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类文章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教学设 计中的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 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 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能力和审美水平
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的应用策略
选取合适的文本组合:选择具有共同主 题或相似表达方式的文本,以便更好地 引导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群文阅读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群文阅读教学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借物喻人的教学方法将更加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将更加注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以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一种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培养其阅读理解 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的特点包括:注重整体性、强化比较性、突出探究性、关注开放性。
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主题,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等,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 效性和针对性。
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的实施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借物喻人 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 能和情感等方
面的目标。
选择群文篇目: 根据教学目标, 选择具有代表 性的群文篇目, 这些篇目应包 含借物喻人的
典型案例。
设计教学活动: 设计丰富多样的 教学活动,如小 组讨论、角色扮 演、写作练习等, 以帮助学生深入 理解借物喻人的
丰富作品内涵: 借物喻人手法 能够赋予物象 深刻的寓意, 使作品内涵更
加丰富。

《小溪巴赫》(精选4篇)

《小溪巴赫》(精选4篇)

《小溪巴赫》(精选4篇)《小溪巴赫》(精选4篇)《小溪巴赫》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意象及其与巴赫精神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2、学习作者将人物品格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3、认识巴赫精神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巴赫的坚韧、沉静和执着,体会作者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展现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对小溪形象的把握及小溪与人物品格的有机融合。

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的一位同事,语文组的陈老师非常喜爱古典音乐,他所搜集的古典音乐cd就达1800余张,其中有不少是巴赫的音乐作品。

“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同样,一部音乐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关,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为不朽令世人如此痴迷?今天我们来学习肖复兴的音乐散文《小溪巴赫》,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巴赫品格的赞颂之情的。

板书:小溪巴赫肖复兴二、知人论世,初步感知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初步了解巴赫生平和巴赫的音乐。

1、在音乐中介绍巴赫生平经历:首先让我们在巴赫创作的乐曲中,了解这位音乐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思考:你觉得巴赫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巴赫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2、面对着如此众多的人生苦难,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像贝多芬那样的激情彭湃,还是像莫扎特那样的忧郁感伤。

请大家再次用心聆听巴赫的音乐,根据预习对文章的理解,交流感受。

思考:作者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集中在哪几段中?请一位同学跟我一起朗读,请大家思考。

3、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来描述巴赫的音乐?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全班齐读。

5、作者是采用了什么写法来描述小溪、巴赫品格和巴赫音乐,并使之密切融合从而表现对巴赫品格的赞美之情呢。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知请大家再次沉浸在文本中,让我们一起走近巴赫,倾听巴赫的音乐,感受巴赫的人格魅力。

请散读课文,你认为哪些段落是重点段,找出相关的字词句,圈点批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粉笔作文借物喻人500字

粉笔作文借物喻人500字

标题:粉笔人生
在教室的角落里,一盒洁白无瑕的粉笔静静地躺着,它们是教师手中的画笔,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人生的象征。

粉笔,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外衣,却有着崇高的使命。

每当老师的手握住它,在黑板上轻轻划过,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文字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正如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不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每根粉笔从尖锐到磨损,直至最后消磨殆尽,只为将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它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知识的传播,就像我们的父母、师长,他们无私地付出,不计回报,只为子女的成长与进步。

粉笔的一生就如同他们的付出,虽然渐渐消耗,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点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借物喻人的粉笔,以它的牺牲精神向我们诠释了奉献的价值。

即使微小如尘埃,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即使短暂如流星,也能照亮一段旅程。

每当我们看到粉笔在黑板上化为粉末,犹如看见那些为了他人幸福而燃烧自己的人们,他们在岁月的磨砺中逐渐消瘦,却在人们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所以,让我们向粉笔致敬,向那些如粉笔般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人们学习,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让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意义。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

借物喻人法教学方略作者:***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04期摘要: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主要有三条策略:一是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二是对比品读,领会“物”之品质;三是拓展阅读,悟得“人”之精神。

关键词:借物喻人反复研读对比品读拓展阅读借物喻人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格。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使用借物喻人法,能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了文章后能认识到作者想要“借物”说明什么,想要“喻”怎样的人。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为例,阐释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习得借物喻人法的策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中两棵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其具有驱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研读和对比品读,整体感知樟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特点,再通过拓展阅读,让他们深刻领会樟树的独特品质及其象征意义,品味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高贵品质。

