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再生混凝土综述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概述及技术标准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概述及技术标准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垃圾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
而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本文将介绍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概述及技术标准。
二、再生混凝土的定义再生混凝土是指利用废旧混凝土、砖块等废弃物料,通过再生加工,制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三、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概述1. 建筑工程再生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如房屋、桥梁、隧道等。
利用再生混凝土可以减少废旧混凝土的处理成本,同时还可以节约原材料。
2. 道路工程再生混凝土也被应用于道路工程中,如路面、路基等。
利用再生混凝土可以提高道路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工程成本。
3. 水利工程再生混凝土也被应用于水利工程中,如水坝、水库等。
利用再生混凝土可以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工程成本。
四、再生混凝土的技术标准1. 技术要求再生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配合比、强度等级、坍落度、抗渗性能、耐久性等。
其中,配合比应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进行设计,强度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坍落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抗渗性能和耐久性应符合相关要求。
2. 原材料要求再生混凝土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废旧混凝土、砖块等废弃物料,这些原材料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同时,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含水率和杂质含量,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质量。
3. 生产工艺要求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处理、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混合等。
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好配合比、坍落度等参数,同时还应注意混合时间和混合均匀性等问题。
4. 检验标准再生混凝土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强度、坍落度、抗渗性能、耐久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质量。
五、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前景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优点,其应用前景广阔。
《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范文

《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筑行业正在寻找更加环保、高效且经济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
其中,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因其结合了圆端形钢管的力学性能和再生混凝土的环保优势,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而其界面粘结性能,则是影响这种新型建筑材料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钢管混凝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对于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界面破坏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现有研究表明,钢管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特性、施工工艺、环境条件等。
因此,深入开展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是必要的。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进行研究。
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的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
然后,通过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拉拔试验和位移控制下的推剪试验,对试件的界面粘结性能进行测试。
最后,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破坏后的试件微观结构,分析界面粘结破坏的机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拉拔试验和推剪试验,我们得到了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的荷载-位移曲线,以及试件的破坏模式。
实验结果表明,圆端形钢管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典型的破坏模式,如拔出破坏、剪切破坏等。
2. 数据分析与讨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圆端形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混凝土强度、钢管表粗糙度、界面的粘合剂类型等因素对界面粘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提高混凝土强度和钢管表面的粗糙度可以显著提高界面的粘结强度。
浅谈钢管再生混凝土

大规模新建期的房屋大多建于二战以后,标准低,质量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要求的提高一级土地资源的稀缺,大量房屋被拆除,由此产生大量的废旧混凝土.另一方面,强烈自然灾害尤其是强烈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由此也产生了大量废弃混凝土。
这些废旧的混凝土不仅带来占地问题,而且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回收利用这些废旧混凝土已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关学者提出了再生混凝土技术,实现了废旧混凝土的有效利用,减轻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减轻了由于开采矿石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节约了天然矿产资源。
但是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等性能相对普通混凝土均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运用和推广。
为了弥补再生混凝土存在的缺陷,有学者提出将再生混凝土填入到钢管中。
利用钢管与再生混凝土的相互作用,弥补了各自性能上的不足,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钢管再生混凝土。
一方面再生混凝土可以增强钢管壁的稳定性。
一方面钢管的约束效应作用弥补了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变形性能较低的缺陷。
这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形式为废弃混凝土再利用体用了一种新的途径为了是这种新的结构形式能够运用于实际工程,国内外学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国内外关于钢管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在这一方面研究还很少见报道。
在国内,福州大学较早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随后,其他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各个有关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
再生骨料的物理性能再生骨料孔隙率高且密度小,这有利于减轻结构构件自重,因其孔隙率大,还具有消音和保温的优点。
再生骨料的颗粒棱角多,表面粗糙,成份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硬化水泥砂浆,砂浆体中水泥石本身孔隙率较大,且在破碎过程中其内部往往会产生大量具有一定尺寸的裂纹,因此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大得多.吸水率高则必然导致失水后混凝土干缩增大,徐变增大,因此配制再生混凝土时,应综合考虑骨料、水泥品种、配合比、养护方法和条件,减小再生混凝土的收缩.再生骨料的工作性能一般认为,在用水量相同的情况下,与基体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减小,流动性变差,但粘聚性和保水性增强.如果原混凝土强度越低,新拌再生混凝土和易性越差[2].主要原因是再生骨料表面粗糙,孔隙多,吸水率大,使得再生混凝土流动性差,坍落度变小.同时,由于骨料表面粗糙,增大了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摩擦阻力,使再生混凝土的保水性和粘聚性增强。
