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与电磁现象
电磁感应定律

b
+++ + +
Fm e( B )
在导线内部产生静电场 电子受到一个静电场力
Fe
E,
Fe Fm
Fe eE
Fm
B
a
电荷积累停止,a、b两端形成稳定的电势差。
洛仑兹力是产生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自由电子受到的洛仑兹力为
Fm e( B ) ——非静电力
Φm
a
0
2πx
dx
0
2π
ln
a
d m i dt
0 I dy a L ln 2 dt a
0 I a L ln 2 a
B
方向:水平向左。
(1) 动生电动势来源于洛仑兹力(非静电力); 洛伦兹力的一个分力 f // 提供了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 其作用不是提供能量而是转换能量!
b
+++ + +
Fe
非静电场强:
Fm
B
动生电动势:
a
导线是曲线 , 磁场为非均匀场
dl 上的动生电动势 :
d i (v B ) dl
整个导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
如果整个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产生电动势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动生电动势的功率:
P I IBlV
B感
B
a
a
v
Ii
Ii
i
R
形成
b
产 b 生 电动势
Ii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

奥斯特实验、比奥·萨伐尔定律的建立一、奥斯特实验的重大发现1、奥斯特实验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年)向科学界宣布他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电与磁互不相干的僵固观念,开创了电磁学研究的新纪元,电磁学作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从此正式宣告诞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描述过雷电能使刀、叉、钢针磁化的现象。
18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使焊条、缝衣针磁化。
在这些事实的启示下,有些自然哲学家曾猜想电与磁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
但从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初,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却坚持认为电与磁是截然不同、并无关系的两回事。
发现电力定律和磁力定律的库仑在1780年指出,电和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尽管它们的作用力的规律在数学形式上相同,但它们的本质却完全不同。
1820年,安培认为,电现象和磁现象是由两种彼此独立的不同流体产生的。
1807年,托马斯·扬(T.Young)说,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电与磁之间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去寻找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然而,深受康德(Kant)哲学影响的奥斯特却相信电与磁之间存在着联系,经过努力的寻找,终于获得成功。
开始时,奥斯特沿着电流的方向放置磁针,试图寻找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均以失败告终。
于是他猜想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是否可能是横向的。
1820年4月,奥斯特在讲授电、伽伐尼电和磁的课程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使一个小伽伐尼电池的电流通过一条细铂丝,铂丝放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上,结果盒中的磁针被扰动了,尽管效应很弱,看上去也不规则,并未给听众留下强烈的印象,但却是可贵的新发现。
事后,奥斯特的作用力是横向力,这是奥斯特实验的又一重大发现。
它突破了以往关于非接触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均为有心力的局限,拓宽了作用力的类型。
奥斯特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案

奥斯特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案。
一、实验原理奥斯特实验是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经典实验之一。
实验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磁通量的变化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在奥斯特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个线圈和一个磁铁进行实验。
二、实验步骤1.将一根铁杆放置在一个线圈中,铁杆没有触碰线圈,因此线圈中并没有电流流过。
2.将线圈连接到一个万用表上,读取电流表的值。
3.移动铁杆,使其靠近线圈。
由于铁杆是铁制品,具有磁导率,因此当铁杆靠近线圈时,磁感线会从铁杆流过,从而切割线圈。
切割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动势会由线圈发出,从而在电流表上产生一个电流。
4.再次移动铁杆,使其靠近线圈。
当铁杆离线圈较近时,电流表的读数会变大,表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强度增强。
当铁杆距离线圈较远时,电流表的读数会减小,表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强度减弱。
5.移动铁杆,让它离开线圈。
由于铁杆上的磁场消失,因此线圈中的电流也会消失。
6.将铁杆翻转,并再次执行该实验。
当铁杆靠近线圈时,电流的方向与之前相反。
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到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关系。
三、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应使用直流电源作为电源。
2.铁杆不应与线圈直接接触,其距离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电流表的读数,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四、进行实验的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磁感线、磁通量和电动势的基本知识。
2.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定律,并能够应用该定律进行计算。
