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

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
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

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艺术概论的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1、简要说明工...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1、简要说明工艺美术品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答:工艺美术作品本质上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精神产品,工艺美术品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一方面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有着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特殊性。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即物质属性不是工艺美术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2、艺术语言是什么?简述艺术语言的特征?艺术语言的基本形象?

答:艺术的语言是: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的特征:具有感性的、表象的和情感化的特征。基本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

3、音乐与美术有互通之处吗?简述自己的看法?

答:在艺术领域,各门类之间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音乐和美术也有互通之处。首先是因为它们本质相同,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其次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音乐和美术也能同样传达客观世界如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节奏性和韵律性等特点。

4、浪漫主义绘画创作的特征,举例说明?

答: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如:埃及石刻石身人面像,李白、杜甫、拜伦的诗,雨果、吴承恩的小说等。

5、素材与题材的区别与联系?

答:艺术源于生活,体验生活和积累素材是艺术创作的准备,素材是艺术家在生活体验中的选择、积累的原始资料,是艺术题材的基础,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的基础;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

6、园林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园林的特征又是什么?

答:园林特征:一是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二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三是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审美意义。

中国园林特征: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认为园林的建造应该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次"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7、郑板桥的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各指的什么?

答:园中之竹指的是,现实中的竹子;

眼中之竹指的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然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

胸中之竹指的是,经过画家头脑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向,这意向由于主体审美认识时精神作用而使现实美得到强化、集中化、概括化或典型化,同时也参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手中之竹指的是,完成了的作品。

8、和法律道德这些上层建筑相比,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有什么特征?

答:形象性、艺术形象具有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审美性;情感性;

9、艺术的继承主要在哪些方面体现?各方面举例说明?

答:第一,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如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山河的赞美等。第二,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如我国书法艺术从晋代的王羲之父子、唐代的颜、柳、欧、

篇二

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

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篇三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是艺术,艺术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之前,我只对艺术有一点了解,通过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充分了解了艺术,它让我受益匪浅。

艺术概论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她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予以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理性的思考结晶。其目的是指导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促进艺术的良性演进。

什么是艺术,恐怕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真理的答案。我想艺术大底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精神创作之一","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具备了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社会意识形态这四大特征。能够称为艺术的物品必须是高超技艺的人造物,能够真实深刻的反映社会生活,有较高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审美性质,它还必须参与社会生活。

而艺术概论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学习了解有关艺术的理论知识外,我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提升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概论是一门全面、系统、准确的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艺术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是对多种艺术门类的共同本质及普遍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可以用理

论知识为后盾,更好地欣赏分析艺术作品,提升艺术欣赏水平才会成为可能。我们学习艺术概论,就是要建立科学的艺术观,指导我们的创作实践,指导我们的欣赏、评论实践,也可指导我们对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艺术来源于现实,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了自然界,但它又超越了自

然界本身所表现的。以绘画为例,很多艺术创作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有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这里边是包含着情感的,某一时间人们认为肥硕的马是最美的,这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相关的。其实在人的本性中就有对美本身的追求,而艺术总是以美为标准和目标的,艺术的基本品格也是审美。

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结晶,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美的愉悦感来自人类文化意识。优美所评价的是表现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如黑格尔《美学》中所言,"在艺术里,精神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家们无不把体现着"历史理性"的"真实"视为艺术的生命,表达的真实是作品成为杰作的前提,艺术作品美不美就看真实于否,而艺术的真实性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艺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艺术的创作也不是那么随意的。基于这点,在欣赏了《日本对旧房屋的改造改建》之后,我有了更深的感触。片中的改建大师,通过自己对美的构思,将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在最有限的区域内,使得所有的事物最大化的利用并且给人情感上的一种享受,使人感到震撼。当然,我承认并佩服创作者那奇特的创意,我不得不说这种创造是人类更加文明化的体现。这种将原本普通的事物和艺术组合竟将艺术的

美感表现的如此尽然。她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感是不能用单调的语言来阐释的。我想对艺术的审美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情感的投入的。

艺术是属于人文的,这种艺术审美能力是作为每一个现代潮流下的人更应该学习和具备的,我想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个理科类的学生,先前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总是很肤浅、欠缺的。在所选的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创作,包括老师自己的创作,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于我这样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同时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一方面我了解并学到一些基本的与艺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欣赏,即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这种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好奇和喜欢。她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能够培养一种艺术精神,能了解相关的艺术知识,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

