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两个飞跃”的科学思想——兼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两个飞跃”对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思想的理论创新

是 集 体 所 有 制 。不 同 的 国 家 根 据 其 实 际 情 况 , 以 发 展 不 可 同形 式 的公 有 制 。
村 推 行 家 庭 承 包 为 基 础 的 “ 层 经 营 ”】 制 , 国 家 政 策 和 双 l体 。 在 市 场 需 求 引 导 下 , 新 配 置 生 产 要 素 , 展 商 品 生 产 , 现 农 重 发 实 民 的市 场 主 体 地 位 , “ 二 个 飞 跃 ” 造 微 观 体 制 基 础 。 为 第 创 “ 二 个 飞跃 ” 内 容 和 目标 “ 适 应 科 学 种 田 的 生 产 社 会 化 第 的 是 的 需 要 ” 走 集 约 化 、 体 化 之 路 , 发 展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 展 , 集 “ 发 集 体 经 济 ” 其 实 质 是 要 实 现 农 业 现 代 化 。 两 次 飞 跃 构 成 一 , 个 完整 的体系 , 一次 飞跃 是 基 础 和 支撑 , 二 次 飞跃 是 目 第 第
前 进 , 然 , 是 很 长 的 过 程 。 这 既 是 对 农 业 发 展 战 略 的 当 这 高 度 概 括 和 总 结 , 是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农 业 合 作 理 论 的 发 展 和 也
创新 。
将 成为 自由平 等的 生产 者 的联 合 体所 构 成 的 社会 的全 国性
“ 个 飞 跃 ” 蕴 含 着 丰 富 的农 业 合 作 思 想 , 理 论 来 源 两 中 其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农 业 合 作 思 想 。 马 克 思 主 义 农 业 合 作 思 想 大 致 包括 五个方 面的 内容 。
( ) 土 地 国 有 化 , 地 产 集 体 所 有 化 , 成 农 业 生 产 一 大 小 组 合 作 社 。思 格 斯 早 在 《 国农 民 战 争 》 言 中 指 出 :农 业 工 德 序 “
科学理解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理论

作者: 王子军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出版物刊名: 南方经济
页码: 16-17页
主题词: “两个飞跃”;邓小平;科学理解;新型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第二个飞跃;
家庭联产承包;第一个飞跃;社会主义
摘要: 科学理解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理论文/王子军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的一次谈话中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
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

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们的现代农业相较于其他则有着“中国特色”的意味。
所谓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低,二、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使得一个国家有能力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与服务手段,从而为农业有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创造条件。
继而,经济发展和工业分工扩展后,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更高、收益更大,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社会就业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而相对我国特殊的国情: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数量极少,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更低。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百年甚至更久,将处于居高不下的状况,由此,将对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拖滞影响。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对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将在下文进行简要的诉说。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既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又要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而我们想要弄清我们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怎么走好,就必须先对中国农业的现状及其所面对的问题有绝对的了解,从而对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且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寻求最好的出路。
中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除了上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之外,资源多样性突出也是一个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貌气候条件差异大,多样性特征明显,既有初步具备较大规模大田种植条件的东北平原,也有可以通过合作实现机械化的华北平原,还有适合发展现代化园艺的东部沿海农业带,更有难以实现机械化但具备良好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的中西部山区。
毛概1

读书报告所读书目:《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与实践》第四章第一节原文摘录: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基本内涵,邓小平自己的表述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时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总之,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所包含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既有区别有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区别在于:“第一个飞跃”解决的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即通过一系列正确的农业政策,调整生产关系,理顺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生产经营方式的第一次改革、创新。
“第二个飞跃”解决的是由小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将通过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生产经营的第二次改革、创新来推动。
“两个飞跃”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一个飞跃”是“第二个飞跃”的必要基础和依据,“第二个飞跃”是巩固“第一个飞跃”的发展成果,又是“第一个飞跃”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
因此,“两个飞跃”都是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读书感受: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的滚滚长流,记载着多少人的丰功伟绩,记载着千万中华民众的生生不息。
事实证明,历史是永远不可以被遗忘的。
无论古今、兴衰,它都有着别样的光彩。
在历史中,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创造起着决定作用,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特定作用,也是不可被磨灭的,他们为实现历史人物的完成起着发起者和组织领导者的作用。
具有“钢铁公司”之称的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人物。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1978年,针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弊端,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及现实意义

