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全册课文整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名师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1名师教案5篇

高一语文必修1名师教案5篇高一语文必修1名师教案5篇优秀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置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语文必修1名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1名师教案1《阿房宫赋》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
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学生自译。
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分析课文1、齐读课文2、思考练习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及作者观点。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写作技能,学会仿写、续写等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课文知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辩证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人生的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生字词、词组、句型。
文章的主题及作者观点。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写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或时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字词、词组、句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词组、句型及难点句子。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课文主题及作者观点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阅读理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写作练习。
7.课堂小结8.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巩固生字词、词组、句型,完成阅读理解题,进行写作练习等。
1.课文《沁园春·长沙》(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词组、句型及难点句子。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诗歌主题及作者观点。
(4)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写作训练题目,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写作练习。
2.课文《雨巷》(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词组、句型及难点句子。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的主旨、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并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训练,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包括词汇、句式、修辞等。
名著篇目的阅读理解与赏析,包括人物形象、主旨思想、艺术特色等。
写作技巧的训练,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论证方法等。
教学难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对古汉语的感知与理解。
名著篇目的深度解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个人观点和体验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背景介绍或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学生相关话题,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2. 知识讲授清晰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等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分析名著篇目的文本特点,包括语言风格、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
介绍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例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如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主题提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实践操作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方法完成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

2024年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一语文最新编制教案电子版高一新教材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憩(qì)讫(qì)辋(wǎng)涟(lián)吠(fèi)灞(bà)墟(xū)舂(chōng)曩(nóng)仄(zè)鯈(tiáo)皋(gāo)陇(lǒng)雊(gòu)檗(bò)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课《人生若只如初见》
教学目标:
- 了解古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作者和背景;
-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主题;
- 掌握古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解读和个人感悟。
教学准备:
- 课文材料:《人生若只如初见》;
-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初见的注意。
研究课文(2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 逐句解读课文,解释生字和难句;
3. 分析课文的作者、背景和意境;
4.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文讲解与拓展(15分钟)
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鼓励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含义;
3. 分享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和知识。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1. 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回答问题;
2. 师生共同整理课堂笔记,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考。
课堂练(15分钟)
1. 设计练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个人答题,然后进行讨论。
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复述;
2. 提供相关文献和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科学,教学过程互动性和参与性较高。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朗读、解读、讨论等,加深了对古文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课后作业的要求,有效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提供了拓展资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5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内容,奏章的结构。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君臣治理国家要义。
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
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谏:劝谏,劝止。
唐太宗。
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
疏:指“奏疏”、“奏章”。
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
《百度百科》四、读文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
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
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
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
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9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优秀9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一、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
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
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点拨:绘画美。
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
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二、自主合作探究1.语言鉴赏:(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
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语文高一必修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202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9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9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师思想的革命,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9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板书题目)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生自由发挥)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第一段: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