艺术学习对我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总是很重要的,对我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的欣赏总是能够提起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我们愉快地从中受到教育。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着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 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1)“言志说”。《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2)“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1)情感表现说。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2)本能表现说。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总结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总结 课程名称:《影视艺术概论》 任课教师:崔皓越 学时:54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学期:2013——2014年第一学期 班级:12级广播电视编导方向1班、2班 《影视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影视学课程,内容涵盖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类型阐析、影视艺术发展史、影视艺术鉴赏与批评四个方面。教材在总体把握影视基本特性、传媒特性和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从理论人手,进入影视的具体形态,最后到影视的鉴赏、批评的实践层面,使学生在掌握影视艺术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影视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影视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教材还增设了电视电影和数字电影、电影科技等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简要地介绍了中外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同时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影视欣赏和评论的基本知识。有人说,在20世纪一个人如果不懂摄影机,那就等于不识字,可算是文盲。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影视艺术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影视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掌握必要的影视理论知识是提高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 在影视理论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结合当前行业形势,因此其中不乏自己对某

些理论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同时也注意吸收了一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20世纪下叶,我国对全民实行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已由呼声转为具体的实施阶段,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已经成为知识界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要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而,社会上许多学历不高的人员急需通过多种渠道,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覆盖面较广的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意开设本课程,在学生实践应用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在20世纪一个人如果不懂摄影机,那就等于不识字,可算是文盲。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影视艺术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影视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掌握必要的影视理论知识是提高欣赏与评论影视作品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中外影视艺术发展的历程,较为详尽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创作过程,同时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影视欣赏和评论的基本知识。 笔者从事高校影视理论教学有年,因此其中不乏自己对某些理论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同时也注意吸收了一些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

《艺术概论》总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常识 1.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这应该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2.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个: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3.法国雕塑家罗丹:“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满足的作品,能够打动人的。”这句话是要说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4.“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审美欣赏的主体差异性。 二、概念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该学说认为理念、道等是超然于物我之外的,但无法解释理念、道从何而来,因此客观精神说无法科学揭示艺术的本质。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观看法,主张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康德,尼采。主观精神说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夸大了艺术家的主体性,无法全面解释艺术的本质。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该学说认为艺术只是生活的代替品,艺术自身没有内在的价值,没有自己的规律,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5.艺术真实:是指通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以假定性的艺术情境表现高度抽象了的生活真实,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化的真实,是一切艺术生产的共同规律。 三、思考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题思路: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个学说把艺术系统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解释,为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艺术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大致上是平衡发展的。但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所以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比如古希腊时期、莎士比亚时代的艺术,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然而,到了物质生产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却没有出现同类作品的繁盛。 2. 简单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题思路:丑作为审美活动的负价值,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美背道而驰。但是生活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精心整理 艺术概论复习总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洛神赋图》相传为东晋大画家C 的作品。 《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该作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 A.王羲之 B.钟繇 C.顾恺之 D.张芝 2. A. 3.曲:[1] A. 4. A. 5. A. 6. A. 7.1980 A. 8. B.赵丹 C.秦怡 D.李默然 9.《草叶集》是美国作家B.惠特曼的作品。 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892)《草叶集》(LeavesofGrass)6.哈里叶...2009-5-7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A.海明威 B.惠特曼 C.梁启超 D.德莱塞 10.梁启超在文学上积极鼓吹"小说界革命"。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别士、楚卿、松岑、陶佑曾等人纷纷发表文章,他们除了赞同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观点外,沿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思路,鼓吹“新小说”,强调小说改造社会功用.

