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
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

小学生自我意识文献综述小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国外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自我意识的理论研究中,杰弗里〃L.布朗研究了儿童自我意识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互动方式的关系。
国内研究者较多地将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对比并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
从一些研究者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当年国内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缺乏一定新意,多是将量表应用后直接统计数据而得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鉴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更应将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去。
关键词:自我意识;小学生;“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维度展开,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特点、作用等方面,将见诸文献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自我意识及其作用近几十年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数量的急剧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认知教育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教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导致了启蒙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对孩子的关注,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近代自我意识的研究渐渐将目光指向学校,Clark (1963)提出学校应对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负有根本责任。
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成效的体现。
目前国外研究的重点多在于探究自我意识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即什么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差异。
在不同人群中,自我意识的平均分数有很大差异。
单独来看,不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差异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和校外灵活性课程,多参加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Rogers, Beck和Higgins 等认为, 自我意识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感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歪曲或障碍, 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报告【模板】

小学五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报告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
儿童从婴儿期起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至青春期渐趋成熟。
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异。
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具有合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此,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可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调查背景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研究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由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动机,被动学习或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过度贬低自己的倾向,认为自己没用;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与同学交往困难,产生自卑情绪或逆反心理,要么不太与同伴往来,要么与同学冲突不断,陷入不合群、被孤立的困境。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一)调查目的与对象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入的自我探索,在自我觉察和他人的评价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建立其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肯定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本研究选取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48份,剔除废卷3份,获得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为99.33%。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445)人口统计学变量类别数量百分比(%)性别男178 40.00女267 60.00 年龄10岁290 65.2011岁155 34.80 是否独生子女是134 30.11否311 69.89(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苏雁林等人修订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进行调查。
儿童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关联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关联研究综述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重要的概念。
儿童的自我概念是指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己的特点、能力、价值和角色等方面的认识。
而自我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所属群体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同感。
本文将对儿童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关联进行综述。
一、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发展过程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建立、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在早期,儿童对自己还缺乏清晰和具体的认知,他们更多地将自己与他人的行为和外貌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种基础的自我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情感、内在特质和能力等方面,并逐渐形成更完整和稳定的自我概念。
同时,儿童也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化过程,逐渐认同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形成自我认同的感觉。
二、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相互影响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首先,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自我认同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认同感。
例如,一个儿童如果认为自己很聪明、具有艺术才能,他可能会更容易认同自己是一个智慧和有才艺的人。
相反,如果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存在消极或负面的评价,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不足。
其次,自我认同的形成也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群体中的身份认同,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
比如,当一个儿童认同自己是一个运动健将,他可能会更加关注自己体育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我概念。
自我认同的塑造也会通过儿童对自己的期望和行为的反馈,影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进而调整和改变自我概念。
三、家庭环境对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作为儿童最早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感起着关键的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高莉.. 魏俊彪李妍妍【摘要】本文研究发现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包括性别、家庭、学校和儿童健康状况等方面。
明确提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的联合、多方法的综合, 同时要增加干预和追踪研究。
【关键词】儿童; 自我意识; 影响因素; 综述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Inf luencing Factors of Chil dren's Self-consciousness. Gao L i, W ei J unbiao, Li Yany an.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H enan N ormal University , X inx iang, 453007, P. R. China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1] , 主要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 对个体自我意识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保持心理健康。
20 世纪中期, 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自我意识, 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其影响因素很自然地成为研究重点。
有关儿童自我意识与相关因素的研究很多, 但专门针对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 已有研究多在理论上进行阐述, 很少对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作分析梳理, 并且不能涵盖新因素或出现的新特征, 如我国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等。
关于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关于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学生自我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感受,包括学生对自身身份、能力和价值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自己情感状况的认识和表达等。
对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创造力,还可以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首先,教育者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育者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弱。
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认知,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方式的单一、压力过大等。
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学生自我意识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更加充满自信和动力。
此外,学生自我意识还可以带动教育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社会化的进程。
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路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路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目标并努力实现。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教育,增强人文素养,了解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总之,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于儿童认识自己的研究

