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合集下载

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很平庸的例子

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很平庸的例子

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却很平庸的例子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例子:
李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小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出色的智力和能力,常常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和老师的赞扬。

他特别喜欢数学和科学,常常想出各种有趣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它们。

然而,随着他长大成人,李明的聪明才智并没有像他家人和老师们期望的那样发挥出来。

他虽然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但却感到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才能掌握新知识。

他还发现自己不喜欢竞争和压力,很难适应现实中各种挑战和变化。

最终,李明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员工。

尽管他仍然具有智慧和创造力,但他很少有机会展示和发挥这些天赋。

他的生活变得平淡无奇,常常感到无趣和失落。

虽然李明并没有实现他小时候期望的伟大成就,但他学到了很多关于自我认知和生活的现实教训。

他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会了珍惜身边美好的事物,不再追求虚幻的荣誉和成就。

他的朋友和家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友善、诚实、勤奋和有趣。

他虽然不是一个天才,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成熟和平和的人。

读伤仲永有感精选五篇

读伤仲永有感精选五篇

读伤仲永有感精选五篇读伤仲永有感精选五篇导语:《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伤仲永的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读后感一:《伤仲永》是宋代着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由于没有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的故事。

我认为方仲永之所以会从神童变得平庸,一是因为他父亲为了蝇头小利,天天带着他去拜访乡亲而不让他学习;二是因为方仲永自己也没有主动要求学习,从而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成为人才,不努力学习的天才只会变得平庸。

人能不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成功来源于耐心和勤奋。

要取得进步,就应该勤奋地学习。

如果一个天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只能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肯定会超过他。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不是经历勤奋的学习才得到成就,才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天才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好好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人才。

而生为普通人也没必要自卑,通过后天的努力,也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才。

勤学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一定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读后感二:是谁最先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也许你认为是鲁迅。

其实不然。

真正率先呐喊“救救孩子”的是王安石。

《伤仲永》就是最有力的铁证!《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因为不学习而沦落成一个凡人的故事。

即五岁能诗的方仲永,天资聪明。

可他出了名后,其父不再让他学习,就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

因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本是一个天资过人、聪明非凡的神童,却因没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而泯灭了。

多么令人深省、令人无限惋惜的故事呀。

它给予人们的启示颇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努力,是成功的基本;人的先天才能和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但我却只对其中家长、社会的责任感兴趣!即家长、社会必须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文末更是引人深思:有天赋的人没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尚且沦为常人,那么本身天赋一般,且又没接受后天教育的人,那不是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吗?文中,仲永的爸爸固然“愚昧”。

伤仲永读后感通用15篇

伤仲永读后感通用15篇

伤仲永读后感通用15篇伤仲永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做《伤仲永》。

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叫做方仲永的小孩,从小天资聪慧,五岁那年便作了四句诗。

面对这样一个聪明的“神童”,他的父亲却并没有让他学习,而是拉着仲永拜访乡亲,写诗赚钱,结果使仲永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的故事。

王安石为此感到很惋惜,于是写下了《伤仲永》。

这篇__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我认为,仲永最终成为了普通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教育,他的父亲为了赚钱而耽误了仲永的学习。

有一句古话说:“学无止境”,一个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天生就掌握所有的知识,如果不去学习,最终必定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仲永身边的其他人,可能只是平凡的人,通过努力的学习,也是能和仲永一样的。

而仲永不去学习,即使不失去年幼时的才华,也会被身边的人追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我们就像仲永一样,天生比较聪明,比其他的同龄孩子稍微强一些,来到素质班后也可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但如果我们有好的条件,学习机会又把握在自己手里,却不去学习,或者不认真学习,那么我们就会被身边的其他同学所追赶、所超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

我们有像仲永一样的才智,这是一件喜事,但如果我们成为了第二个仲永,那就是一桩“悲剧”了——伤仲永读后感2今天我学习了一篇文言文,__的名字叫《伤仲永》,这篇__主要讲了一个农夫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方仲永,方仲永五岁时就能写诗,父亲却不让方仲永去继续读书,李永芳中庸的才能去赚钱,方仲永到了十二岁时,写的诗不如五岁时,过了七年后,方仲永就变成了一个无知的青少年。

读完这篇文言文,给我内心最大的触动是:人不可以不学习,就算是一生下来是一个神童,但是不通过继续学习,最大的才能也是会消失的,就像__中的父亲不让儿子上学,利用儿子的才能来挣钱,不重视儿子的学习,最后导致儿子变成了一个平常人,什么都不会。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聪明的人学会一点点本领,就骄傲自满,就开始炫耀自己的本领,可是,别人也很努力,一点一点地追上来,甚至超过;我的一位小学同学,虽然很笨,但是她经过非常的努力,他就进入了全班的15名以内。

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

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

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方仲永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儿时天才后来变平庸的例子。

方仲永是一个五岁时就能作诗的神童。

虽然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一个文化人,但他却在五岁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一天,他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

