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3章-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探讨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其与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一、自我概念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特征、能力、角色和身份的总结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评价、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个体内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也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二、身份认同的概念与形成过程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基于多个维度,如性别、种族、职业等。
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同样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认同、社会规范和群体互动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个体内部的自我评价和与他人的比较也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三、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例如,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往往会对自己所属群体有较高的身份认同。
而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持消极评价,可能会对所属群体产生认同障碍。
四、自我概念与身份认同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对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身份认同,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信和积极的行为表现。
相反,一个个体对自己持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弱的身份认同,可能会表现出自卑、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行为表现。
结论: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它们的关系会相互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自我作为个体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角色、能力、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
自我是个体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核心,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三、自我认同与身份1. 自我认同: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特征的认知,并且将这些特征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2. 身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被他人所认可或者赋予的角色或者身份地位。
四、自尊与自信1. 自尊: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方面所持有的主观评价。
2. 自信: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应对某种情况时所持有的信心和能力感。
五、自我效能与控制感1. 自我效能:指个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2. 控制感:指个体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掌控程度和影响力。
六、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观察和评价。
2. 自我调节: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七、自我一致性与认知失调1. 自我一致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连贯性。
2. 认知失调: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或者行为时,出现与已有信念或者态度不一致的情况。
八、结论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了解自我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05fa8cd4d8d15abe234e16.png)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

公众自我特点:看中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期望与实 际外在评价的差距(自尊感低);注重外在行为。
3.自尊
(1)自尊概念: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价值定
向理论)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自我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维度(教材)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
自我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 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 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 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 等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 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二
•1.自我图式: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1) 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
我信念。
• ----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 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 延伸。
4.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
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 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5.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 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 尊水平的高低。 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态度和自我价值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意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身份。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个人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特质、能力、价值观和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自我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等方面。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态度可以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个体设定目标、达到目标及达成目标的能力。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 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 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的九 个因素: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 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 归属群体、人际亲密、 演讲、体育运动。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 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 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 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 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反之,父母 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 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 种羞耻感。
(2)戴尔-卡纳基 b 微笑;
c 多提对方的名字;
六条途径:
a 真诚的对别人(对方)感兴趣;
D 耐心倾听,鼓励对方谈自己的事; e 符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f 让对方感到自己很重要。
(3)jones(1982)自我表现策略(教材)
a 自我抬高: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出来,有小的不 足更可信; B 显示:显示自己正直、有价值、引发他人内疚; C 谦虚:刻意低估自己的品性、成就、贡献;
(五)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 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班杜拉1993年提出,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两个方面的控 制,对自己,对环境。 P44 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研究。
(六)自我表演与印象管理
1、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的
展露。 2、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 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3、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信息的输出,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4、情境同一性与自我表演 情境同一性: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 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
致性。
在情境中,个体有印象管理的意识,不自觉地调动自 我防御机制;要求自己应该、必须(做符合情境要求 的行为)。
5、自我表演策略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S-面对; O-姿态自然; L-身体前倾; E-目光接触; R-放松。 艾根:SOLER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儿童进入学校,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 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 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 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成就受到 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指出, 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 段的勤奋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课堂练习:专栏3-1
(三) 自尊
1 自尊概念: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价
值定向理论)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自我评价后获得的 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维度(教材)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 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2 自尊的结构 波普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思考1: --表述各成长阶段应对危机的积极措施
四、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过高估计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当做中心,高 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偏差。 例,P47
(二)自利偏差 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 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 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活动范围 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此时 对儿童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不仅发 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 活动,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虐童事件)
二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一)自我图示: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1、 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 自我信念。
----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
认识。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同时受自我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 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延伸。
3、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他人对
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4、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
低。
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
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社会方面的自尊; 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⑤整体自尊。
carlock(1999)认为,自尊体现在六个方面(西方):
①相信自己的可爱程度;
②感到被他人需要的程度以及由归属感的程度; ③相信自己特别或者独特的程度; ④感到自己在能力上胜任的程度及实现个人潜能的程度; ⑤个人愿意冒险并面对挑战的程度;
8、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50岁以后) 回顾中的感受,自我完整-接纳自己,有意义的 人生(津津乐道、吹牛)积极心态度过余生;绝 望的、后悔的、痛心疾首的、绝望。
(二)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 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 法,有助于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七)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提前准备用来解释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另一个动机--放大成功效果。 男性比女性更多使用该策略,为什么?
()信息的输出,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九)体像
对自己躯体有关的现象总称。
减肥。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24/2015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1、自我差距 希金斯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 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
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
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2、自我提高 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 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发 展,把个体、他人和环境整合为一个自我 生态系统。 3、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4、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 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 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 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 而是自我概念。 5、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后面讲)
d 恳求: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示弱,引起他人同
情; e 恫吓:告知对方可能付出的代价; f 逢迎:真诚赞美,由衷认同 。
6、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我是什么角色、对方希望我做什么、我
怎样做。 2)相互支持:双赢原则 7 、印象管理的识别:分辨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 了解其真实动机和面貌(通过态度、情绪、个性等)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 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同一性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进入青春 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 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性成熟---社会义务---
2、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20项描述测验)。
(二)自我知觉(觉知)
1、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2、内在自我觉知与公众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特点: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夸张自己的情感 体验;坚持自我主张。 公众自我特点:看中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期望与实际 外在评价的差距(自尊感低);注重外在行为。
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 危机,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 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他 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 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一)埃里克森人生八个阶段的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
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 物等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 及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 识
6、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建立友谊和爱情,情感归属,被接纳。交流(自 我认同、了解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互助 (合作关系建立)。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 习处理人际。
7、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清晰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功能的成败。对社 会生产力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成功产出、自我统 一性肯定。对家庭老少、配偶的称职角色,对生 活热爱;反之,感觉生活沉重、厌倦;自私,成 长停滞(自以为是、不思进取)。
社会适应能力。别人不仅有动机同时也在进行印象管
理。
8、非语词反应与印象管理 易控制的-语言,仪表; 非控制性的信息,如姿势、眼神、无意识动作。 动作比语言更真实 9、自我监控与印象管理 自我监控为适应环境或符合他人的期望所进行的自我行为 调整(教材--自我检控)。比印象管理的程度更高,适用 面相对窄;更自律,更有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