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驴皮记》有感
驴皮记读后感.doc

驴皮记读后感你读过《驴皮记》这部作品吗?读完之后有哪些感想吗?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整理的“驴皮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驴皮记读后感【1】我在不久之前读了巴尔扎克的成名作品《驴皮记》,这个作品大概讲的是一个贵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产后投身到社交场所,落得穷途末路,准备投水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张神奇的驴皮。
这张驴皮能实现他任何愿望,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立刻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
起初他认为是无稽之谈便随口许愿。
成了百万富翁后,他惊恐地发现驴皮缩小了,从此他整天满怀恐惧地注视着那张驴皮,惟恐它继续缩小,因而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却不能白头偕老,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末日来临。
巴尔扎克手举一块忽大忽小的神奇驴皮,刀片儿般飞向资本主义的咽喉,割破那些奢华靡丽的所谓上流社会的伪装,将乱舞群魔打回原型:一群物欲奴役下的僵尸。
读此书,我有两个思考,一是“驴皮之美”,二是“批判之美”。
一张来自古董店的驴皮,照见了巴尔扎克自己及一切英雄的悲壮命运;其利刃,亦刺痛资本主义的残酷嘴脸,呈现出“批判之美”。
波利娜母女之外,书中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女人都尽显狰狞。
男主人公拉斐尔为之癫狂的褔多拉,是一个夺取了高贵地位的美貌、鬼魅、阴险又冷酷的集合体,她始终不肯真爱拉斐尔,却也不愿放弃玩弄这个年轻的追随者。
拉斐尔在宴会上还遇到一些女人,当他与她们交谈,询问“幸福难道不是来自灵魂”的时候,得到回答:幸福就是“受人仰慕,受人奉承,用我们的美貌和我们的财富去战胜所有女人,包括最有德行的女人在内。
”当有人接着问“一个没有德行的女人不是十分可憎的吗?”另一个少女用毒蛇的眼光向他们瞟了一眼,然后回答:“道德!我们把它让给丑女人和驼背女人。
这些可怜的女人,如果连这点都没有,她们还算什么呢?”实际上,这些女性均出身贫寒,物欲吞噬了她们的仅存的善良与尊严。
书里的男人们,大概要以那场盛大豪华晚宴的参加者为主,当驴皮帮助拉斐尔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以后,东道主泰伊番发表了最有力的拜金演说,称赞“他就是国王,他能够为所欲为。
《驴皮记》和巴尔扎克的命运

《驴皮记》和巴尔扎克的命运作者:由庆华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11期《驴皮记》是巴尔扎克1830年创作的小说:有着强烈欲望而难以实现的青年瓦伦丹,正在绝望时,一位古董商送给他一块神奇的驴皮。
这块驴皮可以使它的持有者的任何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但得用他的生命作代价。
驴皮的面积象征着持有者的寿命,它将随着持有者的愿望的强度和数目的大小而收缩,而到它收缩为无形时,它的持有者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生活的矛盾:生命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光彩,而如果欲望过于强烈就会导致生命的早逝。
瓦伦丹在一次次欲望的实现后,仍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巴尔扎克是生活的洞察者,他把生命的奥秘和真理揭示给我们。
瓦伦丹的故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可遗憾的是,这个故事的作者——生活的奥秘和真理的揭示者巴尔扎克本人,却不幸在他自己生命的故事里重蹈了瓦仑丹的覆辙,成了情欲的牺牲品。
故事是从来自俄国的署名“不知名的女子”的信开始的。
一这位“不知名的女子”就是韩斯卡夫人。
她出身贵族家庭,18岁时嫁给了年长自己23岁的俄属乌克兰沃伦省首席贵族文采斯拉夫·韩斯基。
韩斯基并非英俊的美男子,且呈现老态,可他拥有4万农奴、上百万家私、广阔的森林和草原,还有几个大庄园和许多工厂作坊,身家犹如一个小王国。
这位聪颖美貌的韩斯卡夫人在婚后曾经博得过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爱慕,她怎么能耐得住偏远的维尔霍夫尼亚庄园的寂寞呢?尽管韩斯基每年带她到彼德堡、基辅或国外度假,并且以绅士的大度对待她的朋友和情人,但仍不能使她那充满激情的心得到满足。
1831年冬,巴尔扎克的几部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搅乱了这位多情贵族女子的心。
她和陪她消遣解闷的两个外甥女和家庭女教师商议,大家共同以“不知名的女子”名义给作家写一封信,表达对作家的敬重、爱慕和对他作品的赞赏。
这样有去无回地写了4封信以后,韩斯卡夫人的好奇心和激情得不到满足,于是,从1833年1月开始,她瞒着其他三个女人,自己一人写信给巴尔扎克,并署上她自己的真实姓名。
名著中人生价值取向的二元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名著中人生价值取向的二元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作者:韩辉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驴皮记》是《人间喜剧》“哲理研究”类中最杰出的一部。
