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

第四章抗感染免疫一、选择题 【A型题】 1.外毒素的感染免疫是依靠抗毒素的哪种作用机制 A.调理作用 B.黏附作用 C.灭活作用 D.清除作用 E.以上都不是 2.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 A.菌苗 B.疫苗 D.类毒素 E.抗毒素 3.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A.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多 B.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增多 C.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减少 D.抑制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GMP减少 E.以上都不是 4.正常体液中作用革兰阳性菌的抗菌物质是: A.补体 B.防御素 C.溶菌酶 D.白细胞素 E.血小板素 5.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使之发挥防御作用的物质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发挥局部抗感染的作用机制是: A.通过免疫调理作用增强免疫力 B.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 C.直接与病原体结合使之不能定植于黏膜 D.直接破坏病原体使之失活 E.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 7.通过与补体C3b将细菌和吞噬细胞联结而发挥免疫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8.在多数情况下IgG的保护作用大于IgM,其原因是: 分子小,易入炎症区 含量高,作用强 无免疫调理作用 半衰期短 可激活补体 9.溶菌酶不能单独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肽聚糖无五肽桥 B.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C.肽聚糖为二维构型 D.肽聚糖含量少 E.胞质周围间隙中酶可破坏溶菌酶 10.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A.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B.作用于胞内 C.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D.引起化学性中毒

E.一次产量较大 11.病毒入侵机体后最早产生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分子是: A.sIgA B.IFN C.中和抗体 D.IgM E.补体结合抗体 12.抗病毒感染中起局部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 SIgA E.IgE 13.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试剂是: A.氯仿 B.乙醚 C.酚类 D.甲醛 E.过氧化氢 14.病毒中和抗体的作用是: A.直接杀伤病毒 B.阻止病毒吸附 C.阻止病毒核酸转录 D.阻止病毒脱壳E.阻止蛋白合成 15.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A.流感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腺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人乳头瘤病毒 16.在以下病毒中,机体内虽有特异性抗体,但仍可感染并发病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单纯疱疹病毒 C.流感病毒 D.甲型肝炎病毒 E.柯萨奇病毒 17.新生儿血中测出下列哪类抗体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8.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产生特异性杀伤的主要免疫细胞是: A.CD4+T B.CD8+T C.Mφ D.NK E.中性粒细胞 19.下列哪种抗病毒免疫方式属获得性非特异免疫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B.补体及病毒抑制物 C.生理年龄状态 D.干扰素 E.屏障作用 20.病毒感染后无法获得持久免疫力的最重要原因是: A.无病毒血症 B.抗原易变异 C.表浅感染 D.短暂感染 E.免疫耐受21.干扰素的特性是: A.无种属特异性 B.由宿主基因编码 C.能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 D.抗病毒作用比特异性抗体强 E.需IgG和补体辅助抗病毒 22.一般认为抗病毒免疫效应最强的是: A.干扰素 B.病毒抑制物 C.IgG抗体 D.细胞免疫效应 E.IgM中和抗体23.下列哪种病毒不会透过血脑屏障

第3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3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学习要点 一、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1.正常菌群 定义---人存在于正常人体,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 2.机会致病菌 定义---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致病的这类细菌,也可称为条件致病菌。 机会致病的原因---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指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导致机体产生的疾病。多见于使用抗生素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及侵入部位有密切关系。 1.细菌的毒力 毒力---指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即按一定注入途径,在规定时间内,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发生感染所需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的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人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它主要包括: (1)抗吞噬结构:荚膜、微荚膜等。 (2)粘附素: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介导细菌粘附宿主靶细胞。 ①分类:可分为菌毛粘附素和非菌毛粘附素。 ②微生物感染与细胞调亡: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能够诱导一种细胞主动死亡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机体控制组织细胞数目,清除无用的、有害的以及异常的细胞,以维持机体自身的稳定,其特征为细胞皱缩,细胞质和核固缩,并可出现含有细胞碎片的凋亡小体。 (3)侵袭性物质:致病菌产生的,一般对机体无毒性,但可协助细菌定植、繁殖和扩散的一类物质。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是接触依赖性分泌,需较多的蛋白质参与,所分泌的效应蛋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是指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是由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协调来完成的。先天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机体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正常组织及体液中的抗菌物质;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以抗体作用为中心的体液免疫和致敏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淋巴因子为中心的细胞免疫。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由于其生物学特性的不同,致病物质的不同。机体对它们的免疫反应也各有差别。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 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 (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 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死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阴道分泌物中的酸类亦有抗菌作用。前列腺分泌的精素(Spermine)是正常精液中存大的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的抑制物。泪液、唾液、乳汗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分布的溶菌酶能溶解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它们的代谢产物对抗病原菌入侵。例如皮肤上的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皮肤上生长;肠道中的某些厌氧菌能产生脂肪酸阻止沙门氏菌在局部生存;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毒和酸性产物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部的草绿色链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长;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能妨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居等。当这种拮抗作用受影响时,则可发生菌群失调症。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 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毒素不能对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

