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包括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3、内环境及稳态:人体的细胞、组织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4、心指数 = 心输出量 / 身体表面积5、安静状态心迷走神经紧张性相对增高导致二、问答。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新陈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2、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实现途径?(1)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中枢对各种刺激分析判断;通过传出神经将反应信息传到效应器;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血液循环到达全身或靶组织、靶细胞,从而引起特殊生理反应。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与外来的神经、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生物节律除了以上三种调节方式,各种生理活动还会按一定的时间程序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反应快、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7、举例说明反馈控制系统的两种形式。
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
(1)负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可逆的。
如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2)正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不可逆的。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
(二)1、用“离子学说”解释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
细胞膜内K+浓度远大于膜外,而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K+的通透性大,Na+的通透性较小。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
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细胞能量代谢、心血管生理学、肌肉生理学和运动训练适应性等方面介绍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一、细胞能量代谢细胞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大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和有氧氧化能量系统。
1. 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磷酸化合物能量系统是人体在高强度、短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肌肉中的肌酸磷酸化反应,将肌酸和ATP转化为肌酸酸和ADP,释放出能量。
2. 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无氧酵解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中等强度、中等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途径。
它通过糖酵解反应,将糖分解成乳酸来产生能量。
3. 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有氧氧化能量系统是人体在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
它需要氧气参与,通过氧化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来产生能量。
二、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调节机制。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心血管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管的调节和心血管适应性等方面。
1. 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血。
了解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对于理解心脏病理生理和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血管的调节血管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控制,体液调节主要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系统参与。
3. 心血管适应性心血管适应性是指人体在长期运动训练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适应。
常见的心血管适应性包括心肌增厚、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数量的改变等。
三、肌肉生理学肌肉生理学是研究骨骼肌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中的肌肉生理学重点主要包括肌肉的结构、肌肉收缩和肌肉适应性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研究方法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1.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第二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纤维的结构¥*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细胞,分为肌腱与肌腹,肌腹又可分为肌束和肌外膜,肌束可进一步分为肌束膜和肌纤维(肌纤维可以进一步分为肌原纤维和肌内膜)。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机能、结构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此学科在体育锻炼、健身塑形、康复医疗、竞技比赛等众多实践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于考研生而言,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一、经典教材1. 阿尔伯特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点理论较为复杂,该书对学习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极具帮助。
2. 加菲尔德等《运动生理学》:本书是经典的运动生理学教材,共分为十一章,涉及到运动肌肉代谢、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题。
3. 朱力文《医学运动生理学》:该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比较全面,内容包含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及实验方法、运动代谢、运动与神经、心循环、呼吸、肌肉、激素、运动的适应性等方面。
二、考研指导书1. 林杰《运动生理学考研指导》:该书首先解答了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然后从机能学、生化学等角度剖析运动生理学,以应用为导向的角度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地讲解。
2. 郭英民等《考研竞赛分类精讲系列:运动生理学》:该书在记忆方面较其它书籍更有优势,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运动生理学的重点。
三、视频课程1. 新东方网《医学生物化学视频教程》:该课程对于运动生理学的整体框架做了详细的概括,包含肌肉代谢、心血管代谢、运动训练适应等内容。
2. 乐学健康《运动生理学》:该课程以实验室教学为基础,通过现场实验室教学和实验操作演示等方式,叙述了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运动生理学的核心联系及实验方法。
考研生在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适合依据自己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资料。
即使在已经选择了复习资料并进行加强理解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做好笔记及整理复习重点以及多做练习,才能真正结束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的阶段。
只有不停努力及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让考研生保持理性自信,最终顺利完成考试。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部分绪论1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
(判断)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6负反馈: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7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都属于正反馈过程。
)8 为保持恒常——负反馈暂时——正反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概念1 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
5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判断,选择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
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
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运动。
细肌丝又要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由于动作主要是Na+由外向内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人教版)注:第一部分:小题(名词解释、判断等)第二部分:大题(简答论述)适用于考人教版的考生运动性免疫抑制:指在大负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反射性地呼吸加深,加快,由于深吸气,肺内压骤减,此时被挤压的静脉内压力也下降,但回心血还来不及马上使心脏充盈,因此收缩压运动后即刻下降。
