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仰望着的世界---读《花桥荣记》有感
花桥荣记读后感

花桥荣记读后感读完白先勇先生的《花桥荣记》,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棉花,堵得慌,却又有着丝丝缕缕的温暖和感慨。
这篇小说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一群普通人在异乡漂泊的琐碎生活。
但恰恰是这些琐碎,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那些为了生活努力挣扎的人们。
故事围绕着花桥荣记这家米粉店展开。
老板娘春梦婆,守着这家小店,迎来送往着一群从桂林流落至台北的老乡。
这些人,曾经在家乡或许有着体面的生活,有着尊严和梦想,可到了台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卢先生,一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
他总是穿着整洁的长衫,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起话来也是文绉绉的。
他心心念念着自己在大陆的未婚妻,一直盼着能有一天和她团聚。
为了攒钱把未婚妻接来,他省吃俭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可最终,他等来的却是一场骗局,那个所谓的“未婚妻”不过是个骗钱的幌子。
卢先生的梦碎了,他整个人也垮了,变得邋遢、颓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想起卢先生,我就忍不住想起我家隔壁的王大爷。
王大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还在村里当过会计。
后来,因为一些变故,王大爷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城里。
刚开始,王大爷也是满怀希望,想着能在城里打拼出一番事业。
他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只能在一个小工厂里当保安。
每天工作辛苦不说,工资还低得可怜。
王大爷的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孩子上学也需要钱。
生活的压力一点点地压弯了王大爷的脊梁,他那原本挺直的腰板渐渐弯了下去,头发也白了一大半。
就像卢先生一样,梦想被现实狠狠地击碎。
他们曾经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可生活却给了他们无情的打击。
小说中的米粉店,是这些老乡们的聚集地。
他们在这里吃着熟悉的米粉,唠着家乡的嗑,仿佛能在这片刻的温暖中,忘却身处异乡的孤独和艰辛。
老板娘春梦婆,虽然嘴上厉害,可心底却是善良的。
她看着这些老乡们的遭遇,心里也不好受,能帮衬的地方总会帮衬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村子里的那棵大槐树下。
花桥荣记

回到旧时光梦有多长,回忆就有多久,纵然梦再美,心中的那片故土却再也回不去了。
相对于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来说,我却更加喜欢改编后的电影。
小说的平铺直叙虽然朴实无华、令人感动,但电影的夹叙夹议,交叉叙事更加扣人心弦、令我喜爱。
残酷的战争,无奈的年代让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总是沉郁、哀凉的调子,一路看下来,心情总是郁郁的。
小说中,作者以主人公的角度,从爷爷家的桂林米粉店开始谈起,由于战争的原因,主人公被迫与参军的丈夫天各一方,随军队家属逃到了台北,在当地开了一家饭馆,于是,故事真正的开始了……小说主要讲述了由大陆漂泊到台北的一群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惑。
小说中的老板娘、卢先生、李老头、秦癫子等都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近的处境,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准则,有的随遇而安,有的沉溺过去,有的无奈沉沦。
人物之间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世界。
小说与电影都着重描写了卢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卢先生的今昔变化呈现了其悲剧的人生。
卢先生是在饭馆长期包饭的客人,是老板娘的桂林同乡。
卢先生出身大户人家,家境富庶,在大陆有个青梅竹马的未婚妻。
卢先生终日沉浸于过去,他生活的唯一希望和目标便是与罗家姑娘早日重逢。
所以,当他被表哥骗了之后,希望一下子破灭,因此走入沉沦是命运之必然。