一、反复研读,明确“物”之特点欲借此“物”,必先明此“物”。

通过反复研读明确“物”的相关特征,是先行之“招”。

教学中,笔者先展示了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图片,使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之后,带着学生感知樟树的外形特点——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樟树外形的段落,读一读。

(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教师同步出示这一段落。

)师读完这一自然段,樟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生蓬蓬勃勃。

师(板书:蓬蓬勃勃。

分别请两名学生读词)你们是怎么理解“蓬蓬勃勃”的?一起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与之有关的词句。

(学生读,画词句。

)生我从“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

古井阅读答案

古井阅读答案

古井阅读答案篇一:古井文本细读: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

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一、激趣导入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

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借物喻人》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借物喻人》精品教案

《借物喻人》内江十小(西区)马俊【教学内容】“借物喻人”知识点【执教年级】五年级【设计理念】该微课是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借物喻人”写作方法进行录制的,主要对“借物喻人”的定义、作用、用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微课中结合课内阅读课文《梅花魂》、课外阅读《白杨》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层次清晰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

【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及好处。

2、读写结合,尝试着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了解“借物喻人”写法背后的思维路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阅读《梅花魂》片段,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熟悉的文章片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指引教学方向。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一、了解什么是“借物喻人”借助《白杨》片段,找出“借物喻人”的特点。

二、感知“借物喻人”写法的好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章片段,结合实际感知“借物喻人”文学知识。

】第三环节:对比统整,探究“借物喻人”背后的思维方法一、揭示思维方法二、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达成共识,认识“借物喻人”思维方式】第四环节:进行创作带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进行“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借助范本,通过思维描红,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借物喻人构思”思维的理解、构建和运用】5.搭石——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阅读速度。

2.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发现美、欣赏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纯朴的民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作者难忘的乡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同学,你们好。

欢迎来到语文小课堂。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在平时少不了读书看报,改进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我们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对于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

六年级下语文素材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素材借物喻人、借景抒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

基础达标野百合也有春天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山谷,就连最无私的太阳也不屑施舍一些阳光在这儿。

寂寞是这里唯一的主题。

可就是在这( )的寂寞中,一株百合,哦,确切地说是一株野百合倔强地生长着,固执而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她的花晶莹纯洁,没有尘埃;她的叶舒展得像是可以包容下所有纷扰。

美丽是不甘寂寞的,因为这个只能( )的地方,她诅咒过。

这不怪她,她也是一朵花。

是花,就希望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故事一则,感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手法的妙用。

于谦和《石灰吟》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扩展: 《桃花心木》原文: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篇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人应像桃花心木一样,要在没有确定的条件下生活,就容易经受得住艰苦困难条件的考验,就会锻炼出自主独立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1.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含义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写作方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的抒情方式。

2.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作用正确运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不空洞,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深切,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得到艳羡的目光,就希望春天中有自己的美丽。

可也就是因为她是一朵花,她没有办法去选择环境,只有被风儿随机地放生。

《松树的风格》的阅读答案

《松树的风格》的阅读答案

《松树的风格》的阅读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松树的风格》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松树的风格》阅读原文: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我对松树总是怀有(瞻仰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茁壮)地生长起来。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松树的风格》阅读试题: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回答问题。

①“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②松树的风格是什么?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

请用“ ”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抓住“物”和“人”的共同特征简要回答)4、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葵花之最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我是在昆仑山上度过的。

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

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

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

姑娘们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哈喇,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

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

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

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

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

我们每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

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

"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我们趴在地图上找。

唔,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

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我们把手中的葵花子放回布袋。

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我们进行讨论。

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

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我们都默不作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

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子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

只是这里很冷很冷……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

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子种在院子里。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葵花发芽了。

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

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

不知道该算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但却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

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近旁有一块大石头。

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一圈不透风的篱笆。

现在,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

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

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

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

早上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扑向葵花。

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

叶片傲然舒展,像面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佩般的丁当之声。

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

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

刚分裂出的葵花子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

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

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当年的孩子们,但愿不要看到我这篇小文。

愿他们心中永存一条盛开葵花的金色国境。

假如有一天,我能重回昆仑山。

在两座最高的山峰中间,有一块只有我们才知道的地方。

在深深的永冻土层之下,有一方冰清玉洁的水晶,水晶中有一朵美丽绝伦的花,宛若雏菊半仰着脸,灿然微笑着……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苦瓜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红柳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

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

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

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

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

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

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

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

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

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

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

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

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

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花。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白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

不久,这些地方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