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研究四

合集下载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杨莉君、康丹,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自我概念的定义:西方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自我概念的心理学家是詹姆士(W.James)(1890)。

詹姆斯的理论主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有身体自我(bodoly self)、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

这些成分以其价值的不同在层次上是有序的,各成分自我概念的总和构成总体自我概念。

罗杰斯(C.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客体自身的方式。

他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实自我(realself);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于环境的反应。

Bengstson和Reedy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多方面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行为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评价[3]。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以及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像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对象所产生的知觉。

个体主要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概念。

对自我概念结构的研究是从单维建构向多层次多纬度建构发展的。

Re-senberg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元分析,提出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的看法。

Resenberg非常重视自我概念中各成分要素之间的关系,他对自我概念的元分析是很有价值的,但他提出的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没有明确的定义,各种成分的自我概念是相互包容的,没有精确的限定,所以仍然是一种单维的建构。

米德(G.H.Mead)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变化,都源于主体我的特性,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上,米德认为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展的引导者[4]。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研究一、前言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感受和思维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等,自我概念和自尊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和判断,自尊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二者联系紧密,互为影响。

本篇文章将分别对自我概念和自尊心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二、自我概念的构成和影响自我概念指个体关于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包括个体对自身特征、经验和身份的感觉和认识。

它由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构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自我认知是个体认识自身的行为、外貌、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自我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情感色彩、认知价值和行为评价等。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的反馈和评价是指导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主要来源,而文化背景则通过个体经验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

例如,在个体视野受到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国家,鼓励个体将自己融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强调自我与他人的联系,而在个体视野较为独立的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

三、自尊心的定义和影响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看法和评价,是评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一种方式。

它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的内在感受和认知,一方面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人群交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尊心在个体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自尊心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建立,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反,低自尊心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从而影响个体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四、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关系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自我概念对自尊心的形成和运作起到关键作用,它对自尊心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支配作用。

自我评价中的积极成分是自尊心的重要来源和支持,而自我评价中的消极成分则会影响自尊心的负面情绪状态。

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在成长和人际关系形成中的重要性,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

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

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研究引言: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认识和了解的总体,也是个体对自身的形象、特征和能力的整体反映。

自我概念对个体在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形成人格以及与他人互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大班幼儿自我概念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在幼儿期,自我概念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外到内的过程。

初级的自我概念纠葛于感知经验,逐渐形成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对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地位的了解。

在大班幼儿的阶段,自我概念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认知水平升高:大班幼儿逐渐具备了自我观察和自我描述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自己的行为和外貌特征,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2.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大班幼儿渐渐能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他们会对自己擅长的事情有清晰的认识,并能意识到自己在一些方面与同伴存在差异;3.对他人的比较感:大班幼儿开始关注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常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4. 趋同性:大班幼儿 tend to remember positive socialfeedback and can conform their self-views based on the perceptions of others.二、影响大班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1.学习环境的影响:大班幼儿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各种学习和社交经历,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以及同伴之间的互动和评价,都会对大班幼儿的自我概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家庭背景的影响:大班幼儿的自我概念也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期望和评价,以及家庭中的亲子互动方式,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3.个体因素的影响:大班幼儿的自我概念还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别、性格、能力水平等都会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oc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oc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关键字:心理健康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关于自己的一般概念。

Rogers、Beck和Higgins等认为,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发现,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1-3],与孤独感呈负相关并通过孤独感与同伴接受性间接相关[4],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1-2],与考试焦虑呈负相关[2]。

近十年来,在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5-6],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

因此,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其自我概念有关?不同类型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与自我概念的特定内容有关?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1 研究方法1.1 被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保定一中、三中(均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学生61人,高二学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

从保定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243人,其中初一学生116人,初二学生127人;男生118人,女生125人。

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由于初三和高三都是临毕业年级,一则取样存在困难,二则过分的升学压力增加了一些与本研究无关的变量,故本研究忽略了毕业年级的样本。

1.2 测评方法1.2.1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7]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一、本文概述自我概念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个体如何认识、理解和评价自己。

这个概念涉及到了个体对自身特性、能力、价值观、目标以及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等。

