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怎样提炼文章中心思想

教案参考怎样提炼文章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所要阐明的观点,讲清的道理,抒发的情感。
简而言之就是文章的主旨。
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的考试命题,大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置的。
所以说抓住文章中心,是正确解析考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怎样把握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方案一1、看文章的题目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
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还有《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2、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
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
又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结尾有一句话是:“的确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小学语文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与分析知识点

小学语文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与分析知识点在咱们小学语文的学习里呀,有个特别重要的事儿,那就是提炼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可不像吃块巧克力那么简单,得花点心思,动点脑筋。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公园里帮助一位迷路的老奶奶找到回家的路。
那这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啥呢?难道就只是小朋友做好事这么简单?没那么容易!咱们得细细琢磨里面的细节。
小朋友一开始在公园里玩耍,玩得正高兴呢,突然听到了老奶奶的哭声。
他本来可以不理会,继续玩自己的,但是他停下了脚步,走向了老奶奶。
这说明啥?说明这小朋友有同情心呀,心里装着别人。
然后他耐心地听老奶奶讲述自己迷路的经过,没有表现出一点不耐烦。
这又能看出啥?能看出这孩子很有耐心,很尊重长辈。
再接着,小朋友努力地帮老奶奶回忆家里的地址和周围的标志性建筑。
这过程中,他跑前跑后,问了好多人,累得满头大汗也没放弃。
这是不是能体现出他的坚持和执着?最后,终于把老奶奶送回了家,老奶奶拉着他的手不停地感谢,小朋友却只是笑笑说这是他应该做的。
从这儿咱们能感觉到这孩子特别的善良,而且不图回报。
把这些细节综合起来,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不是简单的“小朋友做好事”啦,而是通过描写小朋友帮助迷路老奶奶的过程,展现了他善良、有同情心、尊重长辈、有耐心、坚持执着且不图回报的美好品质。
再举个例子,有一篇写秋天的景色的文章。
作者描述了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南飞的大雁,还有那凉爽的秋风。
如果咱们只是随便看看,可能就觉得这不过是在说秋天的样子嘛。
但要是仔细分析分析,就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作者写金黄的稻田,那沉甸甸的稻穗都快把稻杆压弯了,这是不是在说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是人们辛勤劳动得到回报的时候。
再说那火红的枫叶,风一吹,枫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多美呀!这其实是在表达秋天的美丽和独特的魅力。
南飞的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列,嘎嘎叫着,这是不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秩序和对温暖的追求?还有那凉爽的秋风,吹走了夏天的炎热,让人感到舒适和惬意。
第六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整理精校版)

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高考二轮复习0423 17:44::第六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转自【解读考点】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
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关于XX的感受;(2)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3)从全文来看,的看法(感受)是什么;(4) 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的观点态度(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看法的一项(2)文章阐述了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归纳内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如《古都的秋》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文章主旨提炼的技巧解析

文章主旨提炼的技巧解析在我们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理解一篇复杂的学术论文,还是把握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能够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点,都能让我们更加高效地获取信息,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练就这一关键技能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主旨提炼的技巧。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的主旨。
简单来说,主旨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主要观点。
它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始终。
主旨可能是一个明确的论断,也可能是一种情感态度,或者是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开始提炼主旨之前,我们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阅读。
这并不是说要逐字逐句地死抠,而是要有重点地浏览。
先看看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因为很多作者会在这些地方点明主旨。
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开头则常常起到引出主题的作用,而结尾则可能是对主题的总结和升华。
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关键语句。
这些关键语句通常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文章的主旨。
比如,一些表达观点的句子,如“我认为……”“综上所述……”;一些具有总结性的语句,如“总之……”“由此可见……”;还有一些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起到承上启下或总结作用的句子。
除了关键语句,文章中的反复出现的词汇或概念也值得关注。
如果某个词或概念在文中多次被提及,那么很可能它与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反复出现的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强调的重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主旨。
这一步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提炼和整合,去除一些细节和旁支,抓住最核心的部分。
概括主旨时,要力求简洁明了,能够用一句话清晰地表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如果我们在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各种环境污染的现状、造成的危害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那么我们可以概括其主旨为:“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呼吁人们重视环保问题。
(完整版)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一)什么是中心思想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二)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通过写老红军战士把一名小红军战士送出草地,自己却被草地夺去了生命的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叙述谁的什么事情,来歌颂或赞扬什么精神。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描写什么景什么物,来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体可分四步:第一步,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拿到一篇文章后,要通读一遍,大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该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这一步要边读边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
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这篇课文中使我受到了什么教育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
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根据中心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明显,有的暗含,可以有以下几种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1.题目揭示中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可窥探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阅读时要认真审题。
第6课 中心思想

看图猜明星
陈伟霆 蔡依林
邓超 高圆圆 杨幂
马云 周杰伦 范冰冰 李宇春 王宝强
轻松一刻
刘绮然荻读书
中心
中心就好像射箭有靶子,登山有了目标, 夜船有了航灯一样。
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记叙的内容所要表达 的写作目的。
中心思想的组成
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即: 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情感。
写事
我尝了一块黄瓜,非常好吃。这时,妈妈回来了。“妈妈,你尝尝 我做的凉拌黄瓜。”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她尝了一块,微笑着说:孩 子,你做的菜真好吃,看来你真的长大了!”我高兴地笑了,说:“以 后,我还要向你多学几个菜。”“对”妈妈笑容满面地说,“多学点本 事没有亏吃,你的生活能力不就大大提高了吗?”
小结
具体格式:通过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内容),表现了
景物特点
情感
心理 (中心)。
感悟
概括中心思想的三点原则:
确切、完整、简要 确切:概括要准确、恰当。 完整:完整的概括出文章的目的。 简要: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表达。
概括主要内容常用格式:
写人的: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中心思想 写事的:抓主要情节,把握中心思想 写景的:抓景物特色,体会文章中心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主要内容: “描述了......" “刻画了......” “通过......”等
思想感情: “表现了......" “说明了......” “表达了......” “歌颂了......” “赞扬了......” “揭露了......” “鞭挞了......”
写人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丽亚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
我爱读书。高尔基的这句话会一直伴我走向未来,走向成功,使 我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男子汉。
阅读理解技巧提炼文章主旨文章中心

