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岩石的构造形态(35种)

合集下载

岩石分类整理版

岩石分类整理版

沉积岩分类一、陆源沉积岩1、碎屑岩碎屑岩或称陆源碎屑岩,是由母岩机械破碎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及压实胶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①砾岩:砾岩、角砾岩砾岩属粗碎屑岩类。

粗碎屑岩是具有粗粒碎屑结构的碎屑沉积岩。

它们都是其他岩石遭受破碎的最初产物,在原地或后来的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

这些产物除了少数例外,大都形成一系列具有一定成因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即从原地的或搬运较近的、由棱角状的碎屑组成的角砾岩到搬运较远的、磨圆较好的碎屑组成的砾岩。

粗粒碎屑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母岩的性质,而且一般搬运距离不远,故研究砾岩的成分有助于追溯物源。

碎屑的粒度和大小是碎屑岩各种不同分类的基础,因此,对砾岩的进一步分类,可以根据砾石的大小进行划分,并分为如下四类: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10mm中砾岩:砾石直径为1~10cm粗砾岩:砾石直径为1~10dm巨砾岩:砾石直径>1m砾岩一般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而角砾岩除了沉积成因的以外,还可以由构造作用(如断层角砾岩)、火山作用(如火山角砾岩)或化学作用(如洞穴角砾岩和盐溶角砾岩)生成。

在地质分布上,砾岩比角砾岩常见,而且可以呈巨厚层出现;角砾岩厚度不大,但具有更明显的成因意义。

②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岩的分布远比砾岩广泛,在沉积岩中仅次于粘土岩而居第二位,约占沉积岩的1/3左右,它是最主要的储集油气的岩石之一。

砂岩是由碎屑沉积形成的,和生物沉积形成的如煤,以及化学沉积形成的如石膏、碧玉不同,碎屑可以是其他岩石的或某些矿物晶体的,胶结这些碎屑的物质可以是方解石、黏土或硅土,关于碎屑的粒度分级,目前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案,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为2的几何级数制和十进制。

2的几何级数制:极粗砂:2~1mm 粗砂:1~0.5mm 中砂:0.5~0.25mm细砂:0.25~0.125mm 极细砂:0.125~0.0625mm粗粉砂:0.0625~0.0312mm 中粉砂:0.0312~0.0156mm细粉砂:0.0156~00078mm 极细粉砂:0.0078~0.0039mm十进制:极粗砂:1~0.5mm 粗砂:0.5~0.25mm 中砂:0.25~0.1mm 粗粉砂:0.1~0.05mm 细粉砂:0.05~0.01mm我们石油矿区多采用十进制,但砾与砂的界限习惯上定在2mm,把2到1mm的碎屑可称为巨砂,石油行业碎屑颗粒粒度分级标准如下:砾石:>2mm 粗砂:0.5~2mm 中砂:0.25~0.5mm细砂:0.1~0.25mm 粉砂:0.03~0.1mm 杂基:<0.03mm粉砂岩是主要由粒级0.1~0.01mm(含量>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岩石描述

岩石描述

安山玄武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紫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辉石斑晶,粒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橄榄石,粒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大小1-3mm,含量%。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角闪石,长柱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辉石斑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粒度变化大,在2-64mm之间,分选性差,含量>50%;填隙物为小于角砾的凝灰质,其中岩屑约占%,晶屑约占%,玻屑及火山灰等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集块熔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集块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集块及少量角砾为主,总计含量10-75%。

集块成分及角砾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其中集块大小在64-mm,含量%,角砾含量%;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或块状构造,总计占25-90%。

安山质集块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构造。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安山质岩屑,多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在64-mm,含量>50%;填隙物为较集块小的岩屑、玻屑、晶屑及火山灰等,其中角砾级碎屑约占%,凝灰级碎屑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角砾熔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绿色,角砾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角砾及少量凝灰质为主,总计含量10-75%。

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大小在2-64mm,含量%,凝灰质以岩屑及晶屑等为主,约占%;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总计占25-90%。

常见岩性——精选推荐

常见岩性——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1、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强硅化中等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2、浅褐红色构造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主要为灰岩,胶结物为灰岩岩屑及砖红色粘土,具弱硅化、弱褐铁矿化,岩石显揉皱现象。

3、灰黄色、褐红色碎裂岩化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碎块状,局部具有硅化、褐铁矿化现象,偶见碎裂状石英团块,,岩石呈半风化状,多成粘土及砂土状。

4、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孔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沿裂隙面分布。

岩石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方解石颗粒、溶蚀小孔洞,孔壁见方解石颗粒,结构致密。

5、浅灰、浅紫红色、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有强硅化若褐铁矿化,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6、褐黄色粘土层,具有滑感局部中等风化,岩石整体较破碎,局部裂隙面偶见方解石细脉分布,脉宽1-4mm。

7、灰黄色角砾岩,菱角主要成分为灰岩,角砾呈菱角状次菱角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等,泥质含量较高,蚀变较弱,具弱硅化。