他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他害怕面对现实,没有勇气忘记过去,只能是背着一个重重的躯壳在生活,他的灵魂早已不复存在。
这样的人被生活所淘汰已是必然,因此最终走向死亡。
他是一个沉沦者,更是一个孤独者。
李半城是旧社会封建地主的代表,他前半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国破家亡后,他被迫成为了生活最底层,老年的他以儿子每月邮寄生活费为依靠。
悲哀的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却嗜赌成性,不务正业。
养儿为防老,而年过半百的李半城却无子女福。
这或许是他娇生惯养儿子的惩罚,或许是他曾经过渡骄奢的惩罚。
秦癫子,精神崩溃者的代表。
花桥荣记

毁灭
• 卢先生捉奸,“天下也有那样凶狠的女人?您家见过吗? 三脚两跳她便骑到了卢先生身上,连撕带扯,一口过去, 把卢先生的耳朵咬掉了大半个。要不是我跑到街上叫救 命,卢先生一定死在那个婆娘的手里!” • 他打自己曾经爱护的学生,“卢先生啪的一巴掌便打到 了那个小毛丫头的脸上,把她打得跌坐到地上去, “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卢先生又叫又跳,指着坐 在地上的那个小毛丫头,骂道: • “你这个小鬼,你也敢来欺负老子?我打你,我就 是要打你!” • 说着他又伸手去揪那个小毛丫头的辫子。那些小学 生吓得哭的哭,叫的叫。”
花桥荣记
坚持
• 卢先生开始时是一个虽然有点落魄但是坚贞的人。 • 卢先生出身名门,“卢老大爷从前在湖南做过道台,是 我们桂林有名的大善人,水东门外那问培道中学就是他 办的。” • 但是家道中落,“大陆撤退,我们自己军队一把火,都 烧光喽。” • 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坚持,“人家知礼识数,是个很规 矩的读书人,在长春国校已经当了多年的国文先生了”, “请你不要胡闹,我在大陆上,早订过婚了的”。 • 卢先生对未婚妻感情很深,等候多年。所以他在唱《薛 平贵回窑》时并不感到悲凉,相信自己也能如王三姐十 八年后等到薛平贵一样,终能等到自己的未先生终于得到了消息,“有一阵子,卢 先生突然显得喜气洋洋,青白的脸上都泛 起一层红光来。顾太太告诉我,卢先生竟 在布置房间了,还添了一床大红丝面的被 窝。”
• 但是希望却破灭了,“他表哥把他的钱吞 掉了,他托人去问,他表哥竟说不知道有 这么一回事。”
堕落
• 卢先生与一个浪荡的洗衣婆阿春姘居在一 起。卢先生低头屈服于阿春的淫威,任由 她嚣张,卢先生变得凶狠暴戾,滑稽可笑, 他动手打曾经那样爱护的孩子们,他把自 己一头花白的头发染得漆黑,像一顶黑帽 子,脸上涂了粉白粉白的雪花膏,人不像 人,鬼不像鬼。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

李汉荣散文读后感李汉荣,陕西勉县人。
著有诗集《驶向星空》、《母亲》、《想象李白》和散文集《与天地精神往来》。
他的散文集还是挺畅销的。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店铺来看看李汉荣散文读后感吧!李汉荣散文读后感1艾略特说过,诗的功能是净化部落的语言。
读过李汉荣的散文,个人感觉他的散文也具备同样的功效。
他的语言是那么朴素、纯净、空灵,如一道澄澈的河流静静地流淌于他的内心,如滴滴晶莹的水滴滑落翠绿的叶片,洗涤心灵的尘埃,处处洋溢、浸润着他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
在现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被裹挟,身不由己浮游其间。
而他似乎仍能够做到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受丝毫污染,我想既跟他生活的环境有关,也和他更愿近贴大自然,亲近生物的世界密不可分的。
全书分为“老屋、远去的田园、动物的眼睛、南山、感念祖先、心说”六个小辑。
每个小辑的每行文字都是暖暖的。
好像是他刚从广袤的田野和乡间路上顺手捡起来,随手揣在温暖的怀中。
穿行在他葱茏茂盛的字里行间,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恣肆汪洋的阳光,水钻一样的露珠、泥土的芬芳……李汉荣的世界,给我们展示最多、最充分、最令人神往的,是大自然!《一株野百合开了》、《野地》、《正午,我在山顶仰卧》、《田埂上的野花芳草》、《这么好的白云》、《山中访友》、《为蚂蚁让路》……是的,描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很多,可有那种天人合一的情怀的不多。
他在《生命何其不易》中,分别从牛、狗、猪、兔等着手,写道了人的罪孽,写了人该好好检点与自省。
并引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话教导我们,“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在李汉荣笔下,那些牲畜和虫鸟都是他亲近并珍爱的朋友。
