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的发现

合集下载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与场的概念的提出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与场的概念的提出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与场的概念的提出迈克尔·法拉第是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学最卓越的贡献就是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当时法拉第受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影响,认为电、磁、光、热之间是相互联系的.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法拉第敏锐地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法拉第认为:既然磁铁能使附近的铁块感应带磁,静电荷能使附近的物体中感应出符号相反的电荷,那么,当把一导体放人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中时,有可能在这导体内产生电流.他做了一个圆筒,把二个线圈重叠地绕在一起,使它们相互挨得很近,并且用绝缘体(例如纸)将它们彼此电隔离.然后将第一个线圈与伽伐尼电池相连接.其中电池由10对平板组成,每块平板的面积为258平方厘米,并且铜板是双层的.第二个线圈与一灵敏电流计相连接.当第一线圈通电后,检查第二个线圈有没有电流流过.实验的结果令法拉第很失望,因为他发现,导体中的电流并不能使第二个线圈中产生任何可观察到的电流.后来,法拉第又用两根各长61.8米的铜线紧挨着绕在一个很大的木头圆筒上,两根铜线用电介质绝缘(用细绳包缠住).法拉第将第一线圈与充足了电的电池相连接,电池由100块面积为25,8平方厘米的双层铜板组成,另一个线圈连接到电流计上.实验结果令法拉第大为惊奇,他写道:“当接通电路时,观察到电流计有突然的但很弱的摆动,将连接电池的电路断开时也有类似的微弱效应.”当电流稳定后,效应就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磁和电的关系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一个线圈中感应电流不是由稳定电流感生的,而是由变化电流感生的.接着法拉第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用退了磁的铁指针代替电流计,将它放入由第二个线圈组成的螺线管内.如果有电流流过螺线管,电流将激励起磁场,并使铁指针磁化.这样他就有了新的发现电流的可靠手段,用它代替电流计指针的瞬时偏转.其次,他还能够证实,当接通电路时,第二个线圈中的电流是往相反方向流动的,因为他发现,指针的磁场有相反的极性(由原来指向北极变为指向南极).法拉第在他著的《电的实验研究》一书中,设计了多种电磁感应方案,实验证明了当邻近导线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在第二回路中会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感应现象还表现在:当穿过某一回路的磁场发生变化时,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当导线附近的磁场发生变化时,导线中产生电场;当回路在恒定磁场中旋转时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当导线在磁场中移动时导线中产生电场.电磁感应还能以外表不同的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但这些现象都可用一个统一的定性结论加以描述为:交变磁场会产生电场;也可表述为: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生电流.这就是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是发电机的理论基础,这种发电机所提供的电能是伏打电堆产生的电能所无法比拟的.它的发现开创了人类利用电力的新时代.知道了电磁感应定律,但电和磁的作用是怎样传递的?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性质和机制是什么?当时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回答一种是以超距作用来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电磁的作用与存在于两物体之间的物质无关,而是以无限大速度在两物体间直接传递的.1837年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指出:电荷与电荷、磁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超距的,而是通过带电体或磁性物质周围的场而发生的.他用电力线和磁力线表示电场和磁场的空间分布.电力线是描述电场分布情况的曲线,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电场方向一致.曲线密集的程度与该处的电场强度成正比.磁力线是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曲线,曲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曲线密集程度反映了磁场强弱,磁力线是闭合的曲线.用电力线和磁力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当导线切割磁力线时就引起感应电流,反之,电力线的运动就产生磁场.法拉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发挥了生动想象力,创造了力线的物理图象.他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块纸板放在磁棒之上,把铁屑散布在纸板上,这些铁屑将集合成许多线,表明磁力是沿着这些线而起作用的.力场概念使非常抽象的场,获得了形象化的直观表示.电磁场理论的发展,受益于力线形象的启发确实是很大的.法拉第提出场的概念是牛顿以后物理基本概念的重要发展,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把它看成离经叛道的妄想.直到后来英国青年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接受了这种大胆的思想,他利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数学家在理论力学方面的研究,把法拉第的电磁场的直觉翻译为精确的定量的数学方程式.今天当我们再照样地作法拉第的实验时,是这样的简单明了.但当初法拉第是经过十年(1822一1831)的时间才得到的.是法拉第奠定了电磁学的实验基础.。

物理学史3.7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物理学史3.7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3.7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1820年起,电磁热席卷欧洲,研究结果大量发表,众说纷纭,真伪难辨。

