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3第三课 水乡》教学设计
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第三课 水乡》教案

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第三课水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3第三课水乡》是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我国江南水乡为背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民歌,让学生在欣赏和学唱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韵味。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歌曲、欣赏、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江南民歌的特点和韵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
2.学会歌曲《水乡》,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水乡》的学会和演唱。
2.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理解其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学唱、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料。
2.音乐器材(如钢琴、吉他等)。
3.歌曲《水乡》的歌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韵味。
同时,提问学生对江南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水乡》,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接着,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水乡》,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江南民歌的韵味,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水乡》,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江南民歌,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多样性。
同时,可以学生进行江南民歌创作比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江南民歌的特点和韵味。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江南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2019-2020年四年级下册第3课《水乡船歌》教案

2019-2020年四年级下册第3课《水乡船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让同学们感受水乡的柔美,激发同学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分辨出乐曲中出现的不同的乐器。
教学重难点:分辨出不同的乐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歌曲《采菱》吗?生回答。
师:《采菱》歌唱的是哪个地方呢?生回答。
师:同学们一起再来唱一遍吧。
生合唱。
师:同学们唱的很好。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好听的歌曲吧。
2、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大家猜一猜这是哪里。
生看图片讨论回答。
师:这些都是美丽的水乡的图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歌曲就是《水乡船歌》。
3、师:我们先来听一遍。
师:同学们,好听吗?生回答。
师: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这次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认真的想一想这首乐曲分为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这首乐曲里面都有哪些乐器的演奏?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补充同学们的答案。
师:我们最后再边看图片边欣赏这首乐曲,大家去感受水乡的美丽。
小结:师:水乡美吗?生回答。
师:我们的家乡也很美,同学们回家之后去搜集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的地方吧。
下课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下册第3课《洪湖水,浪打浪》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背景以及内容的了解,并通过聆听,使学生感受到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洪湖水,浪打浪》的欣赏,了解旧中国水乡的一角。
2、从对《洪湖水,浪打浪》的聆听并了解当时的北京,感受到旧中国水乡的坚辛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歌曲回顾。
师:《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回答。
师:这么流畅优美的歌曲,让我们再一次张开口,用你们甜美的嗓音来好好表现一下。
生演唱歌曲。
二、欣赏《洪湖水,浪打浪》。
1、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歌声走进江南水乡,只不过,这次我们去了解历史上水乡的一角。
伴随歌声,我们去素有“鱼米之乡”、“水乡泽国”之称的洪湖。
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

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水乡音乐风格;2. 学习水乡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水乡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乐器(如琴、笛子等);4. 水乡音乐的曲谱或歌词;5. 小组合作的分组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一段水乡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氛围;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水乡音乐的第一印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水乡音乐的背景和特点,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素材进行说明;2. 解释水乡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和表现形式,如琴、笛子、舞蹈等;3. 向学生展示水乡音乐的曲谱或歌词,让他们了解水乡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音乐欣赏:1. 继续播放水乡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提醒他们注意其中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或绘画表达。
音乐表达: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水乡音乐,准备表演或合唱;2. 学生可以选择演奏乐器、跳舞或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水乡音乐的理解;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其他学生应积极参与观看,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总结: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水乡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音乐表达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3.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水乡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段水乡音乐,可以是旋律、歌词或舞蹈等;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表演,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和欣赏水乡音乐的魅力;3.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当地音乐团队来学校进行水乡音乐的讲解和演示。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在音乐表达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展示个人特长和创造力;3. 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如在演奏乐器时要正确使用和保护乐器。
小学音乐《水乡》教案

小学音乐《水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演唱歌曲《水乡》,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水乡》的学习演唱。
2. 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3. 学习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水乡》。
2. 掌握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和音高。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2. 对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关于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乐器(如古筝、二胡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讲解歌曲《水乡》的背景,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和音高。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学习歌曲。
2. 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知识。
八、课堂评价1. 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表现力。
2. 学生对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水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 家长协助学生录制演唱视频,下周课堂上分享。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人音--2015年-四年级下册-第三课《水乡》教案