Dec.2019Vol.20 No.62019年12月 第20卷第6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CPC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及现实意义高晓晨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 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邓小平就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入思考。
经过理论 与实践的艰辛探索,邓小平明确提出农业改革和发展需经过“两个飞跃”的思想。
这一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智慧,揭示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是指导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
新时代,重温这一伟大思想,对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推进 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两个飞跃;集体经济;三权分置;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 邓小平对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 位有着深刻认识。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⑴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连温饱问题 都解决不了的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⑵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明确支持农民 自发选择的生产责任制,推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 革,极大地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刻指出了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提出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适度规模集体经营为核心的新型集体经济,为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指明了方 向。
新时代,重新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 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以下简称“两个飞跃”思想),对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阶段性问 题,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向“第二个飞跃”的过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 形成邓小平提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经历“两个飞文章编号:1671 -2994( 2019 )06-0020-05跃”的思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借 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走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宝贵成果,其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邓小平同志论农业的“两个飞跃”

邓小平同志论农业的“两个飞跃”
牛若峰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问题》
【年(卷),期】1997(18)9
【摘要】邓小平同志论农业的“两个飞跃”牛若峰今年5月31日是邓小平同志首次谈及农业“两个飞跃”的17周年。
小平同志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从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指出了总方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两个...
【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作者】牛若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关于邓小平同志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思考 [J], 李茂岚
2.两个飞跃三个“长”字——学习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体会 [J], 孟才;李波;
3.中国农村改革——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大思路 [J], 韩元钦
4.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与四川的实践 [J], 赵文欣;刘进
5.贯彻“两个飞跃”的思想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王庭栋同志在全国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J], 王庭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以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一、农业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农业科技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
例如: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优良的生猪品种、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等,都属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带动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崛起,如海尔、雀巢、丰田等。
总之,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不仅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现代农业产业是主要推手现代农业产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的农业由一开始的小农经济转变为现在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资料不断得到改进和升级。
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特点,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例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养结合、产业链条等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升级是增收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民仍然占据了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农民的收入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科技的改进,使农业增加值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农民收入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词汇。
此外,也需要关注到农民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让他们在现代农业中有更多机会,从而增加其收入。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决定性因素政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重要支撑。