1821年英国哲学学报(Annal of Philosophy)杂志编辑约法拉第写一篇关于电磁问题的述评,这件事导致法拉第开始了电磁学的研究。

法拉第当时正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做化学研究工作。

他原来是文具店学徒工,从小热爱科学,奋发自学。

由于化学家戴维的帮助,进到皇家研究所的实验室当了戴维的助手,1821年受任为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法拉第在整理电磁学文献时,为了判断各种学说的真伪,亲自做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奥斯特和安培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如果在载流导线附近只有磁铁的一个极,磁铁就会围绕导线旋转:反之,如果在磁极周围有载流导线,这导线也会绕磁极旋转,如图3-9。

这就是电磁旋转现象。

与此同时,法拉第对安培的“分子电流”理论提出不同看法。

他设计了一个表演。

取一支玻璃管,在上面缠以绝缘导线,做成螺线管,水平地半浸于水中。

然后在水面上漂浮一只长磁针。

按照安培的观点,载流螺线管对应于长条磁铁,螺线管的一端相当于南极,另一端相当北极。

磁针如果是南极指着螺线管的北极,应该会吸向螺线管的北极并停于北极的一端。

法拉第指出,这与实验结果不符。

他做的实验是磁针的南极继续穿过螺线管,直至磁针的南极接近螺线管的南极。

法拉第论证说,如果磁针是单极的,它就会沿磁力线无休止地运动下去,就象电磁旋转器那样。

法拉第认为,和载流螺线管对应的不是实心磁体,而应是圆筒形磁铁。

安培则反驳说,圆筒形磁铁和螺线管并不一样。

按照他的分子电流假设,圆筒形磁铁中的电流是一小圈一小圈,而线圈中的电流是沿着大圈的(如图3-10)。

为了证明圆筒形磁铁中的电流是互相抵消的,他当众作了一个表演:把绝缘导线绕许多圈,做成线圈,在线圈内部放一个用薄铜片做成的圆环,取一磁棒置于圆环近旁,如果铜环里有宏观电流,磁棒就会驱使铜环偏转。

否则,只可能有分子电流。

安培的实验表明铜环里只有分子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及其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及其原理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及其原理1. 引言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领域的基石之一,它的发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及其原理。

2.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要归功于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

在1831年,法拉第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他发现当磁场的强度或方向发生改变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3. 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可以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解释。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明,闭合导体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方向相反。

3.1 磁通量磁通量是磁场穿过某一面积的总量。

用符号Φ表示,单位是韦伯(Wb)。

磁通量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磁场线穿过某一区域的数目。

3.2 磁通量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率表示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它可以分为两种:•磁通量的增加:当磁场强度、导体面积或磁场与导体面积的夹角发生变化时,磁通量会增加。

•磁通量的减少:当磁场强度、导体面积或磁场与导体面积的夹角发生变化时,磁通量会减少。

3.3 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是指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中产生的电动势。

它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ε表示感应电动势,Φ表示磁通量,t表示时间。

3.4 感应电流当导体中存在感应电动势时,如果导体是闭合的,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感应电流的产生遵循楞次定律,即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其磁场对原磁场的变化产生阻碍作用。

4.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发电机:通过旋转磁场和固定线圈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变压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压的升降转换。

•感应电炉:通过高频电磁场对导体进行加热,广泛应用于金属加工领域。

•无线充电: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传输电能。

5. 结语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及其原理是电磁学领域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人类得以深入了解电磁场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各种科技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归纳一、电磁感应的发现1.“电生磁”的发现奥斯特实验的启迪: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使小磁针偏转,即电流的磁效应2.“磁生电”的发现(1)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法拉第根据他的实验,将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分成五类:①变化的电流;②变化的磁场;③运动中的恒定电流;④运动中的磁铁;⑤运动中的导线。

(2)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磁生电”的条件,开辟了人类的电气化时代。

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1. 探究实验实验一: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实验二:通过闭合回路的磁场发生变化2.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这个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三、感应电动势1. 定义: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产生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 产生条件: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无论电路是否闭合,电路中都会有感应电动势。

3. 方向判断:在内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指向电源的正极,跟内电路中的电流的方向一致。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关键一点】感应电流的产生需要电路闭合,而感应电动势的产生电路不一定需要闭合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 定律内容: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个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2. 表达式:说明:①式中N为线圈匝数,是磁通量的变化率,注意它与磁通量以及磁通量的变化量的区别。

