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1.生态建设与主要做法。(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2)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3)新能源建设。

2.建设成效及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山东胜利油田生态农场

1.生态建设

(1)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建设;(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3)沼气工程建设

2.成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生产产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大为提高;产业结构日益合理。生态效益分析: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饲料报酬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十四)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

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1.主要做法。(1)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确定。系统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水生生态系统和有机污水净化系统。(2)污水的三段净化、四步利用。猪圈的污水通过猪舍两侧的排水沟排到水葫芦池、细绿萍地、鱼蚌混养池、水稻田,逐步完成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2.效益分析。生态效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环境景观大为改善。

(十五)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基塘系统

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在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如桑、花、蔗等),将其副产品或废物饲喂塘中养殖的动物(如鱼、蟹等),用塘水浇灌、塘泥施肥于基上植物,从而使水陆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复合系统。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

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本节要能够简述生态工程兴起的原因,掌握生态工程的五个基本原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搜集各种媒体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过程: 三、知识点解析 1.生态工程的五大原理

提醒①生态工程的建设应遵循以上五个原理,但不同的生态系统遵循的原理可以不同。 ②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③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比较 整体性原理指社会、经济、自然三方面协调统一,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如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社会与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即种树的同时考虑经济收入、粮食、燃料等问题。 系统整体性原理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目的是保持系统有很高的生产力,具体的说指互利共生的生物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如藻类和珊瑚虫、大豆和根瘤菌、地衣植物中藻类和 真菌等。

四、例题分析 例1.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摩尔葡萄糖, 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_____________摩尔的葡萄糖。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应用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这样,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用天敌减轻生物危害,用生产农产品的废弃物做饲料和肥料,减轻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传递按10%~20%逐级递减。 答案(1)①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②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3)50 2 例2.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 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答案】C 例3.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实现了“原料——产品——原料一一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它不属于 ()C A.生态经济B.循环经济C.生态工程D.生态农业 【解析】本题原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再生产下产生的生态农业中物质的多级利用,本题强调的是生产模式,生态工程与该模式有一定关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答案】C 例4.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利用生物、微生物或其它农艺、工艺措施,使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返回果园、农作物、鱼塘,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的目的。我县主要是抓好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个体养殖户的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通过进行沼气发酵,使畜禽粪便产出优质的沼气能源和有机肥料,沼气作为用户的生活用能,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增产来源,起到既减少环境污染,又增加效益的目的。模式主要是开展“猪—沼—果”、“猪—沼—菜(稻)”、“竹—牧—沼—鱼”等综合利用,起到以猪促沼,以沼促农(果、作物),以农促猪的良性循环生态格局。建设期间,本区域集约化养猪场的废弃物都实行沼气化处理,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运用设施农业、无害化农业等先进科学技术,实行精耕细作,秸秆还田和先进管理相结合,进行基本农田环境保护,提高土地生产率,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和良种化品种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农产品

的无公害、优质化、高效率生产,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开采等特点,我县采取以保持水土为基础,结合各种水保措施,实行植物防治和工程措施、治坡与治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进行总体综合整治,减轻石、沙、泥的危害,缓解旱涝灾害。具体做法是山顶封山育林,山腰种植果茶,山沟筑坝蓄水,山下开垦农田,山边种植旱地作物和牧草,发展畜牧业,或者发展加工业,将水土流失区建成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从而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体系。 (4)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可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等形式,对农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5)“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农、林、果的结构布局,优化各业内部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元化。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形成不同类型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态学原理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 弱。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 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5、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1、偏利如附在鲨鱼腹上的鱼。 2、原始合作如稻田养鱼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 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 (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

