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和陈丹青

合集下载

当代本土油画的收藏价值

当代本土油画的收藏价值

当代本土油画的收藏价值作者:王鸣金沙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不少中国本土油画被市场认可,或进入老百姓家庭,但因传统认知和国际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国本土油画的收藏和消费才刚刚起步,多数收藏夹或市场人士对土油画市场前景模糊。

本土油画艺术犹如经济活动中的原始股票一样,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随着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回归市场火爆的状态,本土油画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国外油画品的拍卖价格相比较,艺术水准不低,而价位偏低等因素而被金融投资、民营企业,甚至普通市民关注,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加入其收藏队伍中。

随着本土油画的艺术价值与价位提升的显现,不久以后收藏本土油画的热潮定会来临。

关键词:本土油画;艺术品收藏;价值空间;投资信念[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15-01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变革,催生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的萌芽,油画便是这个热潮中的先锋。

就国内而言,因传统认知和历史等原因,中国油画的收藏和消费刚刚起步,对本土油画市场缺乏群体认知。

本土油画艺术犹如艺术品市场的原始股一样,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随着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渐渐火热,本土油画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与国外油画品的拍卖价格相比较,艺术水准高,而市场价位偏低等因素而被国内外的金融投资、民营企业,甚至普通市民关注或购买。

国内方面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加入其收藏队伍中来。

随着本土油画的艺术价值逐渐显现,收藏本土油画艺术品的热浪不久将会产生。

本土油画家们在中国30年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时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中国人现代思想和观念变化的本土油画艺术作品,其中不乏有很多为上乘油画作品,这些情况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已经密切地在关注与投入购买。

从美术馆的展览到国际艺术博览会,从画廊到美术出版物,他们对中国当代油画地开始了热衷收藏,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与西方社会艺术品市场因素有更多联系。

试析海外中国艺术家运用传统文化图像的创作策略——以陈逸飞、陈丹青油画创作为例

试析海外中国艺术家运用传统文化图像的创作策略——以陈逸飞、陈丹青油画创作为例
写 实 功 底 , 合 古 典 技 法 , 作 了一 批 具 有 古 典 风 格 并 结 创
同化 , 为 中 国油 画 家在 传 统 与 现 代 、 球 化 与 地 域 化 成 全
交 流 中共 同面 对 的 问 题 。 在 全 球 化 的 巨大 压 力 面前 .0世 纪 9 2 0年 代 的 中 国
过 程 中 , 且 已 经 完 全 进 入 了一 个 全 球 时 代 。然 而 , 而 文
大 量 素 材 ,回 到 纽 约 创 作 出 了 一 批 与 以前 风 格 绝 然 不
同的 作 品 。他 的 作 品 展 现 了 中 国江 南 水 乡 所 特 有 的 小 桥流水 、 白墙 黑 瓦 。这 种 典 型 的 中 国江 南 风 景 对 于 生 长
化 领 域 中 对 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弘 扬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 作 为 中 国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中 国油 画 自然 也 处 于 全 球 化 环 境 之 中 。作 为 一 种 视 觉 文 化 油 画具 有 不 同 于 其 他 文
Hale Waihona Puke 于 江 南 水 乡 的 陈 逸 飞 来 说 再 熟 悉 不 过 了 ,他 以娴 熟 的 技 法 表 现 了 这 一 题 材 。 这 一 批 作 品后 被 纽 约 著 名 的 哈 默 画 廊 购 买 。 1 8 ~ 9 5年 , 逸 飞 在 哈 默 画廊 连 续 举 93 18 陈 办 个 人 展 览 , 品全 部 售 出 , 可 以 说 是 中 国人 在 纽 约 作 这
年, 2 刚 0岁 出 头 的他 就 已 经 因 发 表 在 《 旗 》 志 上 的 红 杂 《 训 华 》 闻 名 , 后 又 陆 续 发 表 了 《 旗 颂 》 《 于 金 而 随 红 、写

