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合集下载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思路与方法
血管 病变 。可 见运 用 中医药 防 治糖 尿 病 并发 症 有
低 血 尿素 氮 水平 、 防止 血 管 内皮 细胞 损 伤 等作 用 , 而 且 中药 是 通过 改 善 微循 环 障碍 始 发 的各 个 环节 起 作用 的 。从 而 能 通 过 降糖 、 降脂 、 阻止 由代谢 紊
乱 引发 的病 理 改 变 三 方 面 来 防 治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 并且 无 明显 的 毒 副 作 用¨ J 。另 外 , 临 床 中 , 在 中 医 的治疗 并 不仅 仅 是 单纯 的针对 某 一疾 病 。中 医 学 在 治 疗 中更 重 视 人 与 自然 、 会 的 协 调 统 一 。 社
单 纯控 制 血 糖 , 须 结 合 其 他 治 疗 以改 善 患 者 症 必 状, 防止 和 阻 断并 发症 的发 生 发展 。而改 善 症状 、 改善 血 液循 环 正 是 中医 的优 势 。在 临床 实践 中我 们 发 现 , 尿 病 患 者 服 用 降 低 血 糖 西 药 的 同 时 接 糖 受 中 医治 疗 , 患者 症 状 改 善 明 显 , 糖 易 于控 制 。 血 亦 有实 验 研 究表 明 中药 能 改 善 微 循 环 障 碍 , 防 预
致死 。 由于人 们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活 模 式 现 代 生
化 ,M 和 其 并 发 症 发 病 率 上 升 很 快 , 其 因 D D 尤 M
并发 症致 死 率 已上 升 到 疾 病 因素 类 的第 三位 , 直 接威 胁 患者 的 健 康 和 生 命 安 全 , 造 成 巨大 人 力 亦
从内外环境两大方 面综合 考虑疾病 , 为疾病 的 认
发 生 是 多方 面原 因造 成 的 , 自然 、 会 、 理 因素 社 心
糖 尿 病 ( i e sM ltsD 是 一 组 由遗 传 Da t elu, M) be i 和 环境 因素相 互 作 用而 引 起 的 临床 综合 征 。 由于 胰 岛素 分 泌绝 对 或 相对 不 足 以靶 细 胞对 胰 岛素 敏 感性 降低 , 起糖 、 白质 、 肪 、 和 电解 质 等 一 引 蛋 脂 水 系列 代 谢紊 乱 , 以 高 血糖 为 主 要 标 志 。其 中大 而 约有 6 % 以 上 的 患 者 血 糖 控 制 不 佳 , 之 导 致 o 久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举隅