钢管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钢管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钢管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摘要:钢管再生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其由钢管和废弃混凝土组成。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探究了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
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结滑移性能,可作为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
关键词:钢管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建筑材料引言:钢管再生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其由废弃的钢管和混凝土碎片制成。
相比传统的混凝土材料,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质量,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不同配比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样品,采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的方法研究其粘结滑移性能。
在剪切试验中,将两块钢管再生混凝土样品通过一定的剪切载荷连接起来,测量钢筋的滑动位移和应变,并计算得出其滑移量。
在拉拔试验中,将一个钢管再生混凝土样品的一端固定住,然后通过施加一定的拉拔载荷,测试钢筋的滑动位移和应变。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测试,得出了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数据。
根据结果分析,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结性能和滑移特性。
在剪切试验中,随着剪切载荷的增加,滑移量逐渐增大,并且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在拉拔试验中,钢管再生混凝土的滑移量较小,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粘结性能。
结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探究了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
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结滑移性能,可作为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
此外,本研究对于推广和应用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望:虽然本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进行了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不同配比和材料参数对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等。
希望未来能够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钢管再生混凝土的性能。
综合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粘结滑移性能,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与展望

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低,收缩徐变大,耐久性差,各种力学性能的离散性大,利用钢管外包再生混凝土,能有效的避免再生混凝土材料的缺陷,同时为外包钢管提供支撑,产生“1+1>2”的组合效果,我国目前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已有一定研究,研究发现,该结构可作为主要承重构件在工程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外包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1.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特点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内部易产生裂纹,造成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相比具有表观密度低、孔隙率高、强度低、吸水率高等特点,从而使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低于同配比的普通混凝土。
将再生混凝土置于钢管形成钢管再生混凝土,可以利用组合构件力学性能的优势有效弥补再生混凝土的力学缺陷;其次,钢管为核心混凝土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是对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层次上的改善。
综上,钢管再生混凝土柱(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简称 RACFST)结构这一结构形式为拓展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好完美顺应了现在建筑物像超高层、超大跨发展的社会潮流,因此研究锈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受力状态和失效准则较普通钢管混凝土柱更具有实际意义,作为主要竖向承重构件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2.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目前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结构和构件层面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在轴压短柱方面:国外Konno等[1]最早进行了 RACFST 短柱的轴压性能研究;国内杨有福等[2]开展了10个 RACFST 短柱的轴压试验;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完成了近300个RACFST试件的轴压试验试件,研究结果表明:RACFST的破坏形式与钢管普通混凝土相似,外部钢管中部鼓曲,核心再生混凝土发生剪切破坏。
在轴压中长柱方面:国外Mohanraj E K[3]开展了中长柱试件的轴压性能研究;国内吴波、张向冈[4-5]等开展了近180 个中长柱试件的轴压、偏压性能研究。
钢管混凝土综述

钢管混凝土综述引言钢管混凝土是一种结构材料,由钢管和混凝土组成。
该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耐久性,广泛应用于桥梁、大型建筑物和高层结构等领域。
本文将从钢管混凝土的原理、分类、应用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原理钢管混凝土的原理是将钢管作为混凝土的模板,然后在模板中灌入混凝土,并使其固化硬化。
通过这种方式,钢管与混凝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化的结构。
分类根据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关系,钢管混凝土可分为两种类型:1.钢管内配混凝土型:钢管作为混凝土的模板,填满混凝土后,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2.钢管外包混凝土型:钢管作为外部的包围,混凝土灌入其中,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应用桥梁钢管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其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和耐腐败性等特点,可以用于建造各种桥梁,如悬索桥、钢拱桥和斜拉桥等。
建筑物钢管混凝土在建筑物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其具有高强度、高稳定性和隔音防火的优点,可以用于建造各种建筑物,如高层建筑、工业厂房、仓库和停车场等。
其它领域此外,钢管混凝土也可以用于水利工程、地下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其具有耐腐败性、高强度和耐久性等特点,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期使用。
优缺点优点1.高强度和高刚度:钢管混凝土具有很好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2.耐久性:钢管混凝土具有耐腐败性和耐久性,可以长期使用。
3.环保节能:钢管混凝土使用的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少。
4.施工方便: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过程简单,不需要大量的工人和设备。
缺点1.成本较高:钢管混凝土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钢材和混凝土。
2.维护困难:钢管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维护不易,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修复。