《驴皮记》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巴尔扎克的人生观、价值观。
《驴皮记》揭示了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哲理问题:欲望与生命的二元对立。
《驴皮记》中关于欲和能的思想几乎贯穿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宁静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驴皮记》;人生观;价值取向《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巨著《人间喜剧》的系列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神秘荒诞的形式非但没有妨碍作者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感受,而且比纯粹的真实更加强烈、更加深刻、更加激动人心。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经历了十年闯荡,尝尽了人世的辛酸,亲身体验过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写成的。
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刻画了一个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火热的人物——拉法埃尔·德·瓦仑丹。
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身上,作者寄予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价值取向。
巴尔扎克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探讨当时法国社会万象产生的原因,寻找隐藏在丰富多彩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背后的意义。
分析《驴皮记》的价值取向对读者和外国文学学习者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启发价值。
一、《驴皮记》的启示:过度追求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会窒息心灵巴尔扎克创作的时代,正是法国贵族阶级渐趋没落、资产阶级力量逐步上升的时代,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人的精神诉求越来越贫乏。
为什么人变得如此猥琐、庸俗?为什么社会从上到下无一不弥漫着铜臭?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有意义的?巴尔扎克以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犀利和深刻观察思考,在《驴皮记》中得出了结论:是“欲”和“能”带来了社会罪恶。
人类对金钱、荣誉、男女的贪欲和不择手段的追求、攫取,导致了弱肉强食的疯狂现状。
血腥的战争、无尽的诉讼、可怕的欺骗、青年的夭折,一切的一切都来自对金钱和欲望的追逐。
读《驴皮记》有感

读《驴皮记》有感《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驴皮记》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
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也是他首次引起轰动效应的长篇作品。
属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哲学研究”范畴。
小说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并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一本研究巴尔扎克的书中讲道,写这部作品时,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
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
”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
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与贫困。
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
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
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
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
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
读巴尔扎克《驴皮记》有感1500字

读巴尔扎克《驴皮记》有感1500字刚看了《人间喜剧》中的这又一部杰作,又一部经典,不胜回味。
小说讲述诉说了一位当初怀揣理想、纯洁真挚的青年瓦朗坦遭受现实打击后心灰意冷,在赌场掷完财物后,意图寻死,恰巧走进一间古董商店,看见千奇百怪了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品,古董店老板将一张神奇的驴皮送给青年,并嘱咐说驴皮的大小象征着青年的寿命,驴皮可以实现青年人的任何愿望,但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的面积就会随着愿望的大小而缩小,瓦朗坦的寿命因此也就相应减少。
