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电磁学的发展

电磁学的发展
安培 (1775-1836)
3.6 安培奠定电动力学基础
麦克斯韦对安培的评价: • “安培借以建立电流之间机械作用定律的实验研究,是科学
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整个的理论和实验看来似乎是从 这位‘电学中的牛顿 ’的头脑中跳出来的并且已经成熟和完 全装备完了的,它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在准确性方面是无懈 可击的,并且它汇总成为一个必将永远是电动力学的基本公 式的关系式,由之可以导出一切现象。”
• 1660年左右,德国科学家格里凯(1602~1686)发 明摩擦起电机(带有转动轴的硫磺球)。
• 1729年,英国的格雷(1670~1736),引入导体 概念
• 1733年,法国的杜菲(1698~1739)发现绝缘的 金属也可以通过摩擦的办法起电,认为所有的物 体都可以摩擦起电。
对磁现象的研究---“小地球”实验:
• 出 生 :1745 年 2 月 18 日 米兰公国科莫
• 逝 世 :1827 年 3 月 5 日 ( 82 岁 ) 伦巴第-威尼斯王国科 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职业:物理学家
目前已知的全球第一个电池
• Drawing of Alessandro Volta's voltaic pile, invented in 1800, the first electric battery. It was built of many individual cells, each consisting of a disk of copper and a disk of zinc or silver separated by a disk of cloth soaked in acid or brine. A 23 cell pile like this would have produced around 36 volts. Alterations: removed caption

电磁物理学发展史笔记整理

电磁物理学发展史笔记整理

电磁物理学发展史笔记整理电磁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电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然而真正系统地进行电磁物理学研究的工作是在17世纪以后。

以下是电磁物理学发展史的整理。

一、古代电磁学的萌芽古希腊时期,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研究静电现象,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西庇阿斯(Thales)认为琥珀能够吸引小物体。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也研究了琥珀吸引物体的现象。

而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磁性现象,例如《韩非子》就有对磁性现象的描述。

二、库仑定律的建立18世纪,英国科学家库仑(Coulomb)进行了一系列静电实验,最终建立了静电力的定律,即库仑定律。

他的工作为电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电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库仑定律揭示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后来的电磁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安培定律和磁场的发现与此安培(Ampère)也进行了大量的磁学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安培定律,揭示了电流产生的磁场。

他的工作为电磁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为后来电磁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麦克斯韦方程的建立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Maxwell)在安培定律与库仑定律的基础上,综合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

麦克斯韦方程将电磁学的基本定律系统地统一了起来,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了电磁学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五、电磁学的应用和衍生20世纪电磁学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

其中包括电磁场理论、电磁波理论、电磁感应现象与发电机原理、电磁波传播理论等等。

电磁学的应用不仅贯穿于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电力系统等领域,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通过以上整理,我们可以看到电磁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萌芽时期,到库仑和安培的研究,再到麦克斯韦方程的建立,电磁学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

电磁学发展历程电磁学是研究电场和磁场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电磁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希腊时期,一些学者发现当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物体。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电磁学的起源,被称为静电现象。

16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磁铁性质,并引入了“电”这个词。

他还发现了地球本身具有磁性,这为后来的航海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18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发现了电流通过一条导线时,会在导线周围产生一个环状的磁场。

这一发现打开了电磁学的新篇章。

19世纪初,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和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独立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他们发现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移动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电流。

这一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成为后来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基础。

1831年,法拉第进一步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根据该定律,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Фарадей发现在导体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磁场。

他提出了法拉第电磁旋涡理论,认为磁场线是由电流形成的闭合回路。

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将电场和磁场统一起来。

他发现电磁波是一种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辐射。

这一理论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无线电通信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浦里和卢瑟福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电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这为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电磁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后半叶,人们进一步研究电磁场的量子性质,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这一理论成功解释了电磁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并为现代粒子物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电磁学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无线电通信、雷达、卫星导航和医疗成像等技术都是基于电磁学原理的。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

总的来说,电磁学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从古代的静电现象到现代的量子电动力学,电磁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的发现: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电磁感应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以及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与原理。

一、电磁感应的发现电磁感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电流与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一重要发现为后来的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中,法拉第首先将一个螺线管放置在磁场中,并将导线与电流源连接起来。

观察到,当导线中有电流流过时,螺线管内的指示器会发生偏转。

这表明通过导线的电流产生了磁场,并且与外部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继续实验,法拉第进一步发现,当改变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或方向时,螺线管中的指示器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当导线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其周围的磁场也会相应改变,从而引发了电磁感应现象。

这些实验结果为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二、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该定律的实际效果。

实验一:法拉第环路实验将一个导线固定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并连接到一个电流源上。