裂隙面见灰白色方解石薄膜,发育方解石细脉,呈网状展布,脉宽1-2mm。

8、浅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岩石极为破碎,由泥质灰岩碎块及泥质物组成;局部见石英细脉及方解石团块岩层面分布。

9、浅灰色薄层状灰岩,局部见方解石颗粒、铁质薄膜,泥质胶结。

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空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岩石裂隙面被铁质被摸充填。

10、浅灰色碎裂状泥晶灰岩,岩石见方解石团斑、方解石细脉,局部被铁锰质侵染,泥质胶结,岩石松散。

11、紫红色、灰褐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铁质、泥质,胶结较松散,局部可见褐铁矿化现象。

岩石构造图解

岩石构造图解

岩石构造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各种常见岩石岩性描述

各种常见岩石岩性描述

灰白色厚层细粒石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白色,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厚层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度<1mm,含量95%左右;长石、绢云母约占5%。

灰褐色含绢云石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褐色,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度<1mm,含量80%左右;绢云母,鳞片状,片径0。

5mm左右,含量15%左右;长石矿物约占5%。

灰色薄层绢云石英片岩: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色,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由石英、绢云母、长石等组成。

石英,他形粒状,粒径<1mm,含量50%左右;绢云母,鳞片状,片径0。

5mm左右,含量35%左右;长石,粒状,粒径1mm左右,含量<10%;绿泥石、黑云母等矿物约占5%.灰绿色绢云绿泥石英片岩: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绿色,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主要矿物成份由石英、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等组成.石英,他形粒状,粒径<1mm,含量45%左右;绿泥石,细小鳞片状,片径0。

5mm左右,含量25%左右;绢云母,鳞片状,片径0.5mm左右,含量20%左右;长石,粒状,粒径1mm左右,含量<10%。

灰白色薄层二云石英片岩: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白色,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由石英、白云母、黑云母、长石等组成.石英,他形粒状,粒径<1mm,含量45%左右;白云母,片状,片径0.5mm左右,含量25%左右;黑云母,片状,片径0。

5mm左右,含量20%左右;长石,粒状,粒径1mm左右,含量<10%.灰色十字石二云石英片岩: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灰白色,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由石英、白云母、黑云母、长石等组成。

石英,他形粒状,粒径<1mm,含量45%左右;白云母,片状,片径<1mm,含量25%左右;黑云母,片状,片径<1mm,含量20%左右;长石,粒状,粒径1mm左右,含量5%左右。

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各种岩性描述(130种)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l.颜色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

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

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岩石构造大全

岩石构造大全

岩石构造大全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典型岩石的构造形态(35种)

典型岩石的构造形态(35种)

典型岩石的构造形态(35种)沉积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石构造。

也有人认为岩石的构造应是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充填方式,即这些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的几何学的特征。

以下是附图分析。

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岩石的构造形态(35种)沉积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石构造。

也有人认为岩石的构造应是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充填方式,即这些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的几何学的特征。

以下是附图分析。

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一、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十二、不对称褶皱:指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不垂直,以轴面为标志面褶皱两翼不呈镜像对称的褶皱。

对于一系列连续发育的不对称褶皱,如果顺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观察,可将其褶皱面形态从长翼到短翼的变化描述为S型或Z型,它们反映了褶皱的倒向:S型为左行或逆时针倒向;Z型为右行或顺时针倒向。

十四、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横断面为相似褶皱,三维形态为斜歪水平褶皱。

十三、平行褶皱: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

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保持不变,所以也称为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所以又称同心褶皱。

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平行褶皱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来越平缓;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变大;由于要保持褶皱层的平行性及厚度不变,因而褶皱形态必须随深度而调整。

如背斜顺其轴面向下,褶皱面弯曲越来越紧闭,甚至成尖顶背斜;或为了调整褶皱层的向心挤压,在核部出现复杂的小褶皱和冲断层;再向下褶皱消失,与下伏岩层间出现一滑脱面。

平行褶皱一般发育在不变质的沉积地层中,出现于构造变形不太强烈的地区。

十四、相似褶皱: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

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的形态随深度没有变化。

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十五、顶厚褶皱: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兰姆塞分类里曾出现过)十六、钩状褶皱:褶皱两翼变形强度有差异,一翼被拉断呈勾状,转折端加厚,具Ic型褶皱特点。

十七、不协调褶皱:当褶皱岩层中几种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别较大,特别是相邻强硬层相距较远时,在统一褶皱作用中各岩层将独立变形,各有其自身的特征波长,从而表现出褶皱的各岩层的几何特征不相一致,这种褶皱就是不协调褶皱。

该图中薄层灰岩不同褶皱层间不协调,层厚者褶皱波长大,层薄者褶皱波长小。

十八、复式褶皱:各褶皱层复式协调弯曲。

十九、叠加褶皱:图一图二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叠加褶皱在造山带十分发育,在变质岩中亦常见。

就其形成时间而言,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的叠加,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甚至可是同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应变对早期褶皱的叠加。

