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巧借物妙喻人》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几个字很有意思,通过这几个词你们想到哪类人。
我一看到老黄牛,我就想到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是的,用这些事物喻人非常巧妙,在我们学过的许多文章中,也有这种写法。
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这样的文章,体会如何巧借物妙喻人。
板书:二、教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复习了一篇文章许地山的《落花生》,现在拿出书页,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名说。
(说得很完整)1.当爹爹说“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孩子们是怎么说的,请你来读读这几段话。
出示课件一爹爹又是怎么说花生的,我们来齐读。
说说你对这几段话的理解。
指名二人,引导归纳出特点。
教师总结板书:不好看,很有用。
2.爹爹为什么要告诉孩子这段话?指名说。
出示课件二。
小结:对,这就是爹爹借花生来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做有用的人。
3.归纳写作方法。
作者就是通过借助讨论花生来告诉我们,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来表现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就是托物言志。
板书。
三、扶昨天我们布置阅读的第二篇文章是什么?生说。
1.拿出书页,快速浏览,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你表达能力很强)2.认真勾画批注,看作者是怎样描述古井的?指名说(嗯你画的很完整/画的很好。
)3.现在同桌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井,看他(指黑板课题)是不是借助古井来赞美什么人或者说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谁有补充?总结:你分析能力很强。
对,《古井》像《落花生》一样,作者是通过对古井的描述,来比喻赞扬了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这样巧妙的借助古井喻人,像画龙点睛一样,很自然的就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自主合作学习过渡:下面杨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篇文章,一篇是袁鹰的《白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组织动员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奔赴新疆,开发、建设新疆。
这篇文章就出自那个时期。
所以我推荐给大家。
部编五年级上册借物喻人的秘密教案详解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落花生》《白杨》《荔枝蜜》《石灰吟》教学目标1.学习扫读、跳读、寻读、目标精读等群文阅读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2.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群文议题借物喻人的文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教学重点1.学会借物喻人的阅读方法。
2.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借物喻人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课前谈话:1.快速阅读形式。
2. 四大文学体裁。
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师:(手指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
请齐读课题。
生:借物喻人的秘密。
师:知道什么是借物喻人吗?生:…………师:你首先想到了哪篇课文呢?预设:《落花生》师:能口头填写表格吗?【课件1.表格。
】生:…………师: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借物喻人的意思,那么,你们知道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方法隐藏的秘密吗?生…………(不知道)好,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阅读这一组借物喻人的文章(课件2:出示三篇文章的题目),探索借物喻人里面的一些秘密。
请齐读这三个课题。
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桌上的这三篇文章,看看哪一篇文章的篇幅最长?(《荔枝蜜》,好,那我们就先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阅读方法。
学习文本《荔枝蜜》【教学目标1】课件2导学提示:1.用浏览的形式快速阅读文章,明确文章所写的物体是什么?2.从文章关键语句中体会所写物体的品质或者精神。
3.勾画出文章中最能揭示借物喻人的句子或者段落。
4.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第二栏。
师:请看大屏提示(师读导学提示)。
好,学习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课件3.表格:文章题目写的物品质或精神喻的人(一)明确借物喻人师:好,时间到,下面请上台进行分享交流。
预设:所写的物体是秘密,比喻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农民。
师:请说说你是如何体会到蜜蜂的那种品质或精神的?生1:……生2.……师:那么,你又是从哪里读懂了文章是借蜜蜂来比喻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农民的呢?(讲解华龙点睛之笔)(二)总结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一单元-群文阅读《借物喻人的秘密》教学设计

4分钟
导
二、共读文章习得方法
共同阅读《野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回答问题。(复习快速阅读方法)
1.初读——(找)快速浏览阅读《野草》,勾画出描写野草的句子。
2.精读——(品)目标精读圈出野草的特点的关键词。
3.再读——(悟)作者借野草比喻(赞美)怎样的人?
4.总结并书写板书
13分钟
3.小结
3分钟
板书设计:借物喻人
秘密
巧借物|妙喻人
|
相似之处
合二为一
课前
准备
课件、读本文章《野草》《荔枝蜜》《丑石》
教学环节
内容
时间
分配
引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回顾课文《落花生》
2.提问: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借物喻人)
3.具体地说一说,课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谁?(借的物是花生,喻的人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4.借物喻人的文章中藏着怎样的秘密?