2018-陈逸飞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推荐word版 (4页)

2018-陈逸飞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陈逸飞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陈逸飞 (1946.4.14-201X.4.10)生于宁波。

著名油画家,文化实业家,导演。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逸飞的个人家庭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陈逸飞早年经历周庄情结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名气,如今已在海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周庄得以被发现,陈逸飞和杨明义功不可没。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杨明义,一直在山水画的领域里执着地追求,写生的足迹踏遍苏州市郊的每一个角落。

偶然一次,在别人桌子的玻璃垫板下,他发现了一张陈旧泛黄的老照片,上面的水乡风景却令他不由地怦然心动。

于是,他拿着这张老照片四处打听,却无一人知晓是何地方。

杨明义仍不死心,照片中的水乡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终于,有一位不知名的农民随口说了一句:“那是周庄呀!”杨明义立即询问了去周庄的线路,摆渡来到了离苏州四十公里的周庄。

那时的周庄,还是个非常朴素落后的水乡小镇,杂货店、大饼油条店,还有满街巷一字排开的木质马桶,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闪亮.....1而那时的陈逸飞,作为中国第一批去美国的自费留学生,已然在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业余时间靠给别人修画卖画维持生计。

陈逸飞主攻油画,以画人物肖像见长,但在美国市场销路并不理想,杨明义把在周庄拍的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他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

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幻变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

八十年代初,杨明义携刚回国的陈逸飞踏上了发现周庄的神奇之旅。

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

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

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作者:敖久丽王国良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3期摘要:油画语言是画家用带有自身文化特点艺术表现形式传递感情,具有相对稳定性反映现实的、具有时代性、精神性、感染力的一种媒介。

油画语言的创新对于艺术创作意义重大,能够推动油画艺术进一步发展,是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根源,油画语言创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性。

关键词:油画语言;创新;油画创作;作用中图分类号:J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084-02艺术的发展史实质上是艺术语言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过程,油画语言创新对于油画艺术亦是如此,它不断推动油画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油画语言的创新也是油画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油画语言创新推动油画艺术的发展“艺术史反复证明,没有形式语言上的创造与相对成熟,内容再好也无用,也不能成为出色的艺术……几十年的历史教训迫使我们回到一个基本的认识上:艺术家与非艺术家、劣艺术家的区别,在于它能否把自己的经验、情绪通过媒介凝结在一个完美的形式中,仅此而已。

”油画艺术已经从简单的临摹和复写外在的客观事物走向了更加侧重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内核,传统的油画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缤纷世界在艺术领域欣赏和需求,由于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局限性,画布的空间一定,色彩颜料有数,要想满足这个人们的“内在需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新的技法和油画语言的创新才能实现。

从油画艺术发展史来看,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油画派别呈井喷式发展,造就了那个时期写实派、印象派等各种艺术形式竞相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这种艺术的繁荣,正是众多艺术家不断地进行探究和研究新的油画语言的必然结果。

他们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为灵魂统治下解放出来,既传承了古罗马、古希腊的传统的“古典美”,又展现了艺术家的高超绘画功底,扩大了绘画表达的范围,体现了现实中人的个性,把现实中平民的美发扬光大,使艺术回归人们生活的本位,实现了对油画语言的突破和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波澜壮阔艺术时代。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

上海油画三大才子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1982年,陈丹青出国前夜一九六〇年九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属上海市高教局和文化局双重领导,设五年制本科,校址在陕西路。

日后当我与葆元景山相熟时他们都说起那时经常从我家门口走过,有时到下面看电影。

美专的油画和雕塑系主任为涂克。

油画系教师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颜文粱、张充仁、周方白、孟光等。

首届油画系学生十五名,著名的三大才子是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1944-),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本科油画系,后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艺术指导。