3.让学生了解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奥斯特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总结奥斯特实验是一种常用于电磁感应教学的实验方法。
通过这种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能够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计算。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其实验操作能力。
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奥斯特实验原理

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奥斯特实验原理奥斯特实验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上课时,无意中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而奥斯特却是个有心人,他非常兴奋,紧紧抓住这个现象,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究,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
通过实验,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的实验。
如果在直导线附近(导线需要南北放置),放置一枚小磁针,则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将发生偏转。
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以及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磁场的磁感线,进一步认识磁场的方向性。
在奥斯特实验中,当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有电流,导线下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受到磁场作用。
电路断开时,电路中无电流,小磁针不发生偏转。
所以得到的结论是: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同时,电路中电流方向相反时,小磁针偏转方向发生也相反,说明小磁针受到的磁场作用相反。
所以得到的结论是: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奥斯特实验的两个典型结论就是: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的过程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C.Oersted,1777-1851)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信奉者,深受康德等人关于各种自然力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奥斯特坚信客观世界的各种力具有统一性,并开始对电、磁的统一性的研究。
1751年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放电的办法使钢针磁化的发现对奥斯特启发很大,他认识到电向磁转化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问题,电与磁转化的条件才是问题的关键。
开始奥斯特根据电流通过直径较小的导线会发热的现象推测:如果通电导线的直径进一步缩小那么导线就会发光如果直径进一步缩小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磁效应。
但奥斯特沿着这条路子并未能发现电向磁的转化现象。
奥斯特没有因此灰心,仍在不断实验,不断思索,他分析了以往实验都是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电流的磁效应,结果都失效了,莫非电流对磁体的作用根本不是纵向的,而是一种横向力,于是奥斯特继续进行新的探索。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归纳一、电磁感应的发现1.“电生磁”的发现奥斯特实验的启迪: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使小磁针偏转,即电流的磁效应2.“磁生电”的发现(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法拉第根据他的实验,将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分成五类:①变化的电流;②变化的磁场;③运动中的恒定电流;④运动中的磁铁;⑤运动中的导线。
(2)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
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1. 探究实验实验一: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实验二:通过闭合回路的磁场发生变化2.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这个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三、感应电动势1. 定义: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产生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 产生条件: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无论电路是否闭合,电路中都会有感应电动势。
3. 方向判断:在内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指向电源的正极,跟内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一致。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关键一点】感应电流的产生需要电路闭合,而感应电动势的产生电路不一定需要闭合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 定律内容: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个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2. 表达式:说明:①式中N为线圈匝数,是磁通量的变化率,注意它与磁通量以及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区别。