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习总结与例程分析 班级:xxxxx 学号:xxxxx 姓名:xxxx 系部: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学习总结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8086/8088单片机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在理论课上,我由浅入深的了解了微型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微机的系统组成和基本结构、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以及8086\8088单片机的内部逻辑结构、外部引脚功能、存储器、指令系统中的寻址与逻辑算术运算、微型计算机存储器接口技术、输入输出及中断、模拟量数字量的转换、定时器\计数器、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等知识。 而在实验课上,我先学习了汇编软件win-Masm的使用,明白了汇编程序从编写到执行即编程→.ASM→编译→.OBJ→连接→.EXE→加载→内存中的程序→执行的过程。然后又学习使用了模拟仿真软件Protues和汇编语言开发编写软件Keilc51。再通过汇编小程序、延时控制、按键控制、流水灯等几个实验,更是让我了解到了汇编语言的强大与神奇之处,也激发起了我深厚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 这门课程很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前后关联性很强,并有大量的程序和硬件设计类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原理、结构和特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设计一个实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具体来说,就是掌握Intel8086/8088微型计算机系统地组成原理,熟练运用8086宏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熟悉各种I/O接口芯片的配套使用技术,并通过一定的课程实验与实践,进一步提高系统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成实用的微

型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初步设计。 同时,我也对这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的“接口”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是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IO系统组成,在发展的初期,CPU与各模块之间采用点对点的方式直接连接,集成电路发展之后,才出现以总线为中心的标准结构。 计算机接口技术,实现了各个外部终端与系统内存的信息传递,与指令下达。其次是并行/串行接口技术,1)并行接口,并行接口传输速率高,一般不要求固定格式,但不适合长距离数据传输。2)串行接口,串行通信是将数据的各个位一位一位地,通过单条1位宽传输线按顺序分时传送,即通信双方一次传输一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 1.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 1.概念。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 1.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 (六)生态农业的模式 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 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7)莲田养鱼模式(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2)作用。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地膜覆盖类型。(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 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 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1.生态建设与主要做法。(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2)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3)新能源建设。 2.建设成效及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山东胜利油田生态农场 1.生态建设 (1)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建设;(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3)沼气工程建设 2.成效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生产产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大为提高;产业结构日益合理。生态效益分析: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饲料报酬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十四)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 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1.主要做法。(1)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确定。系统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水生生态系统和有机污水净化系统。(2)污水的三段净化、四步利用。猪圈的污水通过猪舍两侧的排水沟排到水葫芦池、细绿萍地、鱼蚌混养池、水稻田,逐步完成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2.效益分析。生态效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环境景观大为改善。 (十五)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基塘系统 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在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如桑、花、蔗等),将其副产品或废物饲喂塘中养殖的动物(如鱼、蟹等),用塘水浇灌、塘泥施肥于基上植物,从而使水陆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类型生态模式作为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