第三课《水乡》第一课时教学容: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表现什么故事情节?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1、作品简介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主要容为1930年前后,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英和队长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
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
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
后来王金标叛变,英宁死不屈。
敌人把英的母亲找来劝降,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
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
此时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英逃脱。
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霸天。
2、聆听《洪湖水浪打浪》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分组进行)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
⑵根据音乐编排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 教学设计

《水乡》教案第1课时【教学内容】唱歌《采菱》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唱《采菱》,运用饱满、悠长的声音,表达出水乡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2)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感受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随录音学唱《采菱》,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江南水乡的民歌特点,并在演唱中将其表现出来。
(2)以视、听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手段。
3.知识与技能认识“二重唱”的演唱形式,体会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江南水乡民歌风格的特点,能用婉转、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掌握“二重唱”的演唱形式,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播放设备、钢琴、课件【教材分析】《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X XX、XX X、X. X”;以及切分节奏“X X X”,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泼,生动;第四乐句(第15-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X X XX”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洪湖水,浪打浪》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一个唱段,该作品采用F大调,4/4、2/4、3/4的混合拍子。
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的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
歌中衬词的使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四年级音乐下册第3课水乡《水乡船歌》教案新人教版

《水乡船歌》教学目标:1.感受《水乡船歌》所表现的水乡风光以及水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水乡、讴歌家乡的情感。
2.通过聆听、演唱模仿、听辨等方法,感受笛子与乐队演奏的《水乡船歌》的江南特色。
3.熟记主题旋律,听辨出乐曲的横向结构(段落)和纵向结构(主旋律与乐队伴奏旋律),比较乐曲几个部分的异同。
4.复习笛子、二胡、扬琴、古筝等民族乐器的知识。
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水乡船歌》的江南音乐特色。
2.熟记主题旋律,听辨出乐曲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比较乐曲几个部分的异同。
教学难点:听辨笛子吹奏的主题旋律时,出够听出乐队其他乐器的伴奏旋律。
教具准备:钢琴、小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配乐)同学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那里河湖纵横,山灵水秀,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园林别致,杨柳抚堤,繁花似锦。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南水乡。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谱曲歌吟。
今天,我们将一同在音乐声中感受江南的音乐美。
2.这节音乐课,我们来欣赏一首江南风格的器乐曲——《水乡船歌》,由笛子与乐队合奏。
因为这首乐曲较长,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音乐,我按乐曲速度的变化,把乐曲分成几部分,我们来分段聆听。
二、分段聆听,具体感悟乐曲的意境、音乐特点:1.聆听引子部分,完成问题。
播放引子部分,思考:a.乐曲的速度(慢、快、中速) b.乐曲的节奏(紧凑、舒展、自由) c.乐曲的旋律(哀怨惆怅的、悠扬舒展的,欢快活泼的) d.乐曲的主奏乐器?乐队的其它乐器有哪些?介绍民族乐器:竹笛属于吹管乐器;古筝、二胡、扬琴等属于丝弦乐器。
(让学生表演乐器演奏姿势)它们在一起合奏江南风格的乐曲就是江南丝竹。
乐曲中笛子是主奏乐器。
笛子分曲笛和梆笛;曲笛因常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管身粗而长,音色饱满、圆润;梆笛因常为梆子戏伴奏而得名,笛身细而短小,音色清脆明亮。
这个音乐作品里的笛子是三支笛子(曲笛、小梆笛、梆笛)扎在一起的排笛(课件),它的优点是扩展了笛子的音域,能吹三个八度的音阶,音色丰富,表现力强,同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水乡》-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歌曲《水乡》的旋律与节奏:歌曲中的旋律线条流畅,节奏变化丰富,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歌曲歌词的记忆与表达:歌词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学生需理解并记住歌词内容,通过歌声传达情感。
-歌曲背景文化的理解:了解歌曲背后的江南水乡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合唱协调: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各个声部的协调与平衡,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示例:在学习《水乡》的旋律与节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节奏,用乐器辅助练习旋律,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难点示例:针对节奏把握这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练习复杂的节奏型。对于音准控制,教师可利用音乐软件或钢琴辅助学生练习旋律,提高音准水平。在歌词记忆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歌词接龙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至于合唱协调,教师应多次组织合唱练习,指导学生调整音量、音色,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合唱技巧的运用:在合唱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协调音量、音色,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
2.教学难点
-节奏把握:歌曲中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节奏型有一定难度。
-音准控制:部分旋律中的音程跳动较大,如大跳、小三度等,学生需在音准上多加练习。
-歌词记忆:歌词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学生可能难以快速记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水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去过水乡吗?有没有感受过那里的风景和氛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江南水乡的音乐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波涛翻滚和风平浪静的情景。
