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合集下载

《答谢中中书》文本解读二

《答谢中中书》文本解读二

从书字解读《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只有68个字的超短文章,却是一则相对完整的书信(可能略去了称呼语落款等内容)。

过去基本上是将它和《短文两篇》的另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来组织教学。

这次尝试着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处理。

无庸质疑,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点是作者写景抒情的内容及笔法。

但如果仅限于此,或者只是后面加上诸如“孤高傲世”之类的主题揭示,一节课的时间就太平淡空疏了。

后来认真参悟了一下课文,觉得还是要另辟蹊径,从文体内容入手,解读上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第一层次,先是讲文章的内容。

从“山川之美”入手。

关键在于这个“美”字。

美在何处?可以逐一让学生研讨。

譬如,开头两句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不仅写山高水清,同时也是符合人们视觉上观赏习惯的开头之“总写”,暗合总起句的“山川”二字。

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则可以让人生出无穷联想。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夸张手法”“山花烂漫”“五彩矿物”“水光激映”等多种假说,最后,还是认为与“岸”字暗合的“水光激映”说更加合理也更有意蕴。

再往下,“青林翠竹”四字实际上是“互文”,且青翠之色,贯穿四季,如此山野,当不寂寞。

“晓雾夕日”四句,则由早到晚,从一年之四季到一日之朝暮,在初中语文的《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都有类似的描写顺序。

一个“乱”字,现此起彼伏的热闹之态,一个“竟”字,呈锦鳞游泳的无限生机。

说完了景,随即就是点明题旨的最后两句话:“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的“仙都”与“奇”,点出山景之瑰丽,而“未复”二字,其实指的是“康乐以来”的时间节点,却不包含“当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醉其中独得其乐的隐士形象。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自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10课】《答谢中书书》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答谢中书书》是浅易文言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译文译文一: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又叫“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将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出身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合称为“三苏”。

幼年时,受封建文化教育与熏陶。

少年时代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苏轼一生处于激烈的政治斗争中。

21岁考中进士,他的思想比较保守,又因写讽刺新法的诗句,被捕入狱。

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在宋哲宗元祐年(1088年)旧党当权,他被召回任翰林学士等官。

新党再度执政后,他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

苏轼一贬再贬,从惠州至遥远偏僻的儋州(今海南岛)。

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救北归,第二年就死在常州。

苏轼是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

在散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欧阳修死后,苏轼成为文坛的领袖。

他的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在词方面,苏轼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与辛弃疾齐名,如《水调歌头》为千古传诵。

在诗方面,苏轼也是北宋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此外,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在此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知识梳理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音】与(yù)【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拂晓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作家、作品简介】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有《陶隐居集》。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后隐居茅山华阳洞,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梁武帝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 注释译文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上答谢中书书注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和,念无与为乐者。

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别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别解

从“古来共谈”到“独与其奇”——《答谢中书书》别解历来都认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山川之美”,语言清丽而简洁。

但我以为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它既写出了“古来共谈”的“山川之美”,又写出了“独与其奇”的特别感受,使短短一篇写景小品文具有了特别的内涵。

先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古今共谈”的“山川之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区区四十字,写尽山川的盎然生意。

有俯仰生姿的视角:仰望山峰高耸入云,俯视河流清澈见底,平视石壁五彩辉映,林青竹翠。

俯仰之间,自然景物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立体呈现出了空间感。

有冷暖色调的映衬:高峰和清流,极高与极深,都透着寒意;石壁的五色,其中既有石壁的本色,又使人联想到石壁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青黄黑白赤,人间五种正色,顿生暖融融之感。

竹林的青翠,本是冷色调,又因是四季常青,就透着一股生机的热情。

晓雾的清寒即将散去,升起猿鸟的热闹;夕阳的温暖将要落下,激起潜游的寒鱼。

冷与暖,交错呈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性与丰富性。

有动静得宜的配合:高峰、清流、石壁本是静景,着一“入”一“见”一“交辉”,便赋予了景物以主观能动性。

(笔者认为此处的“见”读音为“xiàn”,取“主动呈现”之意。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大自然的晨昏交替之时,最是苍茫静穆;“猿鸟乱鸣”“沉鳞竞跃”,这些隐藏在山林河流深处的小动物自由地舒展着性灵。

山川之静谧给了最微小的动物以活动的安全感,而小动物的热闹活动更显山川之静谧。

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宏大的广角刚刚展开,却偏偏紧跟着两幅生动细节的聚焦。

视角的收放,静中藏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

有参差未至的和谐: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选取的时间节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不可忽视这一“将”一“欲”。

如果换成“晓雾已歇”“夕日未颓”,画面是否会更加清爽呢?不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
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6.写作特色
结构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

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语言精炼。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

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

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

“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多角度写景。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7.精彩语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