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结构 构造

合集下载

岩石结构、构造

岩石结构、构造

岩石得结构:指组成岩石得物质(矿物或玻璃质)得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她们之间相互关系得特征。

岩石得构造:指组成岩石得各部分(矿物集合体或玻璃)得相互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关系得特征。

一、结构(一)、结晶程度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矿物)与非晶质(玻璃)两部分得相对含量,可以将岩石得结构分为三类: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有矿物得晶体组成,不含玻璃质。

全晶质结构一般就是深成岩得特点,它表示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具有良好得结晶条件与冷却得结晶过程。

2、半晶质(部分晶质)结构:岩石中即有矿物晶体,又有非晶质玻璃存在。

在熔岩或次火山岩中常见这种结构。

3、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非晶质玻璃组成。

这种结构一般见于熔岩中,它就是岩浆在地表条件下快速冷却得产物。

(二)、矿物颗粒大小根据矿物颗粒得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与不等粒二类结构:1、等粒结构:岩石中主要矿物得所有颗粒粒度大小相近。

等粒结构可以根据粒径得绝对大小分为:(1)、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以分辨得结构。

又可根据主要矿物颗粒得平均直径(一般以长石颗粒长轴方向得平均大小来度量)分为:A、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B、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C、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2)、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与放大镜下不能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瞧出颗粒得岩石,这种隐晶质结构又称为显微晶质结构。

又长石与石英组成得显微晶质结构,常称为霏细结构。

如在显微镜下仍不能分辨矿物颗粒时,则称为显微隐晶质结构。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主要矿物得颗粒度有较明显得不同。

按颗粒径得相对大小分为:(1)、连续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形成一个连续得序列。

(2)、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类明显不同大小得颗粒组成,大颗粒散布在小颗粒或玻璃之中。

大得斑晶,小得称为基质。

基质就是由细晶、微晶、隐晶质或玻璃组成。

数个斑晶相互靠近连接在一起称为连斑结构或聚斑结构。

碎斑结构:在次火山作用条件下,挥发份由相对高压进入相对低压而发生膨胀释放,但又不能自由逸出地表,所以造成涡流,在滚动中就是碎裂得斑晶进一步分裂,但不离散,形成碎斑结构。

常见岩石的成分、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

常见岩石的成分、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

常见岩石的成分、结构及其他主要特征岩石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三方面类型的岩石,由于它们生成的地质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和构造.(一)岩石的成分1.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主要决定于岩浆的化学成分。

组成岩浆岩的最主要的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等。

2.沉积岩的组成物质:沉积岩的物质组成是原先形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碎屑和溶解物质,共有四类:第一类是碎屑物质,大部分是原岩经物理风化后继承下来的抗风化能力强的矿物,如石英、白云母等矿物颗粒;一部分是岩石的碎屑;还有其他方式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第二类是含铝硅酸盐类的原岩经过化学风化作用后产生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等。

第三类是化学沉积矿物,从溶液中沉淀结晶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

第四类是有机质和生物残骸,如贝壳、泥炭及其他有机质等。

此外,还有把沉积物颗粒胶结起来的胶结物.胶结物的性质对沉积岩的抗水性和力学强度以及抗风化能力有很大影响,常见的有:硅质的(Si02),钙质的(CaC03),铁质的(FeO或Fe203,黄褐色或砖红色)和泥质的(粘土矿物).这四种胶结物中以硅质胶结的硬度最大,抗风化力最强;钙质、铁质次之;泥质胶结物硬度最小,且遇水后很容易软化.3。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组成变质岩的矿物有两类,第一类是与岩浆岩或沉积岩共有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方解石等;第二类是变质岩特有的矿物,如滑石、绿泥石、蛇纹石等,它们是在变质过程中新产生的变质矿物。

(二)岩石的结构1.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特征是岩浆成分和岩浆冷凝时物理环境的综合反映。

按照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均匀程度,可将结构分为三类: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的矿物颗粒组成.其中同一种矿物的结晶颗粒大小近似者,称为等粒结构;如结晶颗粒大小悬殊,则称为似斑状结构。

全晶质结构主要为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特征。

岩石构造图解

岩石构造图解

岩石构造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儿童科普:了解地球的岩石构造

儿童科普:了解地球的岩石构造

儿童科普:了解地球的岩石构造
地球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星球,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的岩石。