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全册课文整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发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上阕:重在写景,由景带情,即景生情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结尾用一句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刻思考,景中寓情,情中言志。
下阕:重在抒情,情中见景,缘情设景,情景交融,情志合一。
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当代散文家“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主旨:作者以抒情的笔墨展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动人”、揭示了美丽的真正内涵: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角度看,凡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的人和人的行为都是美的,只有这样的美才能历久不衰、光照千秋,才能在人类的历史上定格成永恒。
居里夫人:坚强执着,信念坚定,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热爱祖国,超越自我,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散文集:《守望的距离》等生命本应一视同仁,生命贵在独一无二。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对生命本色的感悟,自觉抗拒金钱世故、权势名位等对纯真生命的侵扰,从而充满挚诚地爱己爱人。
《边城》沈从文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西》、《湘行散记》等风格特征: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的意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样式。
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
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1-------------------------------------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
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
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
爱的执著——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
爷爷: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明的善良。
翠翠、天保、傩送: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天真、淳朴。
《合欢树》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合欢树:1. 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2. 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
3. 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实物,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它是母亲曾活在人世的见证。
它好像是母亲的化身。
4. 和它晃动的树影,象征着作者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艺术手法:以小见大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理解重点: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
“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痛苦;?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自己当年不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想看合欢树也没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揭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的外观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艺术特点:幽默、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幽默的描写中领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爱的象征。
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而它更是爱的写照,没有贝尔门在凄风冷雨之夜绘藤叶,没有苏的悉心的照料,也不可能有琼西的康复。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2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生与死、抗争和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没有完的故事》莫泊桑(法):19世纪法国批评现实主义代表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契柯夫(俄):《变色龙》、《套中人》《邂逅霍金》葛剑雄霍金:《时间简史》1. 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邂逅前,我对霍金的精神和业绩充满敬意;第二,邂逅中,我为霍金平静而不平凡的生存状态所震撼,为他平静而受尊重的生存环境所感染;第三,邂逅后,我思考霍金的“不幸”和“幸运”。
2. 霍金的精神品质:霍金不仅是一个同死神顽强抗争的人,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尊重自我生命价值的人,一个不受病魔专制,也不为鲜花和掌声所累,充分享受生活的人。
3. 全文主旨:通过叙述邂逅霍金的情况和感受,赞颂霍金以高度的残疾之身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赞美霍金生活的人文环境,充分揭示尊重人的价值、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是科学家成长的关键因素,希望世界各国都能给杰出人才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4. “霍金是不幸的,又却是幸运的”:不幸:是指生理的疾病——身患罕见的疾病,禁锢在轮椅上20年之久,不能读写,甚至口齿不清。
幸运:是指他生存时代的精神条件——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物质条件——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他提供了多种机械装置和电脑服务。
5. 评价本文的标题“邂逅霍金”:本文所写的是作者与霍金的一次偶然相遇,不是专访,不是集会,不是宴请,不是追星;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喧闹,没有狂热,十分平静。
本文的主旨也是赞美他平静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
标题与题材和主旨十分吻合。
《一碗阳春面》栗良平(*) 日本作家主要从事童话创作和演讲活动本文以母子三人吃阳春面为线索,将各部分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小说的每一部分作者都精心构置了悬念,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当读者的好奇心被撩拨到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原委,同时又引起了读者的同情,更加关注母子三人的命运,从而又造成了悬念,再一次蓄势,最后母子三人终于完全战胜了厄运。
因此,全文情节可以说是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对身处逆境的人,同情固然重要,但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则更加可贵。
母子三人之所以能战胜厄运,不仅在于他们的可贵品质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同样充满温情的社会环境里,可以说,母子三人的美满结果是与老板夫妇、顾客等人的同情、理解、支持、尊重分不开的。
这碗里盛的不仅仅是热腾腾的阳春面,还有浓浓的人间温情——母亲的爱子情、儿子的敬母情、兄弟的团结情、社会的关爱情。
因此,本文可以说是一曲美好人性的颂歌。
这就是小说的主旨。
3《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以诗赠别康桥。
诗中各种意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康桥的爱与留恋。
艺术特色:1. 以物象表示意象,意象突出形象,形象再显现意境。
2. 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融合。
诗人那份对康桥看似淡淡的恋恋不舍、依依别情与康桥的宁静、梦幻、柔和、飘逸相融合。
3. 语言清新,富有音乐美。
(建筑美、绘画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现代诗人艾青: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向太阳》、《旷野》、《北方》等。
“自由体诗”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写作背景:1937年作者来到当时抗战的首都武汉,但作者看到的是在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苦境中,由此联想到东西南北的广大民众,意识到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艰辛而漫长,悲苦、凝重之情油然而生,巧借寒雪、暗夜挥就此诗。
由此奠定了全诗凝重、沉郁的感情基调。
艺术特色:诗歌回环递升的表现手法通过“冒雪赶车的农夫”、“乌篷船里的少妇”、“家中年老的母亲”、“拥挤绝望的垦者”这四幅从男女老少不同层面,由北而南,循序渐进的画面,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傍——不知去向——向天乞援。
写作特点:文中多处意象“风”,“雪”等体现了当时局势严酷与作者为人民的倾诉。
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运用了多种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语言清新、自然、具有节奏感。
《双桅船》舒婷朦胧派代表人物(还有北岛、顾城) 主要内容:全诗围绕“双桅船”和“岸”这两个主要的意象,以哀怨而缠绵的诗句,诉说离情别绪,营造了一种凄楚、忧伤的艺术氛围。
同时诗歌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艺术特色:1. 以意象组合的方式表情达意。
“双桅船”喻“我”;“岸”喻“自己追求的对象”;“雾、风暴”喻“人生中的艰难坎坷”;“灯”喻“人生的目标”。
2. 象征的手法。
船与岸的关系象征着人生探索和追求的过程。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代表作:《女神》、《屈原》-----------------------------《蒹葭》《诗经》 305篇,别名《诗三百》《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 诗经六义:按内容:风、雅、颂按表现手法:赋、比、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4-----------------------------------------本诗以蒹葭起兴,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写(赋),营造了凄清朦胧的意境,记叙了诗人追寻伊人的过程,伊人可视为所敬仰的和所热爱的人或是一种理想和追求,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坚守信念、执著追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