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2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为1. 简介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构建稳定、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系统。
生态农业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2. 生态农业的原理2.1 生态系统模拟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环境和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多样性的农田生态系统,使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生态效益。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原理是保护和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传统农业通常采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农作物,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病虫害的爆发和土壤的退化。
而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引入多种农作物、杂草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2.3 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传统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浪费大量的水、肥料和能源资源,而生态农业通过循环利用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和农田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2.4 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理性利用农药和化肥。
传统农业往往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受损。
生态农业强调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和合理施肥,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生物防治和有机施肥等措施,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应用3.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有机农业通过禁止或限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强调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倡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学的应用,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3.2 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农田的结构和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农作物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优化土壤环境,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田生产力的目的。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高中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高中1.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原理生态农业的原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农业废弃物等农业资源,使其能够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2.2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生态农业的另一个原理是保持农业生态平衡。
这意味着要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资源、植物、动物等,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环境的破坏。
2.3 促进生态多样性生态农业的原理之一是促进生态多样性。
这意味着要通过保护和增加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多样性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2.4 尊重自然规律生态农业的最基本原理是尊重自然规律。
这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根据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其与自然协调一致。
3. 生态农业的应用3.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
它基于有机农业管理理念,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天然材料,避免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以达到保护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3.2 生态园艺生态园艺是将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园艺生产中的一种农业模式。
它注重合理运用生态原理、生态技术和生态方法,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
3.3 生态畜牧生态畜牧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提高畜牧业的生态效益,包括优化饲养环境、改善饲料质量、加强动物健康管理等方面,以实现畜禽健康成长和农产品的高质量产出。
3.4 生态渔业生态渔业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水产品养殖和渔业管理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保护水体环境、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1.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提供了许多关键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探讨其带来的好处。
2. 模仿自然系统的农业设计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模仿自然系统,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
传统的农业往往依赖化肥、农药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而模仿自然系统的农业设计,通过构建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农业设计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 多样性种植:避免单一作物的种植,而是种植多种不同类型的作物,这样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多样性,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 轮作与休耕:轮作和休耕可以帮助土壤修复和养分循环,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农田周围建立生态廊道或保留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栖息地给各种生物,增加生物多样性。
- 自然控制病虫害:引入天敌和天然捕食者,通过生态平衡来控制农田中的病虫害。
3. 农田水管理水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资源,合理的水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水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原理可以指导农业水管理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农田水管理方法: - 水循环与保持:设计合理的灌溉方式,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灌溉水的回收利用,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
- 水土保持:采用合适的土地整治措施,如植被覆盖、净化池等,减少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
- 生物滤池:在农田附近建设生物滤池,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过滤农田中的污水和化肥冲刷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4.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态学原理的一个重要实践。
有机农业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化合物的使用,如化肥和农药,并尽可能模仿自然系统中的流程和循环。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作业二

题干
下列措施中,属于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事( )。
选择一项:
A. 农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
B. 矿山废弃地的恢复
C. 治坡、治沟、修梯田,发展林业
D. 利用废弃的糖蜜酒精
解析: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强调,在治理恢复小流域生态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小流域自然资源,将治坡、治沟、修梯田与发展草业、牧业、林业结合起来。
正确答案是: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题目5
题干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
①发展鱼塘—台田模式②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③发展立体农业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选择一项: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解析:鱼塘—台田模式主要是对治理低湿涝洼地有良好效果,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B. 生物必须适应其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基因频率定向变化的过程
C.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种类肯定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D. 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影响其生存环境,对人类来说可能有利也有弊
解析:生物对于环境首先是要适应;环境可以选择生物;其三,生物可影响环境;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并保持生物多样性,两者才能稳定处于一个平衡态,这也是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目标。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4
题干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空间和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称之为立体种植。
选择一项:
对
错
解析: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利用资源进行种植的特点,都构成复合群体。
正确的答案是“对”。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1. 简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以了解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为目标。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2.1 多样性保护保护农田周边的自然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保留湿地、森林、草地等自然生境,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源供农田周边的生物利用,可以吸引有益生物如天敌昆虫和鸟类,控制农田内的害虫和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
2.2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有机农业注重土壤保护和调理,通过采用有机肥料、旋耕、轮作和绿肥等措施,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
2.3 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是应用生态学原理营造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农田,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水肥管理、开展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可以实现土壤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2.4 农田生态工程农田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堤坝、植物滞留带等人工生态景观,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能力的一种方法。
这些生态工程可以减少农田内的水土流失和污染物输出,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的效益3.1 环境效益应用生态学原理在农业中,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保护农田周边的自然生境,可以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体污染。
3.2 经济效益通过合理利用生态学原理,如控制害虫和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和成本。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