198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画部主任,1985年开始在上海油画雕塑创作组负责人,1988年移居美国,长期从事西洋画、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创作,作品曾展出于国内及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并获多种创作及出版奖项。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夏葆元绘画作品选》等。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手机进入绘画1 120cmcm×90cm 2005年葆元以其才艺出众修养深厚而得画界推崇,更被一大批在野绘画爱好者公认为是才子中的才子,他不甘于当时流行的苏派画风而早早在残纸破页中寻出欧洲艺术的真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江南堂屋60cm×50cm 2014年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葆元废弃的面粉厂60cm×50cm 2014年比葆元大一岁的魏景山似乎从来都没有决心化全部的精力去绘画,他的心思好像永远都脱不了音乐。

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到他家玩,他刚练全了老柴提协的第一乐章,兴致勃勃地一定要拉给我听。

就是以后到了美国,生活管生活,钢琴还得买上两架才舒坦。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六三年从预科毕业转入大学部的排行老三陈逸飞比葆元又小了两岁,他的古典音乐修养和葆元景山的相比几乎是零,凭我的印象,逸飞在七十年代末的最大音乐爱好就是听邓丽君。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陈逸飞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魏景山作品上海美专的五年过去,恰逢成立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美专的油画雕塑系师生成了创作室成员,当时全室创作人员为三十六人。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

陈衍宁:为英国女王画像声震欧美的油画大家,国画也惊人+经典作品全集陈衍宁1945年生。

广东博罗人。

擅长绘画。

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舞台美术大专班。

先后任职于海南话剧团,中国广州交易会,广东省文艺办公室和文艺创作室,历任海南话剧团舞台美术设计、1971年起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1970年至1986年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委员。

1986年留学美国,1988年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立大学艺术系,留校任教。

1987年和1989年美国韩夫纳画廊曾为他在纽约举办了两次成功的个人画展。

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荣获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比赛大奖,此后连续为英国皇室及贵族绘制肖像。

与汤小铭合作的连环画《无产阶级的歌》,获第二届全国运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油画《渔港新医》参加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展,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油画《镜》由美国俄克拉荷马艺术学院收藏。

出版有《陈衍宁画集》、《陈衍宁作品集》、《陈衍宁油画选》等。

现旅居美国。

1999年5月,陈衍宁受邀为英国女王画肖像写生。

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赢得盛誉,人们在他的画作中感受到一种潜在的诗情画意。

那藏在气质里、含在品味中、映在意像间的东方神韵,显然来自他中国传统的艺术修养。

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邓尼斯·韦曼认为,陈衍宁对光与透视处理的无懈可击、构图具有震撼力与想像力,对所绘客体神韵拥有惊人的洞悉力,“陈衍宁的艺术真正跨越了文化与历史,蕴含着一种宇宙的永恒的信息”。

他盛赞,陈衍宁的作品“是一种坚实完美的审美结合,一个跨越空间的视界”。

国内著名评论家也认为,陈衍宁是第四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英国女王为陈衍宁做模特1986年,陈衍宁去美国留学。

1991年,他获得英国艺术家协会主办的肖像画比赛大奖,于是开始在国际油画画展上暂露头角,被英美的富翁和豪门邀请画像。

陈丹青:无可替代的陈逸飞_名人故事

陈丹青:无可替代的陈逸飞_名人故事

陈丹青:无可替代的陈逸飞陈逸飞(1946年4月14日-2005年4月10日),生于宁波,浙江镇海人。

是闻名海内外的华人画家。

代表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其中作品《山地风》创华人油画作品最高拍卖价。

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

1985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博士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

逸飞长我七岁。

我19岁那年认识他,那时他才26岁,是在1972年,距今30年了。

记得是由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女才子刘耀真引见,上午好太阳,送我到画室大门口,她说你自己进去吧。

只见逸飞正从大画布前退开远观,我竟一时羞怯,回身退出来。

结果还是刘耀真领我进入,介绍过,他就看我携去的画,片刻便熟,叫我以后去“白相”。

那夜记日记,写了两回,只恨写不像,终于没记完。

陈逸飞当年誉满上海,虽然另有夏葆元、魏景山声名响亮,但逸飞较夏、魏二位年纪轻,好比现在说的“黑马”,不容小视,因他当年正有大作《开路先锋》入选全国美展,与景山合作,轰动一时。