本文将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全面的概述。

我们将回顾自我概念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将介绍自我概念的主要理论,包括自我认知理论、自我发展理论以及自我调节理论等,以便读者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接着,我们将概述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等,以及这些方法在自我概念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自我概念研究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组织管理等,以展示自我概念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自我概念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掌握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了解自我概念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这对于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自我概念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认知加工过程形成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不断调整自我概念以适应外界环境。

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则进一步指出,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

社会认知理论则更侧重于社会环境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交互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反思形成的。

中大班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研究

中大班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研究

中大班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研究一、研究背景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对自己身体、性格、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而自画像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往往能够展现出他们对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幼儿自画像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大班幼儿自画像的分析,探讨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期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中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女各若干名。

2. 研究工具: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幼儿的自画像和与其对话,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3. 研究步骤:让幼儿自由绘制自己的画像;观察幼儿自画像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通过与幼儿对话的方式,探讨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四、研究内容1. 幼儿自画像的内容特点:通过对幼儿自画像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幼儿在自我表达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特征。

幼儿在画中是否包含家人、朋友、玩具等元素;自己的形象是否完整和生动等。

2. 幼儿对自己形象的表达:通过与幼儿对话,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幼儿对自己外貌的描述;对自己性格特点的表达;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等。

3. 幼儿对自我形象的情感态度:通过对幼儿对话,了解他们对自己形象的情感态度。

幼儿对自己形象的满意程度;对自己形象的评价等。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中大班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进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为幼儿的教育和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也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学理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研究展望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样本选择的范围有限,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等。

未来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范围和更多样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幼儿自画像中的自我概念。

心理学研究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心理学研究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心理学研究的自尊和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自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价值认知,即自我价值感;而自我概念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探讨自尊和自我概念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尊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自尊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包括了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自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成就感、社会认同、人际关系等。

个体在认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自尊的高低。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与形成过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了个体对自己身份、特点、能力和价值的认识。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等。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形成自我概念。

三、自尊和自我概念的相互影响自尊和自我概念在个体发展中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较高的自尊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个体的个人成长和适应能力,可以促使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信念。

相反,自尊低下和消极的自我概念可能导致个体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与教育密不可分。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促进个体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

教育者应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教育关系,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认识他人的能力。

五、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自尊和自我概念的研究在心理学中起到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自尊和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为心理咨询、教育教学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目前,自尊和自我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未来还将有更深入的探索。

六、总结自尊和自我概念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它们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自尊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包含了一系列用来衡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问题。

它以学习能力、智力、个性因素和学校成绩为基础,研究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自我概念,并提供教育工作者有效的反馈,制定更加针对性地指导方案。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由10个子量表组成,每个子量表包括9项问题,根据学业自我概念定义,从1到4分别代表“不同意”“有点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

总体量表共有90个问题。

1、对学习能力自我概念: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高,也就是他们有信心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

2、对智力的自我定位: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智力高于一般人,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的智力和其他同龄人没有太大的差别。

3、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认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与其他学生相媲美,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都差得多。

4、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足够强,可以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较容易分心,不能很好地投入学习。

5、同伴比较:有些学生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正面竞争,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赢得胜利,而有些学生则总是认为自己会输给其他学生。

6、对学习风格的认知:有些学生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有效,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始终无法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7、对自我学业绩效能力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经过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即使努力也难以取得好成绩。

8、对空间概念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可以驾驶汽车,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记住路线很困难。

9、对社会概念的认知: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很难参加社交活动,不能跟其他人打成一片。

学业自我概念量表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情绪状态、自我认定和自我概念。

有了这些信息,可以提供教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概念研究四1引言1.1选题背景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的研究结果使我们认识到自我概念在个体内部有着影响和谐统一的作用而且影响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

因此正确认识准确把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特点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矛盾: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2005年左右时结果有好有坏到2010年左右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得分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一方面帮助我们认识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者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从中国知等期刊上搜集的关于研究自我概念的中研究结果存在纵向矛盾从2005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

因此本研究认为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

1.2概念界定1.2.1 自我概念本研究把自我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各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和对他人关系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1]。

1.2.2 分析分析在1976年由G.V. Glass正式提出思想的话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它总结了各种有“合并统计量”的。