A.蔡元培 B.胡适 C.梁启超 D.黄遵宪 11."吴带当风"是指“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 吴带当风”是指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的绘画风格他以独创的佛教美术样式“吴家样”盛名传世,至今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吴道子(约686一?)中国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垂拱二年(686),卒于上元元年(760)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克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 A.吴道子 B.曹不兴 C.苏轼 D.吴镇 12. 李贺 鬼”, 、《金补充: A. 13." A. 14. 比较研究《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并不是没有主题,它的主题就是荒诞。本文对“反主题”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秃头歌女》与《等待戈多.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荒诞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传播四要素是艺术信息、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 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影响民俗艺术传播的四个要素,即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信息和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考量,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民俗艺术的有效传播和传承发展。 16.根据审美需要,建筑可以分为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等。 围绕建筑、艺术和建筑艺术三者的本质和内在关系,对建筑艺术鉴赏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建筑审美学:建筑艺术鉴赏原理之研究》以经典美学为基础,运用当代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成果,论证了建筑艺术的本质精神和构成关系,系统阐述了建筑艺术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一、选择填空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3.文学文化学又可以说是一种最新的文学理论形态。 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5.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 6.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7.查理斯·巴托作出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8.话语的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9.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 10.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1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3.文学创造的主题是具体的社会人。(马克思) 14.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15.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16.“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7.高尔基曾不无道理地把文学称之为“人学”。

18.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19.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二.名词解释 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特征: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其次,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第三,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三.简答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 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 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 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 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

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X、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新闻学概论考点与知识点

《新闻学概论》 知识点和考点 一、名词解释、填空题 (说明:但是可能会在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中用到) 绪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前提、基本概念、最终效果)(P6页)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至今却盛行于北美,尤其是美国。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是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并由此确立其基本原则。 (2)主要观点: ①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人民有权利监督政府,最重要、最常见的中介就是报刊。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种权力。 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其要义是让人民群众、让各党各派都利用报刊充分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④对事实的信念。从个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出发,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大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缺陷: 1.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公众的通讯工具的逐日进行的工作未能提供严格的标 准。 2.报刊作为私人企业和作为社会工具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 3.自由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垄断,资本薄弱的报纸无力和大报竞争,最后只能 被淘汰或兼并。 2.社会责任理论(P8页) 3.发展新闻学(“三功能”P10页) 媒介有守望、整合、教育的功能 第二章: 4.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P26页)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第三章: 5.狭义的信息(P44页)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6.宣传(P49页)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7.决定宣传效益因素(P52页)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艺术概论考试总结

一,艺术鉴赏:(1)是以作品为对象,以观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 (2)是接受者在自身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了解,吸 纳接受和扬弃。 (3)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的过程:(1)审美期待:接受者个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审美结构,在欣赏作品之前或欣赏过程中,具有对审美的需求和追求。希望在鉴赏过程中视野得到满 足。包括对艺术作品{类型或形式,意象或形象,呈现的深层意蕴和境界} 所引发的期待。 (2)鉴赏流程:①直觉{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就能把握与领悟}与感知{对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了解同时,也关注于审美对象的意义},完成对艺术 作品的直观感受。②体验{自身进入“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对作品中 的情感交流与融合}与想象{由审美联想与审美想象展开,洞察深层意蕴,达 到审美愉悦。}③理解{对作品形象,情境,形式,语言和作品价值的审美认 知}与创造{对审美认知的补充,完善与变异,达到再创造} (3)审美效应:共鸣{对作品中的感情所打动,产生了心灵上的感应,出现了相似的感受},净化{对作品的鉴赏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 人格得到提升}和领悟{由鉴赏过程中,引发对世界,人生,精神,更高层次 的理解} 艺术鉴赏的目标: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 二,艺术批评:对一切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判断的艺术活动。 艺术批评的功能{选/判}:(1)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评其价值。 (2)将批评信息给创造者,产生创造影响。 (3)对创造者的鉴赏活动给予指导。 (4)协调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艺术语言:是塑造形象,传达审美感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具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艺术语言的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作品内容。二是艺术语言有独立的审美功能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间接性,广阔性,情感性 四,艺术活动的构成:(1)客体世界,艺术活动要表达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2)艺术创作{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材料,从事审美意象的人创造性活动}与制作{以物质性制作为主,具有相对独立性} {3}艺术作品,创作和制作的成果,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与艺术接受{对艺术作品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五,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选/判)(1)模仿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 (2)游戏说: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剩的精力,没有功利性的活动,德国的席勒,谷鲁斯,英国的斯宾塞 (3)表现说: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意大利的美学家克罗齐,英国的史学家科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 (4)巫术说:英国爱德华.泰勒,詹姆斯.弗雷泽 (5)劳动说:俄国普列汉诺夫 艺术的产生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不一定同步 六,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物,具有一般的意识形态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与政治,科学有着密切联系。