这些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外壳,也就是地壳。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岩石构造吧!
地球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它们是由熔融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上升到地表时,由于温度降低,岩浆逐渐凝固形成岩石。

火成岩有很多种,比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2. 沉积岩:它们是由沉积物堆积、压缩而成的。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沙子、泥土、贝壳或其他生物的残骸。

经过长时间的压缩,这些沉积物变成了坚硬的岩石。

沉积岩有很多种,比如砂岩和石灰岩。

3. 变质岩:它们是由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作用下发生改变而形成的。

变质岩可以是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变化而来的。

变质岩有很多种,比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这三大类岩石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形成,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也各不相同。

通过研究岩石,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结构。

岩石构造大全

岩石构造大全

岩石构造大全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说明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说明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说明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三大岩是指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环境形成,因此在结构构造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大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一、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在地壳上凝固而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结晶粒度大:火山喷发或深部侵入的熔体在凝固时,由于温度下降缓慢,晶体生长时间长,因此晶粒较大,一般在毫米到厘米级别。

2. 显微结构复杂:火成岩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大小、形状和组合方式的矿物晶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显微结构。

3. 存在斑晶和基质:火成岩中常常存在斑晶和基质两种不同类型的组分。

斑晶是指较大的矿物晶体,通常占据了整个岩石中的一部分;基质则是指剩余部分中较小的矿物颗粒和玻璃质基质。

4. 存在流线构造:火山岩在喷发时,由于具有流体特性,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流线构造,如流动线理、波浪纹理等。

二、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或化学沉淀物等在水中沉积而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粒度分选明显:沉积岩中的颗粒大小和形状通常与其来源有关,因此颗粒之间的分选程度明显。

2. 层理发育:沉积岩通常是以层为单位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每一层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和特定的组成。

这些层往往呈平行或斜交状分布,并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3. 包裹体存在:沉积岩中常常存在各种包裹体,如化石、碎屑、气泡等。

这些包裹体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用于判断其形成环境和历史。

4. 裂隙发育:由于沉积岩经历了长时间的压实作用,因此其中常常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裂隙,如节理、裂缝等。

三、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原始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其结构构造具有以下特点:1. 片理发育:变质岩中常常存在明显的片理,这是由于原始岩石中的矿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了定向排列所致。

2. 岩石组分发生变化:变质过程中,原始岩石中的组分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新形成了一些新的矿物晶体或改变了原有矿物晶体的性质和组合方式。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汇总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汇总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1. 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浆岩的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颗粒取向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类依据结构特点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岩石完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也有玻璃质隐晶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颗粒大小等粒细粒0.2~2mm中粒2~5mm粗粒5~25mm伟晶>25mm不等粒连续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小不一,但是不同粒度的都有斑状明显大小不同的两群,大的斑晶和小的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者玻璃质似斑状基质为显晶质颗粒形态自形多数矿物为自形晶体半自形主要由半自形晶体组成他形主要由他形晶体组成颗粒取向粗面结构长石微晶近平行定向排列似粗面结构喷出岩中长石以外的晶体或者侵入岩中任意矿物近平行排列交织结构微晶杂乱无章,无明显定向性或者只有弱定向性相互关系交生条纹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形成的条纹(条纹长石,正条纹与反条纹)蠕虫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的石英穿插交生在长石中,石英嵌晶的消光位一致文象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尖棱形、象形文字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

石英嵌晶同时消光套幔反应边早生成的矿物或者捕虏晶,与熔浆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周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这原矿物。

环斑似斑状岩石中,碱性长石斑晶多呈卵球形,外面包裹着更长石—中长石的包壳环带结构发育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从晶体颗粒中心向边缘呈换带状分布,但显示不同的消光位。