②E与无关,成正比③在图像中为斜率,所以斜率的意义为感应电动势五、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电动势公式中的l为有效切割长度,即导体与v垂直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图中有效长度分别为:甲图:l=cdsin β(容易错算成l=absin β).乙图:沿v1方向运动时,l=MN;沿v2方向运动时,l=0.丙图:沿v1方向运动时,沿v2方向运动时,l=0;沿v3方向运动时,l=R.六、右手定则1. 内容:将右手手掌伸平,使大拇指与其余并拢的四指垂直,并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这时四指的指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动势的方向2. 适用情况: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七、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电磁现象的发现和电池的发明(2)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 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 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燃料电池的内部构造及原理
以氢燃料为 例。
负极: H2-2e-=2H+
正极:
O2+4e+2H2O=4 OH-
总反应式: 2H2+O2=2H
2O
太阳能电池的内部构造及原理
感想
谢谢大家
特一连电 年非常不显时,流磁年 月兴奋眼的靠奥效应月, 日,他宣布了实验情况。,他接连三个月深入地研现象没有引起听众的注意,斯特近铂丝的小磁针摆动的实验。当伽伐尼电池与有一次晚上讲座,奥斯特
是看析求定林等联培很 横向的来 是 不 可 能 的 , 那 么 磁 效 应 的 作 用 会 不 会这 些 实 验 后 认 为 在 电 流 方 向 上 去 找 效 应 ,电 和 磁 的 联 系 , 结 果 都 失 败 了 。 奥 斯 特 分了 他 的 观 点 。 当 时 , 有 些 人 做 过 实 验 , 寻曾 经 发 现 莱 顿 瓶 放 电 能 使 钢 针 磁 化 , 更 坚现 象 相 互 存 在 内 在 的 联 系 , 尤 其 是 富 兰 克系 。 可 是 奥 斯 特 一 直 相 信 电 、 磁 、 光 、 热和 毕 奥 等 物 理 学 家 认 为 电 和 磁 不 会 有 任 何少 有 人 再 会 去 考 虑 它 们 之 间 的 联 系 。 而 安自 从 库 仑 提 出 电 和 磁 有 本 质 上 的 区 别 以 来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13.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知识点1: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1、划时代的发现“电生磁”的发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磁生电”的发现: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法拉第把由他发现的磁生电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实验实验过程实验图例实验结论实验一导体棒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有电流产生;当导体棒AB顺着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无电流产生。
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实验二当条形磁体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当条形磁体在线圈中静止不动时,线圈中无电流产生。
磁体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实验三将小线圈A插入大线圈B中不动,当开关S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当开关S一直闭合,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当开关S一直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不动时,电流表中无电流通过。
开关闭合、断开或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动时,小线圈A中电流变化,从而引起穿过大线圈B的磁通量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三个实验共同特点是:产生感应电流时闭合回路的磁通量都发生了变化。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
不论什么情况,只要满足电路闭合和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两个条件,就必然会产生感应电流;反之,只要产生了感应电流,那么电路一定是闭合的,且穿过该电路的磁通量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磁通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磁通量变化情况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发生变化面积S不变,磁感应强度B 发生变化磁感应强度B和面积S都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面积S变化,磁感应强度B 也变化电路闭合和磁通量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电生磁的发现

电生磁的发现电生磁是谁发现的?电生磁是奥斯特发现的。
磁生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
1、电生磁原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可以判定磁场方向和电流的关系。
电和磁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始终交织在一起。
简单地说,就是电生磁、磁生电。
2、磁生电原理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导体上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发电机便是依据此原理制成。
3、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份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扩展资料感应电流的条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①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不平行;②电路闭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压,是一个电源。
若电路闭合,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若电路不闭合,电路两端有感应电压,但电路中没有感应电流。
磁生电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
磁生电原理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导体上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发电机便是依据此原理制成。
发现过程:1831年电学大师法拉第发现了磁能够生电。
他找来两根长约62米的铜导线和一根粗长木棍,分别把两根铜导线缠绕在木棍上,铜导线的两端分别与电流计电源相联。
