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越剧

合集下载

越剧五女拜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越剧五女拜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越剧五女拜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越剧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

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越剧后来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

"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

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越剧在角色的扮演上也留有其它剧种的影子,例小生取法昆曲,小旦是学习川剧的。

越剧的小生重潇洒闲雅,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浓厚的书卷气。

虽然取法昆曲,但是仍然保留了地方戏原始的新鲜活泼。

「扇子功」原本属于中国传统技艺之一,是以摺叠扇在指上旋转,做各种技巧的变化,早在清乾隆时期就已经相当盛行,越剧仍然留有三百年前的传统技艺。

越剧和一般的传统戏曲一样,在取材上必须有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

它的剧本多半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宝莲灯、金枝玉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主要描述才子佳人间的动人故事。

越剧还是我国唯一一种全部是女演员的剧种,所以又称为女子文戏。

越剧是有它特殊的风格和价值。

越剧是写实的剧种,它结合了编、导、演、音、美的综合艺术表演,越剧的音乐有着中西合璧的组合音乐伴奏,尤其在它唱清板的时候,所有的音乐都停止了,只有一个胡板在敲着它的节奏,演员在舞台上唱出八十句、一百句的唱腔、唱词,而没有其它的伴奏,此刻表现出它的喜、怒、哀、乐,观众非常容易能接受。

一般的剧种,观众很难去抓那一些唱腔,但越剧是没有的,它的唱腔优美,更能诉说着演员的风格跟表演的形象,所以大家都非常容易接受越剧,喜爱越剧。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和理解。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产业 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有助于推动 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05
越剧的传播与影响
越剧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
起源与发展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进入繁荣时 期,不仅在浙江地区广为流传, 还逐渐走向全国和海外。
越剧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
越剧版本的《红楼梦》是越剧的经典 之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代表作之 一。Fra bibliotek《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 剧的另一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与 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越剧版本的《西厢记》也是经典之作 ,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服饰特色
01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演员的服饰多采用丝绸、
锦缎等高档面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02
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越剧的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能够展现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例如,
贵族角色的服饰通常华丽、高贵;平民角色的服饰则简朴、自然。
03
服饰与剧情相呼应
越剧的服饰与剧情相呼应,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享受。例如,在
地域特色
越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舞 等多种表演形式。
经典剧目
越剧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深受观众 喜爱。
越剧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 2
国际化进程
越剧在20世纪初开始走出国门,逐渐在国际舞台 上崭露头角。

关于越剧的介绍

关于越剧的介绍

关于越剧的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的绍兴市。

它是浙江省
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
以其婉转、清丽、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越剧的音乐风格以越调为基础,以婉转悠扬的唱腔为主,伴以各
种乐器演奏,如琵琶、二胡、梆子等。

越剧的表演特色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讲究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身段、腔调等方
面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越剧常常描绘明清时期的宫廷、江南水乡的生活、历史传奇等题材,其剧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针对现代观众的需求,越剧也不断进
行改编和创新,引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时装、舞美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剧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越剧

越剧
越 剧
越剧的介绍
越剧,又名绍兴戏,是中国汉族 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 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 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 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 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 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 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 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 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但我为了让你明白 就让白娘娘用越剧唱出心怀 西湖山水还依旧 憔悴难对满眼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瞧你著感动 要不为了你 还为谁诉说
别听别人说 人戏弄 法海和尚他是恶意破坏 是人是妖不再重要 就没事别在拿雄黄酒出来乾 hu~~ 千年走过来 白娘娘也只是为了报恩才~ 死而复身 仍相爱 无处不玩乐 真正的意含 修炼千年只为报恩 那为了为了为的不就是真爱 ya~
《 梁 山 伯 与 祝 英 台 》
第一场:草桥结拜 第二场:托媒
第三场:十八相送
第四场:思祝 回忆 第五场:劝婚 访祝
第六场:楼台会
第七场:山伯临终 第八场:逼嫁 第九场:祷墓
《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 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 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 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 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 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 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 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中国越剧艺术》课件

《中国越剧艺术》课件

越剧的表演技巧与特色
表演技巧
越剧表演注重手、眼、身、法、 步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通过细 腻的表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和内
心世界。
艺术特色
越剧以文戏为主,表演风格细腻、 婉约、典雅,舞台布景简洁,强调 虚拟化表演,善于以形传神。
文化内涵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 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表演能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 精髓和价值观。
傅派
代表人物为傅全香,以高亢、 明亮的唱腔见长,塑造了许多
泼辣、机智的女性形象。
02
越剧表演艺术
越剧的角色行当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等,主要扮演男性角 色,表演唱腔和动作兼具儒雅和刚健 的特点。
旦行
包括花旦、青衣、老旦等,主要扮演 女性角色,表演细腻、情感丰富,唱 腔优美动听。
净行
又称花脸,以面部化妆为主要特点, 表演粗犷豪放,声音洪亮。
THANKS
感谢观看
越剧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与价值
越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国际传播,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 文化。
越剧的艺术价值与国际认可
越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推动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
族特色。
舞台特点
越剧舞台布景简约、写意,以 实景和灯光变换来营造氛围,
具有现代感。
越剧的流派与代表人物
袁派
代表人物为袁雪芬,以细腻、 婉转的唱腔著称,强调内在感
情的表达。
尹派
代表人物为尹桂芳,以潇洒、 飘逸的表演风格为主,注重人 物性格的刻画。
范派
代表人物为范瑞娟,以浑厚、 激昂的唱腔闻名,擅长扮演刚 烈、豪放的男性形象。

