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作者:曹群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着重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通过随机取样对48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所使用的问卷为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抑郁量表。

结果表明:三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呈正相关,与抑郁得分呈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抑郁呈负相关;并且生命意义感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7.54%。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生命意义感;抑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度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变化和挑战,是抑郁的高发人群。

根据2011年~2013年的Meta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合并抑郁情绪检出率达29.3%[1],大学生的抑郁问题日益被关注。

近来,“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议题也登上微博热搜,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引发热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峻。

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SCC)是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由Campbell提出,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内容能够被个体清晰确定、体会到内在的一致性和时间上稳定性的程度。

无论是横断研究还是纵向研究自我概念的清晰性都可以预测抑郁症状[2][3]。

生命意义感指个体对自身生命价值和重要性的感知以及对生命的态度,是反映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诸多研究表明生命意义感与抑郁呈显著的相关,生命意义感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抑郁等负性情绪。

依据意义感理解模型,拥有清晰自我概念者通过整合日常经历,达到对生命连贯和深入的理解。

国内外研究均证实,自我概念清晰性正向作用于生命意义感[4]。

Blazek以波兰的197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的横断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个体及高宗教虔诚性的个体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的[5]。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自我概念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的核心是关于个体对自己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态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历史、范式、主要发展历程以及现存研究给出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马克斯海德格发表了关于自我概念的新论文,它提出了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新模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此后,许多学者开始对自我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如杜克大学的洁克开发的自我概念理论,可以被视为形式上的突破,提出了一个很完善的自我概念模型,将关注点从理论层次转移到实践层次,更加重视个体自我理解的实际表达。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自我概念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自我概念的研究和理论的完善,从总体层面的关注点转向了个体层面,从单一层面的考虑转向了多层面的考虑,形成了目前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的范式。

根据这一范式,自我概念的研究不仅仅涉及了自我理解、自尊、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等内容,还包括了自我发展、自我控制、自我欺骗、自我激发等等。

相同的,自我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受到不同文化、不同认知背景、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影响与控制;同时,自我概念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的影响,因此自我概念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

近些年来,自我概念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而且渗透到社会实践当中,应用自我概念的理论和方法在帮助人们进行辨证分析、心理学诊疗、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都有所进展。

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研究自我概念,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自我概念,从而为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提供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的研究范式已经逐步形成,研究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经被应用到多个领域。

关于自我概念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自我概念理论的研究综述
点 的不 同 ,对 自我概念 的界定也各不相 同。人本主义的代表
出 自我概念量表 , 这一量表也是单维 的, 没有 内部结构效度 。
考虑到操作性 问题 ,尽管后来通过 因素分析初 步形成 了几 个
次级量表 ,但像和几个次级量表所反 映的成分概 念没 有明确
定义 ,强调 的是 一般的 、笼统 的 自我概念 。R o s e n b e r g 认为 ,
罗杰斯 ( R o g e r s )强调现象学 取 向和个人 的现象场 ,认为 自 我概念是个 人现象场 中与个人 自身有关 的内容 ,是个人 自我 知 觉的组 织系 统和看 待 自己的方式 。R o s e n b e r g 认 为 自我概 念是个体对 自我客体 的思想和情感 的总和 ,包括个体对 自己 多方 面 的看 法。B a u me i s t e r 认为 , 自我 概念是 指一个人 他 自 己的整体 ,包括 一个 人的人格特征和 图式 ,以及 对社 会角色 和关 系的理解 。B e n g s t o n等认为 , 自我 概念是个人对 自己的 形象或意象 、认 知 、情感 、意志 的总体看法 。从 以上的界定 来看 ,他 们都认 为 自我 概念是一个 人对 自我各方 面的知觉 , 并未把 自我概念各成 分给予明确划分 ,是一种单 维建 构。而 S h a v e l s o n 则 强调 自我概念的多维性 ,他认为 ,自我概念是通 过经验和对经验 的理 解而形成 的 自我知觉 ,即个体 的 自我知 觉 ,这种知觉源 于对人 际互动 、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 的经验 体 验。从对 c a我概念 的单 维界定来看 ,其可取之处在 于肯定 自我概念不是在具体成分 水平上作用于个体 的,而是 在高层 维 度下起作用 的 ,不足之 处是 对 自我概念 的具体成分缺乏 深 入 的元 素分析 ; 而对 自我概念 的多维界定 ,则对 自我概念 的 具体成 份进行 了深入 的元 素分 析 ,而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个 体 的 自我概念。美 国心理学界 Wi l l i a ms F i t t s 认为 除了强调 自 我概念 的多维性 以外 ,还应该考虑个 体的总体情况 ,实 际上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_刘萍