运动效果: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和良好的反应。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应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达到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负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部分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第一章骨骼肌机能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
三联管结构:每个横小官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全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所处静息电位时,内外膜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分布的电位变化。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总结1、试述血液的组成。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
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血浆蛋白,其余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正常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大多呈双凹圆盘形,周边稍厚。
其直经约为6-9um,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经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
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圆盘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它和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2)白细胞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较红细胞大,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根据细胞浆中嗜色颗粒的特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个·L-1范围内。
3)血小板血小板体积很小,直径约2-3um,健康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约(100-300)×109个·L-1.血小板数在运动时增加,妇女分娩、组织损伤时暂时增多,月经期减少。
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2、简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答: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自行制止,避免过度失血。
因此,止血、凝血过程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血小板实现的。
1)当小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是受损局部小血管立即收缩,血流显著减慢;2)同时,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堵塞缺损,从而起到生理止血的作用;接着,血管和组织的创伤激活了血浆中的一系列凝血因子;3)最后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丝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接着血块回缩,挤出血清,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对止血起加固作用。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考研体育学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梳理运动生理学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规律。
考研体育学中对于运动生理学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有必要梳理出其中的重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能量代谢与运动能量1.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能量代谢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常用的能量单位是千卡(kcal)。
2. 运动能量的计算运动能量的计算可采用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和心率测定法等多种方法,其中间接测定法最为常用。
3. 运动中的能源系统运动时,人体主要依靠肌肉内的三个能源系统来提供能量,分别是ATP-CP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氧化系统。
4. 运动时的营养物质利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人体会优先利用不同的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通常依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二、心血管系统与运动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和改善,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3. 运动心率与最大心率运动心率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变化,最大心率是指一个人在运动中能够达到的最高心率。
4. 运动与血压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压,预防和改善高血压病,但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血压升高。
三、肌肉力量与运动1. 肌肉结构与类型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2. 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通过负重训练、同心收缩和离心收缩等方式进行,其中负重训练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3. 肌肉疲劳与恢复运动过程中,肌肉会出现疲劳现象,疲劳主要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周围性疲劳,适当的休息与营养摄入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
四、神经系统与运动1. 运动神经的概念运动神经是指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2. 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导,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绪论:麦蒂第一节生命得基本特征ﻫ生命体得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得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与生殖一、新陈代谢:就是生物体自我更新得最基本得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与异化两个过程.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得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ﻫ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得这种适应环境得能力ﻫ第一章骨骼肌得机能人体得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三大类.骨骼肌得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收缩与舒张。
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ﻫ骨骼肌得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得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得协调活动下完成得.ﻫ第五节骨骼肌收缩ﻫ一、骨骼肌得收缩形式ﻫ根据肌肉收缩时得长度与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ﻫ(一)等张(向心)收缩:ﻫ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得收缩称为向心收缩.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ﻫ就是动力性运动得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得肌肉力量.ﻫ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ﻫ(二)等长收缩ﻫ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
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
(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她关节得肌肉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得体位,为其她关节得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ﻫ(二)生理学特征: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第二章血液1。
血细胞与血浆ﻫ在血细胞中主要就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做得第一节概述ﻫ一、血液得组成ﻫ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40%——50% 女:37%--48%)、二、内环境1.概念:体内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即细胞外液。
ﻫ与人体直接生活得自然环境-—外环境相比,内环境存在着其自身得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气体分压、温度等等,并在一定得范围内变化,细胞只有在正常得内环境中才能正常生存。
ﻫ细胞外液—-内环境得主要功能就是细胞通过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2。
内环境相对稳定得生理意义(浏览)ﻫ内环境得相对稳定就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得前提,就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与各器官正常机能活动得必要保证。
四、血液得理化特性4。
酸碱度PH值7为中性;大于7为碱性;小于7为酸性血浆酸碱度PH值=7、35——7、45 最大变化范围:6、9——7、8ﻫ血浆(血液)为缓冲溶液,存在由数对抗酸(碱性弱酸盐)与抗碱(酸性弱酸)物质组成得缓冲体系。