然后他把电源开关合上,这时,他似乎感到电流计指针跳动了一下,然后指又回到0点,难道在开关合的瞬时产生了感应电流?法拉第把开关拉掉,准备重复合后再看一次,当开关刚拉开时,他又看到指针跳荡了一下,然后回到0点。
他反复把开关拉开、合上,都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根据这个实验,法拉第总结出电磁感应的规律:当穿过感应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总是阻碍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大小与单位时间内的磁通量变化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特与电磁现象奥斯特与电磁现象据说,世界上最早注意到磁现象的人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史称“科学元祖”的泰勒斯。
在古希腊,人们把磁铁矿石称作“马格尼斯”。
当时,古希腊人都是万物有灵论者,他们对磁铁矿石能吸引铁粉的现象,感到迷惑不解。
泰勒斯曾留下了这样一种断言:“万物充满了神的意志,马格尼斯吸引铁是因为它有灵魂的缘故。
”在泰勒斯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磁现象。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和医师,曾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御医的吉尔伯特,首先用磁石进行实验,发现磁石相互吸引和排斥,以及磁针倾斜等现象,认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磁体。
首先注意到琥珀之类的物质,从而对磁现象进行了研究,写了一本题为《磁石》的畅销书,书中对地磁现象做了独特的说明。
但是,在论及磁现象的本质时,吉尔伯特和泰勒斯一样,也认为物质中潜在着灵魂的作用。
直到1820年,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终于揭开了磁现象的本质,从而破除了泰勒斯的灵魂论神话。
1777年8月14日,奥斯特生于丹麦兰格朗的鲁克宾。
他的父亲是个药剂师,在家庭的熏陶下,奥斯特从小就对物理、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奥斯特自幼聪明好学,在小学,中学读书时,始终名列班级前茅。
1794年,年仅17岁的奥斯特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免费生,攻读医学和自然科学。
179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年,奥斯特受聘担任哥本哈根医学院的化学助教。
奥斯特的兴趣广泛,学问深博,不仅酷爱物理和化学,而且对天文、哲学、文学等也颇有研究。
他是康德哲学的信奉者,并和当时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交往甚密。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奥斯特于1801年至1804年,先后去德国、法国等地继续学习深造,在那里结交了许多著名科学家。
1804年,奥斯特带着从国外学到的丰富而坚实的基础知识,回到了祖国。
1806年,奥斯特受母校的聘请,担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
他开始积极从事电流和声学的研究。
经过奥斯特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为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奥斯特是怎样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呢?奥斯特深受康德、谢林等人关于各种自然力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始终坚持自然界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的观点。
早在1803年,他就指出:我们的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现象的零散罗列,而是将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体系之中。
奥斯特正是从自然现象相互联系的观点出发,去研究和探索电与磁之间的关系的。
长期以来,磁现象和电现象一直是被分别进行研究的,特别是吉尔伯特对电和磁的现象进行分析对比后断言,电和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后,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电和磁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关系。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曾证明:“电与磁是完全不同的实体”;另一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定律的创立者安培也说过:“电和磁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流体”;英国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托马斯·杨在他的《自然哲学讲义》中说:“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电与磁之间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
”然而,也有一些人猜测电和磁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一位名叫威克菲尔德的小商人,就曾描述过雷电使他箱子中的刀、*、钢针磁化现象;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焊条、钢针磁化或退磁。
1774年,德国巴伐利亚电学研究院为了激励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有奖征文题目《电力和磁力是否存在着实际的和物理的相似性呢?》不少人去努力探索,但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但是,奥斯特却一直坚信电、磁、光、热等现象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当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以后,奥斯特更坚定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电可以转化为磁是不成问题的,关键问题在于要寻找转化的条件。
1811年,奥斯特在《对新发现的化学自然定律的看法》一文中,提出用电流实验来弄清楚潜在状态下的电是否对磁具有什么作用。
第二年,在这本书的修订本《对化学力和电力的同一性》一文中,奥斯特进一步论述了电流与磁的关系,并进行了实验,但仍未能发现电对磁的作用。
困难和挫折并未使奥斯特畏缩,他毫不气馁,继续不断思考,反复进行实验,探究电和磁的关系。
化学家J.G.佛克哈默曾担任过奥斯特的抄写员,他非常钦佩奥斯特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奥斯特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他深情地怀念道:“奥斯特一直在探索这两种巨大自然力之间的关系。