课题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的秘密》
学习
目标
1.通过快速阅读、目标精度、品读方法阅读文本。
2.通过多篇文本对比阅读,比较异同感悟写法。
重点
合作、交流、讨论借物喻人方法并完成阅读卡。
难点
通过多篇文本对比阅读,比较异同感悟写法。
重点
突破
方法
教法:引、导、学、练四字教学法,采用“扶放结合”教学法
学法:运用读中找、读中品、读中悟学法,并辅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次群文阅读的学习。
学
三、小组合作对比阅读《荔枝蜜》、《丑 石》
1.分小组读(勾—圈—填)
2.议一议:两篇文章和《野草》比异同
群文阅读之借物喻人教案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永昌县第二小学张德智执教年级:五年级篇目:《落花生》《白杨》《梅花魂》《桃花心木》教学任务:1.掌握借物喻人文章的阅读方法。
2.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阅读策略:浏览阅读与品析重点句相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文本阅读记录卡教学过程:一、初识群文阅读1、指导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再课件出示群文阅读的概念。
2、明确本次群文阅读的主题是借物喻人。
二、重点阅读,感悟读法1.出示《落花生》一文中的一段,引出表达方式是什么?(借物喻人)2.具体地说一说,课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谁?3、生反馈,完成阅读记录卡。
4、师总结:(1)明确借物喻人的概念(2)找准借物喻人写法的特点(3)归纳借物喻人文章的读写方法。
找准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通过品读语句思考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1、以议题引出群文阅读学习一组这样的文章(大屏幕出示这节课要阅读的三篇文章的题目:《白杨》《梅花魂》《桃花心木》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1)快速浏览文章,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品读语句。
(2)填写阅读记录卡(3)组内分享: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3、交流反馈:(1)指名读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
(2)指名全班分享作者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3)全班齐读描写事物特点和表现人的品格的语句4.总结阅读方法a、浏览短文,找出借什么喻什么?b、找出物与人的共通点。
c、品读体现他们共通点的句子。
并谈感受。
四、展开想象,仿创练习1、用“我从()的(),想到了()的(人)”的句式练习说话。
五、学以致用,读写延伸1、推荐阅读茅盾《白杨礼赞》杨朔《荔枝蜜》陶铸《松树的风格》2、小练笔: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段小散文。
板书设计群文阅读——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共通点品析重点语句。
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借物喻人作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如三年级的《行道树》、四年级的《花的勇气》、五年级的《梅花魂》、《落花生》、《白杨》,六年级的《桃花心木》等。
如果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1、引导理清学生写作思路,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掌握写物喻人的文章的方法,能做到突出事物特点,以及做到由物及人。
3、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引导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课前演讲同学们在第六组“走进西部”这个专题中,我们又学习了四篇课文,课前让同学们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文章谈谈自己的学后感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展示给同学们听?他演讲的如何?哪位同学能给与评价。
生:他演讲的自然大方,语气非常好。
生:他演讲的语言非常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他对那些像杨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
一、导入,学习作文提示师:老师也觉得非常不错,“借物喻人”是杨树这一课的写作特点,今天我们也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习作,下面请同学们习作要求,边读边思考:如何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习作指南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些平凡的事物常常使我们会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请大家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许你会被它们身上所蕴含的某种精神感染。
想一想,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物,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并能做到由物及人,语言通顺,感情真挚。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法,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借物喻人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阅读技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方法1.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教师可以选取代表性强、形象生动的事物作为喻象,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这些事物进行类比,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明确喻象的特点:在选择喻象后,需要明确喻象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确保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匹配。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事物的习性、外貌、行为特点等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3.进行比较和解读:教师需要将文学作品与喻象事物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通过分析比较的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体验。
4.启发思考和探究:在借物喻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人物形象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借物喻人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1.拓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借物喻人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联想与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借物喻人将抽象的人物形象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3.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解读:借物喻人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解读。
通过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喻象事物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借物喻人》教学设计

教研部门推荐
意见
单位签章
年月日(参赛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动)
学习方法分享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过程不变结果不变,过程改变结果巨变,过程合理成绩斐然!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
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
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借物喻人教案

“‘借物喻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受的方法。