国外自我概念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建构述评_刘萍
81
步形成了几个次级量表, 但这几个次级量表所反映的成分自我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 每一次级 量表要测定什么不够明晰º» 。因此, P ier s 和 H arr is 的自我概念量表仍是单维的、笼统的, 反 映出他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缺乏深入的元素分析。
Rosenberg 认为,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他对自我概念进行了 比较深入的元分析, 提出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 这些方面包括生理和身体 方面、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我、能力与潜能、兴趣与态度、作为个性品质的一些本质 特征、内在思想、情感与态度等。Rosenber g 非常重视自我概念中各成分要素之间的关系, 他认 为现象自我不是各种成分要素的集合, 而是有的成分处于中心位置, 有的处于边缘位置, 有些 成分可凝结为一个大的单元部分, 各个部分又构成一个整体。同时, Rosenberg 指出, 自我概念 是有层次的, 包括一般水平和具体成分水平的层面。自我概念的一般水平与具体水平是不可互 换的, 不能把一般自我概念与等价的自我概念的具体侧面相混同¹ º ¼ 。Rosenberg 对自我概念 的元分析的许多方面是很有价值的, 但他提出的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没有明确的定义, 各种成 分自我概念是相互包容的, 没有精确的限定, 同时, 他所编制的自我概念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 很低, 所进行的实证性测量研究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 R osenberg 的自我概念理 论模型虽然比 Coop ersmith 有所发展, 但仍然是一种单维建构。
图二
M arsh, Shav elso n( 1985) 修订后的 自我概念结构模型 拟自 M a rsh, H. W ù Shavelso n, R. J. ( 1985) Educatio nal Psycho lo gist . 20.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

关于自我概念研究概述的论文心理学论文论文关键词:自我概念测量学自我图式论文摘要: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是个体人格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尤其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论述自我概念的涵义和功能,追溯自我概念测量学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亦称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或自我结构,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形成的对自身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这种自我认识能力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有意义并维持有意义的行为。

因此,自从詹姆斯(w. james, 1890)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来,自我概念理论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一)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保持内在一致性即保持个人的想法与情绪或行为一致。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

积极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人采取积极的行动。

l. festiger提出当人们的不同信念和态度之间或那些态度和他们的行为之间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不和谐状态。

(二)决定个体对经验怎样解释自我概念对经验的解释作用是指个体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不同的人对于完全相同的经验的解释可能是不同的,自我概念影响着解释经验的方法。

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倾向于将每一种经验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在一起。

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可能对每一种经验赋予积极的含义。

这些积极或消极的经验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决定个体自我期望的水平个体对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与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后继行为也由自我概念的性质所决定。

所以说自我概念积极的人,自尊、乐观、健康、成功,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则自卑、无望、沮丧、孤独。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匹配程度会影响消费者行为。

本文从原理、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一致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越来越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独特性,象征其在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身份。

消费者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不仅仅关注功能价值,还越来越关注品牌的象征意义(levy,1959)。

当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相匹配时,消费者会更喜爱该品牌,在消费评估中也更可能感到满意,进而发展为忠诚。

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就是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self congruity effect)。

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如何发生?什么因素会影响该效应发生的概率和强度?自我概念一致性会影响消费者的那些行为?众多的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本文在梳理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拟从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自我概念一致性效应进行综述,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及维度(一)自我概念内涵及特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自我概念做出不同的诠释,但普遍认为自我概念是当个体作为认知客体来反省时,获得的关于自己是谁的看法,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个体认为别人对他的看法。

自我概念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1)稳定性。

自我概念在某一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是急剧变化的,而是个逐渐的过程,使个体能够体验到自我的连续感。

(2)灵活性,是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会在不同情境下发生变化,表明自我概念是动态的,个体能够处理和接纳新的信息,并在不同自我之间实现转换。

(3)独特性,是指个体拥有与众不同的自我概念内容和结构,体表现为每一构面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不同,发展轨迹也因人而异。

(4)复杂性。

自我概念具有复杂的结构,不同构面同时存在,但又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局部重叠。

(二)自我概念维度自我概念并不是单维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结构。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我概念研究综述
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的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流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之间同中有异,侧重点有所区别.。

