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顾茅庐》有感400字三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30篇)《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三顾茅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暑假中,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中,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
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飞、关羽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
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
”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
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
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
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
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
”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三国时期,刘备因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两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卧龙先生——诸葛亮,可却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天,他第三次前去拜访,在离目的地还有半里多路时,他下马步行;在诸葛亮还在草堂里午睡时,他恭敬等候。
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那颗坚定不移、真诚尊才的诚意所感动,帮他分析策略,还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刘备高兴地称自己得到诸葛先生,真是如鱼得水呀!读完故事,我深有感触,似乎还在回味着刘备那份诚心诚意,那份求贤若渴,让我明白:我们无论是交朋还是结友,都要以诚相待,特别是对那些人才和长辈,更要诚心诚意,不能存有任何私心去邀请、去请教,只有这样,别人也才会以诚待你。
故事中的刘备持之以恒、赤诚相待、礼贤下士,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体现了三国英雄的伟大胸襟!这就是我读《三顾茅庐》有感,同学们,让我们以刘备为学习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居高自傲,足智多谋,尊才爱才的精神吧!读《三顾茅庐》有感2《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东汉末年,刘备多方搜罗人才,他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
于是,他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诸葛亮的住处。
恰巧诸葛亮出门了。
不久,刘备他们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门了。
刘备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诸葛亮家里。
到了他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便在台阶下等着。
等到诸葛亮醒来,请他们进去,才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刘备有志为国效力,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个故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叫:三顾茅庐——好难请。
我最喜欢刘备他们,因为刘备他们去请两次,可诸葛亮都不在家。
但刘备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被他的诚心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辅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大事不但要有决心,还要慧眼识英才,依靠团结合作,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读《三顾茅庐》有感3这本书中讲述的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蜀,魏,吴三方xxx势力争霸天下的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读后感(通用2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本名著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通⽤2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的第⼗章《刘皇叔三顾茅庐》。
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对刘备这个⼈物更是刮⽬相看。
刘备深信徐庶推荐的诸葛亮是个贤才,便想准备些礼物,和关⽻、张飞⼀起前往隆中拜访。
三⼈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前,说要拜见先⽣。
⼩童说,先⽣不在。
刘备⽆奈,只好回去。
隆冬时节,天⽓寒冷,刘备带着关⽻和张飞第⼆次来到茅庐。
听⼩童说诸葛亮先⽣已经回来了,便⼜去拜访他。
结果回来的并⾮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刘备只好留了⼀封书信给诸葛亮,便告辞了。
第三次,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林的卧龙先⽣诸葛亮。
我认为,刘备⾝上还有⼀种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锲⽽不舍、三顾茅庐、坚持不懈,他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
在⽣活、⼯作、学习中,我们都要向刘备⼀样,坚持不懈,遇到困难决不⽓馁,你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刘皇叔三顾茅庐》讲的是⼀段历史,说的是⼀个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2 《三国演义》是⼀本家喻户晓的⼩说,使中国四⼤名著之⼀。
许许多多的⼈看过这本著作,每⼀个⼈都有⼀个⾃⼰的看法。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是在讲述着刘备的故事。
讲述刘备从⼀个卖草鞋的到君王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是讲述刘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当时任刘备军师徐庶,因受曹操威胁⽆奈的离开了刘备,临⾛是向刘备推荐诸葛孔明做刘备的军师,他上知天⽂下知地理,熟读兵法。
是⼀个难得的⼈才。
刘备告别了徐庶,刘备同关⽻,张飞⼆⼈,前往隆中请孔明出⼭辅佐他完成⼤业。
可第⼀次孔明出⼭与朋友游玩去了。
过了些⽇⼦,有消息说孔明先⽣已经回到家中,当时风雪交加,刘备不顾关张⼆⼈的反对,来到了隆中,可是只见到了诸葛匀(孔明之弟)。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

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三顾茅庐》有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三顾茅庐》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三顾茅庐》有感1读了课文<三顾茅庐>,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
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
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
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
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7篇

