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_亚洲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亚洲6.2自然环境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非洲地理等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认识亚洲各国地理差异,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案例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2.亚洲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3.亚洲河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3.案例素材、讨论话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如高原、山地、平原等;气候特征,如温带、热带、寒带等;河流分布,如长江、黄河、恒河等。
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地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如:“亚洲为什么那么多高原和山地?”、“亚洲的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6《我们生活的大洲-亚州》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6《我们生活的大洲-亚州》教案【教学进程】1.展现目的【导入】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些图片,看看这些美丽的中央在哪个大洲?经过亚洲特定天文事物,让先生直观方面看法亚洲的一些天文事物。
2、设计效果,激起思索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哪个大洲的自然景观呢?生:亚洲。
师:请大家翻到课本第七页图6.8 亚洲的地形。
在地图上,留意图例,表达什么意思;在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并指出它们的大致海拔。
生:〔活动、找出义务目的出示的教学目的〕。
3、展现图片,引导观察:展现亚洲地形图师:从分层设色地图找出义务目的的几大地形区。
分小组一同来讨论交流,并归结出亚洲地形区的散布特点。
世界最高点:8844M〔珠穆朗玛峰〕世界最低点:-415M〔死海〕生:剖析出亚洲地形区的散布规律,得出亚洲地形区的散布特点:中间高、周围低展现P7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表示图师:请同窗们观察剖面图所经过的地形区?生:依次抢答。
师:请同窗们观察,这个剖面图可以得出亚洲的地势特点?生:中间高,东西低。
师:经过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我们懂得了怎样归结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如今我们来用所学的方法看看北美的地形特点又是怎样样的?P9 图6.11 北美洲地形生:活动,剖析,小结。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个道理:水往低处流。
我们前面学习了亚洲的地形,如今来看看亚洲的河流散布状况怎样样,有什么散布特点?师:展现亚洲河流的散布图。
生:先生观察、剖析河流的散布及流向。
师:展现义务二找: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叶尼塞河。
师生:小结亚洲河流的散布特点:从中间往周围流,呈〝放射状〞活动:经过对亚洲河流的学习,我们用所学的方法来剖析下北美洲的河流散布特点。
生:观察和剖析北美洲的河流散布特点。
4、【中考链接】师:展现2021中山升中考试题生:……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练习与作业】作业:完成天文新课程学习辅导第5页的11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备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年级七科目地理时间(第1 周)标题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中心发言人成员一、教材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从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河流、气候来使学生掌握关于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本章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
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将亚洲与北美洲进行比较,两地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共性与差异,有利于学生认识亚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应对措施和思路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充分借用媒体资源,问题设置合理,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教学难点1.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2.亚洲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2课时五、课时安排六、知识结构七、其它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第二节,主要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
教材从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盲点和误区,如认为亚洲的全部地区都是沙漠、草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2)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提高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点;2.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2.教学PPT;3.小组讨论话题及分享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解读亚洲自然环境的信息,提高地理观察能力。
4.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理现象,例如地震、火山等。
5.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共同探究亚洲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对亚洲自然环境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分析和综合。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视觉学习,有的喜欢通过实践操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对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资料进行辅助。
-学生可能对亚洲的自然环境变化和地理现象的解读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来提高。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
3.授课时间:第1课时(45分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并描述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2.运用地图和图表等资料,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地理观察能力,观察并解释亚洲的自然环境变化和地理现象。
4.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共同探究亚洲自然环境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描述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 复习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概况。
2.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简单分析其相互关系。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2.以解读亚洲地形图、剖面图为例,学会读图方法,并能正确分析归纳亚洲及其它地区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课堂流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有七个大洲,能把这七个大洲说出来?中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学生:边思考边回答,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中国位于亚洲。
PPT播放各个大洲后,出示东西半球图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对照东西半球图老师问:在图上找赤道和20°W、160°E,然后判断亚洲位于哪个半球?学生回答: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课件播放《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老师问: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找出亚洲濒临的海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学生回答:亚洲北是北冰洋,东侧是太平洋,南面是印度洋。
老师问: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之间,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自然环境》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材以亚洲的自然环境为主题,通过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亚洲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对于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
2.培养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亚洲的地形特点。
2.亚洲的气候特点。
3.亚洲的河流和湖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亚洲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准备亚洲自然环境的相关案例。
3.准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亚洲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特征,加深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提醒学生注意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课题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掌握亚洲的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3.简述亚洲的地形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知道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考点梳理1、亚洲(图中A)的位置(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纬度位置:亚洲大至位于11°S——81°N,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3)海陆位置:亚洲西北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B)相连;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C)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D)为界;东南隔海与大洋洲(E)相望;东临太平洋(F)、北邻北冰洋(H)、南邻印度洋(G)。
2、亚洲的地形(1)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2)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其中,长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恒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3、亚洲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E:热带季风气候 F:亚热带季风气候 G:温带季风气候 H:极地气候 I:热带雨林气候)(2)季风气候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A)二、巩固练习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西高东低B、南高北低C、中部高四周低D、中部低四周高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带雨林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右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州4、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不包括...()A.苏伊士运河 B.土耳其海峡C.马六甲海峡 D.白令海峡5、2008年12月26日下午13时45分,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启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了解亚洲的面积和分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位置和范围,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第 1 页/共 8页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东:170°W;最西:26°E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 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 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第 2 页/共 8页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了解亚洲的面积和分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位置和范围,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我们的环球之旅已经到达了我们祖国所在的大洲——亚洲。
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亚洲人自豪。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眼睛来验证亚洲之最。
二、活动内容:(一)算一算——世界第一大洲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1.计算: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4《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相当于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广(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长3.面积最大(4400千米)第 3 页/共 8页(二)找一找——亚洲的分区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区域。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③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分别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⑤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学生读图分析:看图6.6景观图,描述图片中居民的生活。
图1西亚——游牧——穿着宽松的长袍;图2北亚——狗拉雪橇——皮衣;图3南亚——捕鱼;图4东南亚——长屋。
四幅图说明由于面积辽阔,亚洲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很明显,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异。
三、师生共同小结:今天的旅程即将结束,请你们谈谈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安排: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第 4 页/共 8页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等特点;2.初步学会分析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3.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4.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亚洲雄风》歌曲。
教师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学生听歌曲谈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新授:(一)、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
(二)、展示图片(1)“亚洲地形图”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1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2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3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4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第 5 页/共 8页抢答,活跃气氛。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总结: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三)、展示图片(2)“亚洲大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写出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海洋:①阿拉伯海②亚丁湾,③太平洋。
河流:a 乌拉尔河,b 叶尼塞河,c 印度河。
湖泊:d:里海。
山脉:A 乌拉尔山脉,B 大高加索山脉,C 喜马拉雅山脉,D 小兴安岭。
半岛:甲阿拉伯,乙印度,丙中南小组合作通过读图导学,让学生对提高读图认图析图能力,活学活用(四)、从两幅图中比较亚洲和北美洲地形的不同引导学生读图回答读书“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回答北美洲地形的特点。
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五)、展示图(3)“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找出长江、印度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世界最大的湖泊是里海,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世界陆地最低点是死海。
亚洲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状流向海洋。
各组互相交流,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四、本课重点知识地形和河流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第 6 页/共 8页第二节自然环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2、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3、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
想想我们扬州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讨论抢答: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认识一个区域,通常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三、新授:(一)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要求学生看图思考回答: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2、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3、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4、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5、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6、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7、亚洲的气候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