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整合(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整合(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整合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使命,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

跨学科整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初中音乐教学的角度,探讨跨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跨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跨学科整合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具有多样性,包括语言、逻辑、空间、音乐、身体等多种智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情境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跨学科整合将这些理论融入音乐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1.结合文学与音乐教学音乐与文学具有密切的联系。

许多音乐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创作而成的,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包含了对音乐元素的描绘。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相互映照。

例如,在教授《梁祝》这首曲子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情感内涵。

2.融入历史与音乐教学音乐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故事。

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时,可以介绍作曲家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3.结合舞蹈与音乐教学舞蹈与音乐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为舞蹈提供了节奏和旋律的支撑,而舞蹈则通过身体语言展现了音乐的情感内涵。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作品,让学生感受舞蹈与音乐的相互交融。

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修饰文档案例山东省诸城市九台镇解留初中谢金辉王树亮课前设计一、设计理念:1、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2、有于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和美术学科的整合;3、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熟练掌握设置文字字体、字号的方法;2、掌握文字的加粗、倾斜、下划线、字符颜色、阴影、上下标、着重号、空心字等修饰操作。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情感目标:1、养成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2、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以及良好信息价值观的养成。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和大屏幕投影仪四、授课类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想1、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和美术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本节课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范例进行教学,以语文为载体,审美为外延,信息技术为手段,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和美术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加强了信息技术横向联系,拓宽了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丰富了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把信息技术发展成为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技术性的综合性学科。

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现代教育改革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同样也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必要。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一条创设情景,兴趣激发—夯实基础,自由发挥—创作作品,作品交流—体验成功,分享快乐的思路。

首先把朱自清的《春》进行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身临其景,在体会文章的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春》为模板,修饰文档为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创新,创作出作品,在作品交流中实现美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广东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广东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广东小学音乐新课标解读
广东小学音乐新课标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针对小学音乐教育制定的一套新的教学标准和指导方针。

这一新课标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加强音乐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中心: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通过音乐活动体验和表达自我。

2. 综合素养: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实践性:新课标鼓励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音乐,如参与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音乐。

4. 跨学科整合:新课标提倡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历史等的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文化。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标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丰富音乐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包括学生的音乐作品、表演和参与度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7.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通过实施广东小学音乐新课标,广东省的小学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研究摘要:美是一些美好事物的归集,包含多样化的内容,是良好品德、多样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是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通过审美素养的培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以及激发新的创造力。

审美素质的培养包含着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审美能力的教育、情操的指导教学以及美好心灵的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审美素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审美,还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语文教学的“美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审美素养引言随着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艺术类课程中才可以开展的,语文作为传统美学的重要体现,不仅是人文性以及古典美的结合与统一,更是文化类学科中美育的重要体现。

面对目前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性,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拓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新途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优势,挖掘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审美因素,从而从多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不断的提升中加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一、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审美能力是一种不同人看待世界的多样化的态度,通过日常的生活、与自然的接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在此过程中人的欣赏能力是在不断完善和变化的。