理智颓丧的青年人颓丧如获至宝,用驴皮行使了自己各种善念与恶愿,他用它使自己哈金成为百万富翁,用它偷偷成就了年迈老师的职位愿望,也用它濫杀侮辱自己的人,用它去爱心爱的人,最后,在财富与精神、欲望与爱情时候都能得到满足时,他却寿终正寝。
在瓦朗坦获得驴皮前,他将自己将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创作,用困窘单调的生活挖掘自己的潜能,完成了一部心理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因此而结识了房东和疯狂暗恋着他的房东妹妹波丽娜,但是他欣羡上流社会的老妇人福多拉,并展开追求,可是,随着不断的交往,他发现福清纯卡德是一位外表美艳、华贵优雅而内心却冷漠无情、虚荣自私的冷美人,挚爱他渴望唤起福多拉与其外在物质条相对应的丰沛爱情,将巨大的热诚和无私的爱默默奉献给福多拉,但是他反倒以失败告终,无知得到的只是虚情假意的冷漠,失望之极后,便开始朝着身体健康健康生活状态的反方向堕落,纸醉金迷、酒色无度,而后欠下债务变卖家产。
而后,他获得了不可思议的驴皮,并以削减寿命为代价勇夺荣膺了百万财富,因此而不闻世事,春时了隐居似的生活,清心寡欲,以防止内心的欲望无意间实现而削减寿命,巧合的是,在一个剧场里他再次碰到了波丽娜,却是继承了巨额财富且出落的美丽成熟,这位波丽娜尊贵富有而且领悟到还如以前一样强烈地爱着瓦朗坦,可是他发现随着他想要去爱她的愿望得以不断实现,驴皮不断缩小,因此,甜蜜的两个人分开了,瓦朗坦离群索居难以得到逍遥自在的净土,后来请教医生、力学家、化学家等都无法人为扩大不朽寿命的诡异驴皮,最后,在瓦朗坦奋力回应波丽娜的爱情此时时,只剩下一丁点的驴皮仿佛化为乌有,瓦朗坦也阖然辞世。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是法国作家圣-艾克苏佩里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辛格兰先生从一个年轻有为的人,渐渐走向堕落的故事。
小说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贪
婪与虚荣,引人深思。
读完《驴皮记》,我被其中深刻的道德寓言所震撼。
故事中的辛格兰先生原本是一个
富有正直、上进心的青年,但随着他得到了一张能变出金钱的驴皮,他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贪婪、享乐和自私的循环之中。
他开始不断地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却失
去了家庭和朋友的关爱。
最终,辛格兰先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摆脱驴皮的诱惑,重新回归正义和简朴的生活。
通过这个故事,圣-艾克苏佩里告诫人们要追求心灵的真正幸福,而不是追逐金钱和物质的虚假快乐。
他警示我们,财富和享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反而会让我们变
得贪婪、疯狂和孤独。
只有通过真挚的情感、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找
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读完《驴皮记》,我对人性的脆弱和贪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和
贪婪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自己不要被它们所驱使。
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才能走上正义和幸福之路。
总的来说,《驴皮记》是一部充满警示和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提醒人们要追求真正的
幸福,还告诉我们,财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
何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本书让我深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同时也教会了我珍惜眼前的快
乐和幸福。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读后感
《驴皮记》是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贫苦书生为了治病而使用驴皮,结果却遭遇了一系列怪异和不幸的事件。
读完《驴皮记》,我有以下几点读后感:
1. 呼应人性弱点:《驴皮记》通过书生贪图私利和不顾后果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
他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最终遭受到了报应。
这让我反思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
2. 警示与惩罚:故事中的书生为了治病而使用驴皮,但却不顾伦理和道德的限制。
这种不正当手段最终导致了他的不幸和灾难。
这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警示:不道德和不公正的行为最终会招致惩罚。
3. 奇幻与超自然元素:《驴皮记》作为《聊斋志异》的一部分,充满了奇幻和超自然的元素。
通过驴皮的特殊力量和引发的种种怪异事件,故事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展开。
这让我体会到了古代小说中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传承。
4. 道德与伦理的思考:故事中的书生没有遵守道德和伦理的准则,为了私利而滥用驴皮的力量。