②E与无关,成正比③在图像中为斜率,所以斜率的意义为感应电动势五、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电动势公式中的l为有效切割长度,即导体与v垂直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图中有效长度分别为:甲图:l=cdsin β(容易错算成l=absin β).乙图:沿v1方向运动时,l=MN;沿v2方向运动时,l=0.丙图:沿v1方向运动时,沿v2方向运动时,l=0;沿v3方向运动时,l=R.六、右手定则1. 内容:将右手手掌伸平,使大拇指与其余并拢的四指垂直,并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这时四指的指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就是感应电动势的方向2. 适用情况: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七、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现在我们知道,电磁感应现象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

但与之失之交臂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在1822年阿拉果和德国物理学家洪堡在英国格林威治的一座小山上测量地磁强度的时候偶然发现了金属阻尼磁针的振荡。

于是在1824年阿拉果做了著名的“阿拉果圆盘实验”:他把一个铜质圆盘装在一个垂直轴上,让其可以自由旋转,在通盘上方自由悬挂一根小磁针,悬丝柔软且扭力很小。

当通盘转动时小磁针一起转动,但是稍微滞后;反之,小磁针转动时通盘也跟随转动。

这个实验震动了欧洲的物理学家,谁也不能解释这个现象。

这就是电磁阻尼作用,可是阿拉果和洪堡并没有因此研究出电磁感应定律。

直到后来,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定律后,才解释了这个实验,在他著名的《电学实验研究》一书的第2节中,称誉它为"非凡的实验",在第4节中表示他的电磁感应实验是"完满解释阿拉果现象的钥匙",并把长达69节的第4章命名为“阿拉果磁现象的解释”,可见这一实验影响之深远。

同一年,安培也做了同样类似的实验,他用通电螺线管代替阿拉果圆盘实验中的小磁针,自然他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这个时候离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是很遗憾的是安培认为运动中的圆盘分离出来的是电流体而不是磁流体,它和螺线管中的电流(或者小磁针中的分子电流)相互作用使螺线管(或者小磁针)跟随旋转。

由于安培坚持“二元电流”的观点,认为电流是由两种电流体沿相反方向运动构成的,把原来不属于电动力学范畴的东西归入到了该理论内,结果失去了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机会。

1825年,一位科学家科拉顿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磁铁插入连有灵敏电流计的螺旋线圈,想要观察在线圈中是否有电流产生,这跟我们今天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一模一样。

但是在实验时,科拉顿为了排除磁铁对灵敏电流计的小磁针的影响,把电流计放在了另外一个房间,中间通过很长的导线连接。

他先把磁铁插进线圈,然后连忙跑到放电流计的房间,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有偏转,也就是是否有电流产生。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2课件:第一章 第1、2节 电磁感应的发现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2课件:第一章 第1、2节 电磁感应的发现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答案] AD
(1)在闭合电路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取决于穿过电路的 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而不是取决于电路有无磁通量。
(2)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 动是引起电路磁通量变化的具体形式之一。但 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不 一定总会引起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如图所示,矩形线框 abcd 在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在垂直磁场的平面内向右平 动,虽然 ad、bc 边都切割磁感线,但穿过线框的磁通量没有 变化,因而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5)只要闭合电路内有磁通量,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6)线框不闭合时,即使穿过线框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框中也没
有感应电流产生。
(√)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磁与电的关系的探索,为什么他们在磁生电的
研究中没有成功? 提示:很多科学家在实验中没有注意磁场的变化、导体与磁场 之间的相对运动等环节,只想把导体放入磁场中来获得电流, 这实际上违反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怎样理解“电生磁”? 提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是无条件的,无论电流是恒定不变的, 还是变化的,只要有电流,它的周围就一定有磁场。
(3)S 内有不同方向的磁场时,应先分别计算不同方向磁场 的磁通量,然后规定从某个面穿入的磁通量为正,从该面穿出 的磁通量为负,最后求代数和。
(4)有多匝线圈时,因为穿过线圈的磁感线的条数不受匝数 影响,故磁通量的计算也与匝数无关。
2.求磁通量的变化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当磁感应强度 B 不变,而磁感线穿过的有效面积 S 变化时,则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 ΔΦ=Φt-Φ0=B·ΔS。 方法二:当磁感应强度 B 变化,而磁感线穿过的有效面积 S 不变时,则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 ΔΦ=Φt-Φ0=ΔB·S。 方法三:若磁感应强度 B 和回路面积 S 同时变化,则穿过 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 ΔΦ=Φt-Φ0。 注意:此时,ΔΦ=Φt-Φ0≠ΔB·ΔS。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以及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一、电磁感应的发现电磁感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电流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中,法拉第首先将一个螺线管放置在磁场中,并将导线与电流源连接起来。