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审美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去发现美的眼睛,并能快速的抓住细节和重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就处于一个身心发育比较敏感的阶段,具有灵活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审美素养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性格。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核心意义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研究
效 。
[ 键 词 ] 美教 育 ; 息技 术 与 音 乐 学科 整 合 关 审 信
音 乐 是 学 校 进 行 美 育 的 一 门 基 础 学 科 , 以 审 是 美为核心 , 以音 乐 的形 象 性 、 感 性 、 悦 性 等 独 特 情 愉 形 式 来 表 现 艺 术 美 的 。《 向 2 世 纪上 海市 中小 学 面 l 音乐学科 教育改革行 动 纲领》 出“ 乐教 育其本 指 音 质就 是 审 美 教 育 , 不 仅 具 有 其 他 学 科 所 共 同 的认 它 识 功 能 , 为鲜 明 的 是 以 其 ‘ 更 直指 人 心 ’ 审 美 价 值 的 而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美 育 功 能 。” 由此 可 知 , 乐 学 科 音 是 美 育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美 育 的 主 也 要 途 径 之 一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 》 第 6条 的 美 育 任 务 指 出 : 美 育 不 仅 能 陶冶 情 操 , 而且 有 助 于 开 发 智 力 , “
文 并 茂 、形 声 同步 的方 式 去启 迪 学 生 的欣 赏 能 力 。 课 一 开 始 , 让 学 生 进 行 最 简 单 的 交互 学 习 。学 生 先
设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的 同时 , 努 力 推 进 信 息 技 术 与 其 要 他 学 科 的整 合 , 鼓励 在 其 他 学 科 教 学 中广 泛 应 用 信
仓造 才 能 。 U
教 学 …… 增 强 学 生 的美 感 体 验 , 养 学 生 欣 赏 美 和 培 创 造 美 的 能 力 。” 不 仅 充 分 肯 定 了 美 育 对 促 进 学 这 生 全 面 发 展 的 作 用 , 且 为 音 乐 教 学 改 革 指 明 了方 并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者:孙彦飞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年第22期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应用时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新课标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音乐课堂。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音乐教学,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音乐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 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学离不开媒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

通过借用教学媒体,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质疑和思考,从而产生师生双方互动、共同探讨,最后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中发展能力和形成能力。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媒体的表现力,使媒体所展示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1.1 直观性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于一体的特点,具有对信息集成处理的能力,因而可以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现象,或一些抽象的概念及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生动具体的教学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2 交互性多媒体课件是超文本结构,可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1.3 共享性网络上包涵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共享,使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拓宽学习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个人的具体情况,随时加以选择。

2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2.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

音乐课大单元课程设计

音乐课大单元课程设计

音乐课大单元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音乐大单元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我国音乐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2.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3.熟悉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

4.能够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和解说音乐作品。

5.具备一定的演奏和演唱能力。

6.能够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我国音乐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涵盖古代、近现代和当代音乐。

具体包括:1.古代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等。

2.近现代音乐:辛亥时期音乐、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等。

3.当代音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音乐、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等。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演奏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音乐理论知识,阐述音乐作品背景及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内涵。

4.实践法:学生进行演奏、演唱和创作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音乐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音乐类参考书籍,丰富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音乐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配备相应的音乐实验设备,如乐器、音响等,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表现等,记录在案,作为评价依据。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实践和思考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实践和思考

有 的 用 打 击 乐 器 打 出这


激 发 了学 生 参 与学 习 的兴 趣 象 为形 象


也可变抽
两 个 节奏 有 的用拍手击掌的方式 有 的

新课 改下 信 息 技 术与音乐教学
激 发学 生 的 多种感官参与 和

拍 肩 膀 有 的拍 腿 还 有 的 拿 起 小 凳 子 拍


整合的实践应 用
, ,
强调要

引导学 生 从 真正 美好 的东 西 中


故事

同学 们 根 据 自己 所 感 受 的 音 乐 尽

构 建 丰 富 多 彩 的课 堂
实施 高质量 和高

得到美 的享 受 从 劳动 中 日常生 活 和 艺
术 中去 理 解 和 创 造 更 美 好 的 东 西



情 发 挥 自己 的 想 象
生学 习的对象转 变为学 习 的工 具

发挥

年级 学 生 好模仿 的特点 我重
, ,
功 于 多 媒 体 形 式 的运 用 是 小 乌 鸦 的



信 息 技 术 在 学 生 自主 学 习 主 动 探 究 合 作 交流 等方 面 的优势

播 了音 乐 画 面 让 学 生 看 着音乐 画 面 展
开 想 象 的翅 膀

出现 整 合 激 活 了 学 生 的思 维
3 发挥主体


努力创建 网 络环

自编 动 作 进 行 律 动 表 演



丰 富想 象

境 下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方 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内容提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用详实的教例,从启迪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想象美以及发展学生创造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过程与所取得的实效。

关键词语:审美教育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像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6条的美育任务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提出“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不仅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且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

对此,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作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并且要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根据陈部长的报告精神,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具体的教例如下:1.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