在《牛的写意》、《悼念一只鸡》、《喜鹊》、《羊的幽默》、《狗的醒悟》、《为蚂蚁让路》、《伟大的猴子》等篇章里,作者从小处着墨,细小却精微,饱满并充溢诗性,让人读后怦然动容,并情不自禁地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善待过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在这种诘问里,我们跟随着他的文字慢慢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净化心灵的氧吧。
话剧《花桥荣记》中的乡愁书写

话剧《花桥荣记》中的乡愁书写作者:李雪梅来源:《歌海》2017年第02期[摘要]具有历史感的乡愁是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中的主题,这个主题在话剧《花桥荣记》中得到了更为集中浓烈的展示。
乡愁与漂泊中的传承、富有白先勇意味的美学品格、遗弃与不适应感支撑着话剧《花桥荣记》的乡愁书写。
[关键词]话剧;《花桥荣记》;乡愁书写2016年10月26日,话剧《花桥荣记》在桂林大剧院首演。
这是白先勇书写童年记忆桂林生活的作品首次搬上桂林的话剧舞台,演出后颇受好评,特别是剧中以桂林米粉为核心展示出来的桂林元素,令人惊喜,大批观众直呼走出剧场后一定要重新认认真真去吃米粉。
我看完话剧《花桥荣记》,觉得这是一部特别浓烈的作品,如浓烈的思乡,浓烈的眷恋,浓烈的创伤。
这种浓烈是离家别乡,有种与过去割断的深深的绝望在里面。
这一点在小说与话剧中都有,但不完全一样。
话剧《花桥荣记》的编剧是张仁胜,去年我在省立艺术馆看的话剧《龙隐居》,也是张仁胜编剧的。
张仁胜多年来活跃在几个领域,如剧本创作,有《桂林城》传世,做山水实景演出的编剧和导演,作品有《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文成公主》《大宋·东京梦华》,动漫音乐剧《跟斗小子》等等,还写小说、诗歌、散文。
张仁胜是山东人,青少年时光在桂林度过,因而书写了不少关于桂林的作品。
林东林说“让张仁胜成为张仁胜的是出生地和放逐地”①,张仁胜自己也是这样认为:如果以后能写成什么大东西,一定也是以桂林作为背景或主题的。
张仁胜以这样一种丰富的阅历和创作经历来改编白先勇富有家国离散意味的小说《花桥荣记》,自然有其独到的微妙之处。
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是改编还是创作,都一定会带上改编者或创作者的特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仁胜笔下作为“放逐地”的桂林,与白先勇笔下作为童年家乡回忆的桂林,是如何重叠在一起并且又不能够完全重叠在一起的,同时,如何用话剧的形式来呈现一个有特别语调的小说,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人民教育读后感

人民教育读后感人平易近学育读后感(一)——《熟命的礼赞》读后感文/杨井泉谁皆有过金色年华,谁皆有美妙回顾。
如碰拐、跳绳、挑着灯笼跑正在除夜面…兴许那便是咱们这个年月的高兴回顾了。
尔儿子轻轻的通知他的姐姐:太郁闷了,教师像看贼同样看着咱们!战父熟说句话,教师便狐疑晚恋了,郁闷!郁闷,尔怎样是教师的孩子,刚一有点谬误,便拿教师说事!教师是神,孩子也失是神啊!诸如那样的话语不少。
那样的话语惹起了尔的考虑,咱们到底该给孩子们甚么?读了《熟命的礼赞》,尔领现,咱们遗得了对孩子的尊敬!1、尊敬熟命熟命是最贵重的,也是最懦弱的。
5.12,刹这间夺走了这么多孩子的熟命,而当一所所教校拔天而起的时分,咱们看到的是弥漫孩子脸上的啼容!看到吐露正在脸上的淡淡师熟情!那实情的吐露,表现了学育的真理——师爱绵少。
爱孩子便教会走远孩子的心田孩子们性格悬殊。
有的上课怒悲体现——王岩。
每一次上课,他皆正在学室面逃着铺讲教熟去归跑,目标是挑刺——找没铺讲的漏洞。
然而他却教会了剖析。
有的上课怒悲缄默——于东瀛。
每一次上课,他皆默默的正在听他人铺讲,本人很长讲话。
然而他提没的答习题是很深入的,他教会了考虑。
有的怒悲答辩——孙修怒。
每一次上课,他总正在提没看似乖僻的答习题,然而他皆能亲身到场入来答辩,用几种方法来考虑,他教会了翻新。
有的怒悲入手——王悲。
几何课她怒悲入手操做,从操做外寻觅解习题思绪。
怒悲体现的否能没有扎真,怒悲缄默的否能丧失自疑,怒悲翻新的往往钻牛角尖,怒悲入手的否能对代数的了解不敷。
然而当咱们把他们的心理猜透,让孩子学育孩子,便会挑起孩子们的教习冷潮。
他们相互比拼,比老师浮泛的学育没有是更有时效性吗?爱孩子便要给孩子们空间霍欢欣悲上彀,但他对班级事件感趣味。
段征硕离野出奔了,野少慢失如同冷锅蚂蚁。
霍悲说:教师,让尔上会网,尔跟他聊会,或许尔能知叙他正在那里。
翻开电脑,他战显身的段征硕说:教师把尔轰没学室,让尔归野思过!尔上课睡觉,教师熟气了。
试析白先勇《花桥荣记》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蕴

作者: 何晓晔