ﻫ人体或者血液如何维持酸碱平衡(大题考点)ﻫ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得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得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酸碱度。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第二节运动对血量得影响ﻫ一、成年人总血量:体重得7%——8%。
约每公斤体重70——80毫升。
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心血管中迅速流动得血液。
ﻫ贮存血量:潴留于肝、脾、腹腔静脉以及皮下静脉丛处得血液。
流速极慢,血浆量少,红细胞多,必要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释放入循环血量.ﻫ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得影响1.红细胞得生理特性: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较厚,中间薄,直径:6—-9一、运动对红细胞得影响ﻫ微米;具有可塑变形性:可随血液流速与血管口径而改变形态ﻫ寿命:120天;生成:红骨髓破坏:血流冲撞成碎片,由网状内皮系统吞噬ﻫ正常值:男性:450——5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500万个/每立方毫米ﻫ女性380——450万个/每立方毫米,平均420万个/每立方毫米主要功能: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缓冲血液酸碱度ﻫ二、运动对白细胞得影响1.白细胞得生理特性形态:无色,有核,体积大于红细胞。
分类:颗粒性白细胞——中性、噬酸性、噬碱性无颗粒白细胞——淋巴、单核分类计数:各类白细胞所占得白细胞总数百分比ﻫ功能:吞噬:中性、单核ﻫ三、运动对血小板得影响ﻫ血小板得生理特点及功能形态:体积微小,由骨髓中巨核细胞产生.寿命8——12天。
数量:10--30万个/每立方毫米,三分之一贮存于脾脏。
ﻫ生理机能: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保持毛细血管得完整性。
ﻫ第三章血液循环(重点) ﻫ第一节心脏得机能二、心肌得生理特性ﻫ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与收缩性.前三种特性都就是以肌膜得生物电活动为基础,固又称为电生理特性。
心肌得收缩形式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得特性,就是心肌得一种机械特性。
1。
自动节律性特殊传导系统中以窦房结得自律细胞自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得起搏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得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窦性心率得正常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若超过10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速,慢于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ﻫ三、心脏得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理解)ﻫ心动周期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愈快心动周期愈短,尤其就是舒张期明显缩短。
心率概念:每分钟心脏搏动得次数。
60——100次/分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动静、神经精神系统活动、进食、体位、体温等ﻫ最大心率:每个人得心率增加都有一定得限度,这个限度叫做最大心率。
220-年龄(个体最大强度运动)测定意义:1、了解循环系统机能。
2、掌握运动强度与生理负荷。
ﻫ3、运动员自我监督与医务监督心率储备;最大心率—安定心率ﻫ(二)、心脏得泵血过程(理解)可将心室从收缩开始到舒张结束划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速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溢期与减慢充溢期。
压力比较与瓣膜开闭得各种变化1。
心输出量ﻫ概念: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得血量。
ﻫ(1)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ﻫ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得血量=舒末容积—缩末容积即余血(145—75=70毫升)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得容积百分比正常值:55%-—65%。
意义:射血分数愈高则心脏供血愈好。
ﻫ(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每搏量*心率正常值:约5L/分,女性略低,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时可达25——35L/分ﻫ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得心输出量(心输/体面积)ﻫ正常值:5/1、6-1、7=3、0—3、5升/分*㎡ﻫ年龄、运动状态、生理状态、情绪可影响.(3)心输出量得测定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得氧量/每毫升动脉血含氧量—每毫升静脉血含氧量(4)心输出量得影响因素a心率与每搏输出量ﻫ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得乘积因此,每搏量↑→心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心输出量↑。
因心率过快可使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减少。
心率过缓可使每分输出量减少。
运动员心脏由于心肌发达,每搏量高故可在心率低得情况下保证正常输出量. ﻫb心肌收缩力ﻫ心肌收缩力就是决定每搏输出量得主要因素之一。
心肌收缩力↑→每搏量↑→射血分数↑→心室腔余血↓ ﻫ机理:异长自身调节(初长度调节:肌小节长度)→心室充盈↑→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等)↑→心肌收缩力↑ ﻫ另一方面心率加快,每份输出量亦增加.c静脉回流量ﻫ心脏输出得血量来自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量得增加就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得前提.在正常人体内,静脉回流量与心输出量保持着动态平衡。
静脉回流量还与肌肉收缩与胸内压密切相关。
第二节血管生理ﻫ二.血压ﻫ(1)概念:血管内流动得血液对血管单位面积得侧压力。
血液流动就是由于心脏射血造成得主动脉首端与右心房之间得压力差决定得,而各段血管口径不一样,对血流得阻力不一样,血液得流速亦不同,因此各段血管得血压不一样。
(2)动脉血压得正常值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形成。
100—-120mmHg(1 mmHg=0、133KPa) ﻫ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形成。
60—-80 mmHg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内各瞬间动脉血压得平均值。
舒张压+脉压/3ﻫ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30-—40 mmHg高血压:收缩压﹥160 mmHg 舒张压﹥95mmHg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 舒张压﹤50 mmHg生理:性别影响(男﹥女),年龄影响(青﹥老),活动状态(动﹥静),ﻫ遗传因素ﻫ(3)动脉血压得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形成得基本因素:心室射血作用、外周阻力作用、大动脉弹性作用,循环血量充足,血管充盈为前提。
ﻫ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对管壁产生侧压力,形成收缩压。
每搏量大则收缩压高。
ﻫ动脉血压得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与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得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
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
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得多少.运动中,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
ﻫ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与外周组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间内流至外周得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期末,贮存于大动脉中得血压就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外周阻力(小动脉平滑肌舒缩状态)在每次心脏射血时成为阻止血液全部流走得阻力,故每次仅有1/3得每搏量流走,而2/3滞留于大动脉,使大动脉管壁弹性扩张,动能转为势能贮备,在心舒期内弹性回缩形成舒张压。
外周阻力大则舒张压明显增高,收缩压也增高。
主动脉、大动脉管壁弹性贮器作用。
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弹性好,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得作用,也就就是有减小脉压得作用。
但如硬化则可使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得关系:血管系统内血量充盈,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就是血压形成得前提条件。
(体循环平均动脉压7 mmHg)循环血量绝对(大失血)或相对(血管扩张)减少,使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心率加快使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走血液减少,动脉存血增多,舒张压增高。
反之则舒张压降低。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得调节(三)心血管反射(减压反射)简答或者名词解释PS:翻书找ﻫ二、心血管活动得体液调节(一)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ﻫ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与血管都有兴奋作用,促进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显著升高。
第四节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得变化ﻫ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得长期性影响ﻫ1.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就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些优秀得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