微机原理及应用核心笔记

第1章、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 §1.1 微机的一般概念和基本组成 (一)冯. 诺依曼结构计算机 从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开始到现代计算机,其制造技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们目前使用的各类计算机大都沿用了冯. 诺依曼结构。概括起来冯. 诺依曼结构有如下要点: 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将程序(包括数据和指令序列)事先存储到主计算机内,即:程序顺序存储方式; 论文:程序控制、存储程序 3、计算机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装置等组成。 (二)微型机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微机系统、微机、CPU)P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由微型计算机(主机)和外围(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主机由: CPU(中央处理器:算术、逻辑运算部件;累加器、寄存器;控制部件;内部总线);主存储器(ROM、RAM);输入、输出接口;系统总线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由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CPU是计算机的心脏。是一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它的功能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性能好坏。 CPU的主要功能: ●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 ●临时保存数据; ●能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执行规定的动作; ●能与内存或外设交换数据; ●能提供整个系统需要的定时和控制; ●可以响应其它设备的中断请求 CPU的主要参数有: (1)主频 (2)一次能处理的数据位数。它由CPU的数据线条数决定。 (3)能带多少存储器和I/O口。它由CPU的地址线条数决定。 如: Pentium 80586 CPU为32位CPU,主频可为60MHZ,可带4GB存储器。 Pentium pⅡCPU为32位CPU,主频可为130MHZ。 PC/XT机,CPU是Inter 8086,16位,主频8MHZ,可1MB存储器。 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存储器分内存和外存。 (1)内存 CPU用地址线直接访问的存储器称内存,内存又分RAM和ROM。 ROM是只读存储器,其中存放的程序和数据是计算机生产厂用特殊方式写入的,计算机不加电时也不丢失。 RAM叫可读可写存储器,RAM中一般存放用户开发的程序和数据,只要一掉电,RAM中的数据全部丢失。 人们常说的计算机容量,就是指内存。 (2)外存 外存是CPU用输入输出方式存取的存储器。一般指软盘和硬盘。它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低。目前软盘的容量一般为1.4MB(兆字节),硬盘一般达到10GB(10千MB)。 总线是连接多个装置或功能部件的一组公共信息通道。 微机中一般有三种总线: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万 方数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第,,卷 这些现象给农业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全社会要提高集约化农业对农业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认识,加速农业环境治理法制化进程,加 强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 的环境评价,制定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政策,加速集约化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整 治工作, 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弱优势 珊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特点 ,, , ,, 云南 一,( ,,, 一, ,, , “ 江苏
b5E2RGbCAP
,, 一, , ,, 新疆 弱优势 生态农业是,,世纪,,年代提出攀一辫雾奏奏茎塑,,;殛鐾,璧蠹 酒嚣鬻薹爨矍霸蚕镬望蘸震蠢雾釜錾 p1EanqFDPw 浙江, 弱优势 ,, 安徽 一, , ,, 劣势 嚣囊藩爨囊囊莲嚣蘩奠巍零蠹錾。荦养揲徭,,募 劐矗。戥勘州,彭列驯莹乳:萎,蓼霉铲笔籀弓丑躞珀蠼壤 DXDiTa9E3d 强嵯增每哩~潲增算递增,,域嚆蟮离笺:,,王戚岔暴计贡献率已达潜疆,(,强,葫一旧搿 傅障掉,薪抽蚤 ,, 湖北,(, ,, 弱优势 ,, 宁夏 一, , ,, 劣势 净柏降碉谨碑,由肆聃糙揄 禹篓霹羹塞萧篡嚣。』鲤辔,霎冶搓型限椭粥鲥, ,, RTCrpUDGiT ,, ,, ,, ,, ,, 广西, ,, , 弱优势 ,, 捌南,—, ,,, 劣势 劣势 劣势 劣势 甘肃, ,, , 弱优势 ,, ,, ,,

陕西 海南 西藏 一,( ,,, 一, , , ,, ,, , 河北, ,, , 山西,(, ,, 弱优势 弱优势 羁优势 弱优势 内蒙古 青海 一, ,,, 一, ,,, ,(,生态环境 整体竞争力分析 由评价要素层, ,,,、毛、,,、毛的主成分构造各省区生 态环境整体竞争力的指数,,前,个主成分累 计贡献率已达, ,,,可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整体竞争力评价模型为: 5PCzVD7HxA ,,,(,,, ,,,,(,,,,,,,(,,,,, (,) 由表,可知,就 整体而言,东部生态环境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很好地兼 顾了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值得中西部借鉴。处于弱优势的省区应进一步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步 伐,尽快向强优 势转变。而西藏、新疆等省区生态环境竞 争力之所以处于劣势,除区域自然因素外,更主要 的是环保意识较 弱、污染加重、掠夺式 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及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应及时 转变观念,树立 环保 意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水平和利用率,严格执法,从根本上
jLBHrnAILg
扭转现阶段的劣 势。 表,我国部分省 医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 名瑰 ,,,,, , , , ,;, ,, ,,, ,,,,, ,, ,;,,,,,,,,,,,,,,, 态 ;,,,,,,,,, ,,,,, ,, ,,,, ,,,,,,;,, ,, ,,,,, 得分 ,;,,, 地区 ,,,,,, 得分 ,;,,, ,,,, ,,, 势 名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