将这个环路放置在一个磁场中,例如一个磁铁或一个电磁体。

通过测量电流源上的电流强度以及测量环路上的电压,我们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闭合环路中,电流的变化会导致环路上的电压变化。

这种变化与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有关。

具体而言,当环路中的磁场发生变化时,环路上的电压会产生涡流,从而产生电动势。

实验二:电磁感应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螺线管和一个磁铁来观察电磁感应产生的效果。

将螺线管放置在磁铁附近,并连接到一个灯泡或电流表。

当将磁铁靠近或远离螺线管时,我们可以观察到灯泡的亮灭或电流表的指示。

这是因为,当磁铁靠近螺线管时,磁场通过螺线管,导致涡流在螺线管中产生。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法拉第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法拉第

上海信息化 2011年08月版84漫话无线电Ramble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法拉第同时又是杰出的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在电磁学方面的卓越建树,更是足以媲美伽利略、牛顿对力学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基本规律,从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由于他对电化学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奠基人 法拉第文/沈建峰1922年8月7日,电话机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不幸去世,在他葬礼那天,全世界停止使用电话,象征“失去了贝尔,就犹如失去了电话。

” 1931年10月18日,发明电灯及建立城市电力系统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去世,也有人提议,在他葬礼那天,全美停止用电一分钟,但这个提议,却没能做到,因为,即使在1931年,电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哪怕停止一分钟,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弥补的。

今天,停电对任何国家、城市或家庭而言,绝对意味着一种灾难。

电对人类现代生活如此之重要,电是如何走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之中呢?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有了一些静电现象的记载,但真正对电磁现象进行研究,已经到了16世纪。

彼时,经过了文艺复兴洗礼,在哥白尼、伽利略等先驱的大力倡导和传播下,以“实际验证”为主要依据的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1600年,英国人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石》,并将试验表演给英国女王,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1672年,德国物理学家葛里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会起电的机器;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森布洛克教授发明了可以放电的“莱顿瓶”;1752年,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富兰克林证实闪电和摩擦起电是同一物质。

1793到1800年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了伏打电池,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仅仅两个月后,法国科学家安培发现了通电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至此,上海信息化 2011年08月版85Ramble漫话无线电“电生磁”的研究大获全胜。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

13.3 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知识点1: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1、划时代的发现“电生磁”的发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磁生电”的发现: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法拉第把由他发现的磁生电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感应电流: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实验实验过程实验图例实验结论实验一导体棒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有电流产生;当导体棒AB顺着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无电流产生。

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回路的有效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实验二当条形磁体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当条形磁体在线圈中静止不动时,线圈中无电流产生。

磁体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磁通量的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实验三将小线圈A插入大线圈B中不动,当开关S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当开关S一直闭合,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当开关S一直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不动时,电流表中无电流通过。

开关闭合、断开或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动时,小线圈A中电流变化,从而引起穿过大线圈B的磁通量变化,产生了感应电流。

三个实验共同特点是:产生感应电流时闭合回路的磁通量都发生了变化。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当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流。

不论什么情况,只要满足电路闭合和磁通量发生变化这两个条件,就必然会产生感应电流;反之,只要产生了感应电流,那么电路一定是闭合的,且穿过该电路的磁通量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磁通量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磁通量变化情况磁感应强度B不变,有效面积S发生变化面积S不变,磁感应强度B 发生变化磁感应强度B和面积S都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面积S变化,磁感应强度B 也变化电路闭合和磁通量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电磁感应的发现和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和原理

电磁感应的发现和原理电磁感应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发现与研究对于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以及其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

一、发现历程电磁感应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科学家穆尔斯(Michael Faraday)和亨利(Joseph Henry)分别独立地进行了相关实验。

他们注意到当通过一个回路中的导线传递电流时,附近的磁场会发生变化,这导致在导线中会产生电流。

这一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

穆尔斯在183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当改变通过回路的磁场强度或者导线和磁场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导线中都会产生电动势。

亨利在穆尔斯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电磁感应的研究,他发现导线中产生的电动势的大小和磁场的变化速率有关。

这些实验结果为电磁感应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以后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电磁感应的理论。

二、原理解析电磁感应的原理可以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来解释。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指出: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在导体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其大小与导体速度、磁场强度以及导体长度有关。

具体而言,当导体以速度v与磁感应强度B垂直运动时,导体两端将会产生电势差。

这个电势差可以用下式表示:ε = B*l*v其中,ε表示感应电动势,B表示磁感应强度,l表示导体的长度,v表示导体的速度。

同样,当磁场强度B不变,导体相对于磁场的面积发生变化时,也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此时,感应电动势可以用下式表示:ε = B*A*sinθ/t其中,ε表示感应电动势,B表示磁感应强度,A表示导体的面积,θ表示导体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t表示变化的时间。

通过这两个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当导体相对于磁场发生运动或者磁场强度发生变化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进一步,根据欧姆定律,当导体形成闭合回路时,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就会产生电流。