试论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由来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试论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由来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酝酿、成熟以至于完整表述这样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考察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对当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标签:邓小平;“两个飞跃”;新农村建设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成熟于80年代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至90年代完整地提出“两个飞跃”的表述,经历了一个渐进地过程。
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对推进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飞跃”思想的历史考察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和三大改造成功实现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但在195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36“大跃进”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秩序,人民公社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过分集中与平均主义的问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这种“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1]116的发展模式,导致“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
”[1]1361959年到1961年又经历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的生活极端困难。
对于这种状况,邓小平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
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323这是邓小平思考和解决农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也是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的肇端。
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方面,当时一部分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形式,在生产管理上实行责任制,但这样的一些好的形式,在当时社会状况下却被认为是不合法的。
针对这种状况,为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包产到户”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允许“试试看”,而且还要使其尽快合法化,并且要求大家集思广益,“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独立存 在 的 自然 基 础 和 前提 ” “ 业 是 整 个 古 ,农 代世 界 的 决 定 性 的 部 门 , 在 它 更 是 这 样 现
了”2 2 。他 们论 述 了农 业 生产 力 的特点 , 且 [P ]8 并 专门 阐明 了地 租理 论 。列 宁从 俄 国和 欧 洲 的实 际 出发 , 用很 大 的精力 研究 了土 地 问题 , 来 的新 经 后 济政 策 就 是 从 农 业 和 农 民 的 实 际情 况 出 发 制 定
口杨承
( 河南财 经 学院 , 河南 郑州
400 ) 5 0 2
[ 摘
要] 产业的基础性和 弱质 性是 当代农业 的根本 矛盾 , 着力克服 弱质性 已成为 矛盾 的主要方 面。农业
生产关 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农业生产 力独有的特殊 性。邓小平关 于农 业“ 两个飞跃”的思想 , 是对我 国农业 发展历史经验、 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的科学概括 , 体现 了生产力特 点、 生产 关系形式 、 市场机制在 我 国社会 主义制 度下 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农 业现代化 的出路要 靠科技创 新和 组织形 式的优化 , 必须在 科学发 展观 统领下统筹城 乡发展 。 中国现代农业 的模式应是 以高科技 为支撑 、 高度集 约化和适 度规模 化相结合 的多元生 态循环农业。建议运用好“ 两只手” 实施“ 双补贴 、 回收 、 一 一专营”的大政 策 , 大幅度 增加农 民收益 , 使农 业变 为一个朝 阳产业。 [ 关键词] 业“ 农 两个 飞跃” 科技创新 ; ; 农业现代化 ; 生态循环 农业 [ 中图分类号]F2 . 30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4— 59 20 )4— 0 2— 7 17 0 9 (0 8 0 0 9 0
要 , 展适 度规模 经 营 , 发 发展 集 体 经 济 。这 是 又一 个很 大 的前进 , 当然 这 是 很 长 的 过 程 。 … 这 一 ”
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农业领域生产力特点与生产
关 系形式演 进 过 程 以及 市场 经 济有 机 统 一 , 别 特
强调 “ 二 个 飞 跃 ” 须 以科 技 进 步 和创 新 为 前 第 必
维普资讯
第 1 第4期 卷
2008年 7 月
中 等 予挚 溺 毒 院学报
V1. O. LO .4 N
J 12 2 o8 u. 5. o
论 农 业 “ 个 飞 " 两 跃 的科 学 思 想
兼析 中 国特 色 农 业现 代 化 道 路
维普资讯
第 期 杨承训 : 4 论农业 “ 两个 飞跃 ” 的科 学思想—— 兼折 中国 色
一
化道路 ・9 3・
、
半个 多世 纪 农 业 集 体 化 的 经
农 民的温饱 问 题 , 得 人 人 持 粮 就 在 于 实 现 了土 地 的公 有 , 修 了农 业 兴
验 和 教 训
马克思 主义历 来 重 视农 业 的基础 地 位 。 马克 思恩格 斯早 就指 出 : 农 业 劳动 是其 他 一 切 劳动 得 “
的许多水利工程 和公共设施 , 总体 上是不成 功 但
的。
这 些历 史 事 实 告 诉 我 们 , 体农 庄 的 模 式 并 集 不适 应农 业 生产 力 的特 点 , 不符 合 农 民意愿 , 也 也 同消灭 、 限制 市 场 经济 有关 。在 这 方 面 邓 小 平 是 实 事求 是 的 。早 在 16 9 2年 他 就 提 出 : 生 产 关 系 “ 究 竟 以什 么形 式 为最 好 , 怕 要 采 取 这 样 一 种 态 恐 度, 就是 哪种 形 式 在 哪 个地 方 能 够 比较 容 易 比较
农 业 问题 是 世 界性 的难 题 。 迄今 为止 , 球 地
实 践结合 上 深入领 会邓 小平 的农业 “ 两个 飞跃 ” 思 想 。他在 晚年 提 出 : 中 国社会 主义农 业 的改 革和 “
发展 , 长远 的观点 看 , 有 两个 飞 跃 。第 一个 飞 从 要
上 还没有 任何 一个 国家 彻底 解 决农 业 基础 性 和 弱 质 性 的根本矛 盾 。近年 来 的世 界粮 荒 使得 亿 万 人 民挨饿 , 国际市场粮 价 飞涨 , 使人 类 反 思农 业 的 迫 重要 性 和农 业 现代 化 的 出路 。当今 我 国农 业 的 形
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出发 ,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3 0
年 的历 史经 验 , 一 步探 索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农 进
提, 进而廓清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方 向。
业现代化道路 。我体会 , 现在特别需要从理论与
[ 收稿 日期 】0 8— 5— 1 20 0 2
[ 作者简介 ] 杨承训( 95一) 男, 13 , 山东省嘉祥人 , 河南财经学院资深教授 、 士生导 师、 博 河南省经 济学会会 长、 中国社会 科 学院马克 思主义研 究院特邀研 究员、 国家级有 突出贡献 的专家 、 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 主要从事理论经济 学研 究。
势 也是严 峻 的 , 要认 真研 究 。 由于 我 国一 直 把 需
跃, 是废 除人 民公社 , 行 家庭 联 产 承包 为 主 的责 实 任制 。这 是 一 个 很 大 的前 进 , 长 期 坚 持 不 变 。 要
第二 个飞 跃 , 适 应 科 学 种 田 和生 产 社 会 化 的需 是
农业 摆 在“ 中之 重 ” 重 的位 置 , 现 代 化 进程 中 克 在 服 了一 系列 困难 , 用仅 占全 球 7 的耕 地 养 活 能够 % 2 %的人 口 , 造 了人 类 历 史 的 奇 迹 。但 今 后 还 2 创 会 面临新 的 困难 , 须用 科 学 的态 度 和 方 法 从 中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