性别自我概念研究述评

性别自我概念研究述评

的性别 特征 和差 异 , 由社 会 文 化 形 成 的对 男 女 即
差异 的理解 , 以及 在社 会文 化 中形 成 的属 于 男 性 或 女性 的群体 特 征 和 行 为 方 式 。 P 性 别 是 个 …( 4 体最早 形成 并用 于对 他人进 行 分类 的社会 范 畴之

认 同 自己 的性别 群 体 的 理想 心 理结 构 , 体 表 现 具 在 适合 个 人 性 别 的 行 为 、 度 、 感 方 面 。林 崇 态 情 德 ] 嘶 认为 , 性别 角色认 同指个 体 获 得真 正
第1 2卷 第 2期
V0 _ 2 No. l1 2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S a a gTe c es C l g o r a h y n a h r ol e o e
21 0 1年 4月
Ap . r 201 1
性 别 自我概 念研 究 述 评
邓 海 英
(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 , 浙江 宁波 摘 351 ) 12 1
要: 文章 总结 了生物理论 、 心理分析理论、 社会 学习理论 、 认知发展 理论 、 别图式理论及社会 结构假 性
说 六 种理 论 , 归纳 、 结 了 国 内外 关 于性 别 自我 概 念 的 相 关研 究 成 果 。 并 总
理 性别 的一种 心理 自认 。
( ) 一 心理分析 理论 该 理论认 为 , 性别 形 成 源 于 儿 童 对男 性 和女
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
望 的结合 。其 中男 性生殖 器 的优越 和重 要性 是 一
收 稿 日期 : 00—1 21 2一O l
作者简介 : 邓海英 (9 6一) 女 , 18 , 湖北 宜昌人 ,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 院心理学 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述评作者:陈淑婷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0年第08期摘要:自我概念清晰性是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清晰度、确信度、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它是自我概念的结构之一,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内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系统地归纳国内研究现状,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 自我怀疑; 自我概念; 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8-136-002一、引言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的重要内容,自我概念清晰性是自我概念的结构之一,它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从很久前就开始研究自我,早期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单一的、稳定的、整体的存在。

但是后面人们发现对自我的认识会出现不稳定状态。

如青少年在青春期常常因外界的评价对自我产生怀疑,陷入一种“我是谁”的迷茫状态。

于是,后面有学者对自我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并提出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这一概念。

自我概念清晰性属于自我概念的结构性成分之一。

Campbell(1996)[1]提出,自我概念清晰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清晰度、确信度、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

自我概念清晰性包括个体自我描述的确定性,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以及个体自我描述之间的内部一致性。

本文将从测量、影响因素及后果变量三方面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情况,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测量Campbell1990年[2]采用自我评定法编制了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一共有12道题目。

该问卷一直被国际上的研究者广泛应用,信效度良好。

我国学者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注度在近几年才开始,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工具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徐海玲等人2007年[3]首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了中文版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该量表根据其研究目的,对Campbell编制的原量表12个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第一个主因子上的8个项目,构成本土化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陈君和欧阳文芳2013年将campbell编制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在中学生中进行测量,检验其信效度较好,是一个比较好的评估工具[4]。

自2007年至现在,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国内已有的研究多数采用翻译和修订Campbell编制的问卷,量表单一。

三、自我概念清晰性国内的研究现状(一)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因素研究1.人口学变量。

综合近几年的研究,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人口学变量主要有年龄、性别和文化。

袁晓娇等人2013年进行了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常模的制定,发现中老年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高于青年人[5]。

另外,男性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显著高于女性。

冯雪2013年研究发现,与美国纯种白人以及来自混合文化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最低[6]。

2.内部因素。

综合以往的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自尊水平、依恋类型、自我表露等内部因素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自尊水平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7][8][9],即高自尊的个体相比于低自尊个体拥有更清晰、稳定的自我评价。

低自尊个体在遭遇积极或消极生活事件时往往会对自我产生怀疑[10]。

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个体自我概念清晰性最高,而恐惧型最低[11][12]。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自我的感知是较为准确且稳定的,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存在较高的依恋焦虑,总是怀疑他人,在意他人对自我的评价,导致了自我概念的不稳定。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对他人表现情感、想法与观点。

自我表露水平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13]。

个体在自我表露的过程能获得对自我的澄清,得到他人的反馈,形成自我概念的整合,从而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