2.交流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受,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以“忆”导入: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说出《落花生》等课文,引入新课:“借物喻人”抒情怀。
二、讲出示古诗《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师分析:这首诗的写法,表达的感情。
找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有时也叫托物言志。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读了解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学生拿出阅读材料,开始阅矛盾的《白杨》,郑燮的《竹石》,理解借物喻人的方法四、品借助图片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根据你的学习所得,写一个作文片段。
借你喜欢的一种事物,比喻你敬佩或欣赏的某一个(类)人或自己,表达出你钦佩的、喜欢的某一种品质。
注意体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五、议学生说说这些古诗和文章借物来赞誉怎样的人?《桃花心木》借桃花心木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白杨》借白杨比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们。
《落花生》借花生比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石灰吟》借石灰比喻为官清正廉洁。
《竹石》借竹子比喻坚强勇敢的人。
《行道树》借行道树比喻默默奉献的人。
《荷叶母亲》借荷叶比喻关爱孩子的母亲。
教师总结: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者就是把事物的特点与人物的优秀品格结合起来,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用事物来赞誉什么样的人。
(板书)六、练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这篇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师板书:借物喻人) 师:具体地说一说课文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是谁? 生:借的物是白杨、几棵小树,喻的人是爸爸和孩子。 师:是啊,作者借白杨顽强、 高大的来赞扬和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 坚忍顽强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样的写法巧妙而自然, 让人读起来意 犹未尽。今天我们就围绕“巧借物,妙喻人”的议题来展开今天几篇文章的 学习。( PPT出示) 1. 师: 有一位诗人和你们一样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出示 PPT),他出 身寒微,曾自称“天地间最穷之人” 。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 无相识,以至于屡次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位诗人是 ----生:杜荀鹤 2. 师:因此,他创作了诗 《小松》(出示 PPT)请同学们看着阅读提示,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出示阅读要求: (1)读: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 2)说:结合注释,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 3)思:小松和诗人有什么关联呢? 3 抽生读古诗和说诗意。 4.师:我们都知道这首诗描写的物(板书:物)是松,那么从诗中我们 可以发现松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我从“自小刺头深草中”的“小”知道了小松的外形很小。 师:小松刚出土的时候确实很小, 路边的野草都比它高, 以致被淹没再 “深草里”,它不低头,而是“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 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接着抽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 1)生:我从“而今渐觉出蓬蒿”中的“出”知道了松树努力奋 发向上生长、不甘于和蓬蒿一样的平凡。 (点评:学会了找关键词理解) ( 2)生:我从“而今渐觉出蓬蒿”中的“渐觉”知道了松树小的时候 很小,不被人们所关注,等到它长高了人们才发现它的存在。 (点评:你的 语言组织能力很强,表达的很完整。 ) 师:因此作者连用了两个“凌云” ,但第一个“凌云”指的是小松,第 二个“凌云”指的是大松,称赞松树的高。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 人,如果人们能认识它就是“凌云木” ,人们才会加以爱护。 5.师:因此有人说,埋没在深草里的小松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杜 荀鹤既然家里这么穷, 为什么他还坚持读书、 考试,直到 46 岁才考上进士。 预设: 生:我认为诗人杜荀鹤是想让别人发现他的才华。
《小松》 《话说君子兰》 教学过程:
《葵花之最》
《荔枝蜜》
课前谈话:
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王老师吗?
记得。
那咱们打个招呼吧。同学们好 ! 王老师好!
你们真是一群懂礼貌的孩子。 (做好上课的准备了码? ------做好准备了
----上课问好)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师生共学《小松》 导入
(PPT 出示)“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 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白杨》
群文阅读:
《巧借物 妙喻人》教学设计
议题: 借物喻人 教学目标:
1.学习跳读、寻读、扫读、目标精读等群文阅读最常用的阅读策略。 2.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感知物与人的特点,发现两者的共通点,掌握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1. 感知物与人的特点,发现两者的共同点。 2.感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 学习篇目:
7.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小松》 。(出示 PPT) 请同学们参照表格,回顾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小松》的? 预设: 生:先读诗 -------再理诗意 -------找到诗中的物和喻的人 -------发现 他们的共通点 ------再读诗 过渡:师:孩子们不仅会读书,还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 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君子兰》 《葵花之最》《荔枝蜜》(出示 PPT)谁来帮 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出示 PPT阅读提示) 1. 静心阅读文章,抓关键语句,体会物与人的共通点,进行简单批注。 2.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阅读记录表。
师:孩子们, 文章用君子兰比喻君子, 那什么是君子呢?谁能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解释。
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出示 PPT) 师:其实就是说 说话谨慎,做事敏捷的人。请孩子们带着敬佩、喜爱 之情来读一读。(出示 PPT)
君子兰花香很淡,而花色极浓,几十朵相拱而立,能够立到几十天!它 们群立在你的面前给你力量, 给你鼓舞。因此我虽然也喜爱玫瑰的浓香和桂 花的幽香,但在数日之内,便瓣落香消,使人惆怅,而使我敬佩的还是君子 兰!
我从君子兰花开后还能立几十天,体会到了君子兰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对君子兰有喜爱、赞美、敬佩之情。 (你真会思考,发言也很有天理)
生:我觉得诗人杜荀鹤家里很穷, 想摆脱家里地困境, 才努力学 习。
生:我认为诗人努力学习,没放弃考试,他不甘于平凡。 6.师:孩子们,我从你们的发言中,找到了一个词来形容小松和诗人杜
荀鹤,那就是不甘平凡。这就是人和物相似的地方,我们叫它共通点。 (板 书:共通点)
因此诗人才会把小松来比喻向他一样出身低微而没被赏识的世人。 (出 示 PPT)
几十朵桔黄色的、 五瓣聚成的筒形的花、 向上开放。 它们像高雅的君子 般相拱而立。当花的大茎,愈长愈长,这几十朵君子兰便愈站愈高,静雅地 立在那里,经月不谢!
我从这段话中知道了君子兰高雅、静雅的特点,从“经月不谢”这个词 中体会到了君子兰生命力很顽强, 作者对君子兰的赞美之情。(谁愿意来补 充)
( 2)我从《话说君子兰》这篇文章是借君子兰喻君子。请同学们看着 文章第四段,听我读。
学生合作学习文章
1. 师:老师刚刚看到,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边都边批注,这是一 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大家格, 作者写了什么, 你有读出了什么呢?来, 和我们大 家交流。
2. 片段分享
《话说君子兰》
( 1)预设:我从《话说君子兰》这篇文章是借君子兰喻君子。请同学 们看着文章第二段,听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