他的父亲感到十分惊讶,但还是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

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最后还给这首诗加了一个题目。

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很好。

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方仲永的父亲觉得这样很风光,因此十分愿意接受邀请,经常带着方仲永去四处拜访权贵,参加各种宴会,炫耀儿子的才华,却从不让方仲永拜师,花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方仲永一天天地长大,但他的才艺却仍停留在五岁时的水平,没有丝毫的进展。

当二十岁的时候,他和同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个“神童”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在儿时有着非常高的天赋和才华,如果不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最终也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除了方仲永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天才后来变得平庸的例子。

例如:江淹: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年轻时就已经成为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其诗和文章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文章质量逐渐下降,甚至写不出好的作品。

成语“江郎才尽”即源于此。

甘罗:12岁时被秦王嬴政赐予上卿之位,曾出使赵国,使秦国得到五座城池。

然而,甘罗并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才华,而是很快便去世了。

赵括: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少年勤奋而得知之后就变懒惰的法面事例

少年勤奋而得知之后就变懒惰的法面事例

少年勤奋而得知之后就变懒惰的法面事例
1、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5岁就会写诗,而且达到了“指物作诗立就”的程度。

按说,他长大应该才能出众。

但由于他的父亲经常带他到处炫耀会客,使他不能继续学习,智力日益走下坡路,后来神童也逐渐变成了平庸之辈。

由此可见,即使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学苦练,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天才需要勤奋,勤奋成就事业,我们一定要始终把勤奋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法宝,依靠勤奋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2、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

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了。

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

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

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

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读《伤仲永》有感15篇

读《伤仲永》有感15篇

读《伤仲永》有感15篇读《伤仲永》有感1《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__,它讲述了一个天才儿童因为不去学习,而沦落成一个凡人的故事。

我认为这篇__非常引人深思,特别是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

首先是对于学生来说。

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确是个极有天赋的儿童。

他五岁时就可以指物立诗,并且这些诗都很有文理,令人称奇。

可是拥有天赋并不表示拥有永远的优秀与成功。

方仲永虽然有非凡天资,但他没有去学习,去提高,所以最后成为了普通人。

如此聪明的人不努力会沦为普通人,那么没有很高天赋的人不努力,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

所以说,我们更应该加倍地努力进取。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一下:设想方仲永是一个天赋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进,日夜都在刻苦地学习。

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我估计这个后天不断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许多人都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赋更重要。

没错,因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现实与想象中的两个方仲永有着不同的天赋,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时也有不同的结果。

这正如大文学家茅盾所说:“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因此得到,后天自身的努力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该深思的是家长。

方仲永那么聪颖的孩子,最终竟会沦为普通人,主要的责任是在他父亲身上。

方仲永的父亲发觉了儿子的天赋,很是高兴。

但他没有及时把孩子送去读书,让孩子进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带着孩子到处拜访,以孩子的天赋换取别人对他的宾客礼节和钱财。

方仲永的父亲就这样,贪图自己所得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毁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

这不仅仅是方家的损失,更是社会人才的损失!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负起责任,不可为了自己,而摧毁充满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训告诉人们:家长必须给孩子创造条件,而孩子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不能辜负了自己、家长和社会。

读《伤仲永》有感2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

中国神童

中国神童

中国古代被称为神童的小朋友,多是天资聪慧,而又勤奋有志,才在后来有所作为的。

不过,有些孩子虽然天资很高,但却顽皮任性,不知进取,到后来也只是个酒囊饭袋。

然而这类贪玩调皮的天才儿童,家长若能耐心引导,令其及时顿悟,知错改过,仍可成为有用之材。

如孟子、李白、苏轼等,幼时或贪玩,或骄傲,或不善自我约束,都曾遇过挫折。

不过,他们在受到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诱导启发后,能及时顿悟,接受教训,知错而能改,终于成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智力奇高的神童,他们小小年纪便聪慧过人,三国时候的曹冲,在六岁的时候就想到了称象的妙法,令成人自愧不如;司马光年仅七岁就临危不乱,竟能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王雱不识獐和鹿,却可以回答得天衣无缝。

这些儿童大多得天独厚,天赋较高,他们反应之机敏,往往出人意表。

并不是所有神童都天生聪明的,历史上也有许多资质平平的孩子,凭着他们的坚毅意志,付出比聪明孩子更多更刻苦的努力,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守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阎若璩等,他们小时候都被认为是愚笨之人,有的甚至被人叫做“白痴”。

但他们后来都能成才,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勤补拙,绝不放弃。

有良好的天赋不一定能够成才,正如古时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就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却不一定会有很好的作为。

自幼是天才,长大后却成了庸才,就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学习,或是没有将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

以聪明得了帝位的商纣王最终亡国,风头无两的五岁神童方仲永最终却成了默默无闻的庸才。

天才,就这样泯灭了!所以说,后天的努力和适当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神童并非神仙下凡,生下来就会说话写字的人。