斜长石的环带结构:正环带(基—酸)、反环带(酸—基)包含结构在较大的矿物中包嵌着许多较小的矿物颗粒填隙间粒充填物质均为粒状矿物间隐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二者的过渡类型为间粒—间隐结构2. 岩浆岩的构造 火山岩中不矿物集合体之间,或者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火山碎屑岩结构集块结构 粒度>64mm 的火山碎屑含量一般>50% 火山角砾结构 粒度介于2~64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 凝灰结构 粒度介于2~0.065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 尘屑结构 粒度<0.065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特殊结构 霏细结构 仅由微晶斜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结构 球粒结构 主要有球粒组成的岩石结构 碎斑结构 矿物从该文变体转变为低温变体时,体积收缩,是的斑晶产生裂缝,在次火山作用下,挥发分由于压力减小而膨胀,但又不能直接逸出地表,所以造成涡流,在滚动中使得碎裂的斑晶进一步分裂,但是不离散,形成碎斑结构 花岗结构 在花岗岩中,往往暗色矿物为自形晶,长石为半自形晶,石英为他形,发育典型的半自形粒状结构 辉长结构中深成基性侵入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似,均呈半自形—他形的粒状结构辉绿结构 浅成镁铁质侵入岩的典型结构,也可以出现在玄武岩中,斜长石和辉石的颗粒大小相似,单个他形辉石颗粒充填在较自形板条状斜长石形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 (3)似斑状结构 类似斑状结构,但斑晶更为粗大(可超过lcm),而基质则多为中、粗粒显 晶质结构。斑晶可以是与基质在相同或近似条件下,因某种成分过剩而形成的;也可以是在较 晚时间经交代作用而形成的。似斑状结构常为某些深成岩所具有,如似斑状花岗岩
4、晶粒形状(自形程度)
• 自形程度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形态特点,它主要取决于矿物的结晶习性,岩浆结晶的物 理化学条件、结晶的时间、空间等。按岩石中矿物晶体形状发育程度,可以分为:
分辨出矿物晶体颗粒,岩石致密,矿物颗粒在显微镜下能辨别。
3、晶粒相对大小
• (1)等粒结构 又称粒状结构。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常见于深 成岩中。
• (2)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 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 多是熔浆喷出地表或上升至浅处迅速冷凝而成,斑状结构常为喷出岩或一些浅成岩所具有。
层面构造
• (1)波痕:在现代河床、湖滨、海滩以及干旱地区的沙丘表面 上,常形成一种由流水、波浪、潮汐、风力作用产生的波浪状构 造,称为波痕。这种构造也常保留在沉积岩层的层面上。波痕经 常保存在砂岩中,但在泥灰岩、薄层灰岩中亦可见到。
• (2)干裂:在现代河滩、湖滨、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上,常可见 到多角形的裂纹,称为干裂,又称泥裂。在沉积岩层面上亦可见 到干裂,它是在沉积当时沉积物未固结即露出水面,受到日晒, 水分蒸发,体积收缩而产生的。裂纹常具上宽下窄形态,其中被 泥沙填充,充填物与上覆岩层的成分相当。干裂多见于泥岩、泥 质砂岩中,在碳酸盐岩中亦偶有可见。干裂常指示海滨、河床、 湖滨等浅水环境及阳光充足的干燥物成因 复合成
流动成因构造 同生变形构造 曝露成因构造 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岩石的构造: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矿物集合体或玻璃)的相互排列、配置与充填方式关系的特征。

一、结构
(一)、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中结晶物质(矿物)和非晶质(玻璃)两部分的相对含量,可以将岩石的结构分为三类: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有矿物的晶体组成,不含玻璃质。

全晶质结构一般是深成岩的特点,它表示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结晶条件和冷却的结晶过程。

2、半晶质(部分晶质)结构:岩石中即有矿物晶体,又有非晶质玻璃存在。

在熔岩或次火山岩中常见这种结构。

3、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非晶质玻璃组成。

这种结构一般见于熔岩中,它是岩浆在地表条件下快速冷却的产物。

(二)、矿物颗粒大小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和不等粒二类结构:
1、等粒结构:岩石中主要矿物的所有颗粒粒度大小相近。

等粒结构可以根据粒径的绝对大小分为:
(1)、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以分辨的结构。

又可根据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一般以长石颗粒长轴方向的平均大小来度量)分为:
A.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
B.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
C.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
(2)、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和放大镜下不能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颗粒的岩石,这种隐晶质结构又称为显微晶质结构。

又长石和石英组成的显微晶质结构,常称为霏细结构。

如在显微镜下仍不能分辨矿物颗粒时,则称为显微隐晶质结构。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主要矿物的颗粒度有较明显的不同。

按颗粒径的相对大小分为:
(1)、连续不等粒结构:同种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形成一个连续的序列。

(2)、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类明显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大颗粒散布在小颗粒或玻璃之中。