三、应用领域电磁感应的发现与原理对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发电机:发电机正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电力的生产和输送。

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

科目一考试 / 2016年科目一模 拟考试题
科目二考试 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 、考试内容、考试视频
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 如图 3-1-1 所示,将导体 ab 和电流表连接组成闭合电路.
电磁感应现象
【典例 1】 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A.小磁针在通电导线附近发生偏转 B.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 C.因闭合线圈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 D.磁铁吸引小磁针 ).
解析 电磁感应是指“磁生电”的现象,而小磁针和通电线圈 在磁场中转动及受磁场力的作用,反映了磁场力的性质.所以 A、B、D 不是电磁感应现象,C 是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 C
4.如图 3-1-8 所示,两个线圈分别绕在一个铁环上,线圈 A 接 直流电源,线圈 B 接灵敏电流表,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使线圈 B 中产生感应电流( ).
A.将开关 S 接通或断开的瞬间 B.开关 S 接通一段时间之后 C.开关 S 接通后,改变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时 D.拿走铁环,再做这个实验,开关 S 接通或断开的瞬间
解析
产生感应电流有两个必要条件Fra bibliotek一是闭合电路,二是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二 者缺一不可.导体相对磁场运动或导体做切 割磁感线运动时,不一定组成闭合电路,故 A、B 错误. 即使是闭合回路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回路中磁通量也不一定发 生变化,如右图所示,闭合导体虽然切割磁感线,但回路中磁 通量始终未变,故无感应电流产生,C 错误. 答案 D
感应电流有无的判断 1.通电直导线穿过闭合线圈 L,如图 3-1-6 所示,则( A.当电流 I 增大时,线圈 L 中有感应电流 B.当 L 左右平动时,L 中有感应电流 C.当 L 上下平动时,L 中有感应电流 D.以上各种情况都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电磁感应的发现与发展,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在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这一惊人发现使当时整个科学界受到很大的震动,从此拉开了电磁联系的序幕,“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其他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


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现象后不久,各国各地的科学家们展开了对称性的思考:电和磁是一对和谐对称的自然现象,既然存在磁化和静电感应现象,那么磁体或电流也应能在附近导体中感应出电流来。

于是,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法国的安培、菲涅尔、阿拉果和英国的沃拉斯顿等都纷纷投身于探索磁与电的关系之中。

仅仅空有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勇于突破思维的局限。

安培曾做了很多实验,以期能实现“磁生电”,但他把分子电流理论看的
过分重要,完全被自己的理论囚禁起来了,以致尽管在一次实验中展现出了磁生电的迹象,但却没有引发他的正确认识。

1823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曾企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运动获得电流。

他把一个线圈与电流计连成一个闭合回路。

为了使磁铁不至于影响电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电流计用长导线连后放在隔壁的房间里,他用磁棒在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然后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另一房间里去观察电流计是否偏转。

由于感应电流的产生与存在是瞬时的暂态效应,他当然观察不到指针的偏转,发现电磁感应的机会也失之交臂。

为了证明磁能生电,1820年至1831年期间,法拉第用实验的方法探索这一课题,最初也是像上述物理学家一样,利用通常的思想方法,做了大量的实验,但磁生电的迹象却始终未出现。

失败并没有使他放弃实验,因为他坚信自然力是统一的、和谐的,电和磁是彼此有关联的。

1825年,斯特詹发明了电磁铁,这给法拉第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1831年,法拉第终于在一次实验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而这次实验就是著名的法拉第圆环实验。

这一实验使法拉第豁然开朗:由磁感应电的现象是一种暂态效应。

发现了这一秘密后,他设计了另外一些实验,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经过近10年的思考与探索,法拉第克服了思维定势采用了新的实验方法,终于发现了电磁
感应现象,找到了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整个实验的情况,并把这种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使人们对电和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宣告了电磁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诞生,为电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仅奠定了电力工业最重要的基础,而且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紧密联系,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还标志着新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使现代电力工业、电工和电子技术得以建立和发展。

这一发现,并非是偶然的机遇,而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物理观和辩证法思想的伟大科学家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结果。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史就是无数科学家们在科学道路上的奋斗史。

尽管这条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但依然有那么一些人,敢于披荆斩棘,勇于开辟新的道路,做引领时代发展的先驱。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树立自己的目标,然后持之以恒,为之不懈奋斗。

然而,并不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人无完人,即使是安培、科拉顿这样博学勤奋的人也有自己的缺点,思维的局限性让他们与成功失
之交臂。

纵观电磁感应的发现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人无完人,即便是如此睿智的科学家们,也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中摸爬滚打,最终发现了科学的真谛。

我们毫无疑问要尊重敬仰他们,但这不代表盲目崇拜,要辩证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