观察到,当导线中有电流流过时,螺线管内的指示器会发生偏转。

这表明通过导线的电流产生了磁场,并且与外部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继续实验,法拉第进一步发现,当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或方向时,螺线管中的指示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当导线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其周围的磁场也会相应改变,从而引发了电磁感应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为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该定律的实际效果。

实验一:法拉第环路实验将一个导线固定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并连接到一个电流源上。

将这个环路放置在一个磁场中,例如一个磁铁或一个电磁体。

通过测量电流源上的电流强度以及测量环路上的电压,我们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闭合环路中,电流的变化会导致环路上的电压变化。

这种变化与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关。

具体而言,当环路中的磁场发生变化时,环路上的电压会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电动势。

实验二:电磁感应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螺线管和一个磁铁来观察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

将螺线管放置在磁铁附近,并连接到一个灯泡或电流表。

当将磁铁靠近或远离螺线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灯泡的亮灭或电流表的指示。

这是因为,当磁铁靠近螺线管时,磁场通过螺线管,导致涡流在螺线管中产生。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
法拉第所做的由于磁场的变化在导体中感生出电流的实验。

他仔细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认为现在已经发现了电流产生磁的作用,电流对电流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

实验过程被他的日记记载。

法拉第由此实验开始得出了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发电机等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本词条还记录了同一时期,其他科学家对于磁生电的想法与成果。

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写了一篇论文,向英国皇家学会报
告了整个实验情况,他把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五类:⑴变化着的电流;⑵变化着的磁场;⑶运动的稳恒电流;⑷运动的磁铁;
⑸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他正确地指出感应电流与原电流的变化有关,而与原电流本身无关。

法拉第把上述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至此,法拉第作出了划时代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但电磁感应的规律,一直到1851年才最后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高二年级选修3-2 册物理学科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电磁感应的发现
【学习目标】(清晰、具体、可检测性强)
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历程。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知道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方法,了解相关的实验。

【学习重点】
认识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相关实验
【学习过程】(预热衔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交流互助、学生展示、质疑探究、精彩点评)
一、复习: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

阅读教材并回忆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回忆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3)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过程: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2.电磁感应现象的分类。

阅读教材并回答:
法拉第发表的论文中,把电磁感应现象分为五类: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3.感应电流:由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如何利用提供的器材产生感应电流?(画出设计草图)
(2)观察演示实验,认识感应电流。

4.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意义。

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电磁感应发现的意义:
(1)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发明了,把能转化为能。

(2)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发明了,解决了电能远距离传输中的能量大量损耗的问题。

(3)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制造了,反过来把能转化为能,比如生活中的、、。

【课堂总结】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3、生活中电磁有关的现象?
【当堂训练】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作业】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中学高二年级选修3-2 册物理学科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电磁感应的发现
【教学目标】(清晰、具体、可检测性强)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认识电磁感应现象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历程。

2.通过分析总结使学生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方法,了解相关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电磁感应现象及相关实验
【教学过程】
环节包括:预热衔接、问题引领、自主学习、交流互助、学生展示、质疑探究、精彩点评
一、复习引入: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

(预热衔接、问题引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忆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回忆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3)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新课教学:(自主学习、交流互助)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4)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电磁感应现象的分类。

教师活动:根据刚才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法拉第发表的论文中,把电磁感应现象分为五类:
①变化中的电流、
②变化中的磁场、
③运动中的恒定电流、
④运动中的磁铁、
⑤运动中的导线、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

3.感应电流: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提供实验器材,如何产生感应电流?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设计实验。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对有关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设计思想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并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理解什么是感应电流。

4.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电磁感应发现的意义:
(1)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发明了发电机,把机械能能转化为电能。

(2)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发明了变压器,解决了电能远距离传输中的能量大量损耗的问题。

(3)电磁感应的发现,使人们制造了电动机,反过来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能,比如生活中的洗衣机、冰箱、风扇。

【课堂总结】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3、生活中电磁有关的现象?
【当堂训练】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B.赫兹C.法拉第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作业】
思考: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板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2.电磁感应现象的分类
3.感应电流
4.电磁感应发现的意义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