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7篇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1最近,我读了一部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的一则故事《三顾茅庐》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你看,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可是刘备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谁.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两人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益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刘备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老师,和他同榻睡觉,同坐吃饭……我读完后,刘备那礼贤下士的形象深深地印我的脑海,他的毫不气馁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无论干什么事,我们都不能气馁,直到成功事情完成为止.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2《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是中国礼贤下士的代表范例,表现出刘备刘皇叔的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了,故事讲的是刘备三次登门诚邀诸葛亮帮助自己成就帝业,三次拜访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这份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觉得遇得明主,所以甘愿为刘备打天下.我们现在对待人才的诚意不也应该跟刘备一样吗?就像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企业单位招揽人才的决心,有的是高薪,有的是送房,有的还能帮你把爱人的工作和子女教育连带一起解决.钱不是万能的,唯有情才能打动对方,了解对方家庭情况,顺带把对方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这不是现代版〝三顾茅庐〞表现出来的诚意吗?真诚是打动对方心房的钥匙,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尊重和重视,更多是人文关怀,解除后顾之忧的战士才能在战场更加投入.刘备的成功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蜀国最终被灭,但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原因.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人跟人之间的真诚和尊重都是最重要的.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3星期六,我读了《三国演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三顾茅庐》.这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刘备.张飞和关羽想去请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成为他们的军师,就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卧龙冈.三人遇到了几位农民,正在唱着动听的歌谣,他们问:〝农民,是谁创的词?〞一位农民回答:〝是卧龙先生.〞刘备听到后,心里增加了一些敬佩,三人到了诸葛亮门前,刘备轻轻地敲门,出来了一位童子,刘备从童子口中得知,诸葛亮不在家.过了几天,有人说诸葛亮回来了,并回到了家中,三人再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在门口听见读书声,过了一会儿,一位先生出来了,可他并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三人只好回去,又过了几天,三人又去他家,看到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院子里等,过了很久,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刘备流下眼泪,请他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他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我很敬佩刘备诚心诚意.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4你们一定听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吧!这故事主要讲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共请了三次.果然第三次请到了.我觉得这刘备很有诚意,他甚至跪了下来,可他毕竟是皇叔啊!岂能这样?我觉得这个诸葛亮肯定是个人才,他竟然能让刘备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反复求请.可见诸葛亮的能耐不小啊!由此也看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加重要,古话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重用,还要为人才提供一个舒适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好的工作,还要让他吃得好.穿得好.睡得好,小孩上学无后顾之忧.要把人才真正放在眼里,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5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6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刘备打天下.前两次,因为诸葛亮不在,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拜见到了这位卧龙先生,在刘备的真诚邀请下,诸葛亮觉得刘备是真心诚意的,于是便随他一起出山,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读完《三顾茅庐》,我不禁掩卷长叹: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有了真诚,朋友就会真诚对待你,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记得有一次竞选班干部,我认为在演讲时只要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其他的同学都经过精心准备.演讲时,别的同学都讲得很好,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说了几句,没有体现我竞选的真诚,那一次,我落选了.第二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准备了演讲稿,竞选时,我说得绘声绘色,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刘备不仅对诸葛亮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爱才.尊才的品格也令我久久难忘.诸葛亮出山后,一生追随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处处尊敬,甚至在临终托孤时,让诸葛亮担起复汉的重任.正是由于这份真诚,让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用真诚成就自己的一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7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刘备三顾茅庐的观后感400字。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优秀8篇)顾茅庐的读后感篇一读了课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恭好学方能成就大器。
这篇文章讲的是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一方袅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从占据荆州到白帝托孤,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
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德大贤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鹭虑的选择亲自拜访,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里马总是将自己的能隐蔽起来,而不去被赏识与重用的地方,也是枉费了日行千里的本领,与众马有何不同?而有谋之士,总是善于凭借外物成就自己的伟业。
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最终遇见了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请他到王宫,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姜太公用智慧成就了自己平凡的一生。
任何时代。
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生活在技术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拥有一份善于求贤的心,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哪怕是路边的乞丐,垃圾边的捡菜人,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优点,正如师说所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只有拥有一个谦恭好学的心,才能成就人生的春天!顾茅庐读后感篇二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28篇)

《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精选28篇)《刘玄德三顾茅庐》读后感篇1《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我过目难忘,也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打天下。
故事中的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三人回到新野,过了几天派人再去打听,那人回来说:“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
”刘备赶忙叫人备马前去,张飞说:“一个山野村夫,何必劳您亲自去呢?况且这么冷的天,又下这么大的雪,我们派人把他叫来就好。
”刘备道:“孔明是当代大贤人,怎么可以这么无礼?”刘备一行又来到孔明家。
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十分高的敬意,三次登门去拜访诸葛亮,而且每次去时都不打扰他,读到这里,我又十分的敬佩刘备。
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开拓了一片江山。