作者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132-13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人物形象;悲剧
摘要:�花桥荣记》作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系列之一,侧重展现了以卢先生为代表的由大陆迁移到台北的一群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白先勇以细腻写实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现实生存空间、深入到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的今昔之变和灵肉之争,多方位地呈现出在时代变迁中失根的一代人悲苦飘零的处境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内心挣扎。
花桥荣记读后感

花桥荣记读后感《花桥荣记》,初闻这个名字,只觉得它带着些许古朴与神秘。
当我真正走进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饱含沧桑的世界。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小小的花桥荣记,宛如一个微缩的社会舞台。
老板娘的精明能干、食客们的百态人生,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一展现。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流落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
故事里的卢先生,是个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
他总是穿着整洁的长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那么的斯文有礼。
卢先生每天都会来花桥荣记,点上一碗米粉,默默地吃着。
从他的眼神中,我能看到一种深深的落寞和孤独。
老板娘好奇地打听卢先生的过往,才知道他在桂林有过一个青梅竹马的未婚妻。
卢先生满心期待着能把未婚妻接到台湾相聚,为此他拼命地攒钱,省吃俭用,甚至到了苛刻自己的地步。
他住在简陋的小屋里,连灯都舍不得开,每天就着昏暗的光线批改作业。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昏暗的小屋里,卢先生坐在破旧的书桌前,一笔一划认真批改作业的身影。
他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心中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那微弱的灯光,似乎就是他心中唯一的温暖和希望。
然而,命运却跟卢先生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他托付帮忙接未婚妻的人是个骗子,不仅骗走了他的钱,还打碎了他所有的期待和梦想。
得知这个消息的卢先生,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灵魂。
他不再是那个斯文整洁的先生,变得胡子拉碴,眼神空洞。
我能想象到卢先生当时的绝望,那种从云端跌入深渊的痛苦。
他的心就像被无数把刀狠狠地割着,每一刀都痛彻心扉。
曾经的希望有多大,此刻的失望就有多深。
他在那一瞬间,可能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后来,卢先生开始自暴自弃,和一个泼辣粗俗的女人混在一起。
他的生活变得混乱不堪,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那份儒雅和从容。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好像看到一个原本美好的东西被无情地摧毁了。
直到有一天,卢先生突然死在了自己的屋里。
听说是被那个女人给害死的。
老板娘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卢先生和他未婚妻的合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仰望着的世界
------------------------------------ 读《花桥荣记》有感以前,一座山的那边很美很美,长大之后翻过这座山,才发现,原来它这么荒
瘠。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到不了的地方叫梦想。
------- 题记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为什么活着,那就是作为我们精神支柱的信仰。
