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广州公布《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近日,《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正式公布,其中提出广州要新建、改造51个海绵公园,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新建25处人工湿地和128处植被缓冲带,集中净化建成区的黑臭河涌水体……规划中还特别提出,公共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50毫米。
《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打造高密度建设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建设山水共生的岭南生态城市和宜居都市。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规划中提出,以市政设施为基础,构建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控的分散型海绵系统。
新城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保护河湖水系等自然生态本底,高标准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控制率。
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等,改善修复水生态环境。
规划中特别提出,城市建成区要建设自然“蓄水”系统。
首先,要新建海绵公园与湿地公园73个,结合现有的水库、人工湖等,减轻相关排水分区的排水防涝压力,提升排水防涝标准,弹性适应洪潮与海平面上升。
其中海绵公园51个,包括现有公园的海绵化改造和新建公园。
例如,海珠区就要建设广州大道海绵绿地,白云区要建设高埔工业区绿地,而荔湾区的文化公园和越秀区的流花湖公园等都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等。
此外,拟生态整治和修复97条综合效益较高的河涌,以重建河涌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模拟河流的自然形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利用乡土植被构建生态驳岸、植被缓冲带等修复河岸生态系统,通过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湿地等措施修复河涌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主要起草人: 赵乐军、王秀朵、孙杰、刘建华、梁佳斌、高斌、王洪成、白繁义、田乃婷、 周玉明、王卫红 主要审查人: 赵世明、曾捷、阚薇莉、贾海峰、杨宪云、郁片红、王和祥、辛玮光、赵 健
小广场-海绵城市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概述:北太路为城市主干道路,本次升级改造长度约为4.605公里,建设范围包括机动车道(加铺沥青、优化交通标志标线、更换恻平石),慢行系统(人行道铺装、非机动车道铺装、盲道、无障碍等),城市家具(照明灯杆美化、人行导向设施,人行栏杆、垃圾桶、装饰井盖、公交站及候车亭等),植物绿化(中央绿化带、路侧绿化带),建筑立面(建筑侧墙美化等)及小广场等。
现状设施简介:北太路现状道路有1.5m宽侧绿化带及2.5πΓ4m宽中央绿化带,道路两侧绿化退缩带基本被建筑或工厂占据,无海绵改造空间。
小广场为荒地,可按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设计。
2、设计依据>《北太路升级改造及三个园区标志工程项目建议书》(2017.12)>《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017年6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10月)›《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3、设计原则>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减少开发建设区域的不透水表面积;>尽量充分利用入渗能力,延长径流时间,减轻开发魅设行为对原有水文状态的冲击:>与景现原来相结合,在处理雨水的同时,提供良好的景观价值。
>以最小的改动范围、工程投资达到最优的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落实。
4、设计要求根据《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2017年6月),白云区新建或改造道路广场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65%,北太路及景观标志广场位于01-07-01分区,该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7%.本工程以较产值作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其余要求如下:(1)新建或改造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2)新建或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按不超过0.5遂行控制:(3)新建或改造后的道路或广场,透水铺装率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4)新建或改造后的道路或广场,下沉式绿地率的比例不小于45%本工程海绵城市设计范围包括北太路及三个园区标志广场,其中北太路绿化带宽度有限,难以进行海端化改造,故本次北太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议不做海绵城市设计。
广州市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引

13
Guangzhou sponge city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guideline
2 各阶段工作内容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贯穿从规划 编制到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包括总体规划层面、区域总体 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项目实施方案层面。
85%———43.4mm(广州)
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75%
径流控制要求:
95%
面源污染削减 雨水资源利用 峰值径流系数 初雨截流总量
80%
城市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目标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前期资料收集中应补充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包 括降雨资料、雨水径流资料、土壤层分布及渗透率资料、地 下水位及不透水层分布、现状植物的耐淹、耐旱性;
本流程指引的范围主要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层面,针对有 海绵城市建设特定需求的地块,开展海绵城市技术应用、设 施选型、布局规划和设计方案的编制。落实上位规划对雨水 调蓄的控制指标、设计目标为基本要求,对绿地进行海绵城 市建设或改造。
项目流程 立项阶段 在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中补充海绵城市绿地建设专
题板块。其内容应包括如下部分: 建设项目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项目是否产生
雨水调蓄 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措施。 采取此措施后,雨水需外排。
透水铺装 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根据铺装结构下层是否设 置排水盲管,分为半透水铺装和全透水铺装。
生物滞留设施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3
Guangzhou sponge city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guideline
海绵城市“四图三表”

附录A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目标取值计算表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目标取值计算表
附录B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自评表
备注:建设单位须根据具体项目类型对目标取值计算表内确定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和目标值填写至上表,并根据采用海绵城市措施及规模,计算复核填报完成值。
附录C 建设项目排水专项方案自评表
建设项目排水专项方案自评表(房屋建筑、线性工程类、园林绿化工程类和
一般项目排水工程)
备注:本表适用于建筑小区、公园绿地及道路、河涌堤岸整治等线性工程。
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