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刘备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富兰克林也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我们如果真诚的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
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记得有一次老师安排我帮助生病的同桌补课,我认为只要把书上的内容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同学没有听懂。
后来,班长耐心地帮生病的同桌实习,打动了很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敷衍了一下,没有体现我助人的真诚,那一次,我羞愧了。
读了三顾茅庐的读后感优质8篇

读了三顾茅庐的读后感优质8篇读后感中常常包含对书中角色的分析,这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人性和心理,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更深入地解读作品,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读了三顾茅庐的读后感优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了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1相传在春秋时期,刘备因上了曹操的当所以把古城给丢了,自己又是跑到了一座高山里面。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备听说在这座山里有一位高人,所以,刘备先去找了自己的二弟和三弟,然后再去找那位高人。
刘备找到了关羽和张飞,就去找那位高人了,第一次去的时候一位书童走出来说:你们几位找谁呀?刘备说:我们几位找你家先生。
书童说:哦,找我家先生啊。
刘备说:是啊,请问你家先生在不再家?书童说:不好意思,我家先生不在家,请三位改日再来吧。
说完,书童关上了门,刘备说:这可怎么办呢?关羽说:大哥,要不我们改日再来。
刘备说:好吧。
说完转身就走了。
又过了几天,刘备第二次去哪位高人家,…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那位高人家,还是那位书童出来了说:你们几位还是找我家先生的么?刘备说:是啊,请问你家先生在不在家?书童说:我家先生是在家可是今早又出去了,今天可能不会来了,还是请你们改天再来吧。
又过了几天刘备实在等不及了,他第三次去哪位高人家,…书童又走了出来说:这次我家先生在家,你们进来吧。
…刘备好不容易等诸葛亮醒来。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要把这件事情做到你想到的那种程度。
读了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篇2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
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
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
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
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顾茅庐》有感400字三篇
导读:本文读《三顾茅庐》有感400字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第一缕光射到我眼里,我便被这一缕光惊醒。
外面的大公鸡也开始鸣叫,一切都苏醒了。
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三国演义》读起来了。
它讲了东汉末年三国的开始和结束。
我读了许多篇目,但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的是《三顾茅庐》这一篇。
刘备屡屡失败后,遇到司马徽,他告诉刘备:“你虽已有猛将,但唯独缺谋士,你如果能得到卧龙,雏凤其中一人即可得天下。
”没多久,一个叫单福的人前来投靠刘备,他帮助了刘备多次打败曹操。
曹操见其才华便以他母亲来要挟单福,单福不得不离开刘备。
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居住,君主可寻他做军师。
”于是刘备便与关羽和张飞一同前往。
时间很巧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次遇到了,刘备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请出了诸葛亮。
从此故事中,我读到了刘备坚持前去的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在请诸葛亮时的诚心。
但我又何尝又这份坚持的信念能?在学校我认真学习;在生活中我报了古筝,跳舞,奥数等等课程,我常常偷懒这不练,那不跳,这些不会算得都去问哥哥,从不好好想想这题我会不会。
最终报复来了,跳舞和古筝越来越差,奥数考试也不及格。
但我读过了这一篇目,我懂得了坚持。
于是我从新开始学习,这些课程也恢复了原来的成绩。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无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坚持,如果不坚持,则可能失去成功。
忘着窗外的美景,我暗自开始努力,准备迎接今天的胜利。
【篇二】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璀璨明珠,历来为人们喜闻乐用。
不论讲话或作文,恰当地镶嵌或点缀一些成语,会使语言锦上添花。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让我十分难忘,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这个典故,诸葛亮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以及对他的信任和诚意,同意出山辅助刘备并帮他打下了大好江山。
我想,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就请不出卧龙先生诸葛亮,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刘备真诚的力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只要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持之以恒真诚待人,有目标和决心,最终也会成功。
【篇三】
漫长的暑假,想做的事情可多了。
游泳是我的最爱,在水中我就是一条自由的鱼儿;与小伙伴骑行也不错,江滨路清晨傍晚最适合吹吹风;每天还有特赦的游戏时间,爽极了!而今天,我却被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深深吸引住了。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眼前的人物栩栩如生。
其中,我特别佩服刘备。
刘备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主,这从“三顾茅庐”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需亲自去拜访,他丝毫不摆架子,真的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没有遇到诸葛亮,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不会再理会,但刘备又去了第二次去,谁知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
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使刘备放弃,而是去了第三次。
第一次终于把诸葛亮请出山了。
我想,如果见刘备没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人才的尊重,肯定不会请得动诸葛亮的,也不会有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了。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残疾人都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如张海迪、霍金等等。
这些身体有缺陷的人都能做得这么好,我们这些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记得上学期我有幸被选上参加校运会的跳绳比赛。
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也为了那一点点的虚荣心,做梦都想拿到冠军的我夜以继日地在训练。
我练得很投入,感觉一天不练浑身不爽似的。
看着自己在一天天地进步,从最开始只能跳10多次,再到40次,再到80次,没几天就能够超过100次了,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也许是乐极生悲,也许是我急于求成,方法不对,几天后我的脚跟不知怎么就痛了。
一跳绳脚就很痛,试了几天都是这样。
我索性就把绳子扔一边,放弃了训练。
这天,我呆在家里开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三国演义》,又正好播放三顾茅庐这个片段。
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
于是让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拿了药回家擦,加上不断地按摩,我的脚慢慢好起来了。
我又找到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跳绳的训练。
后来,在比赛中,我并没有拿到冠军,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了,关键是我学
会了坚持,这应该会成为我今后学习,甚至工作的一个重要品质。
这,我得感谢刘备,感谢“三顾茅庐”,感谢《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