此前我已百般曲折识得葆元,结交为师,惟不曾见过逸飞与景山。

这几位于我学画实在有终生的影响,可是当年不曾喊老师,直呼其名:葆元、景山、逸飞。

那天我见逸飞,他正画双联画《红旗颂》油稿,其时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的画,竖着,高约三米,一枚画临阵宣誓的兵士,一枚画纪念碑前敬礼的新中国女孩。

我说为首那女的真好看,逸飞咧嘴笑道:是我老婆呀。

我这才知道他已婚,瞧着他只像大学生。

1974年批林批孔,逸飞画鲁迅伏案在“批孔”,忽然叫我去,说是你耳朵蛮好,鲁迅侧面这只耳朵,你来给我对着画画看。

一早去了,居然画到下午,历五小时,只是描那只耳朵。

翌年他与景山合作鲁迅故事的油画连环画,又给叫过去,说是我画过连环画,会得构图,帮他俩弄弄看,于是当场勾来勾去。

出版后他到处跟人说:呶!构图是这小鬼弄的呀!同年,我在江西实在混不下去,他说不要紧,我来想办法,当即给苏州朋友杨明义写信去,后来再加好几位师友一帮衬,居然真的混到江北农村落户了。

陈丹青

陈丹青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美学与美术的对谈南京江浦曾插队三年。

昨天他先到浦口作了场演讲。

视觉文化,奥运会开幕式被称为视觉的盛宴,M T V,作为音乐形式以视觉开呈现。

过去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不行。

必须要先让人知道。

法国先锋派艺术家,德波,书,景观的社会,可以翻译成奇观的社会,奇观是今天的生活方式,占主导意味的存在形态。

过去生活在语言中,现在更多地生活在形态中。

今天和传统社会有什么区别?造型艺术家,陈丹青:第一次到南大。

插队经过无数次,但以为当知青不可能进大学了。

回国后第一次到的是东大,才知道叫中央大学,文革时叫工学院。

感慨,写了《常识和记忆》。

看见,但不知道这些学校的过去。

很难说什么叫视觉文化。

90年代末,未回国时看过,周老师的书。

回国后走了段弯路,到清华教书。

进清华面临一个问题,跟体制无关,在纽约呆坏了。

绘画在纽约次要了,过时了,80年代呆到新世纪回来,出国前觉得自己是个画家,好听点叫画家,毕业于中央美院。

纽约一个大扭转,视觉文化不止是绘画,非常广泛,最容易接受的,手机拍照,看碟,看电影,但范围还广,眼睛能看到的一切,城市景观,南京多很多高楼,重复十年前北京在做的事。

视觉景观。

细部,这个厅怎么装修,每次到学校贵宾室很沮丧,和宾馆没两样。

学府官府和宾馆已经没区别了。

飞速的建设、飞速发展美术教育,可能漏掉了重要一块,建立一个思路,怎么面对当下活在其中的空间,怎么解释,或者怎么警惕,溶入,又保持距离。

我在清华,他们都想来跟我学。

00年,架上绘画与观看的关系。

很多人不得其解,没接触过这个命题。

在教学研讨会上,和其他老师也会碰到这个问题,和周健老师没隔阂,但和同行有,美术界以为不是问题,但却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画出去,对今天的生活空间是什么意思。

传统的油画,和观看的关系,奥运会开幕式,蔡国强,他口号见过两面,从美国跟张艺谋讨论方案时,说把这个人叫来。

没想到会叫我,开幕式,盛典,不知道彼做,但我好奇,想怎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逸飞和陈丹青
阿拉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方,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诸多事情都与上海多多少少有关链。

