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 ,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 .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 .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B .是两回事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 .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A .时间性概念B .空间性概念C .历史性概念D .物质性概念9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 .消灭利益差别1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马克思复习题目(整本书)附答案

马克思复习题目(整本书)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③)。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④)。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①)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①)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②)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①)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③)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③)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①)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A可知性 B主观性C物质性D存在性(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导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是:()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世界观和阶级立场的转变C.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D.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当发展和基本矛盾的显现答案:D2、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A.实践第一B.科学革命C.人民至上D.与时俱进答案:D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 )A.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B.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答案:C4、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A.国际工人协会B.正义者联盟C.共产主义者同盟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答案:C5、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的是(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B.人类文明成果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D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思维依赖于存在D.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A2、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观点或学派的对立和斗争,其中最基本的斗争是:()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答案:A3、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答案:D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前提是:()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B.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正确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答案:D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A.客观实在性B.多样性C.运动属性D.时空属性答案:A7、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选择题:(共214个)单选:共140个;多选:共74个绪论一、单项选择题(8个)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C.德国古典哲学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D.与时俱进7.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8.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单项选择题(36个)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C.物质性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D.客观实在性5.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D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

B.时间的不可逆性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马克思复习题

马克思复习题

作业马克思复习题1.第1题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标准答案:C2.第2题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标准答案:D3.第3题经济根底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D.由社会一定开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标准答案:D4.第4题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理论创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标准答案:D5.第5题资本主义开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

A.原始资本主义和兴旺资本主义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标准答案:B6.第6题生产关系中,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产品的交换方式标准答案:B7.第7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锋利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标准答案:D8.第16题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根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标准答案:A9.第17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B.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科学的实践观标准答案:B10.第18题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头脑中固有的B.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标准答案:C您的答案: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11.第19题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成人自考马克思复习题

成人自考马克思复习题

成人自考马克思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被称为: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2.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政治斗争D. 文化因素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是:A. 延长工作时间B. 压低工资C. 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D. 降低生产成本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 马克思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马克思在其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此处为假设材料,实际操作时需提供具体文本)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前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C二、简答题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等量劳动的交换,而商品的价值量则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周期性地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前进。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剥削性质和生产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5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70年代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4.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5.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8.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A.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客观实在B.一切自然现象C.客观存在的物体D.一切社会事物9.“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10.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B、吉登斯C、萨特D、罗森贝格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B、三C、二D、一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B、 1995年C、 1996年D、 1998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C、卢卡奇、倍倍尔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B、马克思主义信仰C、马克思主义方法D、马克思主义结论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C、是封闭的D、具有阶级属性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B、《共产党宣言》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难热点问题分析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而绝非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

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是不能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

其次,又要承认我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并不否认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

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与空间。

而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所以人们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其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

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也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

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四、知识运用与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及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C生产方式中去寻找D上层建筑中去寻找4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精神属性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9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0人们历史活动的结果()A同所有人预期的目的完全一致B与少数英雄人物的愿望完全一致C同大多数人的愿望完全一致D与任何人的意志都不会完全一致(参考答案:1D2A3C4D5A6C7D8D9A10C)(二)多项选择题及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B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E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3生产关系包括()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方式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4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原理,告诉我们()A社会规律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B社会规律是自发形成的C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决定于人的自觉活动D能否实现主体目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E对社会发展具体模式的选择可以超越主客观条件5人类社会是()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C是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D精神的产物E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6人类社会是和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其表现有()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B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C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D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不需要人参与而自发地起作用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揭示和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进程和趋势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资源D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E地理环境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8社会历史的发展()A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B是直线式连续发展的C要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实现D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决定和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E其曲折发展的辩证性质和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是互不相容的9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10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说()A只要先进的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了B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C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D需要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E需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力在事实上才能得到发展(参考答案:1BCE2BC3ACE4ACD5ABE6ABCE7ABC8 ACD9CDE10BCDE)(三)主要概念解释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肯定人口因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反对将人口因素视作历史进程中决定力量的人口“决定论”。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二者的辨证统一,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应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