3.受限于结构大小:钢管混凝土受限于其结构大小,无法应用于一些大型结构。
钢管混凝土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耐久性和环保节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桥梁、大型建筑物和高层结构等领域。
尽管其成本较高,但其优点仍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建筑钢管混凝土综述

建筑钢管混凝土综述建筑钢管混凝土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它是由高强度钢管与混凝土组成的构件,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可用于支撑大型建筑物的重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建筑钢管混凝土的相关知识。
1. 建筑钢管混凝土的优点相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管混凝土具有以下优点:•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钢管和混凝土之间密切结合,使得整个结构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
•良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建筑钢管混凝土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
•可快速施工:钢管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使施工速度更快,同时可适应大跨度结构。
•对环境友好:在生产、建造、使用和回收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 建筑钢管混凝土的构造要点建筑钢管混凝土结构主要包括钢管、节点和混凝土三部分。
其中,节点是连接钢管和混凝土的部分,也是整个结构的关键。
节点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能够与钢管轴线保持一致;•能承受横向和纵向荷载;•能够使钢管和混凝土之间紧密结合。
在节点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节点采用悬挂装配方式,以便加快施工速度;•需要综合考虑节点的强度和刚度,确保其能够承受荷载;•节点的制作和安装应高度准确,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钢管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建筑钢管混凝土经常用于大型建筑和桥梁的结构中,尤其是跨度大于100米的桥梁。
建筑钢管混凝土还可应用于以下领域:•变形构件:用于承受大变形的场合,如高压电缆桥架;•悬挂支撑:用于支撑悬索桥和大跨度建筑物;•空间结构:用于大型展馆等空间结构的支撑。
4. 建筑钢管混凝土的制作和施工建筑钢管混凝土的制作和施工需要进行多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钢管的制作和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和加工高强度钢管;•混凝土配制和搅拌:按照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并进行充分搅拌;•钢管与混凝土组合:将钢管和混凝土在节点处连接成整体结构;•检查和调整: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检查和调整,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再生混凝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通过利用废弃混凝土和其他建筑废料进行再生,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近年来,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并展现出了可观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享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2. 再生混凝土的应用现状2.1 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再生混凝土在国内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成本低廉、强度可调节、减少了对天然砂石的需求等优点,再生混凝土被用于道路建设、房屋建筑、桥梁工程等多个领域。
再生混凝土的应用还能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2.2 再生混凝土在环保行业中的应用再生混凝土在国内环保行业中的应用也愈发重要。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废弃混凝土产生量巨大,如果不进行有效利用,会严重污染环境。
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可以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国内再生混凝土的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促进再生混凝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了提升和完善。
新型粉煤灰、废旧水泥制品等再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再生混凝土的精确控制和质量监测提供了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性能和工程质量。
3.2 法规和政策的支持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出台对于再生混凝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对于建筑垃圾的管理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推动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
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也为再生混凝土的市场应用提供了支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再生混凝土产业中。
3.3 市场需求的增长再生混凝土的应用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和认知度的提高,再生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现状研究摘要:再生混凝土是指利用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而成的再生集料,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钢管混凝土结构将钢管和混凝土有机结合起来,因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与单层和多层工业厂房等承重结构中。
而将再生混凝土浇筑在钢管内形成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既能提高钢管的承载能力,又能弥补再生混凝土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着对这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钢管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抗震性能;黏结滑移;研究展望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建筑垃圾不断排出,其中废弃混凝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废弃混凝土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费用而且还严重污染环境,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为这些废弃混凝土的处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减少了环境污染,并能带来经济效益[1]。
钢管混凝土是指在钢管中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构件,将钢管和混凝土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钢管和混凝土各自的优越性。
钢管混凝土结构凭借其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优势,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且较好地解决了施工速度与混凝土硬化时间较长的矛盾。
伴随着钢管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将再生混凝土灌入钢管中从而形成钢管再生混凝土这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对再生混凝土的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2]。
这种组合结构日益引起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者和学者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许多学者集中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受压性能方面的研究[3-5]。