具体地说就是整合现有的、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的结果。

如果这些研究结果差异不大可对其进行平均;如果各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比较显著分析就要进一步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郭伯良、张雷)[2]。

但是虽然分析的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它在心理与教育领域的运用还比较少比较局限。

就以我国的两本心理学核心期刊为例在《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报》上自2000年共发表分析有关文章15篇其中10篇是分析具体应用类文章5篇是技术介绍类文章。

这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发表的具体研究类文章依旧不多达不到分析的要求没有进行分析的必要;其二是分析本身的局限性其本身是非实验研究并未能掌握所有的中所包含的被试情况具体施测方法;其三对于其他的过于依赖会受其他研究好坏的影响;其四单单对研究结果整合会忽视个别差异。

1.2.3 横断历史研究对横断历史研究最系统阐述最早的是美国心理学教授Jean M. Twenge。

从1997年开始她就已经发表了一系列横断历史分析的成果。

比如:人们对待妇女的态度、男性与女性气质随年代的变迁。

这些年来她继续研究了焦虑、自尊、心理控制点、社会赞许性需要、自恋人格等十几项心理特征的年代效应。

以上的研究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时代变迁对个体的心理特点影响巨大。

虽然横断历史分析这个研究方法最早的使用者是Jean M. Twenge教授在她的论文里也并没有提到更早的使用者。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出版年代效应很早就已经被提出甚至比分析概念还早[3]。

1.3选题的意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消极的自我概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低学业成就有关[4]。

回顾以往的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我们发现正确了解和掌握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理论依据。

因此本研究采用分析的方法能使存在差异的结果得到总体一致的分析。

现今所有关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中存在横向和纵向两种矛盾:其一在同一时期发表的结果截然相反。

其二在从2000年甚至是更早到现在这一段时间中过程的体现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总体一致的分析。

因此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利用分析的方法得到总体一致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4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我国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自我概念的发展的问题即自我概念与性别、年龄、种族、个体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的关系研究和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主学习模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我国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起步于九十年代中期近年逐渐繁荣。

主要采用的工具是由Fitts(1965)编制后我国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共70道题目10个因子分1-5级评分。

但是由这同一个量表并用同种方法进行测量的研究报告结论却有不一致。

沙维逊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由于自我概念的维度是随着人的主要生活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中小学阶段以学习为主到了大学则以学习和交往为主大学毕业后工作和家庭开始重要起来自我概念的维度也发生了变化[5] 。

占颖玉(2008)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其发展水平较高;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水平性别差异显著女生高于男生[6]。

孙步宽(2011)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除了在社会自我这一因子上存在差异其他因子不存在差异[7]。

王金道(2003)研究表明城市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道德伦理自我社会自我以及自我总分上高于农村学生。

这与韩进之杨善堂对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城乡无差异的结论不一致[8]。

徐晓波(2011)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总分在性别、出生地之间无显著差异[9]。

张涛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中学生在自我批评因子上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道德伦理自我这一因子上男女之间存在差异性显著;在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两个因子上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10]。

万德智的研究结论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性别差异显著女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优于男大学;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自我概念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问存在显著差异[11]。

从上文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的总分在男女性别上城乡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有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差异显著。

另一方面青少年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各因子分也不尽相同各因子分在性别、城乡、独生与非独生上是否有差异也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运用分析的方法使存在争议的结果得到统一的结论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为教育工作者提高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拥有完善的人格。

2研究方法2.1搜集2.1.1搜集的标准本研究在搜集时标准如下:(1)研究使用的都是由Fitts(1965)编制后我国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共70道题目10个因子分1-5级评分。

(2)被试是青少年主要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

(3)研究中对10个因子的描述统计(N、M、SD)清晰准确无疑问。

(4)发表时间为2000年到2013年期间。

排除的原则是:(1)按特殊标准来选取被试从而做出的研究。

例如患大脑发育不健全、多动症等疾病的青少年(2)研究方法存在特殊性例如在某种锻炼或者训练后这会影响因子得分。

(3)不同文章可能作者也不同但使用数据相同。

根据上述标准最后获得2000年到2013年之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有102篇符合标准其中报告总体情况的有81篇报告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的有49篇报告自我概念城乡差异的有17篇15篇报告了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整个研究的被试总人数为35964人其中有12398名男生有12628名女生。