这引发了我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提醒我在面临选择时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总的来说,读完《驴皮记》让我对人性的弱点和行为的后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中的警示和奇幻元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使我思考自己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这个故事在虚构的背景下,通过深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使我获得了一些启发和反思。
1/ 1。
读《驴子脱险记》有感

读《驴子脱险记》有感平江公司魏一平人生道上,喜怒哀乐常有,酸甜苦辣皆尝,太多的困境、劫难与矛盾常使人深陷“枯井”而落泊于进退两难的悲剧之中,此为常态。
面对悲剧,是抗争自救?还是坐而待毙?就像陷入困境的驴子,是听天由命任泥土掩埋,在痛苦地哀嚎中西去?还是化害为利,将致命的绊脚石冷静地巧变为垫脚石,在逃离危险后的得意中笑傲江湖?取决于人们面对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困境、磨难、坎坷的态度。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了人生的渺小与崇高!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了人前行的绊脚石,同时也给了人同一个高度的垫脚石。
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决定于人的不同心态,决定而人们面对绊脚石的不同想法和做法。
看《驴子脱险记》,我想到了突破自我的重要,看到了面对困境不同态度的力量。
坦然直面恶劣环境,勇敢应对阻碍挫折,将劣势转化成优势,将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想办法,找出路,在历经风雨的背后,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精彩与灿烂。
此于一个人,于一个团队,于一个企业,是同一个真理。
细思富基成长史,从“富基速度”的诞生,到第六代理想人居理论体系的创建与实践,从名不见经传的房地产公司,到劲盖楚湘的现代房地产企业,富基经历了多少个逆境、困境、坎坷和磨难。
然面对一个个绊脚石,富基人有谁言过放弃?世纪公园从拿地到开盘5个月21天,且逢春节欢度,又遇阴雨绵绵,各部门倒排进度、无缝衔接,所有审批程序并联进行、同步展开,项目推进快马加鞭,全体员工风雨同舟,各部门同舟共济,“白加黑”、“5+2”,团结拼搏,共同努力之情景记忆犹新。
正是这种变困境为启发潜能和智力之催化剂的智慧,正是这种变绊脚石为垫脚石之不屈的精神,正是这种变“枯井”为阳光坦途之顽强的拼劲,打破了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将一个个看似的“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可能”。
富基的成长和发展用事实佐证了唯物辩证的真理。
面对因境、劫难、矛盾和坎坷,如果以“难”为借口,那么它就是“绊脚石”,如果想方设法、化解难题,那么它就是“垫脚石”,此决定人自身的心态!“若能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你就是生活的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驴皮记》有感导读:本文读《驴皮记》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当我在《驴皮记》里,读到金钱、欲望、爱情、死亡时,当我读到所有的这一切纠葛在一起,变成一张巨大的缚在人身上的难以挣脱的网时,我惊讶至极。
巴尔扎克确实是一个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写下了一个如此伟大的预言!《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哲理小说,也是他首次引起轰动效应的长篇作品。
属于其代表作《人间喜剧》中的“哲学研究”范畴。
小说别出心裁的用一张驴皮来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反映了他对当代种种社会现象的总体分析,并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哲理思考。
一本研究巴尔扎克的书中讲道,写这部作品时,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
他从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想,正如他在《驴皮记》中说:“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狱。
”小说的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
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与贫困。
他曾经在治学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借才能取得财富和荣誉,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
他继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会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钱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
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满足而变得更加疯狂。
