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攀枝花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七律·到韶山》教学反思《七律·到韶山》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看到课题时,感觉难以下手。
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毛泽东离家32年之久,回到家乡之时思绪万千,要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卓绝的斗争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启发,有点难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图片、声音进行讲解,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教学效果良好。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
通过自由读、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在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特别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学有所获,学生通过本环节对自己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有疑问,学生提出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解答,学生自主意识由此提升。
长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3七律·到韶山》PPT课件 (2)

•
•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
写 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
作 背景 •
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
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 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
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
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诗 歌 ·艺 术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七 律
红旗卷起农奴戟,ຫໍສະໝຸດ 黑手高悬霸主鞭。到
为有牺牲多壮志,
韶
敢教日月换新天。
山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六年级下册语文1.3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思考 从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
烟”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赞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 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七律·到韶山
说一说:作者回到故乡,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 景?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
想到的情景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 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到 的变化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到韶山
诗句释义: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经过了三十二年。
七律·到韶山
思考
第三四句是对什么事情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句子品析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红旗”和“黑手”从 视觉和感情色彩上形成鲜明 的对比,突出了当时斗争的 尖锐与激烈。
这两句诗是对1927年大 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七律·到韶山
板书设计
别梦 故园
概述回忆
红旗 黑手 具体追溯 壮志 新天
喜看 遍地——现实
回忆过去 讴歌现实
七律·到韶山
拓展延伸
毛泽东的名言
1.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
2.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3.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 为的。
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
思考与交流。
1.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 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 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四句诗是 对1927年大革命时的历史情境的回忆。 “遍地 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 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 韶山的丰收景象。
吉林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随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英雄:_人__民__群__众__ 黑手:反_革__命__的_血__腥_ 魔掌 稻菽:_大__米__、_豆__类_ 依稀:_隐__约_;__不__清_ 晰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李白《古 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 不相待。”
2020/6/22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 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 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 武装。
2020/6/22
2020/6/22
字词乐园
1、读下列词语
zhòu x咒ī 语
bà 恶霸
2、多音字
bié 性别
别
biè 别扭
sháo 韶山
牺牲
juǎn卷尺
卷
juàn 画卷
预习检查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首联)
红旗卷起农,奴黑戟手高悬霸主鞭。
(颔联)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颈联)
喜看稻菽千,重遍浪地英雄下夕烟。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七律 到韶山 第1课时_长春版 (共21张PPT)

juàn(画卷 卷轴)
理解词语
依稀:模模糊糊。 造句:浓雾弥漫,远山依稀可见。
逝川:逝去的流水。比喻过去了的时间或事物。本文 指三十二年的岁月。
菽:豆类的总称。 造句:农民伯伯的稻菽今年获得了大丰收。
辨析词语 牺牲 捐躯
相同点:都有死去的意思。 不同点:“牺牲”主要指为了国家、集体或人民群众的
因为有了先烈的牺牲才增强了后继者的壮志,敢令天地
换一副新颜。令人欢喜的是看见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无数农 民英雄们从黄昏的烟雾中收工归来。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是哪个?这表现出 来诗人怎样的情思?
咒:哀叹。
如今的幸福生活不是一代人的英勇拼搏,而是 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结果。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 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结束了,但 未来的红色之旅却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 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 复兴的永久动力。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13日星期五2021/8/132021/8/132021/8/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132021/8/13August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132021/8/132021/8/132021/8/13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律长征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写的一首著名的诗篇,它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英勇斗争。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每句都饱含深意,表达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直接点明了主题,即红军在长征中面对重重困难,但依然勇往直前。
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则强调了红军将士们对困难的轻视,展现出他们的豪迈气概。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四个重要场景: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桥,以及岷山的雪景。
这些场景不仅具有地理特征,也象征着红军在长征中所克服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红军将士们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的喜悦心情,同时也预示着长征的胜利。
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材料,也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背诵这
首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红军将士们的英勇和伟大。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下册《七律·到韶山》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韶、咒、牺”三个生字,会写“咒、霸、牺”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4、培养学生学法指导下的自学能力。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古诗教学六步法,能熟练运用古诗教学六步法自学古诗,所以本课重点放在放手学生自学上。
3重点难点
1、按照古诗学习六步法每一步要求朗读古诗。
2、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3、赏析古诗,感受这首还乡诗与众不同的基调。
4、体会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预习
1、古诗学习六步法的内容是什么?
2、运用学法完成下列预习任务
(1)、注意“咒、霸、牺”字的书写及“教、重、卷、为”的读音。
(2)、画出朗读这首诗时正确的节奏及韵脚的重读。
(3)、介绍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义;根据注释及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4)、体会作者的情感
(5)、欣赏评价
(6)、熟练背诵。
2【导入】铺垫导入,引生入境。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1.3七律·到韶山》独家精品名师教案 (6)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知识链接一、背景:韶山在湖南省湘潭,是作者的故乡。
1927年1月,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曾回到韶山。
三个月以后,蒋介石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革命群众,当时韶山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拿着枪和梭镖,准备配合其他农民武装力量进攻长沙。
后来反动军队大举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在英勇抵抗后失败。
作者在1959年6月25日至27日重返韶山,离1927年已经32年多。
久别回乡,且又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
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
这首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二、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1.3七律•到韶山教案1长版
《七律·到韶山》记述了作者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人民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
看到课题时,感觉难以下手。
因为时间跨度比较长,毛泽东离家32年之久,回到家乡之时思绪万千,要让现在的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卓绝的斗争精神,进而受到感染、启发,有点难度。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图片、声音进行讲解,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场景,教学效果良好。
我觉得在我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锻炼了自己的诵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
通过自由读、范读、听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在让学生自己感受诗的意境与情感之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
特别是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学有所获,学生通过本环节对自己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有疑问,学生提出之后可以通过相互交流进行解答,学生自主意识由此提升。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对课件的操作比较生疏,在教学中对文本挖掘不够深,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加锻炼!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根据诗人情感的变化设计“咒”、“喜”二字,但细微处情感线索抓不到位,始终
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
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在今后多听课,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努力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