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认识终审稿)

合集下载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认识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认识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看法自打我们有意识起,世界就变的具有可知性,具有物质性。

而且这些物质不会随着人内心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

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

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

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就要以冷静、清醒、客观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这种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那么应以热烈的情感,创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实践和生活,实现理想,成全自我这叫热慧。

唯物主义给人的是冷慧,物质世界不相信眼泪。

唯心主义给人的是热慧,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统一了起来,其所给予人的启迪就是冷慧和热慧双举。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形形色色事物的世界中,从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原子粒子,从巍峨耸立的山脉到潺潺流淌的溪流,从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到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会发现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奥的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既包括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有形物体,如桌椅、房屋、山川等,也包括那些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无形存在,如磁场、电场、引力等。

先来说说我们所熟知的有形物质。

比如我们每天居住的房屋,它由砖头、木材、水泥等材料构建而成。

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质量和物理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观察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再比如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水果、蔬菜还是肉类,它们都是由各种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而那些无形的物质,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触摸到,但它们的存在同样不容置疑。

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够对磁针产生作用,让我们通过磁针的偏转来间接感知它的存在。

引力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引力,但通过物体的下落、天体的运行等现象,我们能够确定引力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在自然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季的更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所导致的,这是天体运动的物质规律。

风雨雷电的产生,是大气中水汽、电荷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遗传物质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物质过程。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物质性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

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传统等,虽然看起来是抽象的、观念性的东西,但它们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是客观的)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 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要 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人类社 会的本质看)
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 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知识结构: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⑶、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生,它是在劳 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从意识 的产生看)
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 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 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 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 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⑵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 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 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 强调物质的 可知性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还是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都离不开物质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世界的物质性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物质与生命1.1 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物质。

无论是微观的细胞结构,还是宏观的人体器官,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生命体中各种元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1.2 物质的能量转化物质不仅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它还是能量转化的媒介。

物质的合成、分解、转运等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这些能量转化过程不仅使生命得以维持,还推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

2. 物质与技术进步2.1 物质的开发与利用人类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物质,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高科技产业,物质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

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我们得以制造更加耐用、高效的产品。

2.2 物质科学的发展物质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物质科学研究了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物质科学的研究,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材料,推动各个领域的进步。

3. 物质与环境3.1 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排放会引发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危害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大量的资源开采和利用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枯竭。

3.2 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循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的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强调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即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

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环境的保护。

4. 物质与社会发展4.1 物质丰富度与社会进步物质的丰富度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

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

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

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

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世界的物质性是指什么

世界的物质性是指什么

世界的物质性是指什么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但万事万物具有一个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意识。

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从发展上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有客观的物质性。

4.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办法、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奇妙现象和事物的世界里。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璀璨的星辰闪烁;当我们漫步在大自然中,感受着微风拂面,花香四溢;当我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似乎是那么真实而具体。

然而,在哲学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

比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而金属则是由原子按照特定的晶格结构排列而成。

这种微观层面的物质构成,决定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再把视角放大到宏观的层面,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森林、城市等,无一不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它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等物质组成。

而整个宇宙中,无数的星系、恒星、行星,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即使是那些看似无形的东西,如光线、磁场、电场等,也具有物质的属性,它们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物理现象。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例如,四季的更替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身自转所导致的物质运动的结果。

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受到重力的作用;风的吹拂,是由于大气压力的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

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也是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代谢和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物质性的体现。

我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都离不开物质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种子、农具等物质条件;工业制造需要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等;科技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利用之上的。

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推动的。

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等意识活动,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所接触到的事物,都会塑造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一个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更加珍惜物质财富,懂得生活的艰辛;而一个在富裕家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和人生追求。

物质世界的认知

物质世界的认知

物质世界的认知
人类拥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有时可以深刻理解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以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个物质世界。

但是,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所有物质细节和产生的各种复杂因果关系。

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讲,物质世界的认知非常重要。

认知的本质在于,能够识别并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能够把所有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一个个小小的目标。

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熟悉物质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技能,而是一种智力和精神的达到。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物质学科的基础。

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以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

在物质学科中,研究者需要对物质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中发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事件。

这样,只有理解了物质世界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世界中的资源和变化。

最后,要想全面理解物质世界,正确运用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更要有深刻的思想认知能力。

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深入剖析物质世界的原理,以便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造福人类。

一方面,培养敏锐的物质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更深入的思考,让自己的智慧和认知也能够更有渊源。

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类生活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把握这个物质世界。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
认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谈谈对世界的物质性的认识?
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世界的物质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这个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概括地说,就是认为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这个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前提,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石。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工作中,我们对客观的事物一定要去认真对待,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意愿而去掩盖它、改变它。

也不能因为我们以前的固有思维、固有印象,而去否定一个事物在改变的事实。

比如我们这次考核班子,给我的感触就比较大。

因为我们以前通过下基层、或者互相交流,对各个单位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主观的东西带到工作中,要客观的去认识、去评价。

或许检查中了解到的东西和我们原来主观意识里的东西不太一样,但是我们要尊重客观的事实,也就是物质性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