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
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
3、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案范本2份

再见了亲人教案范本2份再见了亲人教案 1一、教学目标:1、会读并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情深厚谊、唯一、刚强、噩耗、血泊”等词,学会运用“雪中送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理解“雪中送炭”等词语,学会运用“雪中送炭”;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雪中送炭”。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4课,先看跟老师一起写字。
亲人,指读,亲人是指那些人?现在,亲人就要远行,让我们深情地说声——再见了,亲人。
(二)、初读感知《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些谁与谁的告别?让我们打开课文,用心地读一次,先听清要求:把生字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并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志愿军战士分别与谁话别?回顾了哪些事情?读完一遍,__接着读。
1、__读文2、交流,梳理文章主要内容板书:洗补衣服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三、结合课文内容解词、运用请到课文中找出“送打糕”这样事,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大娘是怎样送打糕的?交流,出示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是你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A、谁能说说“雪中送炭”字面上的意思?B、在文中“雪”是指什么?“雪中”指的是战士们怎样的处境?板书:雪中送炭C、“雪中送炭”引申的意思是比喻什么?D、生活中有很多情形也可以用“雪中送炭”来说。
请看——F:说话练习,出示:(1)、下午放学时,下起了倾盆大雨,————————————,真是雪中送炭啊!(2)、———————,一个好心的叔叔给了他五元钱,真是雪中送炭啊!(3)、—————————,———————,真是雪中送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件事过渡:大娘冒着炮火送打糕,战士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一件事让战士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那就是——(救伤员)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将这件事找出来读一读,让战士们无法忘记的是什么?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出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编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篇一1、谈话导入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时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仍纹丝不动,而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毛主席在听闻爱子牺牲时挥笔在电报上提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名句。
这些感人的事迹都发生在什么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国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这是为了对方共同的敌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2、揭题,解题课文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亲人?课文目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中为什么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称之为亲人?(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一教时教学设计篇二教材简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较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让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描写亲情和离别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亲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关爱。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良好,具备一定的朗读和默读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感受亲情的伟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坚强、勇敢的心态。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别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亲情故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故事,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4.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解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的伟大。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道理,分享自己的感受。
4.5 情境体验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抄写生字词。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5.3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名确认。
6.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的体验。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纲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4、自读第一自然段: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二、练习提纲1、听写生字、新词: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10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明白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资料,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教具:录音机、录相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透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此刻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最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3、感情导读,理解资料。
(1)出示导读问题: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我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透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名回答。
)板书:再见了,亲人二、初读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什么事情?读后同坐交流收获。
2、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认真读课文,看看从中有什么发现?2、同坐交流,课上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娘洗衣、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的血的代价。
例如:小金花、大嫂等人物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亲情,真情,体会到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战斗,流血牺牲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
四、质疑问难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提出不懂得问题。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⑴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大嫂的腿被炸弹炸掉。
⑵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情谊,其效果胜过了陈述句。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五、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的内容,想不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喜欢这部分内容的原因。
3、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读的优点与不足。
(多让学生参与读书活动。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七、作业设置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再见了,亲人大娘小金花朝鲜人民──志愿军大嫂真挚情谊──国际主义精神用音乐奠基调篇二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师: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响起来了,让我们也跟着唱起来吧!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久远的故事: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野心狼,无情的战争让许许多多的中国好儿女倒下了,但是,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在战斗中,中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师:请看屏幕,这是一幅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回祖国的那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战士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比较两个句子:◇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
板书课题:14 再见了,亲人
学生读课题,老师问:
①“再见了,亲人”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
②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不是。
板书:不是亲人
过渡:可是,志愿军战士却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去感受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1、2、3自然段。
想一想: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她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整理: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投影)
三、精读课文,感受深情
过渡:谁最让你感动?
导: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请拿起笔把这些语句划下来,然后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1.了解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感受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
①(出示“送打糕”这部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雪中”指什么?“送炭”又指什么?请画出文中的语句回答。
☆指名朗读有关句子,划出表示动作的词,问:从“冒、穿”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来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过渡:除了“送打糕”这件事,大娘还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
②从“救伤员”这件事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出示句子)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师: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的心里会怎么样?(痛苦)请你再痛苦地读这一部分。
☆划动词,这一“丢”一“背”,表现了大娘对志愿军怎样的情谊?
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
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
这种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学生读反问句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
③八年来,大娘仅仅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这两件事吗?(出示句子)引:志愿军战士就要回国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缝补衣服几天几夜没合眼,此情此景,你能用一首诗来表达吗?
是啊,八年来,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慈母般,志愿军战士又怎么舍得让朝鲜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呢?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大娘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部分的开头一句吧!
2.了解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感受她们的深情。
过渡:还有谁让你感动呢?从“救老王,失去妈妈”“挖野菜,失去双腿”这
两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作主读第二、三自然段,并划出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词句。
①读有关语句:a.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b.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问:从“一跺”“抽动”“狠狠”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②读有关语句: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再读句子,变换句式,感受大嫂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
小结: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泣不成声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所以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四、赏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大娘、小金花、大嫂是那么让人感动。
读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
1.是不是朝鲜人民中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才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她们三个人的事?(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
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我们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的方法,你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学着用上这种方法)
2.好,下面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快读课文后,师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出结论:祈使句开头,表示劝慰——中间回忆感人事情——反问句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谊。
(投影)
五、诵读课文,升华感情
1.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是因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血的代价,朝鲜人民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那又是因为什么呢?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知道志愿军战士也在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
(投影:英雄图)师述:伟人的儿子毛岸英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还有在烈火
中牺牲的邱少云,用胸膛堵住枪口的黄继光,为救朝鲜小朋友而牺牲的罗盛教……从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中,我们还知道:从1950年10月25日参战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
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亲人;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我们志愿军洒下的鲜血;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啊!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无不凝聚着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大家怎么舍得分别?
2.但是,回国的列车已经启动。
此时此刻,两国人民都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大家都深情地呼唤着亲人!就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吧!(齐读)
3.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亲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从心底里喊了声──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已经开动,战士们多想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啊!于是,他们唯有请求前进的列车──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现在,女同学就是朝鲜人民,男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分角色再深情读最后一句。
从这三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依依惜别的场面;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
4.小结:是的,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可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人民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一家、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他们比亲人还亲,这真是——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板书)
结语: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的伟大友谊!如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愿中朝人民友谊永存!(投影)
六、投影出示资料袋,推荐阅读书目:
资料袋:
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
他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文人!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红叶集》《魏巍诗选》
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散文选》等。
附板书设计:
14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