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原文翻译
《渭城曲》翻译作者:王维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名师翻译:
清晨,一场细雨沐过天空。
在长安西北部,渭水北岸,小城的古道边,那些飞扬的尘土终于安静下来。
只有诗人的心情,被这场不期而至又无法躲避的雨打湿。
新柳是一些青青的睫毛,铺满了旅馆的四周。
每一根长长的枝条上都缀着一颗晶莹的泪。
时光如水,袭过快乐和开怀的岁月。
往事越走越近,越濯越清。
醉眼朦胧中,又举起那只斟满了酒的杯子。
从今以后,真的不知会是一些什么样的.日子,不知是不是还能和你尽兴地把酒临风,和诗吟唱。
往西走出阳关,是茫茫的戈壁和缥缈的未来。
也许,这一生中,很难再有机会见到曾经的朋友和洒满离情与思念的渭城了,以及这座绿荫中的客舍,还有在微风中轻轻起舞的柳丝。
想起这些,诗人止不住又流下了伤感的眼泪。
《渭城曲》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渭城曲》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作品原文:渭城曲⑴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词句注释:⑴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白话译文: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作品鉴赏: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现代艺人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
【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3)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3]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orG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翻译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的是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了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古诗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
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送元二使安西体裁:诗题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名字:王维年代:唐代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原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赏析二:思想内容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指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把雨澄尘而不湿路写的恰到好处。
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使:到某地;出使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4、浥:(yì):湿润,沾湿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柳色新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渭城早晨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渭城:在斤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描绘的时一种普遍的别离情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对将要前往边疆的友人元二的依恋与牵挂,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却暗示了离别的悲伤。
其中,“柳”字与“留”谐音,暗示了离别,“轻尘”、“客舍”也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的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展露了诗人对友人要离开的依恋与牵挂。
什么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填地名

什么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填地名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尘土,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作者:张晟
来源:《北方音乐·上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首描写离别场面的绝句,整首古诗对仗工整,词句优美,意境悠远,极富艺术价值。
唐代的作曲家根据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古琴曲《阳关三叠》,所谓“三叠”其实就是当时在演奏时将其中的某些诗句反复演奏三遍。
这首古曲因为曲调情意绵绵,饱含深沉含蓄的离别深情自产生起就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当之不愧的艺术精品。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在1957年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柳色新》。
此钢琴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周文中先生早期艺术创作的经典代表,是现代音乐中用新技术新道路改编中国材料的一个成功力作。
本文通过对钢琴独奏曲《柳色新》的整体结构、创作手法、创作特点、材料运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大致勾勒出周文中先生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通过这篇文章能使音乐学习者对周文中本人和他的钢琴曲《柳色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周文中;融合;和弦外音;调性;创新
近代的西方是不承认中国有音乐的,就像黑格尔不承认中国存在哲学一样。
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是第一位在音乐尤其是作曲领域得到西方同行们认可的中国人,他是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级华人作曲家。
周文中先生最可贵的是:他懂得中西方音乐文化各自有各自的价值,钢琴曲《柳色新》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周文中先生本人身上就具有一种双文化的东西——有一种根生的文化,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又受到了另外一种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在他的作品中,将东西方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用西方的更先进的技术方法来处理中国原汁原味的素材,这是一条独辟蹊径的新路线。
在钢琴曲《柳色新》中,周文中先生的创作技法及作曲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和弦外音的巧妙运用
在《柳色新》这首钢琴作品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和弦外音,大量的和弦外音的存在使乐曲在纵向的结构方面出现许多偶然形成的音程及和弦,在很多乐句中上方声部旋律,后一小节的和弦音为前一小节的各个音延留而形成的,这些延留音又与各音自身的八度音程相结合,形成了由低到高的纯四度、纯五度、减五度关系的音程叠置,这类四五度的音程叠置关系附带他们的小九度或者小二度最终形成了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中极为相似的四五度叠置和弦。
除此之外,《柳色新》中巧妙的运用了以和弦外音丰富了的透明音程(八度)的连续和以快速分解琶音表现的滑奏,这种滑奏的使模仿了在古琴演奏时左手滑奏时发出的富有特性的“噪音”和“揉”“吟”时产生的独特韵味。
同时,运用了高低半音上的调性徘徊来表现古人离家时
往返顾盼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由于节奏上运用了类似于散文一样的处理方法,从而使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深刻了。
二、个性化音程的运用
周文中先生在他以往的中国作品中有喜欢用纯五度、纯四度的音程的习惯。
但是在钢琴曲《柳色新》中作者改变了这个习惯,在低声部中持续的小九度音程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样低声部在隐藏不和谐音响的忧郁低沉中缓缓流出,渲染了悲伤别离的冷清场面。
在高声部,小二度和小九度始终环绕旋律上下运动进行,这种二度九度不协和音程的碰撞打破了以往和声的纵向思维习惯横向思维的融入,更加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
三、特殊和弦材料的构成
五度结构的和弦即可以由单纯的四、五度音程的叠置,也可以由二者的共同叠加而成。
在钢琴曲《柳色新》中,因为大量的和弦外音的出现,构成了许多如二度,四度、五度的和弦等,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偶然和弦。
由于全曲为五音发展模式,所以乐曲中大量的音程都是由二度叠置而成的,增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相互交融在一起,在九度音程的配合中将古琴的的音响效果形象的发挥了出来。
四、融合的创作理念
周文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正处于将东方及西方的音乐观念及实践进行融合阶段的开始。
我的再融合理论是指,我相信东方及西方的音乐传统同出一潭,在经过一千年的离散之后,现在重组,以形成新音乐传统的主流。
”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大的艺术环境氛围而独立发展,周文中先生的理论,恰恰反映出了不同文化间存在差异,需要有一个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态度,从而实现各个文化的交融共处。
周文中先生为华裔美籍作曲家,早年国内的良好音乐氛围及传统文化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外的学习给予了周文中先生扎实的专业技法。
各位名师的培养使周文中博取众长,取得精粹。
各种外力加上他自己独有的思想特质使得有周先生的音乐无论在性质还是结构题材上都是那么标新立异。
他的中西融合的音乐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作曲技法的融合和音乐思想的融合。
在他的作品中,既吸收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理论也有各国各民族以及印象派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
在音乐思想上,周文中达到了一般作曲家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作品中有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学概念,又有西方十二音体系作曲技法等写作的理念。
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作曲风格。
结语
中国的传统乐曲洒脱飘逸,有自己独具的魅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四部和声的音乐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比较,两种音乐的创作方式及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无数作曲家都在研究如何让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其中的佼佼者莫过于周文中先生。
究其成功之路:周文中懂
得中西方音乐文化各自的价值;并能选择出融合东西方音乐所需要的、两种文化都能接受的基本成分.他将生活在西方同时又是华人作曲家的双重文化身份结合在一起,在深入研究中国古琴音乐、书法、水墨画、诗词、易经理论和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把东方和西方两种音乐思维进行选择性的有机的结合。
他的作品超越两种文化但又渊源于两种文化之中,并最终站在融合的立场上形成独具特点的音乐风格。
虽然他的作品呈现出多样化风格特点,但融合的理念作为主要线索始和依据终贯穿在其创作之中,从美学概念、音乐风格到采用的某些作曲技术均如次。
钢琴曲《柳色新》是中国音乐情感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作,他的出现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