《花桥荣记》是白先勇先生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的其中之一,它很短却向我们讲述的故事却意味深长。
小说是以一个早已迈入中年,可能已接近老年的饭馆老板娘为第一人称叙述的。
她的爷爷从前在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开一家米粉店叫“花桥荣记”,生意昌隆,家喻户晓。
后来她嫁给一个军官,不料一打仗把她跟丈夫分开了,她随军眷撤来台湾,流落在台北,丈夫也没有了消息。
为了谋生,便在台北开了一家小食店,也叫做“花桥荣
记” 。
光顾这家小食店的客人很多,许多人常年在这里包饭。
这些客人多为老板娘广西的老乡,他们之中有当时曾拥有整个柳州城一半地的“李半城” 。
他整天砸碎米粉店的碗,每次老板娘催他还债的时候都会说“我儿子就快寄钱给我了” 。
但是没人比他自己更清楚,他的儿子早都已经抛弃了他,只是他自欺欺人,不愿承认这一切。
就在他七十岁生日那天,他独自一人结束掉了自己的生命;有当年在广西荣县当县长的秦癫子,整日沉溺于女色死性不改,竟然会在米粉店调戏女学生,又在市场调戏妇女被人打破头,关进警察局,老板娘将他保出来,在一个台风雨夜掉进沟里淹死了;还有出身桂林大户而现在只混得个教书先生,三十好几还独身痴等与他订婚的桂林罗小姐的卢先生。
谁知他急冲冲想要接来未婚妻送去十五年的积蓄,原来是个骗局。
人生际遇竟如茫茫白雪,铺天盖地,卢先生终
于速死于无名病因。
花桥荣记的招牌下,来来回回走过了那么多的人,各有各的故事,一段段的拼凑起来,身为小人物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前半辈子意气风发的、后半生却过得不如意的生活,苦苦的寻找最适当的、能求生存之道,一位在长期等待后就会有所报偿。
不过人生还是不能重新开始,因为想不开过往的记忆,深陷泥沼,最后病的病、疯的疯、自杀的自杀。
在这其中,我看见了怀旧与适应苦难的挣扎,人怎么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在这么多客人里面,老板娘最青睐的是卢先生。
他们小时候就见过,老板娘从小就对读书人特别有好感,她甚至想把自己的侄女说媒给卢先生。
而卢先生,居台十五年内,他紧紧拥抱终有一天能和罗小姐相聚成亲的理想,以他那超乎寻常的耐心,坚贞自守,满怀希望,不出半句怨言,也从不自怜自艾。
比如他唱《回窑》后,老板娘还会吁了一口气”,感叹道:“人家王三姐等了十八年,倒底把薛平贵等着了一一”可是卢先生,却连一声叹息都不发,只“笑了一笑,没有作声”。
卢先生把那封根本就不是罗小姐的信像揪住命根子似的紧捏着,其实是一个没有实质不能实现的幻想,而那就是他的生活的精神支柱。
这个支柱倒了之后,卢先生也倒了,仅有的希望破灭,他完全成了相反的一个人。
他变得自暴自弃,凌辱自己洁净之身,和洗衣女搞在一起,付出代价的必定是自己,
“天下也有那样凶狠的女人?您家见过吗?三脚两跳她便骑到了卢先生身上,连撕带扯,一口
过去,把卢先生的耳朵咬掉了大半个”。
他领小学生在街上走路,一个女生骨碌骨碌笑了起来,他就认定是在笑他。
他觉得人人都在笑他,看不起他,因为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
他对这一个女生泄忿,其实就是对他自己泄忿,被人架着拖走他真正想打死的,却是丧失
了人性尊严的自己。
而他终于如愿——第二天,他便悄悄的死了。
“验尸官验了半天,也找不出毛病来便在死因栏上写’心脏麻痹’”。
没错他是因心而死的致他肉身于死亡的,不是什么疾病,而是他那受冤的灵魂。
时,他还双手乱舞,嘴冒白沫,大声喊骂: “我要打死她!我要打死她!”可是, 他本来是那样一个温柔、高尚、贞洁的人,他突然间的直线堕落,以及灵肉相互的毁灭,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可怖可悯。
而美好的过去,变成了丑陋的现在,正是因为他一次次地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
老板娘有着一颗温暖善良的心,看着这一个个的人离开她都会为他们烧纸。
老板娘颠沛流离到了台北,虽然她经常梦里想着和她那下落不明的丈夫重聚,但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很早以前就不是他丈夫了。
她需要的是一个能给她希望让她在异乡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一个儒雅的能给她希望的男人,可以是任何男人,而只有卢先生才符合他的标准。
也就是她最后只拿走了一张背景是花桥的卢先生和罗小姐的照片,照片对那时候的她来说就是最大的财富,那意味着家乡、爱情、读书人、儒雅和曾经的希望。
这不正是她的支柱所在,信仰所在吗?在现代这个忙碌的社会里。
我们一直在寻找。
寻找未来,寻找出路,可是我们经常把自己弄丢了,是否记得,我们曾经坚持的那个信仰,我们还能找回来吗?也许,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环境,但是我们能够去寻找可以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