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举隅
芪 6包 , 水蛭 2包 , 黄芩 1包 , 黄连 1 , 1分 2次服 包 每3
在 预防丹 毒复发 、 缩短 治疗 时间上 很 有优势 , 例患者 本
的治 疗过程 就说 明了这 一 点 。 当然 , 需 要 观察 更 多 还
的病 例及 随访 。 5 糖 尿病 并发 带状疱 疹后 遗神 经痛 患者某 , ,1岁 ,0 0年 2月 2 日人 院 。患者 有 男 8 21
患者某 , ,5岁 ,0 9年 7月 2 男 7 20 3日入 院 。患 者 有 2型 糖 尿 病 3 0年 , 嗜烟 多 年 , 大 便 于 结 , 日不 现 3 行, 咳嗽时作 , 白黏痰 , 怠乏 力 , 咳 倦 食欲 不 振 , 舌质 紫
暗, 舌体胖 , 苔黄厚腻 , 脉弦滑 。证 属本虚标 实 , 热 以痰 互结 为标 , 以气 阴两虚为本 。急则 治其标 , 中药配方 予
按: 本例 为使 用 中药 配 方 颗 粒外 用 的范 例 。 中医 外 治法 源远流 长 , 内容 丰 富 , 年来 逐 渐 式 微 , 多外 近 很 用 中成药 市场 紧缺 , 比如 临床 常用 的金黄 散 , 场上很 市
难买 到 。而 中药配 方颗 粒 解 决 了这 一 难 题 , 用 清热 使
床上用 胰 岛素泵 控制 血 糖 , 中药 配方 颗 粒 当归 四逆 汤
加味: 当归 1 , 芍 2包 , 枝 2包 , 辛 1包 , 甘 包 赤 桂 细 炙 草 2包 , 枣 1包 , 草 2包 , 大 通 川芎 2包 , 白术 2包 , 生 生黄 苠 3包 , 日 1 , 2次 冲服 , 每 剂 分 药服 7剂 , 手足麻
确诊 为 2型糖 尿病 , 院 3天后 丹毒 再 发而 入住 糖 尿 出
病科 。症见左 下肢红肿 、 灼热 、 疼痛 , 干结 , 日一 大便 数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
化 瘀 药都 同 时 具 有 降 低 血 黏 度 , 改善 微
循环的作用。
另外, 病人也可选用具有降糖 、 调脂 、 抗动 脉粥样 硬化 的药食 两用 的食物 , 如
苦瓜 、 木耳 、 葱头 、 大蒜 、 香菇 、 山楂 、 绿茶
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多种作用 ,对 于还 没有发生并发症 的糖 友 ,可配合益气 养 阴 、 血化瘀 的中药治疗 , 活[ 能起到 防止或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糖 尿 病 之 友
迄 今 。 于 糖 尿 病 各 种 并 发 症 , 代 对 现
医学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理 想的
药物 。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和 中西医结 合的方法在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方面具有
其特 色和 优 势 。 中 医对 糖 尿 病来自并发 症 的 防治 要 点 :
男性 糖
1对 糖 尿病 性 心 脏 病 采 用 益气 养 . 阴、 化痰活血和理气 的中药辨证施治 , 可 明显改 善患者胸 闷 、 憋气 、 心悸 、 短 的 气
临床症状 , 改善心朋觖 血 , 改善心功能。
2 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静脉点滴化 .
糖尿病
山西省中西 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 蕾卫
药静点 、 口服 、 外洗 并配 合穴位 按摩 , 可 芎、 桃仁 、 红花、 术、 莪 卫茅等 。益 气养 阴 中药常用 : 生黄 芪、 人参 、 太子参 、 生地、 元参 、 麦冬 等。 药理 研 究表 明 : 人参 、 黄 芪、 玄参 、 黄精 、 杞 、 骨 皮 、 枸 地 葛根 、 黄
治疗 相结合 ,使患者创面愈合 率达 8 % 5 以上 , 糖尿病 足截肢率 由上世纪 9 使 O年
代的 7 %降至 1 %。 . 3 . 7 此外 , 由于中药具有降低血 糖 、 调整 血脂 、 善胰 岛素抵抗 、 善微 循环 、 改 改 纠

中药治疗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中药治疗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f5 :5 1) . 4
中药 治疗在预 防糖尿病并发症 中的作用
李树 平 陈洪涛 ( 吉林省辽源市 中医院 ,吉林 辽源 16 0 ) 3 2 0
【 键 词】 中药 ;糖尿 病 ;糖尿 病 并发 症 关
中 图分 类号 :R 8 . 572
文 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7- 14 (0 2 6 0 1- 2 6 1 89 2 1 )0 - 28 0
两组 病人 均经 3 程治 疗 后统 计疗 效 。痊 愈: 和体 征全 部 消 疗 症状
失 ,面肌功 能恢复正 常 ,表情肌 运动 时左右两 侧对称; 显效 : 症状和体 征基本 消失 ,外观静 态时左右对称 ,仅笑时 1角轻微 歪斜 ,鼓腮 、皱 2 1 眉患侧稍差; 效: 、体征改善 ; 效: 有 症状 无 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
F b u r 01 , o.0 No6 e ra y2 2 V 1 , . 1 主穴为地仓 、颊车 、合谷 、阳 白、下关 ,除合谷外 ,都分布 于面神经
及其主要 分支附近 。针刺少 阳 ,阳明经 的穴位 ,不仅可 以行 气活血 ,
散寒 通络 ,而 且可 以扶正 祛邪 ,防邪 再侵 。合谷 虽为 手 阳明经 的原 穴 ,但其 经脉上达于面部 , 《 四穴总歌》 中有 “ 口合谷 收”之说 。 面 根据经脉 循行 ,针刺合谷 可起到疏通经络 之邪 ,行气活血 的作用。故
参 考文 献
[] 于 慧君 , 1 张杰 . 灸 治疗 周 围性 面瘫 8例 疗 效观 察 【] 国煤 炭 针 3 J. 中
工 业医学 杂 志, 0 , 1) 1 4 15 . 2 5 (0 : 5 — 15 0 8 1
[] 孙怡 , 民. 用 中西 医结合神 经 病学 【 . 京: 民卫 生 出版 2 杨任 实 M] 北 人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由于血虚风燥,肌肤 失养 。症见 :皮肤干燥 、瘙痒,血痕 满布 ,秋冬季节甚 。皮损有脱屑 、皲裂 、苔藓样 变等,或仅见 抓 痕及 血痂 。伴有面色无华或头晕、失眠。舌淡,苔 白而干、 脉 弦细 。常见于牛皮癣 ,慢性湿疮 、风瘙痒 等。治宜养血润肤 止瘁 。代表方如 当归饮子 、养血润肤饮 。常用药:制 首乌 、熟 地黄 、黄精 、当归、白芍 、鸡血藤 、阿胶等 。
mellitus.The diferent types,treatment of its complications and TCM treatment based on di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Complication;TCM treatment doi:10.39698.issn.1674—7860.2013.01.051
糖 尿病 是危 害人类健 康及 生命 的一种 常见病 ,多发病 , 是 一种 世界 性的疾病 。引起糖尿 病 的因素很 多 , 目前 尚无 特 效 药物 能够 根 治,虽说糖尿 病不能 治愈 ,但 是完全可 以控制 。 目前控制 糖尿 病 的药 物 以西药为主 ,虽说 西药 降糖 效果快 , 但副 作用 较大 ,因此 常与 中药材联 合用药 , 以增 强疗 效, 降
编辑:李妍 编号 :EA一120914325 (修 回:2013.01.07)
糖 尿 病 及 其 并 发 症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Treating diabetes m 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TCM
代 伟 (山 东省 莒 县 中 医 医院 , 山 东 莒县 ,276500)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患者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周围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