它不光是城市大又繁华,而且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诸方面也有人才辈出。

在我少不更事的童年,故乡的一个远房叔叔曾经在上海呆过几天,那会儿他在我的眼里可是个见过大世面的“神仙”哩,能听他侃聊上海的稀罕事,是我最幸福且向往上海的时刻。

于是就经常梦想:总会有一天我也到上海去看看高楼,逛逛外滩。

第一次去上海是我在浙江当兵时,受上海电视台邀请我们军人宣传队去拍演出的节目录像,去之前部队的长官就再三叮嘱大家:“不要光顾看高楼胡乱瞎转,不要被美女晕花了眼而撞车遭难,尤其是别跳到黄浦江里去洗澡。

”我们这些当兵的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土包子,生怕我们丢部队的人,动员会上就没完没了地直唠叨,可我们还照样在上海出了不少的傻洋相。

我就是现如今见了上海的人还有一种想自嘲的怀旧感。

自从喜欢上绘画,陈逸飞和陈丹青也是我谈论油画时提到最多的人名,中国的油画界也因“二陈”的出现而有时段的不少闪光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认识和想法都在发生着变化,我现在才有斗胆尝试着从学术的浅薄认识上去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陈逸飞是商业艺术市场的幸运儿,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
的油画家,为艺术时尚的市场化不停地工作,劳累过度而不
幸去世;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时段的小小遗憾。

他在政治艺术的时潮中崛起继而出名,比较早的去西方发达国家生活,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很快就进入了商业油画艺术的创作领域。

在那个大家都想钱的年代,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个油画国内画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帅。

现在仍然有不少人钟情于他的绘画,不断地办展和拍卖,不否认他在艺术追求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水平,也证明有不少欣赏他的人群还存在。

但若真正要从文化艺术的语言角度去讲:他绘画艺术的视觉智慧高度还不够,造型和构思是一种戏剧化的人物表演式;尽管技巧不错,但还是一般性没有造型语言独特风格的写实而已。

既显示不出来在中国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在追求高度,在油画艺术语言当代化表现方面仅仅是重复欧洲写实技法的老套。

这也是我们生存的社会从政治斗争时代走向市场化;有着一切都会商业化的起初时所无法摆脱之无奈。

唯美、世俗,迎合一般人的审美趣味,甚至于有讨好初级美感趣味的嫌疑。

价格不菲、交易活跃,遗憾地是他的绘画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可能会没有较高的地位。

同是上海人的陈丹青却与他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全国美术圈子内外二人都有着几乎等同大小的影响力,尤其是后者让青年学子更是趋之若鹜,这种拜膜的热情让我都感到有些可怕,过份地热情让人觉得有时候接近一种酷刑。

我也喜欢过他的文字趣味,文章写的有模有样,机智、虽然略有贫嘴感但幽
默是他天生的语言智慧,文字中有许多阅读的“彩头”;就是真正专业写作的人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1975年我在南京军区当兵时就看过他的不少习作照片,那时侯我就巴望,如能见到陈丹青一面,向其请教也是一件美事也。

因慕其名,我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时就立马去中央美院拜访刚刚读
完研究生的他。

那时的他准备出国,和妻子同住一个学生宿舍,初次见面的印象给人感觉两人都很有学养,尤其他妻子具有东方纯朴的典雅与美丽,让我心里长久地暗暗称奇;他听着交响乐画着西藏题材的油画,并让我们看了他在西藏画的几百张速写,话语不多没有说教,最后亲自送别我们到校门口,他待人的平易叫我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感动哩。

再次见面时已经是十多年后我在中央美院进修那会,他回国给研修生上课。

因为长时间不动笔画画写生技法有些生疏,但他喜欢拿着摄像机到处拍个不停,哪怕见到一头猪也不会放过。

他讲座时不停地抽烟,不管是天南海北总是有些见地的述说。

唯一不舒服的就是他喜欢国骂、脏话连连叫人不堪入耳,也许是有些“行为”的企图吧;现在看来可能是内心比较烦躁,理解人的宽容度还有些不够。

我读了他写的几本书,虽然文字独到,阅读起来乐趣不少,如果往深处仔细品味,感觉到在中国文化的认知上好像有些欠缺。

前几年,他在博客里说得比较实在也的确有些道理,言论虽然“愤青”,但性情还真。

这几年在国内名望大增,书出了一本又一本;画卖得也
不错,有了钱能过上优越的日子啦。

他也到了一定的年龄,希望他自己应该会慢慢地调整心情,能渐渐地对国内之现实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适应。