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引言随着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农业方式的研究和改进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行的农业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应用的原理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原理一:生态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的核心原理是生态循环利用,即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再生。
具体而言,生态农业倡导土壤肥沃度的保持和提高,通过合理的有机肥料使用、植物残体的还田和微生物的辅助作用等手段,实现养分的循环再利用。
同时,生态农业还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雨水集中和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还田植物残体•微生物辅助作用原理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强调保护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条,对农田的生产和生态平衡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生态农业通过合理的生态布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构建了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田生产的可持续性。
•调节害虫和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原理三: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生态农业推崇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监测和调节农业生产环境,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感器技术监测环境•人工智能优化农业生产•大数据分析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原理四:可持续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追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农田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的水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现象。
生态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生态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而是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农业生态化成为了近年来的重要方向。
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阐述生态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生态农业技术的概念生态农业技术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生物科技、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有关知识,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生态化、节约资源、全面利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的技术和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二、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1.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有机农业技术是指利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利用、健康安全等多种有机农业系统设计的技术,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采用有机栽培、秸秆覆盖、农家肥等方法生产农产品。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避免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2.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循环农业技术是把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农作物、植物和动物等有机物料等利用起来,不仅可增加农作物产量,还可以用于饲料、肥料等产品生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循环农业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保护。
3.生物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透过生物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农民在肥料、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育种新品种,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三、生态农业技术的实践1.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实践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传统灌溉的基础上,采用滴灌、微灌和喷灌等技术,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同时也减少了用水量。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的流失和污染。
2.生物防治技术的实践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昆虫等天然的、生物性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生态农业的认识讲解

主要内容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2、生态农业技术 3、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人们经常提到,必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生态农业 建设依据 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效应原理 这是根据系统论观点,即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原理,对整个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 反馈机制进 行调控,从而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由许许多多不同层 次的子系统构成,系统的 层次间也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 循环、能量转换、价值转移和信 息传递来实现的,合理的结构将能提高 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率。农业生态系统包 括农、林、牧、副、渔等若干系 统,种植业系统又包括作物布局、种植方式等。
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运行图
1、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五) 生物与环境相协调原理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而 形成的统一整体。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协调,系 统内生物与 环境相和谐,生物亚系统内各组分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 关系相辅相成,使 系统内有机体或子系统大大节约物质和能量,以减小 风险,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生态农业的概念。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
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3.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
(二)生物种群与群落1.种群。
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群落。
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点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特点: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态系统1.概念。
指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其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2.基本特征。
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有一定的负荷力;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环境组分包括四方面:辐射、气体、水、土体。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
(四)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
是指某一特定空间内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互相作用联结成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
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
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
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
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3.特点。
(1)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5)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差。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系统,氮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六)生态农业的模式1.农、林、牧、渔、加复合生态农业模式(1)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农林复合生态模式、林牧复合生态技术模式、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和农林牧加复合生态模式4个基本类型。
(2)农、牧、渔、加复合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1.立体种植技术。
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
(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
(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
(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
(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
(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
(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
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3.立体种养技术。
(1)“农作物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的农牧结合模式。
(2)粮、经、饲三元种结构,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模式。
(3)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家畜的农牧结合模式。
(4)草图轮作,以草养畜,治理盐碱沙荒地的农牧结合模式。
(5)种养复合式农牧结合模式。
(6)北方“养猪、养鸡、种菜、种果”庭院生产模式。
(7)莲田养鱼模式(八)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的昆虫如蚜狮、草蛉、寄生蜂和瓢虫等防治害虫;(2)以微生物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防治害虫;(3)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抗生物质等)防治植物病原菌(包括土壤中的病原菌);(4)杂草的生物防治,即利用食草昆虫和专性寄生于杂草的病原菌防治杂草。
(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配方施肥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
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不同作物品种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气候条件,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制定合理的平衡施肥方案(氮磷钾中微适宜用量和比例、相应的施肥技术),实行无机与有机、氮肥与磷、钾肥,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
(2)作用。
增肥增收效益明显;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提高品质;调控营养防治病害;有限肥源合理分配。
2.方法。
地力分区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
3.流程。
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购肥→科学用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
(十)设施农业技术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地膜覆盖类型。
(2)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日光温室栽培技术3.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十一)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模式模式的组成: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特点: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合理利用光热资源;物质循环、相互转化、多级利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卫生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要点:(1)核心技术:沼气池建造及使用技术;猪舍温、湿度调控技术;猪舍管理和猪的饲养技术;温室覆盖与保温防寒技术;温室温、湿度调控技术;日光温室综合管理措施等。
(2)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高产栽培技术;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
详见下图。
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
“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1.生态建设与主要做法。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建设。
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有机肥料综合利用。
(3)新能源建设。
2.建设成效及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十三)山东胜利油田生态农场1.生态建设(1)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经济建设;(2)农业生态工程建设;(3)沼气工程建设2.成效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生产产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大为提高;产业结构日益合理。
生态效益分析:光能利用率显著提高;饲料报酬率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
(十四)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1.主要做法。
(1)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确定。
系统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初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水生生态系统和有机污水净化系统。
(2)污水的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猪圈的污水通过猪舍两侧的排水沟排到水葫芦池、细绿萍地、鱼蚌混养池、水稻田,逐步完成三段净化、四步利用。
2.效益分析。
生态效益: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大大提高;环境景观大为改善。
(十五)珠江三角洲的人工基塘系统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在塘基上种植经济作物(如桑、花、蔗等),将其副产品或废物饲喂塘中养殖的动物(如鱼、蟹等),用塘水浇灌、塘泥施肥于基上植物,从而使水陆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互利共生、良性循环的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