王玉银[6]等采用分级单调加载,对12个钢管再生混凝土和12个配置螺旋箍筋的钢筋再生混凝土进行了轴压短柱试验,保证用钢量相同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与钢筋再生混凝土短柱二者轴压力学性能的差异,研究了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等主要试验参数对钢管再生混凝土与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和钢筋再生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分别与相应的钢管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普通混凝土相似。
与再生混凝土材料试验不同,钢管再生混凝土和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荷载-应变关系曲线离散性较小,易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和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无明显影响。
赵超[7]通过设计不同含量的再生混凝土钢管短柱,进行受压试验,考虑再生料的的替代比与偏心距为变化参数,研究了组合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与受力机理,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受力过程中出现局部屈服现象,但是在其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替代率对试件破坏模式的影响不大,在相同的偏心距条件下,试件的峰值应力随替代率增加呈非单调递增趋势,随着替代率的增加,峰值应变出现波浪形降低的趋势。
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压弯及纯弯构件力学性能方面,陈晓旋等[8]采用直缝方钢管通过对15个试件进行一次单调加载试验,考虑偏心率和再生骨料取代率2个因素,研究了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压弯短柱的力学性能,获得试件的破坏形态、破坏荷载、荷载-变形曲线以及荷载-应变曲线。
结果表明:再生钢管混凝土与普通钢管混凝土受力形态基本一致,都要经过弹性段#弹塑性段和破坏阶段。
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大,钢管再生混凝土承载力呈现出非线性降低的趋势;随着偏心距的增大,管再生混凝土承载力基本呈现线性降低的趋势。
叶欣等[9],分别对各4个圆、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和相应的2个钢管普通混凝土对比构件进行了研究,考察和分析了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采用纤维模型法进行初步计算。
研究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的力学性能与钢管普通混凝土纯弯构件类似,再生混凝土取代率越大,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的极限弯矩和刚度越小。
2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影响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的因素有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破坏形态等,相关试验主要考虑再生骨料取代率、轴压比、长细比和含钢率等变化参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
张向冈[10-11]等研究了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采用拟静力试验对6个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进行,考虑了再生骨料取代率和轴压比2个变化参数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对10个圆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考虑再生骨料取代率、长细比、轴压比和含钢率4种变化参数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结果都表明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与普通混凝土柱相似,主要表现为钢管底部的鼓曲破坏,试件前后两侧形成了一道较为明显的鼓曲波,试件的滞回曲线较饱满与普通钢管混凝土柱基本相似,试件变形性能良好。
黄一杰,肖建庄[12]采用伪经历加载方案通过对6个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试验,考利再生骨料取代率和混凝土强度为主要参数对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受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黄丹[13]等通过对3个钢管再生混凝土压弯构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考虑含钢率、轴压比两个参数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率对试件的滞回性能影响较为明显,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含钢率越大,试件延性越好,轴压比越小,其延性越好;随轴压比的增加,试件的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均降低;钢管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能满足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3钢管再生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王振波[14]等通过对9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推出试验,考虑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再生骨料取代率一级膨化剂的掺量百分比等因素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得到并分析了格式件的荷载-滑移(P-S)曲线关系。
结果表明:在混凝土强度相同和不掺膨胀剂掺量时,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黏结破坏承载力比方钢管原生混凝土降低很多;在再生混凝土替代率相同和不掺膨胀剂时,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黏结力有明显的提高。
李卫宁等人[15]为了研究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粘结滑移性能,10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埋置长度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个变化参数对粘结滑移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荷载滑移曲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无滑移阶段、应力上升阶段、应力突变阶段及应力下降阶段,取代率对起滑粘结强度和极限粘结强度的影响较小,埋置长度较小试件的起滑和极限粘结强度比埋置长度较大试件的大,混凝土强度对其二者影响较大。
陈宗平[16]等人采用服役期满50年的混凝土作为再生粗骨料的来源,对25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推出试验,研究了试件的截面形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混凝土强度等级、长径比及截面买只深度5个变化参数对其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3滑移曲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加载端的界面起滑较之自由端发展得早;试件加载端的滑移量比其余部位的钢管与核心再生混凝土滑移值都大,且随着荷载的增加,曲线以线性性态递减至自由端;实测黏结强度普遍大于名义黏结应力;圆形试件的黏结性能优于方形试件。
4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相关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李兵[17]等利用ABAQUS软件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有限元分析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结果表明:通过模拟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关试验结果差异较小,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满足利用ABAQUS对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进行轴压承载力的模拟分析要求。
李兵[18]等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对三组圆钢管再生混凝土和三组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梁进行有限元分析,考虑不同取代率下钢管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再生混凝土取代率对方钢管受弯构件影响较大,而对圆钢管构件影响较小,拟所得梁跨中弯矩,应变曲线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王绪湘[19]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已有的试验结果,通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建立了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得到如下相关结论: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