2.1.2检索本研究以“自我概念”、“田纳西”2个词为主题对中国知等期刊进行搜索。

搜索到研究绝大部分是1990年以后的共搜集到328篇包括125篇学位论文和203篇期刊文章其中使用了以台湾林邦杰(1978)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的有151篇对于纳入统计数据的研究有102篇分别报告了平均数和标准差。

2.1.3变量编码依据分析的一般的步骤并结合横断历史研究的一般特点本研究的编码赋值见表1。

因为在下文中还要探讨除了年代因素以外还可能存在的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比如被试(农村、城市)(被选取的期刊类型)等因此整理的数据库除了录入数据研究结果以外还录入了其他一些结果信息。

而对于数据结果中没有录入总分的通过对子研究的结果进行加权而得出。

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选用经台湾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量表共70 个题目包含2个维度十个因子。

本研究运用EXCEL表格对各个报告数据的研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tata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的加权平均数、效果量等数据。

此外还运用一般的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

最后制作研究所需的三线格。

3研究结果3.1描述性统计结果本研究包括102个项目都是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每一个研究样本都呈现了各自研究的基本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研究、分析就能了解自我概念总体的基本情况。

3.1.1自我概念研究内容主要是与个体心理变量的相关研究本文收集的102研究样本中自我概念与个体心理变量相关的研究有74项探索城乡独生子女与否可能是年龄的差异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影响有8项关于自我概念干预与实验研究有2项关于自我概念测量工具研究有1项此外还有17项关于自我概念现状调查。

表3.1.1研究主题的统计情况研究主题研究数量百分比与个体心理变量的相关研究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自我概念的现状调查研究对自我概念的测量工具研究实验性研究总计74 72.5%8 7.8%12102 16.7%1.0%2.0%100%3.1.2 2005年过后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表3.1.2对每年关于自我概念的数量作了初步统计。

从表3.1.2可以看出研究从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达到最大值在2011年这可能是因为目前的研究包括了更多的硕士论文而2005年前有少量的硕士论文可见现今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数量上快速增长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表3.1.2 各年份研究数量统计表出版年份研究数量百分比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无年限总计 1 1.0%1 1.0%124661279121611104102 1.0% 2.0%4.0%6.0%6.0%11.7%6.9%8.8%11.8%15.6%10.7%9.7%3.8%100%3.1.3 我国东部地区研究自我概念占主要地位对自我概念研究的进行统计表3.1.3的结果显示被试包括中国13个省中国东部的数量较多占总数的50%而中部、西部地区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分别占16.7%和10.8%包含两类甚至更多地区的占总数的10.8%有12篇文章在研究中没有注明明确信息占总数的11.8%。

从总体上来看选择被试一般有大学的地方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变得更大。

因此研究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更加广泛。

表3.1.3 地区编码赋值表变量名称编码数量百分比0=无明确地区信息12 50%1=东部地区51 16.70%地区2=中部地区17 10.70%3=西部地区11 10.80%4=包含上述两类或者更多 11 11.80%3.1.4 中学生和大学生是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对象对自我概念研究对象的类别进行初步统计表3.1.4显示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国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共占样本的90.2%其中以初中生为研究被试的有11个占总数的10.8%以高中生为研究被试的有34人占总数的33.10%以大学生为主体的47人占总数的46.10%以小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生为被试的都占2%而以毕业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为被试的都占1%因此自我概念的研究被试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表3.1.4 研究对象编码赋值表变量名称编码数量百分比1=小学生 2 2.00%2=初中生 11 10.80%3=高中生 34 33.10%4=大学生 47 46.10%年龄分布 5=毕业生 1 1.00%6=小学和初中生 2 2.00%7=初中和高中生 1 1.00%8=高中和大学生 2 2.00%9=小学初中和高中生 2 2.00%3.1.5 自我概念各因子平均分的总体情况为了解中国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对自我概念的各因子的平均分做出初步统计权重表5报告的整体自我概念的各因子经过加权后的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