广州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分类指引(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53号)要求,切实做好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流程管控,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应做尽做、能做尽做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广v,1,1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指引。
一、适用范围本指引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各类新、改、扩建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涵盖核发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土地出让、方案设计、项目报建、图纸审查、验收等阶段。
二、分类定义广州市各类建设项目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时7实行分类管控?共分为三类:指标管控类、要素管控类和豁免类。
(一)指标管控类: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的项目。
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实施阶段应按照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文件,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文件主要包括:规划部门核发的“规划条件”,《广fl']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广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区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以及各类型项目技术指引文件等。
(二)要素管控类:因建设环境、内容、功能等因素制约而17 笠寸持一气卫程保一燃环工土一、、政水一力信市电通ι人-、t L ,市程他工其../ ../18 、/../ 、/豁免类:1、应急抢险工程2、保密工程3、可能产生特殊污染的建设项目,如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加油站、大量生产或使用重金属企业、垃圾填埋场、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医院、危险品仓储区等。
4、符合下列情况的项目在通过专家论证同意后,可报行业主管部门申请豁免[4]:(1)单体天桥工程(2)地下综合管廊(3)建筑室内装修(4)清淤清障工程(5)其他情况y王:[1]:本管控清单仅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工程项目类型。
[2]:水利工程包括水闸、水库、泵站及补水工程等,其中工程规模较大,并有相关附属设施配套建设用地的,参照相关厂站,按指标管控类项目执行。
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试行)

项目名称: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组织单位:广州市水务局主管领导: 龚海杰 局长冯明谦 总工程师项目主办人:王少林 副总工程师卢志祥 主任科员于世青 高级工程师主编单位: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 长:黄 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工:刘晓平 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缪圣达 高级工程师主要编制人员:刘晓平 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缪圣达 高级工程师梁思维 工程师司徒安 工程师吴晓廷 工程师吴伟滔 助理工程师叶倩慧 助理工程师参编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要参编人员:周建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文涛 高级工程师林忠军 高级工程师谭锦欣 工程师张小潭 工程师林 巍 工程师方 兴 工程师前 言为进一步做好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贯彻现行国家有关规范以及推广成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本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由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会同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基础,参阅国家标准图集《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同时结合广州地区实际,并广泛征求意见,汇编制定本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
本指引及图集也参照了国内南宁、厦门、上海、武汉等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及标准图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指引及图集共分6章,分别是:1、建筑与小区;2、城市道路与广场;3、城市绿地;4、城市水系;5、通用设施;6、雨水收集利用。
各单位在使用本指引及图集过程中,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函告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瘦狗岭路553号广之旅大厦1204,邮编510640),以供今后修改完善。
本指引及图集编制组织单位:广州市水务局本指引及图集主编单位: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指引及图集参编单位: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海绵城市概念是指以城市冲洪为基础构建的生态、灵活、可持续发展小区。
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
本文将从绿地施工技术的角度出发,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指南。
首先,绿地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和环境分析。
根据城市气候特点、雨水分布情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绿地的种植方式、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等元素。
同时,还需要进行土壤分析,评估土壤的排水性和养分情况,以便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绿地建设中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中,应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耐寒、耐污染性良好的植物。
可以根据绿地的功能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树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地被植物等种类,进行植物配置和布局。
第三,绿地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土壤改良和植物养护。
可以采用适量的有机肥料、腐殖土和微生物菌剂等进行有机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
同时,在绿地建设前期,需要进行雨水设施的建设,包括雨水收集池、雨水渗透管道等设施,以便将雨水收集利用起来。
第四,绿地施工中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可以利用坡面、低洼地和排水沟等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以便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和径流延时。
在地势较高或难以处理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滞留池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使雨水得到良好的滞留和过滤。
最后,绿地施工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养护和管理。
包括定期修剪、浇水、施肥以及疏松土壤等工作,保持绿地的良好状态。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绿地的监测和维护,及时解决病虫害问题。
总之,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特点,注重绿地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的设计规划、科学的植物配置、土壤改良和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都是构建优质绿地的关键。
同时,长期的养护和管理也是绿地保持良好状态的基础。
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和维护,才能使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和社会功能,为城市环境改善和人居提供更好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推进建设海绵城市,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诸多挑战。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适应的城市模式。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的制定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以下是该导则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要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通风和遮阳能力,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雨水管理与洪水防治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要求加强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雨水利用设施,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水的发生。
三、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鼓励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通过建设便捷的公
共交通系统和完善的步行和骑行网络,减少机动车出行,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空气质量。
同时,要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市民的交通出行体验。
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要求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通过采用节能建筑材料、设计合理的建筑立面和降低建筑能耗的技术措施,减少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公众的教育,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宣传活动,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社区的组织能力,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广州市海绵城市导则的制定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等措施,广州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