作者介绍 任 光(1900~1941) 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 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 乐。1927 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 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 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 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 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 的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 20 世纪 30 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聆听《渔光曲》(筝独奏)教学基本要求 1.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的第二部分。音乐移到商调式上。前 8 小节的句式结构紧 缩成 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的采茶动作。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 农的劳动热情。最后的 4 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这是乐段的补充,也是歌曲的尾声。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 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 30 年代的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其中不少唱段 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 的歌曲。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的节奏、明快绮丽的曲调,抒发了主人公 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前奏的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的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的 心潮起伏。 歌曲的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 第四句“晚上回来鱼满舱”以其美妙的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这个拖腔也出现在歌曲各段的末 尾。歌曲的中段是二重唱,共四句。旋律由低音区开始,婉转起伏。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相 互陪衬,最后又变为齐唱。这是韩英和秋菊发自内心的赞叹。 歌曲的第三段也是一段二重唱,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主旋律由高音部唱出,低音部延 后两拍在下四度上模仿进入。然后两个声部时而交错,时而补充,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生 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兴旺景象和人们的欢乐心情。歌曲的三个段落结尾都使用了同样的 拖腔,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的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歌中衬词的使 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 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水乡。
表演《采菱》教学基本要求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
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 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第一颗《水乡》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 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的吹奏姿势。
器乐曲《渔光曲》。 2.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
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
(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的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的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
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的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 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
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 及队长刘闯的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 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敌人逼她母亲 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 韩英在彭霸天的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 土匪彭霸天。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表演《柳树姑娘》教学基本要求 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的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姑
娘,枝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样的风景你能 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
(5)名称的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的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的一半。
音乐知识:顿音记号“ ” 1.在结合《柳树姑娘》的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的作用即可。
编创与活动
命题创作——《远航》 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
航》的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
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 20 世纪 30 年代,离开今天已有 70 多年,所以
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 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 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 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水乡一景。
竖笛吹奏姿势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竖笛的特征与功能: 竖笛是有固定音高的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 45 度左右的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的录音。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采菱》、《采茶舞曲》。 第二课时:唱《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听《洪湖水,浪打浪》 第三课时: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听女声独唱《渔光曲》,竖笛姿势讲解。 第四课时: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材分析
1.歌舞曲《采茶舞曲》 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的声乐部分。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
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徐缓的 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 形象。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流露出浓重 的压抑和忧愁。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筝演奏的《渔光曲》系采用歌曲的第一部分曲调,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低声部运用 密集的分解和弦来衬托主旋律;第二次则使用宽松的分解和弦为主旋律伴奏,分别表现了海
3.歌曲《渔光曲》 这是 1934 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 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在质 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凄楚的音乐中渗透了渔民的辛酸血泪。 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
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聆听《渔光曲》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 1934 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
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
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 ·”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 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 音符。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 ”所以蝉又名“知了”。“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区劳动和生活。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的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 的舞曲风格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