病原微生物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习题与答案

第 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选择题 【A型题】 1.化脓性细菌在机体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其他器官,产生性的化脓性病灶称为: A.菌血症 B.脓毒血症 C.内毒素血症 D.毒血症 E.败血症 2.下列结构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的是: A.芽孢 B.荚膜 C.细胞壁 D.中介体 E.核糖体 3.内毒素的毒性部分为: A.核心多糖 B.特异性多糖 C.LPS D.脂质 A E.脂蛋白 4.类毒素的特点是: A.有抗原性,无毒性 B.无抗原性,有毒性 C.无抗原性,无毒性 D.有抗原性,有毒性 E.有半抗原性,而无毒性 5.脑膜炎球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中毒症状为: 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以上都不是 6.潜伏感染与隐性感染的区别是: A.潜伏感染有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无传染性 B.潜伏感染无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有免疫力产生 C.潜伏感染无传染性,而隐性感染有传染性 D.潜伏感染有免疫力产生,而隐性感染则无免疫力产生 E.潜伏感染多见于病毒感染,而隐性感染多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 7.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LPS D.O 抗原 E.荚膜多糖 8.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其原因是内毒素毒性成分: A.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 受体基本相似 C. 抗原性基本相似 D.无抗原性 E.以上都不是 9.细菌的黏附素是指: A.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特殊结构 B.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C.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D.其受体为 D-甘露糖 E.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表面蛋白质 10.毒性最强的外毒素是: A.破伤风溶血毒素 B.肉毒毒素 C.产气荚膜杆菌ε毒素 D.产气荚膜杆菌α毒素 E. 破伤风痉挛毒素 11.由外毒素制备类毒素所用甲醛浓度为: A.0.1%~0.2% B.0.2%~0.3% C .0.3%~0.4% D.0.4%~0.5% E.0.5%~0.6% 12.产生潜伏感染的细菌是: A.结核杆菌 B.脑膜炎球菌 C.痢疾杆菌 D.链球菌 E.白喉杆菌 13.易出现带菌状态的细菌是: A.白假丝酵母菌 B.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肺炎球菌 14.易发生脓毒血症的细菌是: A.痢疾杆菌 B.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15.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A.菌血症 B.毒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16.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脑膜炎球菌 B.淋球菌 C.伤寒杆菌 D.军团菌 E.结核杆菌 17.革兰阳性菌中,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A.膜磷壁酸 B. 肽聚糖 C. M 蛋白 D.荚膜 E.壁磷壁酸 18. 可在流行期形成健康带菌者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志贺菌 C.脑膜炎球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9.关于内源性感染,正确的叙述是:

第7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感染 2.病原菌 3.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4.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5.菌群失调 6.二重感染 7.毒力(virulence) 8.LD50 9.ID50 10. 微生态失调11.隐性感染 12.医院感染(hospital infection ) 13.侵袭力(invasiveness) 14.毒血症(toxemia) 15.败血症(septicemia) 16.菌血症(bacteremia) 17. 脓毒血症 18.内毒素血症 19.带菌状态 20.带菌者(carrier) 21.致病性 二、填空 1.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大幅度改变时,出现;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则称为。 2.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的条件有、和。 3.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包括和两个方面。 4.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 5.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6.机体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赖;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赖。 7.医院感染按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和。 8.吞噬细胞吞噬和杀菌过程包括趋化、、、杀灭与消化等步骤。 三、选择题 1.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荚膜 B.普通菌毛 C.异染颗粒 D.鞭毛 E.脂磷壁酸 2.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性菌毛 B.细菌素 C.脂磷壁酸 D.内毒素 E.透明质酸酶 3.决定内毒素毒性的主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质双层 C. 核心多糖 D. 脂质A E. 脂蛋白 4.下列哪项不是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 A.溶菌酶 B.透明质酸酶 C.血浆凝固酶 D.胶原酶 E.链激酶 5.主要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A.大肠杆菌 B.霍乱弧菌 C.破伤风梭菌 D.脑膜炎奈氏菌 E.淋球菌 6.下列毒素中属于细胞毒素的是 A.白喉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肉毒毒素 D.破伤风溶血毒素 E.红疹毒素 7.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 A.破伤风痉孪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 肉毒毒素 E.炭疽毒素 8.带菌者是 A.体内有病原菌潜伏,但不向体外排菌者 B.体内带有机会致病菌者 C.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D.体内带有病原菌,自身不表现临床症状,并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体内带有病原菌,临床症状明显,并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9.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的是 A.抗生素 B.溶菌酶 C.补体 D.吞噬细胞杀菌素 E.防御素 10.构成机体固有免疫的因素,不包括 A.皮肤与黏膜的屏障作用 B.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C.NK细胞杀伤作用 D.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的作用 E. 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11.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构成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C.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D.抗毒素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机体抗细菌感染的机制