临床中采用中药以及中药组方治疗,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并且可以对糖尿病并发症起到治疗和缓解作用。

标签:中药;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应用糖尿病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发生冠心病、脑梗死以及糖尿病足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运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特殊的疗效,临床主要包括对糖尿病实施早期干预,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并发症等。

1 中药控制和治疗早期糖尿病针对患者出现早期糖耐量减损的情况,采用中药联合胰岛素增敏剂能够有效的对糖尿病起到控制和减缓的效果。

糖尿病为中医“消渴病”范畴,主要类型包括阴虚内热以及气阴两虚,常见类型为气阴两虚型。

1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为“三多一少”,而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没有明显症状,经常是体检中出现血糖偏高,患者伴随乏力、消瘦等表现。

现代中药药理证明,很多不同种类的中草药都能够起到相应的降糖效果,能够降低肠道中葡萄糖的吸收,增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防止发生胰岛素抵抗等降糖作用[1-2]。

其可能机制在有关研究中已有较为成熟的观念,通常认为“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而引起血糖升高,大黄多糖能拮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可能与抑制糖原分解有关。

”中药材中,人参和黄连的降糖效果最明显,另外中药材中滋阴药、补阳药以及清热药和祛风湿药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降糖效果。

中药组方中,黄芪联合山药,苍术联合玄参,丹参联合葛根,生地联合熟地,这几种都能起到很好的降糖作用。

针对早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能够起到稳定降糖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非常小。

而针对病程较长、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患者,主要选择胰岛素为主,采用中药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和控制。

2 糖尿病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①气虚血瘀型,症状为下肢沉重,舌多淡暗,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②气阴两虚型,症状为下肢沉重疼痛,舌呈红色,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养阴药。

糖尿病与并发症中医中药根治经验和特色疗法

糖尿病与并发症中医中药根治经验和特色疗法

临床增补 特色疗法 能有效地 根治糖尿 病。
Hale Waihona Puke 【关健词】糖尿病 并发症 辩证论治
【 中图分类号】 R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 7 4 - 0 7 4 2 ( 2 0 0 8) 0 9 ( a) - 0 0 90 - 0 1
1 病因病机 糖 尿病 在 中 医 学 既 属 “消 渴 病 ” 又 属 “ 肾 病” 范 畴 ,《 素 问 ·
中外医疗 200 8 NO.25 C HINA F O REIG N MEDICA L TREA TMENT
中医中药
糖 尿病与并发症中医中药根治经验和特色疗法
陈西 初 ( 广州市花都区中医门诊 广州 5 10 8 0 0 )
【摘要】目的 中医治病构思宜其巧, 立意求其新, DN在临床上是糖尿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首位病因。方法 来源于长期的临床
糖尿病、肾病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球微血管病变, 最终导
致肾小球硬化, 抗凝、改善肾小球流动力学主要治疗原则。中医 学认为消渴病日久, 气阴两虚, 气虚则运血无力, 阴虚者血行艰涩 而成久病及肾, 久病入络之血瘀之证。近年来迅速发展医学高科 技各项检 测手段有利于从微角度对瘀血证作出的 判断, 如凝血、 抗 凝 、纤 容 、血 小板 功 能和 血 液流 变 学检 查 等。 根 治要 补 功并 行, 驱邪当注意除湿、清热、化浊、解毒, 尤其要重视活血化瘀, 原则 在 该 病根 治 的作 用 。故 治 疗糖 尿 病、 肾病 在 补气 养 血、 补 益气 血, 气血阴阳, 用大菟丝丸补肾、沉麝丸健脾调脏。当配以活血祛瘀 晴神酒, 对各种并发症在临床实践起到根治的疗法, 即可使补益药 物活泼畅荣, 而无雍腻之弊, 又能使补益之力充分发挥。 5 症状观察结论