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考90以上

1.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 人物: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模仿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强调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达·芬奇(艺术家的心灵应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或“社会生活的再现”)缺点:强调了艺术的客观性和现实基础,但忽略了艺术创造主体的能动作用。 2.理念说: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 神实体,艺术归根结蒂是用感性形象来显示那种“绝对精神”人物:柏拉图(认为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世界:永恒不变的“理式”世界,模仿“理式”而生成的现实世界和模仿现实世界产生的艺术世界,只有“理式”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美和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理念的感性显示”)缺点:它的哲学基础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颠倒了。 3.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心灵活动和 本能欲望的表现。人物:列夫·托尔斯泰(情感体验移交说)克罗齐(艺术及直觉)弗洛伊德(潜意识’表现说)缺点:是否人的任何情感以任何方式来表达、发泄,都可以称为艺术呢?情感是人的心灵自生的,还是人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呢?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疑问。 4.4.形式说: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 构成、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而同现实的内容无关。 人物: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罗杰·弗莱缺点:它将艺术的纯粹性和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无限夸大,以致认为艺术的全部价值或终极目的仅仅在与物质材料的纯形式的美,同人的社会生活内容毫无关系,从而使艺术丧失了思想内涵并远离社会人生。(1.2.3。4艺术的本质) 4审美功用:首先是指艺术及其具体作品,能促进艺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其次,艺术的审美功用表现在:艺术欣赏有助于欣赏者和创作者高尚人格的塑造。 5·认识功能:指艺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能促进艺术家在艺术创造和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获得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和把握的功效。即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这个具有较强直观生动性的审美中介,感知、反应和把握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6教育功用主要指审美主体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活动,获得某种有益的教育和启迪,从而使思想境界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 7·娱乐功用:值艺术及其作品能给予审美主体身心愉悦与休闲的功效 8组织功用:指某些艺术作品能让欣赏者从中获得观念与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走到一起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旦对审美主体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就会及其审美主体的共鸣——思想感情的沟通、群体价值目标的认同,这就是团结、引导鉴赏者行动的组织功用。 4·艺术形象自身的特点:A艺术形象是具体可感而富有个性的(任何艺术形象都必定是以视觉形态、听觉形态或通过想象唤起感官印象的语言描述形态呈现于欣赏者面前,并且,这种感性形态总是极富特色的)B艺术形象是高度浓缩而富有概括性的(艺术以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真实情感,不管其采用具象再现还是非具象表现的方式来传达内在的审美信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都不仅应当是具体可感的,而且必须是高度浓缩的,以达到具体可感性与高度概括性的统一)C艺术形象是饱含感情而具有精神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想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 5·艺术的情感性特征:A艺术的情感是对新的自由境界的向往之情。(不管艺术家采用何种方式来寄托他的审美感情,总是体现着对新的自由境界的向往)B艺术中的情感必须真诚(艺术活动是人类不断发展着的天性的真实表露。艺术作品要成功打动人心,收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艺术家表达的情感要十分真诚)C艺术中情感的表现全赖形象的创造(艺术中情感表现,决不能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样,把内在的情绪直接发泄即可。它必须依赖于创造能激发人去进行审美感悟的艺术形象,才能达到目的)6·艺术材料:包括:艺术中选用的天然物质材料(如石·土·木等)、加工制造的物质材料(如铜铁金银等),用于艺术的符号(如文字、音符等)和线、形、色等可是材料,空气振动所产生的声波(能被人接受的部分)、人声,动物发出的声音等可听材料。历史上,人类对天然物质材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形成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艺术材料,它们成为艺术创造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品种繁多的各类艺术作品。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A宗教与艺术有着十分悠久而丰富的联系B宗教信仰艺术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C 艺术与宗教之间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相互利用来实现的D艺术影响宗教,由于宗教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故宗教是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E总之,艺术与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但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是长期的,也是必然的。在宗教活动中,要完全排除艺术的成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艺术可以脱离宗教而存在,而在艺术的题材中,宗教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8·艺术的心理功用:A·是指艺术及其作品具有协调、净化审美主体心理的功能。 B·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治疗人类疾病的功能,首先是由于艺术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能影响人的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当人们欣赏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时,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就能使欣赏者的紧张情绪得以放松,郁结的烦闷得以宣泄,积压的苦痛得以减轻。 C·艺术创作的“气韵生动”法则,促进了艺术对人类心理的积极性协调效用的产生。(中国南齐的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概念。其基本内涵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