越剧经典剧目欣赏,感受越剧的婉约之美

越剧经典剧目欣赏,感受越剧的婉约之美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婉约的艺术美感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越剧经典剧目的欣赏与体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越剧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介绍一些经典的越剧剧目,并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婉约之美。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越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家族画卷。

越剧版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台表演,将原著中的细腻情感和富有哲理的思想以婉约的方式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二、《天女散花》《天女散花》是越剧中的一部民间传说剧目,讲述了天女散花、凡间减灾的故事。

该剧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展现了天女的婉约和飘逸之美。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意的世界,让人沉醉其中。

三、《梁祝》《梁祝》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越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通过对李师师与梁山伯之间深情厚意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越剧版的《梁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越剧中的重要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对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的讲述,展现了爱情与命运之间的纠葛。

越剧版的《牡丹亭》以其婉约的表演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和思考。

结语:通过对越剧经典剧目的欣赏与感受,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越剧的婉约之美。

无论是《红楼梦》中的情感细腻,还是《天女散花》中的飘逸动人,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一种优雅、细腻的美感。

通过观赏越剧,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婉约之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希望越剧的婉约之美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和体验到这一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十三大流派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有十三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对越剧十三大流派的简要介绍:
1.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唱腔婉转细腻,表演真切自然。

2.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3.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4.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5. 徐派:由徐玉兰创立,唱腔高亢明亮,表演激昂奔放。

6. 戚派:由戚雅仙创立,唱腔朴实流畅,表演自然大方。

7. 王派:由王文娟创立,唱腔委婉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8. 毕派:由毕春芳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刚健洒脱。

9. 张派:由张云霞创立,唱腔华丽婉转,表演细腻传神。

10. 吕派:由吕瑞英创立,唱腔清新甜美,表演自然大方。

11. 金派:由金采风创立,唱腔婉转柔美,表演细腻动人。

12. 陆派:由陆锦花创立,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富有激情。

13. 竺派:由竺水招创立,唱腔深沉洒脱,表演刚健洒脱。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剧目,以及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著名表演艺术家。

这些流派的传承和发展,使得越剧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越剧
汉服团整理提供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1
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10]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
1953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被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扭转了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共产党不要文化”论。

[34]
1953年春,徐玉兰、王文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司令部给予的二等军功章。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同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

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

7月30日,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

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

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

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联方面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

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中国越剧团对民主德国和苏联的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欧洲人认识中国戏剧丰富性的艺术视野。

民主德国和苏联文艺界盛赞《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充满人民性”的“美妙的抒悄的诗篇”。

苏联戏剧评论家胡波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爱情的诗》评论文章,称赞中国越剧“能够抛弃许多过时的、陈腐的、使民族戏剧停滞的东西,而保存美好的、悠久的、贯穿
3
着真正民主主义精神的人民文化的优秀的有活力的传统……在越剧中得到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发展”,并说《西厢记》“以真正的音乐性、美感……内在的旋律,令人人迷”。

戏剧评论家卡巴列夫斯基在《真理报》写了《古老文化靑春》评论文章,赞扬越剧“善于把古典歌剧最丰富的悠久的传统同现代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爱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形式”。

塔斯社一则消息中说观众称赞《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位德国作家在《晚报》上发表文章说,“人们虽不通语言,然而能懂得一切,它能在无法分割的一瞬间,使人们的心坎里感受无比的欢欣和无穷的悲愤,这是何等的艺术杰作……我见识了完美的艺术,它是那样的简洁而真实,如同人类心灵的镜子。

”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由上海越剧院组建的中国越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在河内、海防等9个省市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

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从60年代初开始,上海越剧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热情欢迎。

上海越剧院还曾赴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1960年12月23日至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

1961年7月14日,由中共浙江省委主办,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在杭州饭店招待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党政代表
4
团,周恩来总理陪同观看,观后会见了徐玉兰、王文娟。

金日成主席当面邀请该剧访问朝鲜。

8月17日,由上海市委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徐玉兰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加纳总统恩克鲁玛。

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

其中《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

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0月下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

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

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

金日成在首相府接见徐平羽、徐玉兰、王文娟,并合影留念。

1964年10月7日,由上海市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打金枝》(吕瑞英、陈少春等主演)和《母子会》(徐玉兰、周宝奎主演),在友谊电影院招待以范文同总理率领的越南党政代表团。

10月10日,上海越剧院二团97人参加了金山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吴琛、徐玉兰、王文娟等均参加,为时8个月。

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

5
1986年,上海越剧院赴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1990年,吕瑞英与范瑞娟、张桂凤等,携带《打金枝》等节目,随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演出。

1994年,吕瑞英获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2001年8月17日月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泰国参加“亚洲民间戏剧节”的演出,在泰国文化中心演出了两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了泰国观众及海外友人的好评,被称为“戏美、演员美、唱腔美、音乐美”。

演出场内掌声不绝,不少观众看了首场后,纷纷争购第二场戏票。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秦裕森先生观看演出后欣喜地说:“绍兴小百花表演很精彩,很感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越剧的魅力,对促进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002年3月21曰月3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剧目有《劈山山救母》、《狸猫换太子》、《陡文龙》等。

为期十多天的演出,受到新加坡观众的热烈欢迎。

此外,浙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享誉海内外。

在芬兰演出时,以一曲“蝴蝶恋人”(即《梁山伯与柷英台》)看得欧洲人如痴如醉,
6
引得芬兰总统夫人潸然泪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从洛杉矶、旧金山到纽约,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艺术,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风”。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际日报》的消息说:“这个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剧团在演出前的确不知进美国的观众会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随至终场的热烈掌声,说明了美国观众和华人不只是看懂了戏,而且也为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动。


该文章来源于网上,由汉服团整理提供。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