关于儿童认识自己的研究——对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09英本二班09404040217 李灿摘要:认识自己,无论对于成人或是儿童都十分重要。
儿童认识自己的目的是检查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感受、以及有关人际交往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发展。
而对于农村儿童来说,认识自己这方面似乎很少受到关注,而他们自己也几乎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发现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对一个在农村镇小学就读的寄宿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发现他他在认识自己这方面认识甚少,只是知道自己经常被同学欺负,觉得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从而他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问题孩子。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所造成的,其中家庭环境影响较大。
就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些分析。
关键词:认识自己、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一、研究背景认识自己是指儿童对自己的了解和自我的感觉、与同学的交往以及对朋友和家人的感觉。
认识自己问卷是由美国小学教育协会提供,目的也是为了检查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以及与人相处的状况,这一问卷试用于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在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应用得很广泛,特别是广大农村,有些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由于缺乏自我认识而造成的问题只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本问卷采用的是个案研究。
主要是采用个案法,结合了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常德市鼎城区庐山镇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浩。
选择他是因为我是他的邻居,对他比较了解。
而且我也在周围的大人那了解了一些他平时的表现和行为。
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对他疏于关心,从而使得他性格比较孤僻,爱惹事,可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吧。
在课堂上也不爱听课,经常弄出个什么事,打断老师的课,引起全班的注意。
学习成绩也不好,可是没人管,父母管不到,爷爷奶奶又管不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其实,我和刘浩有时候会在一起说些话,我观察到他挺聪明,并不是因为智力原因而成绩不好,我有时候考他些东西他都答得出,只是他平时对有些东西部感兴趣,也没有人在身边鼓励并监督他,是缺少关爱的孩子。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法的文献综述

前言:现状、目的
成因
主题 总结 参考文献
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现今,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 越丰富,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小学生的心 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儿童自身身心成长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社会的影响
一、建立一个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
学者们一致认为,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家 庭的共同参与。并建立一个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 王晓茜认为确立心理健康观念,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 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学校、教师、家长中 已经引起了一些注意,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必须 反复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新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 内的教育观念,使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校、教师和 家长的自觉行为。肖新燕、刘刚则提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学校心理 健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之中, 成为学校教 育的内在要求,一定要提高全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 好的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 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艾德平、蔡诗凤等认为,教师 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 教师要接纳、理解、宽容、亲近他们。无论是自我服务性劳 动、生活,还是学习,教师对他们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 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让每一个学生都 得到充分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直接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 生。对此,夏芙蓉、王小峰认为现在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家 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致使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 所谓, 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再有家长多把孩子交给老 人带。老人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 感情上的交流, 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发 展, 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而且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 心理压力。孙玉莲也提到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 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 健康发展。而家庭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最终会导致子女或自 尊心受到损害或独立性受到压抑,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子女间关 系紧张,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 心理问题。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能力较差、人际交往困难、个性发展缺陷、情绪状态消极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
[ 1]面对各方压力和冲击,他们中不少人开始出现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困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并且没有途径及时排解,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但也有学者指出,农村中小学生在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心理上有求知欲强、善于交际、兴趣广泛、社会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而问题则是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抗挫折能力差。
上面的两种观点和结论是由于两者对于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评价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上的不一致。
根据众多调查问卷及通过科学的量表分析发现,前者的观点更接近事实,且后者所提出的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与抗挫折能力差与其自身之前观点存在相悖之处。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学生作为农村中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问题,如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移,包括自卑、性格内向、怨恨父母、逆反心理强、情绪消极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 2]究其主要原因,留守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养育和关爱。
实际上,这不仅是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领域去思考和解决,还需要国家、社会、政府通力合作去改善。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研究者们认为是来自社会、个体、家庭和学校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种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等。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反思及成因分析关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结构、家长的观念及教养方式是学生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研究小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国外对自我意识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自我意识的理论研究中,杰弗里·L.布朗研究了儿童自我意识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互动方式的关系。
国内研究者较多地将特殊儿童和一般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对比并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
从一些研究者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当年国内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缺乏一定新意,多是将量表应用后直接统计数据而得的。
自我意识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鉴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更应将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领域中去。
关键词:自我意识;小学生;“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自我意识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维度展开,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特点、作用等方面,将见诸文献的观点陈述如下。
一、国外相关研究(一)自我意识及其作用近几十年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数量的急剧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认知教育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种教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导致了启蒙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对孩子的关注,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近代自我意识的研究渐渐将目光指向学校,Clark(1963)提出学校应对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负有根本责任。
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成效的体现。
目前国外研究的重点多在于探究自我意识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即什么导致了自我意识的差异。