相同的混凝土强度,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水平承载力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增加而降低,但是其位移延性却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构件的位移延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再生骨料替代率增加,会导致构件的初始刚度下降。
5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展望与存在的问题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包括对其强度、界面力学行为、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如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力学行为研究[20]、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承载力及抗火性能研究[21]、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侧向冲击性能试验[22]、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分析[23]、带端板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中心局部承压性能试验研究[24]、异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轴压和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25]等。
在工程施工方面,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更方便,同时还能满足建筑外观要求,在工程上可行性更大。
钢管再生混凝土通过钢管的套箍作用弥补了再生混凝土在力学性能上的不足,对再生混凝土在工程实际上的应用是一个福音,但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研究和应用的时间还不长,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弊端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如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构件方面,研究的更多是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在对框架,梁等方面研究的较少;研究的截面形式主要是圆形和方形截面,对异形截面的研究较少;且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忽略其加工试件的众多不同分类形式等问题。
6结语钢管再生混凝土结构可促进再生混凝土在土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和发展, 为废弃混凝土资源化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钢管再生混凝土既能弥补再生混凝土的不足,又具有相当高的承载力,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在结构上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为以后在工程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研究表明:(1)钢管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弥补再生混凝土的缺陷,具有一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2)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在力学性能方面和钢管普通混凝土相似。
在抗震方面,相关试验表明,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也与普通混凝土柱相似。
(3)利用ABAQUS等有限元软件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能较好的模拟相关实验,得到的应变曲线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4)由于钢管再生混凝土的优点和可行性,推动其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1]夏进,浅析再生混凝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2,26:247-248.[2]Koono K, Sato Y, Kakuta Y,et al. Property of recycled concrete column encased by steel tube subjected to axial compression [J]. Transactions of the Japan Concrete Institute,1997,19(2):231-238[3]何东,王清远、邱慈长等,钢管再生混凝土轴心受压的荷载-变形曲线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四川大学学报[J],2010,42:49-53.[4]王振波,刘飞,华竹君等,膨胀剂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J],2014,1:44-46.[5]陈宗平,徐金俊,薛建阳,取代率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退化的影响分析,实验力学[J],2014,29(2):207-214.[6王玉银,陈杰,纵斌等,钢管再生混凝土与钢筋再生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对比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能建筑结构学报[J],2011,32(12):170-177.[7]赵超,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研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J],2014,11:68-74.[8]陈晓旋,杜喜凯,潘奇等,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压弯短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J],2014,37(6):124-129.[9]叶欣,杨有福,钢管再生混凝土纯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论文文集(第二册),2006.[10]张向冈、陈宗平、薛建阳等,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J],2014,Vol.35 No.9:11-19.[11]张向冈、陈宗平、薛建阳等,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J],2014,47(9):45-56.[12]黄一杰,肖建庄,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与损伤评价,同济大学学报[J],2013,Vol.41 No.3:330-354.[13]黄丹,王成刚,李祝情等,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J],2014,Vol.22 No.3:17-20.[14]王振波,季建伟,严超,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研究,混凝土[J],2014,3:42-45.[15]李卫宁,徐金俊,陈宗平等,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广西大学学报[J],2012,37(1):68-74.[16]陈宗平,徐金俊,薛建阳等,钢管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推出试验及黏结强度计算,土木工程学报[J],2013,46(3):49-58.[17]李兵,张齐,孟爽,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有限元分析,建筑工程与科学学报[J],2014,31(4):29-34.[18]李兵,王维浩,孟爽,钢管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有限元分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J],2014,30(4):644-650.[19]王绪湘,钢管再生混疑土柱抗震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4.[20]李卫宁,徐金俊,陈宗平,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界面力学行为研究,建筑技术[J],2015,46(1):65-67.[21]刘秩翔,钢管再生混凝土承载力及抗火性能研究,建筑钢结构进展[J],2012,14(3):48-52.[22]杨有福,张智成,圆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抗侧向冲击性能试验,中国公路学报[J],2014,27(11):31-38.[23]董江峰,袁书成,侯敏等,中空夹层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受压性能分析,建筑材料学报[J],2014,17(4):627-633.[24]张兆强,游诗广,带端板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短柱中心局部承压性能试验研究,世界地震工程[J],2014,30(2):13-18.[25]王威赛,异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轴压和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