不管多聪明的小朋友,要成才都需要走一段奋斗的路程。

良好的环境,最容易让天赋得到发挥;逆境长大的小朋友,只要专心一致,不怕艰苦的磨练,也能成才;顽劣的孩子,如能及时醒悟,也可走向成功;至于资质稍逊的人,凭着坚毅意志,也能超越自我。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为“泯然众人”的社会原因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为“泯然众人”的社会原因

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变为“泯然众人”的社会原因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溪口初中陈菲《伤仲永》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的故事。

当老师提出:“仲永从‘天资过人’变为‘泯然众人’谁之过?”的问题时,同学们各抒己见。

但是老师最终归结为: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但是我们兴趣小组经过探究,却认为其父的原因固然是主要原因,方仲永自身虽也应承担责任,但是却也不能忽视当时社会的原因──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及仲永贫困的家庭。

这也是造成从神童变为平庸人的客观因素。

对于方仲永的悲剧,有一点应提起注意:文中“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说明方仲永是生活在一片赞誉声中,“邑人”是因他以五岁之龄就能做出“文理皆有可观”的诗,并且“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才将他捧得很高,而并非是他的才华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他的诗未必就真值得用钱去买。

这一点知识贫乏目光狭隘的“其父”绝无可能准确判断,所以才真得以为有利可图。

造成这个悲剧,恐怕要归罪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有多少人“世隶耕”,他们的子孙又有多少如方仲永这样有天赋,成才的恐怕更是屈指可数。

知识虽未完全控制在富贵人手中,但为了生活而疲于奔波甚至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哪有财力精力去换取知识。

北宋的历史相信我们在社会书上已了解过,王安石为什么变法?时代应该算是个大环境吧,太多人的命运就是由这大环境决定的!其次,文中“世隶耕”既介绍了方仲永的家世,实际上又暗示了方仲永最终悲剧的必然性,在当时社会农民长期对知识的贫乏,很难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很难认识到知识对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农民目光短浅思想狭隘的深层原因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如何让孩子成才
2014年03月06日 07:45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从0岁开始教育,即便是在起跑线上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刻都不能含糊。

有特长一定要努力挖掘,没有明显的特长家长就会用心观察、培养,所以如果谁家的小孩真的是天才,几乎没有被埋没的可能。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图片来源:东方IC)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爱情结晶是个不寻常的“神童”,在极尽挖掘之后,失望地发现自己家里的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正常孩子。

为何神童长大后会变平庸?
每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有关“神童”自杀或者自闭,还有些沦落成寻常人的消息后,很多人的神经猛地兴奋起来。

当年的“神童”多年后也不过如此,于是人们的某种心理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因为自己家里没有“神童”或者自己小时候也不是“神童”,所以看到别人家的“神童”没有小时候那样的巨大光环或者最终变成了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难免就有些小开心,于是在心里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其实这就是那种“酸葡萄”的阴暗心理,自己没有吃到葡萄,就想那葡萄是酸的,甚至满心期待那些吃不到口的葡萄都变成酸的。

通过媒体,我们看到了太多“神童”不再“神”的例子,古代最有名气的“神童”就是王安石笔下的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
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

近代我们所熟知的“少年班”的天赋秉义的神童宁铂,两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后来顺利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那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然而他以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学业不顺,婚姻失败,最终出家为僧。

他的这段经历很多人都清楚,有人因为这个不成功的“神童”案例来质疑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其实少年班很多同学最终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这些不被人们熟知罢了。

当时和宁铂同班的秦禄昌同学当时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还有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都是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他们是少年班的精英和骄傲。

其实一个人的人生路程有非常多的变数,好比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的人起跑很快,但是没有后劲;有的人起跑平常,后来居上;也有那么一类人,很不一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处于领先位置。

“神童”也一样,他们是属于起跑快的典型,但是有的人中途落下,和普通人速度一致,但有那么一类人始终都超出普通人很多。

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之大。

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神童”,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

那么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智力超常的"神童"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

人的智力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所区别。

幼年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和模仿力远远高于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绝好时机。

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前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

如果家长能够在相应的关键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智力发展状况给予相关的有引导性的教育,就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快速而有效的发展孩子的智力。

其次,家长不要视孩子为神童。

即使你的孩子真的是"神童",你也应该认识到虽然他们的智力超于常人,但始终保留着孩子气,爱动、好玩、喜欢听故事等是孩子的天性。

所以,父母不要为了将其培养成"神童"而对其"严加管教",命令孩子只准学习,不许玩耍。

要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给予启发诱导,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使孩子的身心
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再次,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自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

例如,孩子在每天的早中晚各休息一小时。

在孩子学习汉字的时候,同时指导他掌握汉字的结构和偏旁部首以及查字典的方法等。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逐渐培养学习能力,拥有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品德培养。

即使你的孩子非常聪明,也不要炫耀,更不能让孩子有高于他人的感觉。

否则,在骄傲的心理驱使下,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