在不同人群中,自我意识的平均分数有很大差异。
单独来看,不同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差异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和校外灵活性课程,多参加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Rogers, Beck和Higgins 等认为, 自我意识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与个体的社会适应、自觉幸福感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歪曲或障碍, 常常是导致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如果自我意识对个性系统的协调监督功能丧失,会导致人格分裂并产生双重人格。
因此, 要使儿童个性获得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必须从小就注重培养和促进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即通过自我认识来分析自己的能力, 通过情绪体验来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 通过自我监督来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
(二)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 是美国心理学家Piers 及Harris 于1969年编制、1974年修订的儿童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
可用于临床问题儿童的自我评价及科研, 也可作为筛查工具用于调查, 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
PHCSS被用于儿童青少年行为、情绪的研究。
儿童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认识, 也反映了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
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异。
PHCSS含80项是否选择型测题,适用于8-16岁儿童。
分六个分量表,即: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并计算总分。
采用统一指导语,由儿童根据问卷自己在答卷上填写。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团体进行。
主试者根据记分键计分。
本量表为正性记分,凡得分高者表明该分量表评价好,即无此类问题,如:“行为”得分高,表明该儿童行为较适当,“焦虑”得分高,表明该儿童情绪好,不焦虑,总分得分高则表明该儿童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此量表各维度划界分下界为各分量表及总分第30百分位,低于30百分为为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用>第70 百分位作划界分上界时灵敏度仅6%,究其原因,我国异常儿童未表现为PHCSS得分高,相反许多在学校较为优秀的学生及学生干部PHCSS得分较高,可能反映了这类儿童对自己要求高,至于是否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不足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暂时不推荐用第70 百分位作为自我意识水平过高的划界分。
二、国内相关研究(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诸方面的认识、体验和调节的多层次心理系统,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份。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即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具体来说, 它包含了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从广义来说,自我意识有称自我, 自我概念等; 从狭义来讲, 有称自我认知, 自我知觉, 自我形象, 镜像自我, 自我监控, 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以及自尊等。
儿童的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儿童的自我意识从婴幼儿期开始萌芽,直至青春期渐趋成熟。
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城市儿童比乡村儿童自我意识水平高,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期望和评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家庭氛围和谐民主、母乳喂养、学习成绩较好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儿童形成对自己较好的自我评估。
吴怀能在2010年对浙江省3328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表明, 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升高, 儿童自我意识呈升高趋势。
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角色和交往方式。
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有能力教给孩子更多的认知策略, 有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 教给他们社交中的规则, 促使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
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卑感和被遗弃感强,家长的心理失衡给子女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子女焦虑症状的发生。
(二)杭州市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柯雪琴和范雪瑾在2005年对杭州市769名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杭州市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在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幸福与满足这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说明杭州市小学生总体对自我评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能的原因在于杭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比赛激烈程度相一致。
学业比赛的激烈使父母与老师向学生提出较高要求。
同时, 学生对激烈比赛的社会环境的体验与整合, 带给他们在自我要求与自我发展上的压力, 导致其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的偏倚。
就性别维度来看,女生在行为、智力与学校、合群这三个维度上的自我评价高于男生,在躯体外貌,焦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说明小学女生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低于男生,且焦虑程度高于同龄男生。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意义(一)已有研究的不足综上所述,研究者围绕小学生自我意识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但其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者大多采用思辨或经验总结等方法剖析关于自我意识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自我意识的结构、作用、培养及提高途径,对小学生的实证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缺乏。
已有研究对象选取为离异家庭儿童、患生理疾病儿童等比较特殊的儿童群体,而在校学习的普通儿童也处在其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研究。
有鉴于国内外小学生自我意识研究的现状,笔者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普通小学中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并对比了不同特征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情况及可能原因。
(二)研究小学生自我发展现状的意义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对杭州市185名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实证研究,可以为自我意识研究提供一些新的量化例证,对于自我意识研究系统的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其次,本研究以杭州市大关小学为例进行杭州市小学生自我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杭州市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现实状况,对于指导大关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对学校与家长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1] 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7[2]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北:台北东华书局,1989年[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1-332[4] (美)珀文著.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杨炳钧,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6-298[5] 杜静.小学生自我意识状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1,6[6]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7] 张红梅.学习障碍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6[8] 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4-18[9] 吴怀能,柯雪琴.学龄期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浙江大学:2008,5[10] 吴怀能,柯雪琴.浙江省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1:102-103[11] 于增艳,刘爱书.不同社交地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交焦虑的特点及关系[J].儿童心理卫生,2007,9:598-601[12] 王洪,范方,苏林雁,佟娜.青春期前后儿童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7:530-532[13]刘海鹰.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焦虑倾向的调查分析[J].心理与健康教育,26-27[14] 冯霞.小学生自我意识与学习成绩相关分析研究[J].中国明康医学,2011,12:3120-3129[15] 明文东,马德珍.山区小学生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9:59-60[16] 官旭华,石淑华.儿童自我意识[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3:13-17[17]兰燕灵,张海燕,徐红兵,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汉族、瑶族儿童自我意识与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78-81[18] Demo, Self-concept overtime research issues and directions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2, 18; 303-310[19] Piers EV,Harris DB.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revised manual [M].Western Psychology Services. , 1977:17-38[20]Richard J.shavelson. Judith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6,46;407-441[21]Herbert W.Marsh. Multilevel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Influence of language and Instruction (English compared with Chinese)for Hong Kong Students [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39;727-763[22] Geoffrey L. Brown, Sarah C. Mangelsdorf, Cynthia Neff, Sarah J. Schoppe-Sullivan and Cynthia A. Frosch. Young Children's Self-Concepts: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Mothers' and Fathers' Parenting, and Triadic Family Interaction. [J]Merrill-PalmerQuarterly.1982,55;184-216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