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三章 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
个体我:简单来说就是最独特的自我,是我与他人区分的 独立存在的自我意识。
群体我:是全体成员所共享的自我意识,这个意识将内群体 和外群体相区别,与维护和增强内群体的动机相关。
关系我:关系我是处于朋友、师生、母子、恋人等一对一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 识的形成。
4.角色扮演
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形式自己的权利,履行自 己的义务。
角色扮演成功,易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 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 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4.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表征,又称心理表征,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在思维中的替 代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自我的认知结构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 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自我图式
1.个体通过自我图式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它是形成自 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是自我的认知结构。
界观形成的基准线(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人格
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调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是导致人格差异的重 要原因
2.对自身人格品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引导人格实现 自我完善
3.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 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
自我估价:指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种的准确 信息的任务以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俗语:真金不怕火炼、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二、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研究一、前言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感受和思维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等,自我概念和自尊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和判断,自尊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觉,二者联系紧密,互为影响。
本篇文章将分别对自我概念和自尊心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二、自我概念的构成和影响自我概念指个体关于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包括个体对自身特征、经验和身份的感觉和认识。
它由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构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自我认知是个体认识自身的行为、外貌、能力和性格等方面;自我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情感色彩、认知价值和行为评价等。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际关系中的反馈和评价是指导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评价的主要来源,而文化背景则通过个体经验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
例如,在个体视野受到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国家,鼓励个体将自己融于社会共同体之中,强调自我与他人的联系,而在个体视野较为独立的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
三、自尊心的定义和影响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看法和评价,是评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一种方式。
它一方面来源于个体的内在感受和认知,一方面还受到社会环境和人群交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自尊心在个体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自尊心可以促进个体的情感稳定和自信心的建立,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反,低自尊心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从而影响个体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四、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关系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密切联系,互相影响。
自我概念对自尊心的形成和运作起到关键作用,它对自尊心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支配作用。
自我评价中的积极成分是自尊心的重要来源和支持,而自我评价中的消极成分则会影响自尊心的负面情绪状态。
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在成长和人际关系形成中的重要性,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自我作为个体的核心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份、角色、能力、价值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
自我是个体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的核心,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三、自我认同与身份1. 自我认同: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特征的认知,并且将这些特征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
2. 身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被他人所认可或者赋予的角色或者身份地位。
四、自尊与自信1. 自尊:指个体对于自己价值和能力方面所持有的主观评价。
2. 自信:指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应对某种情况时所持有的信心和能力感。
五、自我效能与控制感1. 自我效能:指个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
2. 控制感:指个体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掌控程度和影响力。
六、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1. 自我监控: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的观察和评价。
2. 自我调节:指个体对于自己行为和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七、自我一致性与认知失调1. 自我一致性: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连贯性。
2. 认知失调:指个体在面对信息或者行为时,出现与已有信念或者态度不一致的情况。
八、结论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
了解自我的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中自我

第三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一节自我的性质一、什么事自我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和ego都被翻译为“自我”。
Self是一个纯英语词汇,原意为“同样的”或“同等的”。
如果用于人类,它意指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
Ego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指一切精神活动都围绕其转的核心,是弗洛伊德将它引入心理学的,指的是主动的我。
中文中的自我就是“自己”或“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以及人—社会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二、自我的特性(一)自我的独特性自我的独特性是指每一个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
不仅每一个自我的生物基础不同,而且其组成成分和加工方式也不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其自我也是不同的。
自我的独特性,是由于每个人的自我图式的不同。
所谓自我图式(self-schemas),是一个人编码、储存盒提取有关自己信息的心里模板。
(二)自我的一致性自我的一致性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指“我”不会变成其他东西,也不会变成其他人的“我”。
其二,指自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思,“我”觉,“我”行动,是整体起作用的。
(三)自我的私密性自我的私密性是指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我”思,“我”觉,“我”打算都是隐私的,而不是暴露在外的。
(四)自我的主动性自我的主动性是指自我会对个体的主客观世界能动地起作用。
自我能动性明显地表现在“我”能总结过去,立足现在,设想未来,预测未来,使自己获得成功。
自动的主动性还表现在自我设障上。
所谓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是指人们给他们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的情境。
三、自我的结构1、主题自我和客体自我威廉詹姆斯是最先把自我区分为主我和彬我的心理学家。
主我是一个独特的统一体,随着时间的发展具有持续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行为,也称主体自我(subject self)。
宾我是指我对自己的认知与思考,即我对于自己的更具体的想法和思考,也称为客体自我。
2、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詹姆斯还将经验自我划分为三类: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社会心理学之自我简

一、3影、威响廉自对·我詹表姆他现士的,人因18素9反0 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互动 自我反省 客观的我(me):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一、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精神自我(心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觉察,是自我的核心。
乔治·米德的自我发展观 (二)人际互动中对方的特点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的特 点或能力上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
社会比较的影响因素:目标性质
想对自己的能力和意见有一个准确的评估 时——相似比较;
努力方向的信息——上行的社会比较; 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下行的社会比较。
2、自尊
(1)概念:个体对自己所作出的评价。 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2)自尊包括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3)自尊强调自我接受和自我悦纳 (4)影响自尊的因素:
二、自我表现的方式
(一)印象管理 (二)自我暴露 (三)自我防卫 (四)自我美化(自我增强)
(一)印象管理
日常互动中,人们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 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即:人们运用哪些技巧 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
目的:不是教唆人们互相欺骗,而是为了避 免发生交际障碍,使人际互动得以维持。
☆讨好——称赞,附和,施惠 ☆整饰——遭遇失败后,在异性面前,社会 标定后整饰自己
主观的我(I):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 一、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过程。 第二节 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
3—14Y 一、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2)自尊包括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一)个体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的角色 (一)含义:个体对自身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
一、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一)个体在人际互动中扮演的角色 (二)人际互动中对方的特点 (三)要求完成任务的方式 (四) 所属群体的参照 (五)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自我、身份和自尊——社会心理学(3).