他在失去一切之后,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此残生。
所以,当古董商告诉他,这张嵌有灵符的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一切愿望,只是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圈,意味着生命也随之缩短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驴皮,嚷道:“我就喜欢过非同寻常的生活。
”既然他已打算投身塞纳河,又怎会畏惧以生命去换取欲望的满足呢?古董商以自己长寿的秘诀去开导他,劝他以精神上的享受代替物质上的追求,瓦朗坦丝毫不为所动。
古董商继而劝说:“人类因他的两种行为而自行衰竭,那便是欲和能。
欲焚烧我们,能毁灭我们,但是知却使我们软弱的机体永远处于宁静的境界。
”而瓦朗坦回答:“希望您爱上一个舞女,那时您就会懂得放荡生活的快乐,也许您会变成一个绘图如今的浪子,把您以哲学家风度攒积的全部财产统统花光。
”此时的瓦朗坦,恰如那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浪子,为了获得欲望的满足,不惜以寿命做交易。
但事实上,瓦朗坦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时,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他看到驴皮已经明显的缩小了一圈,意味着他的寿命也相应的缩短。
之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他不敢再有欲望,不再寻求任何快乐,他只是努力过一种机械的、无欲的生活。
他深居简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需求都托付给仆人去考虑,甚至吃饭穿衣这种最简单的需求,他都竭力回避。
他禁止仆人向他提出“您愿意吗”“您想要吗”之类的问题。
他再也不能享受乐趣,只觉“人生的种种乐趣纷纷在我的死床周围嬉戏,好像美女般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唤她们,我就会死去。
”这种垂死病人才会体验到的临终痛苦,终于摧毁了他的健康,把他变成了一具活尸。
然而,他毕竟不能抵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生命。
瓦朗坦悲剧性的结局让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烧了自己,临死时躺在波利娜的怀里。
他为了欲望,把灵魂交给魔鬼,最后欲念化身魔鬼出卖灵魂。
他,如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一般,还是没有逃脱欲念催化后的悲剧,永恒地循环着自己悲剧。
故事的最后,作者没有违反现实对这样一个人给于人间的制裁,备受良心的谴责。
正如《驴皮记》里瓦朗坦得到六百万遗产以后,泰伊番所说的:“瓦朗坦先生已成为六百万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权的宝座。
他是国王,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凌驾一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样。
对他来说,从今以后,所谓‘法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记载在大宪章里的一句谎言。
他不会服从法律,法律倒要服从他。
没有为百万富翁而设的断头台,也没有对他们的行刑的刽子手。
”瓦朗坦回答道:“他们都是给自己行刑的刽子手。
”下面,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分析一下《驴皮记》的创作手法。
首先,整个故事框架结构与众不同。
巴尔扎克采取了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欲望的满足要以生命的缩短为期限,并且这种缩短是可看的,是量化的!用此种方式来表现欲望、享乐、爱情、死亡的永恒话题。
然而,在《驴皮记》里,瓦朗坦再也不能拥有这样的时刻了,虽然在刚得到驴皮的时候,他豪气地说,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愿。
但当真正地见识了它的魔力,真正发现他的愿望可以全部得到满足,而他的生命也将在片刻凋零时,他完全变了,他谨言慎行,深居简出,唯恐说出“我要”。
我完全相信这种转变的真实性,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为自己的一个欲望而导致生命地那么明显地缩短,谁不会恐惧?有些人在临死的时候,总会问:“是谁害死了我?”现在驴皮告诉你,不是别人,是你杀死了你自己,这样的揭秘是否让你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来我就是杀死自己的凶手。
其次,对照法的使用。
《驴皮记》中使用对照法最明显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间的对比。
两个人虽然同样美丽——其实她们的美也是不同的,一个是“修饰”出来的,是世俗中的美,另一个是自然的,是纯真之美——但是,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同。