他过去的著作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在1818年到1819年每天跟随在他左右,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说明,发现至今仍然很神秘的(电和磁)联系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
”1819年冬至1820年春,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办了一个讲座,专门讲授电、电流及磁方面的知识,讲座吸引了许多物理知识的爱好者。
1820年4月的一天,在哥本哈根的一个讲演厅里,座无虚席。
大家聚精会神地倾听着奥斯特的演讲。
奥斯特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电学知识,为了让听众较容易地理解那些深奥的电学原理,奥斯特边讲边做演示实验。
在讲课过程中,奥斯特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过去许多科学家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电流对磁体的效应都没有获得成功,很可能电流对磁体的作用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
于是,奥斯特把导线和磁针平行放置进行实验。
当时,他用的电源是伏打电池,导线是一根细铂丝。
当他把与伏打电池两端连接的导线平放,并与一枚支在支架上的小磁针平行时,他惊奇地发现:靠近铂丝的小磁针突然摆动起来,小磁针向垂直于导线的方向偏转了。
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对听众来说,几乎是无动于衷,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位听众的注意,然而,这一不显眼的现象却使奥斯特兴奋异常,多年盼望出现的现象,终于看到了,这重要的发现,使奥斯特欣喜若狂:这是电磁之间关系的一个确定的实验证据。
其实,这一现象早在1802年就曾被意大利法学家罗曼诺西发现,但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演讲一结束,奥斯特立即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从1820年4月起,一直到7月,奥斯特整整耗费了3个月的时间,做了60多个实验。
奥斯特分别将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考察电流对磁针作用的方向。
他先将导线的一端和伏打电池连接,然后把导线沿南北方向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上方,当导线的另一端接通伏打电池的负极时,小磁针立即指向东西方向;如果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下方,小磁针就向相反的方向偏转。
奥斯特还把磁针放在距导线远近不同的距离处,检验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强弱;他把玻璃板、木板或石块等非磁性物体放在导线和磁针之间,考察电流对磁针的影响,甚至把小磁针浸在盛水的铜盆中,小磁针都照样偏转。
如果导线沿东西方向放置,无论将导线放在磁针的上方,还是下方,磁针始终保持静止,丝毫没有偏转现象。
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正式宣布他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在《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一文中,详细论证和解释了他的发现。
这篇论文发表在法国《化学与物理学年鉴》杂志上。
这份杂志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刊登奥斯特的论文时,特别作了如下的说明:“《年鉴》的读者都知道,本刊从不轻意地支持宣称有惊人发现的报告……但是,至于说到奥斯特先生的文章,则其所得的结果无论显得多么奇特,都有极详细的记录为证,以至无任何怀疑其谬误的余地。
”可见奥斯特的实验是多么具有说服力。
当时,奥斯特把电流对磁体的作用称为“电流碰撞”,或“电流冲击”,从实验中总结出了这种作用的基本特点。
他认为:这种“电流冲击”只能作用在磁性粒子上,对非磁性物体是可以穿过的,磁性物质或磁性粒子受到“电流冲击”时,就发生了偏转现象。
奥斯特成功地解释了通电铂丝附近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证明了电可以转化为磁。
奥斯特的重大发现,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为以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建立统一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拉第后来在评价奥斯特的发现时说:它猛然打开了一个科学领域的大门,那里过去是一片漆黑,如今充满了光明。
奥斯特在成绩面前并未止步。
1824年,奥斯特创办了丹麦科学知识振兴协会,该会以积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
奥斯特经常亲自举行讲座,深入浅出地讲授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物理学知识。
这个协会自1908年起,对丹麦物理科学家的出色贡献授予奥斯特奖章。
1829年,奥斯特创建了丹麦工程学院,亲自担任院长。
奥斯特在科学研究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820年,他发现了胡椒中刺激性成分之一的胡椒碱。
1822年,他第一次相当精确地测得了水的压缩系数。
1825年,他首次分离出金属铝。
现在,铝在航空、电力等工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作用已众所周知。
由于奥斯特在物理和化学的多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他名声大振。
1821年,奥斯特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23年又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他还是其他一些科学院和学会的会员。
1851年3月9日,奥斯特病逝于哥本哈根,终年74岁。
奥斯特是一位谦虚谨慎,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探索者,他曾经说:他唯一的追求就是从研究中得到满足。
为了纪念这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特别是赞扬他为电磁学发展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1934年起,用奥斯特的名字命名为磁场强度的单位,以永远纪念这位著名的物理学家。
有些组织和地区,还以奥斯特的名字命名和颁发奖金、奖章。
如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颁发奥斯特奖章,奖励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