自我、身份和自尊——社会心理学(3)一、自我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一)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与客我这是詹姆斯的自我概念,前者是个体的主观经验,后者是经验的内容。
前者是认识的主体,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活动。
镜我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概念是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我的。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二)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1.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
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2.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不同个体可能有相同经验,但他们对此往往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
3.决定期待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他们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自我概念
自我: self ego 詹姆士: i me
奥尔波特:统我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1 2
保持内在一致性 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
3
决定人们的期望
1、保持内在一致性
3、决定人们的期望
• 在各种不同情景中,人们对各种事情发生的期待,对 别人及自己行为的解释和期待决定于自我概念。
• 正常学生-高期望,自我概念积极 • 差生------低期望,自我概念消极 长期成绩落后 不正常 正常
• 原因是差生由于自我概念消极导至整个行为动力系统 出现偏离,成绩落后即是其期待的结果
客体自我
身体自我 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
精神自我
2.米德
• 1)米德的观点较詹姆斯的观点更倾向于主 体我的特性。 他认为客体我(“Me”)是自我意识的 对象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是通过接受别 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而 形成起来的;主体我(“I”)是自我的动 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具有面向未 来的前瞻性,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特征、 创新性与新异性。
4.罗杰斯
• 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概念 ,并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是诱 发神经症的一个原因。
5.施奈与坎贝尔
• 提出了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概念。据研究 表明,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可能是与人们 实际的自我概念结构高度接近的。
6.罗森伯格
• 提出自我可以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 (理想自我)与表现自我。这一观点从另 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客观的自我概念结构 。
• 2)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关系上,米德认为 客体我是自我活动的本体建构,它制约主 体我的活动,而主体我是客体我变化、发 展的引导者,前一时相的主体我活动将成 为后一时相的客体我的内容。
3.伯恩斯
• 个人的自我是一个完整的实体,经验必定 与经验的内容有关,自我意识不可能有脱 离内容的抽象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总会与 意识到其存在的过程相联系。尽管在语言 上可能作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划分,它们实 质上同是经验同一体的不同方面。 基于上述思考,伯恩斯明确提出了 一个同时包括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 概念结构图。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他们在认知能力不断 提高的同时存在着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库利:“镜像自我”
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 自我概念的发展
儿童的个人成长
米德:一般化他人
重要他人:儿童生活中,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 其重要的影响的人。 学龄前:家长 重 要 他 人 小学阶段:教师,家长 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同伴
大学阶段:教师
• 金盛华、李德伟 :实验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 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 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 所作的评价,与他们实际的存在状况也具有高度 的一致性。 • 向小平: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 异显著,女生在除焦虑外的所有维度上的得分均 高于男生。自我概念高的个体是处事谨慎、情绪 稳定、善于与人相处的外向者。 • 卢蜀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我概念在结构上 既有共同性,也有不同点。
第三章·第三节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目录
概念 功能 结构 发展
我是谁?
• 这是帮助你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分两步进行。 • 第一步,问你自己10次或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 脑里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是×× (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等。回答每次 提问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去,继 续往下写。 • 第二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
• 由于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
• 外部影响力量 质
自我概念
个人的个性品
• 很明显,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
标。
个人的自我概念与脑功能的密切关系
• 米勒的研究表明,人体生物性紊乱能够破坏各种 健全的自省和自我认知模式,人要保持自我意识 ,需要大脑右额叶正常发挥功能 。
三、自我概念的结构
• 1.詹姆斯 • 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两部分前 者指个人主体的纯粹经验,后者则指经验 的内容。 • 在自我概念的具体构成方面其原有理论主 要分析的是客体自我的结构,认为自我具 有身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 自我四个重要性不同的层次。 • 个人在每一方面对自己的反身意识,就构 成了每一种自我的具体内容。
• 个人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 • 个人的行为会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保持一 致。 • 自我概念引导着个人的行为 • 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则会放松对自己 的行为约束
2、决定个人对经验怎么解释
• 每一种经验对特定的人意义是特定的,不 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同样的经验,但他们对 经验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是由自我概念决 定。 • 外界的经验→自我概念→外界经验对个人 的意义 • 自尊=成功∕抱负 • 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决定于成功的大小以 及这种程度的成功对个人的意义。
Thanks
四、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产生与形成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 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出自己的动作,即 发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 第二个指标: 儿童能意识到他所作的动作是他自己的动作,知道其动作是自己 发动的,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第三个指标: 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把这一指标与 “自我感觉”联系起来. 第四个指标: 儿童能够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 自己的表象向抽象飞跃,也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这时期儿 童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 尔后,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自我意识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