一、宿主体表的防御功能 (一)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和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颤动,可将细菌咳出或咽下;随粪便每日约排菌1012个;小便可清除尿道上皮的细菌。 (二)分泌液中化学物质的局部抗菌作用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胃酸能杀死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阴道分泌物中的酸类亦有抗菌作用。前列腺分泌的精素(Spermine)是正常精液中存大的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的抑制物。泪液、唾液、乳汗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广泛分布的溶菌酶能溶解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人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正常菌群,可以通过它们的代谢产物对抗病原菌入侵。例如皮肤上的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能产生抗菌性脂类、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皮肤上生长;肠道中的某些厌氧菌能产生脂肪酸阻止沙门氏菌在局部生存;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毒和酸性产物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咽部的草绿色链球菌似能阻止肺炎球菌在局部生长;鼻腔的表皮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能妨碍金黄色葡萄球菌定居等。当这种拮抗作用受影响时,则可发生菌群失调症。

二、机体抗毒性免疫抗毒性免疫是一种以体液抗体为主的免疫应答。许多以外毒素致病的病原菌造成的感染,如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及内毒中毒等,机体的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抗毒素(lgG)中和毒素的作用。由抗毒素与外毒素特异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将其降解消除。抗毒素与毒素结合,可以通过空间阻碍使毒素不能吸附到敏感的宿主细胞(受体)上,或者使毒素生物学活性部位(酶)被封闭,从而使毒素不能发生毒性作用。应当指出,抗毒素不能对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起中和作用。根据外毒素的免疫特点,可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应用抗毒素血清进行早期治疗与紧急预防,使用时要保证“早期足量”。 三、机体的抗菌性免疫病原侵入机体后,由于其生物学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胞外菌感染和胞内菌感染两类,机体对这两类感染的免疫反应是有差别的。 (一)胞外寄生菌的抗感染免疫 1.抗体对细菌繁殖的抑制作用:抗体与细菌结合,可以出现凝集和鞭毛制动现象,但一般而言,对细菌的活力只有微弱的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如果抗体的结合能抑制细菌的重要酶系统或代谢途径,则可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例如,某些细菌(例如败血巴氏杆菌)从血清转铁蛋白摄取铁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封闭,从而导致细菌生长受抑制。 2.抗体对细菌吸附作用的抑制:病原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是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教案

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开课系部医学检验系 开课教研室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授课教师 职称讲师 授课班级12级医学检验本科2班 学生人数110人 长沙医学院教务处制

长沙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细菌感染与免疫 授课教师所属系(部)医学检验所属教研室临床微免教研室职称讲师 授课时间20XX年9月26日星期四授课时数2学时 授课班级检验(本科√专科□)2012级2班 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见习课□习题课□讨论课□其它□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医学微生物学刘晶星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出版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感染、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医院感染等基本概念;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熟悉】1、细菌的致病机制; 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3、医院感染的特点; 【了解】1、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非特异性、特异性); 2、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重点:1、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区别)、入侵的数量、入侵的途径; 2、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的来源、感染的类型、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难点: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P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其他□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提示时间 栏分配 概述 一、细菌感染的概念 1、病原菌: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之;1分钟 了解非病原菌: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称之。 2、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2分钟 熟悉 (1)概念 (2)特点 了解2分钟 二、抗感染免疫 1、概念 2、免疫逃逸现象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掌握5分钟 一、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的概念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概念侵袭细菌、真菌、螺旋体和支原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形态蝌蚪形、球形、细杆状 应用噬菌体特异性寄居于易感宿主菌体内,故可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二、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一)毒性噬菌体的概念:毒性噬菌体的增殖方式是复制,其增殖过程经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四个阶段。 (二)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 1.概念噬菌体或称溶原性噬菌体。当感染宿主菌后并不增殖,其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中。 2.前噬菌体结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 3.溶原性细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的细菌。 4.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科研上就用噬菌体去改造细菌,将我们需要的基因整合到细菌上。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菌核质内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转座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 1.细菌的染色体细菌的各种遗传特性主要受细菌核质内染色体环状双链DNA (dsDNA)所控制。

2.质粒 本质: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够自主复制的细菌染色体以外的双股环状DNA。 3.转座因子(转位因子) 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这种转座作用既可发生在同一染色体上,也可发生在染色体之间或质粒之间,甚至染色体和质粒之间。转座因子包括插入序列(IS)和转座子。 4.整合子是一种运动性DNA分子,具有独特结构,可捕获和整合外源性基因,使之转变成为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它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

5.噬菌体基因组带有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细菌,其噬菌体基因组片段可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称为前噬菌体),使其细菌性状发生改变,称溶原性转换。 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 1.转化如活的无毒力的肺炎链球菌可摄取死的有毒力的肺炎链球菌DNA片段。 2.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通。 3.转导噬菌体介导,将供菌DNA片段转入受菌体。 4.溶原性转换 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耐药质粒(R质粒)转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题 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为 A.转化 B.接合 C.转导 D.易位 E.溶原性转换 『正确答案』B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正常菌群 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的细菌。 二、条件致病菌 三、菌群失调症与细菌致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