壁处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囊、面、腔,辅助结构包括关节盘、关节唇、韧带。

脑和脊髓由外向内的三层被膜是硬膜,蛛网膜,软膜。

支配肱二头肌的神经是肌皮神经,支配股四头肌的神经是股神经。

骨的构造包括:骨质,骨膜,骨髓腹股沟管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后壁是腹横筋膜_和_腹股沟镰_,上壁为__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装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食管全长有三处狭窄,第一处狭窄位于起始处,距切牙15cm;第二处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25cm;第三处狭窄位于穿膈肌的食管裂孔处, 距切牙40 cm成年人喉的位置平对第4-6颈椎体,其上方借韧带连于舌骨、下方接气管输卵管从外向内分为四部,即漏斗部、壶腹部、狭部和子宫部。

输精管全长可分为四部.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盆部动眼神经的内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扩约肌和睫状肌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部;阅读中枢位于角回。

咬肌受三叉神经支配;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