3.外部因素。

综合以往的文献,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中,父母过度保护、社交网络使用等外部因素会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父母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对自我进行探索,从而影响其自我概念清晰性[14]。

另外,我国多名学者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的使用强度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8][15]。

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他人的信息,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人和思想,提高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社会比较的可能性,从而动摇个体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

(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后果变量研究1.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我国多项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可以顯著预测个体的抑郁程度[13][16]、自尊水平[7][8]、主观幸福感[14][16]、生命意义感[17]。

据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高的个体往往对自我有清晰、稳定的认识,这种清晰稳定的自我认识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缓冲来自于外部事件对内部造成的压力。

并且他们更相信自我的力量,在遭受挫折时,倾向于积极归因,并且再次尝试。

当个体缺少对清晰的自我认识时,自我评价标准便容易受外界因素而产生动摇,从而难以在压力情境下运用相应的自我信息来应对压力[3]。

并且,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倾向于消极归因。

因此,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可以降低个体抑郁程度,提高个体自尊水平,促使个体自我实现,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与生命意义感,而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与之相反,由此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2.社会适应。

国内多项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

例如,鲁雅静2015年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自我概念清晰度、友谊质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自我概念。

结果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及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19]。

宋静静2020年研究发现,高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20]。

清晰的自我认识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人际关系的满足感;不稳定的自我认识会影响同伴关系的建立,诱发社交焦虑。

3.网络成瘾。

国内多项研究表明,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更易网络成瘾。

如李放2019年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会影响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自尊与社交焦虑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21]。

自我概念清晰性程度低的个体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依赖于外界的信息,并且社会适应能力差。

而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可以重塑自我形象,因此低自我概念清晰性个体沉溺于网络来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以及弥补现实生活中缺乏的社会交往。

4.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自我概念清晰性作为自我的结构之一,会受到部分人口学变量、内部因素以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自我概念清晰性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生活、网络成瘾等方面产生影响。

目前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我国的心理学家对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概念只是沿用了国外的定义,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更加完善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定义。

另外国内少有研究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神经生理方面,以后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寻找神经生理方面的证据。

其次,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翻译和修订Campbell编制的问卷,并且大多为自陈量表。

广大学者应该进行本土化研究,编制适应我国人民的本土化量表,使测量更加准确有效。

国内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陈问卷被试在填写时容易受到社会称许以及自我认知的偏差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将实验法与问卷法结合。

国内有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多为横断研究,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后的研究可以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明确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年龄的变化关系。

现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群体和领域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学生,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人员研究较少,比如说对于运动员、企业中的员工、医务人员等,通过对这些领域人员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同时对提高这些领域的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Campbell J D,Trapnel1 P D,Heine S J,et a1.Self-concept clarity:Measurement,personality correlates,and cultural boundar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41—156[2]Campbell,J.D.,&Fehr,B.(1990).Self—esteem and perceptions of conveyed impressions:Is negative affeetiv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is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122—133[3]徐海玲.自我概念清晰性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01):96-99[4]陈君,欧阳文芳.自我概念清晰量表中文版用于中学生的信度、效度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6):129-131[5]袁晓娇,方晓义,谢庆红,曹洪健.(2013)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与行为研究,11(03),289-294[6]冯雪,王伊兰,彭凯平.(0)文化与自我概念清晰度:是什么导致了差异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7]刘广增,潘彦谷,李卫卫,孟亚运,张大均.(2017)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8]刘庆奇,牛更枫,范翠英,周宗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学报,2017,49(01):60-71[9]郭志刚.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自尊水平及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1):41-46[10]Brown,J.D.,& Mcgill, K.L.(1989)The cost of good fortune: when positive life events produce negative health consequ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7(6),1103[11]夏娴.(2019)大学生成人依恋、独处能力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Doctoral dissertation)[12]陈红艳.(2010)依恋风格、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4),97-98[13]李琦,王佳宁,金童林,赵思琦.留守初中生自我表露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4):747-751[14]张艺,白福宝,梁丽梅.大学生空虚感与父母过度保护、自我概念清晰性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32-137[15]刘庆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2016[16]杨秀娟,张晨艳,周宗奎,范翠英.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4):768-771[17]聶晗颖,甘怡群.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生命意义感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5):923-927[18]胡心怡,陈英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0):1580-1584[19]鲁雅静.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20]宋静静,刘陈陵,黄海.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3):409-414[21]李放,王琴瑶,钟林鹏,etal.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自尊与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