目录
content
一、什么是主旨 二、文章中心和文章主旨的区别 三、常见题型 四、例题讲解
一、什么是主旨?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作者对所要处理的事务、
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和主张。
二、文章中心和文章主旨的区别
我们常常会在阅读理解题中看到“文章中心”、“文章 主旨”,这样的字眼,那“中心”和“主旨”是否是同一个 含义呢?答案是否定的。
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骨骼、每一条神经传递着生命之声。
③广场喷泉池内,一条威武的水龙腾空而起,旋转的身体在霓虹灯的 照射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巨龙升腾至顶部,身体瞬间崩裂了,细微水线 编织的巨大水帘铺天盖地向人们拂来。“呼”的一下子,仿佛是风之精 灵和水之精灵带来的礼物,在被水帘穿透的一瞬间,仿佛来到了舒适的 春的世界,让人感觉连心都开花了!浸湿的灵魂变得轻飘飘的,(畅快 淋漓 淋漓尽致)地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⑥小船随微波(晃荡 荡漾),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融进了美丽的澄湖 中……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在文中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 __漫__步___畅__快___淋__漓___荡__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一句拟人句。 __高__耸__的__龟__壳__边__缘__上__,__一__排__排__柳__树__迎__风__向__我__招__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__澄__湖__广__场__、__广__场__喷__池__、__广__场__上__的__竹__林__、__荡__舟__湖__上__四__个__方__面__来__写__的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作者观点 提炼文章中心

理解作者观点提炼文章中心【考点综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分析、提炼文章中心则主要是指明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议论文中指明确文章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所有的文章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有中心,都是有中心主题的。
而且都是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中心思想,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技法指导】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项综合性的阅读能力,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确定文章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对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
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
如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光要分析议论文的论点、分论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两面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感情;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点睛之笔,人物、景物的描绘,全文的主要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及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高级)——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考点导读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个人或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而是通过文章的词、句、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
在阅读理解中,概括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经常考试的题型,也是必备的语文素养。
解题法宝一.常见题型。
1.选择、判断。
如:下面那句话正确的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2.填空补充。
如:本文记叙了(),赞扬了或表达了()。
3.概括。
如: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答题步骤。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
4.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
提示: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或表达了)......5.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
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再修改。
三.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题目:人们通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作文章的“眼睛”,分析了这个题目,再去阅读文章,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2.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文一般都是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阅读,要先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人,记叙了什么事,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再进一步思考作者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3.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
有的文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突出中心,总结性结尾的一些文章,往往在结尾时点明了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中议论与抒情部分:有些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或抒情结合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一些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这些议论和抒情的部分往往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5.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这种方法是概括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抓住哪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深入体会,就能正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例题解析茶树的奉献我的家乡在福建松溪,茶叶是我家乡的特产。
在我家后院的山上,便是一片美丽的绿色茶园。
我爱家乡,我也爱家乡的茶树。
春天,雪融化了,万物慢慢地舒展出自己嫩绿的芽儿。
茶树特别懂得春意,早早地发芽生长,暖和不几天,就长得绿油油的,十分整齐,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
茶芽生长得特别快,差不多两个星期就可以摘了。
春茶的嫩芽虽然被人采得光秃秃的,但它没有一丝的哀愁和悲伤,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夏天,茶树又开始第二次生命。
在充足的阳光下,茶树的芽叶生长得很稠密。
这时,阿姨们用勤劳的双手摘下茶叶儿,然后再加工成精制的“茉莉花茶”。
用这茶叶泡水喝,可以使人提起精神。
秋天,茶树上缀满了茶花。
茶花的花瓣像雪花似的,花蕊是黄色的,十分美丽。
这花把香气送给了万家。
过些时候,茶树上就不知不觉地挂满了茶籽,这些茶籽可以榨成茶油,也可以用来培育茶苗。
茶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
它不像梧桐,一到秋天就会落叶,冬天,它顶得住严寒冰雪的考验……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茶树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1.题目中的“奉献”一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3自然段采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在_________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3.用“_____”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4.短文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本文开头和结尾这两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作者通过对家乡茶树的描写,赞扬了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学活用风雪夜中亮着一盏灯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有一所小学。
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记得有一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天气格外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早早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
一觉醒来,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张老师的窗口像以往一样闪烁着灯光,在这沉沉的雪夜,这灯光显得格外明亮、耀眼。
|| 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地爬上小阁楼,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棱的缝隙不住往里落,年久夫修的窗户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手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她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往手上哈着热气,灯光照着她疲惫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
我帖着窗户,轻轻地叫了声“张老师”。
她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了;一批秕同学来了又走了。
张老师窗上的灯光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到深夜。
她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闪烁()分外()疲惫()急忙()2、按分好的段落,写出第二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波浪线画出写“我”看到张老师工作情景后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择正确的答案(),这篇短文:①赞扬了学生对张老师的关心和热爱。
②歌颂了张老师不怕山区生活艰苦。
③赞扬了张老师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6.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写作手法,重点通过对张老师的_____________和“我”的____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表现张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7.题目“风雪夜亮着一盏灯”中的“灯”表面是指_____________;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提升我长大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后来,搬家了。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是只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
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________ (详写,略写),而照顾老奶奶却是_______ (详写,略写)。
请从括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