馥多拉是一个习惯了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她的一副面具,谁也看不到她的内心;波利娜却几乎是个透明的人儿,她对自己的感情一点也不遮掩,她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倾泻出来;馥多拉只谈情,从来都不论及爱,她喜欢被男士们包围着,却从来不让他们走进自己的心里,波利娜却炽烈地爱着,爱情是她的全部,甚至她可以为爱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岖的,是有心机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态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愿意被欺骗的,同时又是可怜的,波利娜是剔透的,清浅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热的,任性的,是为爱痴狂,为爱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实的,同时又是可爱的。
除了她们两个之间的对比外,拉法埃尔和古董商之间也形成一种对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谨慎,拉法埃尔的愿意用生命置换欢乐的理论,之后是古董商的为爱痴迷,拉法埃尔的为了生命的延续决定放弃所有的情欲。
不得不承认这种对照法确实很有震撼力,确实比起平常的叙述更让人觉得痛快,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在里面。
最后,传奇式手法的采用。
其实,《驴皮记》中那张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驴皮,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东西。
没有它,瓦朗坦的经历仍然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他的奋斗、失败、纵欲,直至死亡,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他早年的艰辛和后来过度的纵欲使他未老先衰,过早地接受了死神的召唤,这也不算什么出人意料的结局。
但是,巴尔扎克将驴皮作为瓦朗坦的生命的物质象征。
把欲望与生命的长短联系起来,用具化的东西反映深刻的意化内容。
《驴皮记》的结论是什么?是通过瓦朗坦的形象劝诫世人节制情欲、修养心灵,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吗?似乎如此,其实不然。
在这部小说中,真正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还是那种行尸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作者不打算代替读者作判断,他只是将矛盾摆出来:要么为长寿扼杀激情,要么甘愿做激情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让每个人自已去选择自已的生活方式吧!至于巴尔扎克自已,显然早已做好了选择。
他明知满足欲望需要付出代价,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已的欲望。
他像那些纵欲者一样,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缓慢地、死气沉沉地流逝,他要它像激流一样“一泻无遗”地呼啸着向前奔腾。
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战斗,像一个疯狂的赌徒似的以生命为赌注。
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巧合,二十年后巴尔扎克的结局竟与瓦朗坦有惊人的类似。
他毕生追求光荣和财富,还梦想和一位有头衔、有财产的贵妇结婚,就在他如愿以偿之际,死神召见了他。
但巴尔扎克又与瓦朗坦有很大的不同,瓦朗坦慑于死亡的威胁,几乎不敢运用驴皮赋予他的权力,作者显然对此深感遗憾:“权杖在儿童手里是玩具,在黎塞留手里是板斧,在拿破仑手中是使世界倾斜的杠杆……权力只是使伟大的人物更伟大。
拉法埃尔本来可以无所不为,他却什么也不曾做。
”巴尔扎克却是充分运用了生命赋予他的权力的,他的一生在高度浓缩的状态下度过,为了使生命之火增强光度,不惜加速它的燃烧。
他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人间喜剧》这一人间奇迹,尽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真正实践了他自已那句名言:“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恪守对自已许下的诺言,就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已的命运。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人皆有一张属于自己的驴皮,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背负着它。
能够自持的,寿命就长些,不能自持乃至放纵的,寿命就短些。
当你的欲望鼓胀时,驴皮便会缩小,正如亲情、友情的失去,疾病的缠身,道德的缺失等等。
即使我们最后得到了所想要的金钱、权力,而失去的却是更加珍贵、不可再得的东西,也必将因此而无法享受金钱,权力本会带来的快乐,即使是心底最深处的颤栗,也必将为之而心惊胆战。
中国哲学讲,满溢盈亏。
如果驴皮让你的欲望无所遁形的话,那么它也能成为你的一只警钟。
我猜想,巴尔扎克同样也是希望用这样一块驴皮来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沉迷金钱、权力、物质的享受,因为它们最终只会吞噬人们的心灵。
驴皮本身没有什么错,关键是拥有驴皮的人,是否拥有平衡欲望的能力。
上帝公平地送给每个人一张驴皮,如何用度,可就全靠你自己了。
或许,读着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的遥远而熟悉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在惊愕之余,伤痛之余,回首一下过往,重新思考一下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