糖尿病中医防治知识总结范文

糖尿病中医防治知识总结范文

糖尿病中医防治知识总结范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我国作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积极探讨和研究糖尿病的防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归属于“消渴”范畴。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过度疲劳等,病机主要在于津液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根据三消(上消、中消、下消)辩证原则,糖尿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肺热、胃热、肾阴虚等病机。

1.饮食生活调整: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础。

中医强调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主食摄入量,适当运动,保持体重,多饮水,保持情绪平和,不熬夜,不劳累,不抽烟,不饮酒。

此外,可酌情食用具有辅助降糖功效的食物,如苦荞、山药、葛根粉、燕麦等。

2.中药调整:中药治疗糖尿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病机,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使用具有降糖、消炎、活血、改善代谢、促进修复等功效的中药。

如清热解毒的黄连、黄芩,滋阴降火的生地黄、知母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降糖舒胶囊、功劳去火胶囊等,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

3.控制诱因或加重因素: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慢性咽炎、尿路感染、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症状。

中医采用中药泡茶饮用,如蒲公英枸杞茶、黄芪茯苓茶等,可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辨证施治: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不良反应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副作用较小,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治疗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糖尿病是复合病因的综合症,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从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异均可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但糟糕的是,60%或更多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现在许多国家的糖尿病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

糖尿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慢性并发证是其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并发症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

微血管病变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心脑(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及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病变可以涉及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西医认为核心是血管病变,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是糖尿病各种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可归为“消渴”范筹,指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或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症。

消渴的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并根据其病因症状不同而有消瘅、肺消、膈消等病名。

但不具有临床症状的糖尿病难以包涵其中。

中医学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等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特别是随着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研究员,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

给了中医药发展更大鼓励。

正如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1 中医病因
(1)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成内热,消谷耗精,发为消渴。

(2)情志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发消渴。

(3)劳逸失度、素体阴虚、五脏柔弱之人,劳逸失度,房室失节,致津液亏耗,肾阴受损,肾失固摄,精微下注,故为下消。

2 中医病机
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

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于阳虚或气虚不能帅血而行,加之阴虚火旺煎灼津液,病程中可出现血瘀征象。

肾阴不足,肝失濡养,目无所养,可导致目干目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

营阴被灼,内结郁热,壅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

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成为水肿。

阴液极度耗损,导致阴竭阳亡,而见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为主。

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

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造成气滞、血瘀、痰凝,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

3 中医诊断
(1)阴虚燥热型:症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

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肺胃阴虚内热,则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

咽干舌燥;阳明热盛,灼耗水谷则为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阴伤内热之征象。

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2)气阴两虚型:症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

证候分析:阴虚燥热则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肾阴受损,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虚火上乘,肺失敷布治节之能,水液之精不得散于周身,直入膀胱故而多饮多尿;阴虚日久,精血亏损,气失所养,出现乏力,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常见的征象。

治法:益气养阴(3)阴阳两虚:症见: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肾阳虚,肾精亏则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故见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象。

治法:滋阴补阳(4)血瘀兼证:症见:上述各证型均可兼见血瘀证候,如面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

证候分析:气虚、阴虚、阳虚是导致血瘀的原因,血瘀是气虚、阴虚、阳虚的后果。

瘀血阻滞经络,则见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甚至半身不遂;阻滞清窍可见头痛;阻滞胸阳故见胸痛;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是血瘀证的征象。

治法:活血化瘀。

(5)阴阳欲绝:症见: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干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

证候分析:阴液极度耗损,故见皮肤干燥;阴竭阳亡,而见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甚至神识不清,气急深大,舌红干,脉微细欲绝为阴竭阳亡之兆。

治法:益气回阳救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