大的斑晶,小的称为基质。

基质是由细晶、微晶、隐晶质或玻璃组成。

数个斑晶相互靠近连接在一起称为连斑结构或聚斑结构。

碎斑结构:在次火山作用条件下,挥发份由相对高压进入相对低压而发生膨胀释放,但又不能自由逸出地表,所以造成涡流,在滚动中是碎裂的斑晶进一步分裂,但不离散,形成碎斑结构。

它是酸性次火山岩常有的结构。

(3)、似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类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组成,但大小并不悬殊,基质是显晶质的(粗粒、中粒或细粒),斑晶与基质的成分基本上相同,表明斑晶与基质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
的。

似斑状往往过渡为连续不等粒结构。

(三)、矿物的自形程度
火成岩中的矿物,由于结晶顺序先后的不同,较早结晶的矿物颗粒能按本身的结晶习性形成良好的晶形,较晚结晶的矿物则受到空间的限制而受到结晶空间的限制而影响其晶面的发育。

因此根据晶形发育的完整程度分为:
1、自形晶:矿物晶体具有完好的晶形,在薄片常呈规则的多边形切面。

从岩浆中早结晶或结晶能力很强的矿物晶体可以形成自形晶。

2、半自形晶:一个晶体上只有一部分具有完整的晶面,另一部分则是不规则的。

这说明由于有比它们早结晶的晶体存在,而使它们缺乏完全发育自己规则晶面的自由空间。

在薄片中半自形晶表现为部分边界规则而其余边界不规则的轮廓。

3、他形晶:矿物的晶体不局规则晶形,其形状受相邻晶体或剩余空隙的限制。

因此他形晶是较晚洁净的产物。

火成岩的结构,按矿物的自形程度可分为:
1、全自形粒状结构:岩石全由自形晶粒组成。

某些单矿物,如纯橄榄岩、辉石岩中有时可见但这种结构,它们往往是岩浆分离结晶产物生的晶体堆积而成。

2、半自形粒状结构:岩石中矿物晶体自形程度不一致,其中有些是自形或他形,但多数是半自形的,大部分侵入岩具有这种结构。

在中酸性和酸性深成岩中的主要矿物长石是呈半自形,其中斜长石比钾长石自形程度好,而钾长石又比石英自形程度好,但是深色矿物角闪石
和黑云母的自形程度一般比斜长石好。

这种结构在花岗岩中最为典型,故呈花岗结构。

3、他形粒状结构:由不规则的矿物颗粒所构成的结构。

其中由他形长石和石英所构成的他形粒状结构在细晶岩中最常见,这种结构又称为细晶结构。

(四)、组成岩石颗粒的相互关系
根据构成岩石的矿物之间或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出一系列结构:
1、煌斑结构:斑晶和基质中的深色矿物自形程度都很好,并且常常比岩石中的浅色矿物自形程度高。

他是煌斑岩所特有的结构。

2、海绵陨铁结构:是陨石中常见的结构,在火成岩中较少见,主要见于富含金属矿物的超基性、基性岩中。

其特点是大量金属矿物呈他形晶充填在橄榄石、辉石或角闪石之间。

或者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镶嵌在大量金属矿物的基底上。

3、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和橄榄石、辉石等深色矿物呈近似等轴粒状,它们的自形程度大致相同,为半自形或他形,互相成不规则排列。

这表明辉石和斜长石是同时从岩浆中析出的。

这种结构在辉长岩中比较常见。

4、间粒结构:较自形的板条状斜长石微晶之间的空隙内充填着细小的辉石、橄榄石、磁铁矿等矿物颗粒。

这些斜长石微晶有时近乎平行,但一般排列不规则。

常见于粗粒玄武岩中,又称玄粒结构。

5、间隐结构:其特点是在细柱状斜长石微晶所构成的不规则间隙中
充填着玻璃质(或脱玻化产物)或隐晶质。

如果玻璃数量很多,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等小晶体散布在玻璃的基质中,这种结构称为玻基辉绿结构。

6、填间结构:在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间隙内既充填有玻璃质,又充填有辉石等深色矿物;也有人填间结构看成是斜长石间隙充填了沸石、绿泥石、蒙脱石、方解石等矿物的一种结构。

7、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泛指岩石中大晶体包含小晶体的一种结构。

大的叫主晶,小的、被包裹的叫客晶体。

这种情况说明客晶矿物的形成早于主晶矿物,主晶常有熔蚀或交代早期客晶的现象。

根据主晶及客晶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