图1早期褶皱为不协调紧闭褶皱,褶皱两翼总体夹角小于30o ;晚期褶皱为开阔褶皱,使早期褶皱轴面发生圆弧状弯曲。

图2早期为等斜褶皱,两翼平行,转折端强烈加厚。

晚期为开阔褶皱,晚期褶皱枢纽与早期褶皱枢纽近平行,发生共轴叠加。

二十、尖圆褶皱:是横剖面上相邻背形、向形的形态为圆顶(舌状)和尖顶相间排列的褶皱。

此类褶皱的形成是当韧性差μ1/μ2较小的软硬岩层界面在平行缩短方向受压时,尖圆褶皱沿此界面纵弯作用的不稳定性使强硬物质向软弱物质偏移,造成具较大波长的圆滑褶皱;而由软弱物质向强硬物质偏移形成较小波长的尖顶褶皱,楔入强硬岩石中。

典型实例是在砂岩和板岩界面上发育的由尖、圆褶皱构成的窗棂构造。

它是地壳上最主要的褶皱类型之一。

二十一、非圆柱状褶皱:非圆柱状褶皱是指极点的90%位于平均π圆左右20°环带以外的褶皱。

如圆锥状褶皱、穹窿、构造盆地等。

二十二、共轭X型剪节理: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相互交切,交线指示中间应力轴σ2;在垂直交线的平面上,两组节理的锐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σ1,钝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小应力方向σ3。

二十三、剪节理: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

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

普遍产在刚性(坚硬)的岩石中,而塑性岩石则以褶皱、柔皱和弯曲为主。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产状稳定,岩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二十四、剪节理及派生分支张节理:剪节理平直稳定,派生分支张节理与剪节理面呈30度角相交,锐夹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交汇处张节理裂口较宽,运离则尖灭消失。

沿剪节理及张节理均充填石英脉,石英矿物生长纤维显示剪节理具张剪性特点。

二十五、张节理: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

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状结构。

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二十六、雁列张节理:雁列张节理以右阶型式排列,节理中充填方解石脉。

二十七、节理的交切:发育两组时代不同而相互垂直的节理,沿节理均充填方解石脉,早期节理细长,具剪裂特点,晚期节理较宽,延伸不稳定,为张裂。

晚期节理切过早期节理。

二十八、羽饰:是发生在比较均匀细粒脆性的岩层中节理面上的纹饰,主节理面上发育的羽状或人字形花纹,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人字纹尖端指向裂纹源。

有时主节理面上还出现贝壳状肋痕,称为蚌纹构造,显示裂纹扩展时的前缘。

边缘带的边缘节理在层面上显示雁列式排列,与主节理面一般呈5°~20°相交。

边缘节理面上发育次级羽饰构造。

边缘节理与连接其间的坎面(横断口)代表主节理面的扩展裂纹接近层面(自由面)时发生的迅速破断(剪切唇)。

两侧岩块节理面上的花纹互相嵌合,标志着节理生成后未发生相对位移。

二十九、正断层: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其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呈锐角的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45°,断层面倾角较陡。

因此,正断层主要是受引张力及重力作用使上盘向下滑动形成。

错动时垂直于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断层破碎带胶结较差,透水较好。

三十、小型阶梯状断层:沿断层面充填有方解石细脉,注意左侧的断层靠下部具逆牵引,右侧断层靠上部具正牵引,总体反映为生长断层。

三十一、小断层:大理岩褶皱转折端发育的小断层,根据相邻层的错动方向可判别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三十二、小型逆断层:靠下部岩石破碎失去连续性,靠上部体现了褶断和裂隙的发育,体现先褶皱后断层的发育过程。

三十三、断层擦痕与阶步: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微小陡坎。

坎高不足一毫米或几毫米。

阶步延长方向与断层两盘相对锗动方向垂直,顺下坎面方向抚摸,手感光滑,这时手动的方向代表另一岩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三十四、糜棱岩: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

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变形,使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

糜棱岩的粒度细小,但一般比较均匀,外貌致密,坚硬。

有时在断面上可见凸镜状定向排列的碎斑。

糜棱岩常由花岗质岩石和砂岩类岩石形成,所以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并常被压扁、拉长,石英碎粒还可出现平行光轴的波状消光带。

在磨碎的基质中有时残留有稍大的石英、长石单个晶粒(或碎屑),或由两者集合构成的“眼球状体”。

眼球体中同样可见波状消光和解理双晶纹的弯曲。

糜棱岩常具条带状和纹层状构造,条带和纹层的形成系由矿物成分、颜色、颗粒大小等差别造成的。

糜棱岩也常见一部分新生矿物出现,如绢云母、多硅白云母、绿帘石、滑石、蛇纹石等。

这些矿物常作定向排列,致使条带构造更趋明显。

糜棱岩是一种变质岩,原岩经过强烈挤压,破碎后形成细粒,是一种动力变质岩石,粒度一般小于0.5毫米,但有时也含有少量比较粗的原岩碎屑,呈现为眼球状的碎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