虽然近来画了有些想法的创作,也喜欢捆绑中国政治名人的形象符号;折腾来折腾去的但还是不尽人意。

他不仅聪明且也是个明白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作品之由来是从模拟苏派过渡到学习法国的“巴比松”(一个专门以画风景为主的画派),还坦认自己没什么高招;不管绘画市场如何,他起码不想重复自己;虽然想进行多方位的继续探索,无奈,其文化艺术的认知进展几乎停顿在西化的写实阶段,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恰似“骑虎难下”,在绘画表现上不仅仅原地踏步且有点倒退了。

客观地从实际上来讲,在那个年代他的写实技法水平在国内是个顶峰,出国后至今没有大的突破。

我发觉他和陈逸飞不同的是企图走西方油画的传统与正经,当时势的发展使自己的艺术不能达到潜意识的愿望时,便戛然而止地停住了复制以前。

虽然现在画的有点无可奈何,甚至也有了点“佛洛依德”(英国当代写实画家,喜表现几下的人体甚著名)的影响。

历史的特定时段往往以表面地呈现给一些人能腾起的瞬间,那时的人由于各种原因比现在单纯,只有政治的限定,没有商业利益的缠绕,权利和金钱的欲望比现在要弱得多。

所以,陈丹青的出现对当时的画家们有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各个阶层都有
所转化和人们在文化艺术认知层次上也渐渐地提高,大家对绘画的欣赏标准也在往民族艺术的本质上接近。

艺术的自由状态逐渐扩大了,许多人对本国文化及历史传承也越来越重视和正视。

如果不去真正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并在外来艺术里有所恰当结合和表现,才能使自己具有独立的绘画语言。

从目前我所见闻的信息来看他显然是还有一些距离,尽管画了不少书籍和画册,也捆绑了毛泽东的形象符号,涂抹了不少人体写生,依然的丰乳肥臀地肉感,其实还是一种与艺术表现无关的作法与照相式的真实复显,还没有形成个人绘画语言的独特风格。

他已早成为媒体人物,不断的骂声也给他带来了利益和些许烦恼,同时也成为人们一时的谈资。

陈丹青也是个生活中正常吃喝拉撒睡的人,是人总会有他的局限性和片面;在社会不断的发展渐变中,如果我们还在喋喋不休地饭后茶余谈论他,除了谈论者本人幼稚的心态没有长进外就是自己对文化艺术认知也有了一定的停滞不前。

陈逸飞已作古,我们也偶尔会怀念他。

陈丹青还年轻,我们应该给予他希望;让人家有一些认知学习的时段空间,他才能不停地扬弃、不断地去提高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况且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到的事。

我真诚地希望他静下心来作作学问,不再张口“操娘“闭口”傻逼”,楞是硬邦邦地把自己逼成一个绘画大傻帽;或者能狠狠心地不再抽烟、不再为了自己能“活神仙”一刻而烟雾缭绕地污染别人,为
了他一身中国绅士派头的着装行头,更为了他那美丽的老婆和家人、也为了自己的健康且继续涂抹而省俩买烟的小钱如何?钱实在多得没地方花了就施舍点给不挪用善款的慈善机构也可啊!
不管说到浦东还是聊及浦西,陈逸飞已经完全定格在逝去的岁月了,活着的人总还是想一天天地明明白白活着,长江前浪推后浪,武汉南京到“松江”(上海的古县名),陈丹青啊还是啊拉的陈丹青。

杨云祥写于 2011年4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