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单元教学总述单元内容导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及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整数四则运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加减法、乘除法计算的巩固和扩展,又是对整数四则运算的归纳和总结,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而在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代数运算及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对四则运算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4.经历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优化思想。

单元重难剖析重点: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2.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1.理解减法、除法的意义。

2.正确地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结构导图课时教学设计2.看图写算式。

493+418=911(人)911-493=418(人)的运算,叫作加法)(5)介绍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2.减法算式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结合例1(1),引导学生根据814+1142=1956中的三个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1第(2)、(3)题)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3)引导学生对比观察:第(1)、(2)和(3)题的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作减法) (5)介绍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1课时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第3课时带括号的四则运算(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第4课时租船问题(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2.在解决租船问题时,能灵活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解决租船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时,先假设,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语言表达租船问题的思路,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汇总
3.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
4.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5.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来验算乘、除法算式。
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五、有关0的运算
12×5÷12×5
=60÷12×5
=5×5
=25
运算顺序的口诀巧记
中小括号混合Biblioteka ,运算顺序要体现。小括号里要优先,
中括号里紧接算。
括号里面全算完,
中括号外最后算。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1
一、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六、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七、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算式里含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注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括号。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交流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四则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

2. 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四则运算的复习和整理。

教学重点:1. 四则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

2. 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四则运算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知识点,包括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

2. 提问:四则运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导入1. 讲解四则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讲解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进行四则运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四则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

2. 提醒学生要注意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布置四则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进行练习。

2. 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规则和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一个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个细节上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精选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精选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精选3篇)四班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篇1(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同学进一步把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挨次。

2. 让同学经受探究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仔细审题、独立思索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看主题图,依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同学提问并对简洁地问题直接解答。

(2)依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连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估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沟通,再全班沟通。

提示同学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安排解答。

引导同学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同学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 小组内相互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老师巡察并对同学的叙述进行指导。

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相互补充,留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329×6 =2×987=1974(人) =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状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其次种方法,由于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作业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作业设计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2.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整体设计思路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不同种类型题,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时适时引导学生把分散学习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练习,同时突出练习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理解性和应用。

每个课时安排了多道练习,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时作业四则运算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括号 解决问题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填空题(难度)1.在算式169+260=429中,加数是(),另一个加数(),429是()2.))309+27=336443-123=320三、猜猜我是谁?(难度 )我加上107得361545减去我得180参考答案:一、1.169 260 和 2.198二、336-27=309 336-309=27 320+123=443 443-320=123三、361-107=254 545-180=365【设计意图:】本课时共设计3道大题,用时大约10-15分钟,每道题都设计难度层次渐进,填空题考查加减法各部分名称,简单的基础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后两个填空题和第二、三、大题考查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归纳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 0;字母表示:0÷a(a≠0)=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字母表示:A-A=0(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字母表示: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两个原则:(1)尽可能多的租单座便宜的;(2)尽可能坐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0=(a)0+(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0=(0);(0)×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a=(0)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6、租船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学习目标:
会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口算
25+75 = 12×4 = 18+22 = 16+4+23 = 35+25 = 60-24 = 25×4×2 = 100-25-10 = 自学课本第2页到第3页完成下面各题。

2、填空
(1)( ),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2)已知( ),求( ) 的运算,叫做减法。

(3)加法和减法互为( )。

(4)加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达标测评:
一、填一填。

( )+130=500 247-( )=125 ( )-365=180 297+( )=560 ( )-164=235 2000-( )=189 二、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三、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28+19=47
203+147=350
67-55=12
850-239=611
340+190=254+297=586-98=
712-455=178+462=500-189=
四、解决问题。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2)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上午卖出86张门票。

下午卖出多少张?
(3)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

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4)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下册数学班级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会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1、口算
12×4= 25×3= 16×6= 100÷4=
91÷7= 12×3÷6= 25×8÷10= 36÷6×12=
2、自学课本第5页的例2
例2:
(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用加法计算:()
用乘法计算:()
(),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乘得的数叫做()。

(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列式:
(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列式:
已知(),求()的运算,叫做除法。

3、乘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除法呢?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除法是乘法的()。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把256+256+256+256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