因而,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科学家都很重视欣赏美,而且无不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欣赏能力。

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

他要求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益智”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而获得成功。

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

”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夫斯基说得更为生动具体。

他说:“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个蹩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称设计师……不论你的身份如何,你的生活应当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容,都应当善于发现和欣赏美的艺术。

”以上论述都说明感受美与欣赏美能活跃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灵感与顿悟,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例如:《鸭子拌嘴》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

通过合奏刻划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

为此,我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

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

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

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和产生不同的音色。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

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

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

如时而刮击、轮击;时而打镲叶、敲镲帮等等,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

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当我再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

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2.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以上论述都说明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例如: 《小猪的一家》是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器乐曲。

教学目的是通过乐曲中小猪叫声的模拟,让学生了解2/4拍的强弱规律,以培养节奏感并启发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

我收集了《三只小猪》的光碟,通过剪辑组合配以动画和乐曲,编制成游动物园的课件,创设了演示情境。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们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方式进入课堂。

这时大银幕上的多媒体动画呈现了树荫郁郁葱葱,绿草成茵,鲜花盛开的田野,小鸟飞来飞去,野兔、松鼠等在草地上奔跑跳跃,狮子大哥坐在一旁,悠闲地甩动着大尾巴。

这一派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全班学生一下子就沉醉在美的意境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一只小动物,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审美想象的冲动之中。

随着悠扬的乐曲和画面变换,学生们模仿着在动物园的小河中划船找新朋友的律动。

当画面上出现一幢红色漂亮的楼房时,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纷纷猜测起来。

这时乐曲播出《小猪的一家》传出了小猪“呼噜,呼噜”的声音,于是大家很快猜出了这里原来是小猪的家。

果然画面上楼房里的大门打开了,几只小猪欢快地跑出楼房,在门外场地上跳起舞来,表示欢迎小动物们到来。

这时,学生们都说他们找到的新朋友原来是《小猪的一家》,这样课题也随着出示了。

当小猪们的舞蹈停下来后,我让全班学生再听一遍这首乐曲,并且要求他们从乐曲中去猜测想象小猪一家平时是在干些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和想象,再用律动来表示。

学生们在乐曲启发下,一方面模仿小猪的叫声,另一方面表现了小猪们擦窗、扫地、煮饭、喂食等劳动的动作以及拔河、跳绳、跑步等运动的动作,甚至表现了小猪鼾睡的动作┅┅学生们的想象精采纷呈,模仿表现也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大大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充分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想象美,并做到了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

”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欢快的歌曲。

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春天来了》,引导学生从音乐节奏方面去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来创造美。

我将关于春天的视频录象编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把他们带入了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

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了“融雪”、“桃花”、“小鸟”、“蜜蜂”、“杨柳”等在高兴地欢唱着“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们的欢快情绪很快地被吸引而高涨了起来,纷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起表示春天来了的欢乐舒展的动作情境。

当学生们初步感知这首歌曲后,我弹奏钢琴引导他们用“lu”轻声地哼唱几遍歌曲的旋律。

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只需轻点鼠标就可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脑思、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通道自主学习歌词,去充分地欣赏想象和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和作者对春天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喜悦心情。

这样,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记住和理解了歌词,并在情感上与作者对春天美丽的赞赏产生了共鸣,发出了“祖国的春天多么美好”的感叹。

在美的情境启发下,有的学生提出了按乐曲自己编写歌词的想法,立即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都积极地运用语文课中学到的诗歌写作知识创作新的歌词。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采纷呈的诗歌。

如:“花儿张笑脸,鸟儿露脑袋,太阳暖暖照身上,大地也渐渐苏醒。

小蜜蜂嗡嗡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的春天多么美好!”又如:“蜜蜂飞来了,杨柳风中跳,桃花在开口笑,冰雪在慢慢化掉。

小鸟儿唧唧叫,飞来飞去多热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祖国的春天多么美好!”……学生创作的这些歌词很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愿。

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春天美景的感染下,通过协作交流,开拓了创造美的艺术思维能力,再通过反复修改,不断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