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教学文案
古诗《嫦娥》公开课教案

古诗《嫦娥》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古诗《嫦娥》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作者李商隐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古代月亮的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及其作品《嫦娥》。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嫦娥》的字面意义。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嫦娥》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 教学内容:分析《嫦娥》诗歌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2 教学内容:分析《嫦娥》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指导学生创作自己的小诗,以月亮为题材。
4.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创作一首小诗,展示创作过程和技巧。
学生进行小诗创作练习,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古诗《嫦娥》的理解和欣赏。
明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嫦娥》的读后感或创作一首以月亮为题材的诗歌。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
宣布作业要求和截止日期,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第六章:课后拓展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深入探究能力。
课文《古朗月行》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朗月行》。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古代月亮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朗月行》。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感受诗人的情感,描绘诗歌画面。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
(2)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月亮的美。
(2)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3. 朗读与背诵:(1)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教师示范背诵,引导学生跟读。
(3)学生自主背诵,提高记忆力。
四、课堂练习:1. 填空题:(1)课文《古朗月行》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____。
(2)课文中所描绘的月亮景象是____,诗人通过描绘表达了____的情感。
2. 连线题:将下列词语与对应的诗句连线:(1)小时——疑是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白兔——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晶莹——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朗月行》。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创作一首小诗。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字迹、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古朗月行教案》

《古朗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朗月行》。
(2)理解《古朗月行》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朗月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古朗月行》。
(2)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古朗月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朗月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意: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修辞:讲解诗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朗月行》。
2. 写一篇关于《古朗月行》的赏析文章。
3. 搜集其他描写月亮的诗词,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赏析文章等内容。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交流互动、合作态度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
小学语文教师必修:《古朗月行》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师必修:《古朗月行》教案大全。
1、《古朗月行》的基本介绍《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全诗八十余字,采用七绝诗体,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景象。
整个诗歌用词精准,形象生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适宜年龄段及教学目标适宜年龄段: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并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能够发扬对大自然的爱护之情。
3、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学内容:(1)诗歌导入:由教师朗读古朗月行》诗歌,唤起学生对月色的感性认识。
(2)带领学生感受月光:通过“月光下的自我介绍”“月光下的翩翩舞姿”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中秋之夜的月光。
(3)开展分析探究:通过分组朗读、教师点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朗月行》中的语言韵律、意境、文化内涵等方面,从而提升其文学素养。
(4)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手抄课文、整理古诗典籍、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强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5)感性理解与创作:通过在诗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创作诗歌、绘制月亮图案等活动,让学生将诗歌学习融入自己的个性化创作之中。
教学环节:(1)启发性热身:由教师朗读一段月光下的故事或诗歌,引导学生感受神奇的月色之美。
(2)交流性活动:学生分组朗读、研讨、演绎等活动。
(3)练习性活动:学生完成默读、朗读训练等活动。
(4)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个性化创作等活动。
(5)展示性评价:通过小组演绎、课堂朗诵等活动,进行学生阅读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考察和评价。
4、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启发性教学法:通过故事、诗歌等文本的活动化引导,让学生主动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认知和体验上的提升。
(2)讲解性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解析等方式,对文本中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和理解。
(3)交互性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式学习等互动性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考、表达和积极互动的机会。
《咏月诗》教案

《咏月诗》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月诗》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咏月诗》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咏月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
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
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
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
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
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
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
《古朗月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

《古朗月行》教案设计《古朗月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古朗月行》教案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观察月亮。
2.本课生字卡片,月亮的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
板书:3古朗月行。
认读课题中的生字。
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4.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
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2.范读课文。
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
(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3.诗人把月亮叫作什么?(齐读第三行)教师解释“白玉”(可制作装饰品的矿石,或用实物举例)。
认读“作”。
(平舌音。
作业的“作”就是这个字。
)指导读:他以为月亮是白玉盘呢,多有趣啊!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
……,呼作/白玉/盘。
4.除此之外,他还把月亮看成什么了?(读第三行)指导:又疑瑶台镜。
认读“台” 5.这瑶台镜应该放在桌子上、梳妆台上,诗中说它怎么了?(读第四行。
)指导:飞在/碧云/端。
五、朗读、背诵课文同学们虽然都认识月亮,但在观月时也有许多想象,越看越觉得月亮美丽、可爱。
能把你的心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吗?请听录音朗读。
1.反复朗读课文(先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2.背诵课文。
(背诵时仍要注意节奏。
)六、识字、写字指导以学生识记为主,教师作适当的补充,重点指导“彳”的写法。
古:“枯”的右半部分。
组词巩固:古诗、古代。
古诗古朗月行教案幼儿园小班

古诗古朗月行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名称:古诗《古朗月行》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古朗月行》这首古诗,知道这是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古诗《古朗月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播放《古朗月行》的音频,让幼儿聆听,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2. 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古朗月行》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幅关于什么的画?”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古朗月行》,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句的意思。
4)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活动延伸:1)教师播放《古朗月行》的视频,让幼儿观看,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古诗中的角色,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古诗朗诵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诵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古朗月行》这首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今后,教师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幼儿更多地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五、活动评价:1. 幼儿对《古朗月行》的了解程度。
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
3. 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教案名称:古诗《静夜思》教学活动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静夜思》这首古诗,知道这是一首关于思念的古诗。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古诗《静夜思》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古朗月行教案》

《古朗月行》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朗月行》的欲望。
2.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李白及其背景。
教学内容:1. 诗人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2. 《古朗月行》背景介绍: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中的遐想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追求的豪情。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寂静的夜晚,明月当空,我们会产生怎样的遐想呢?2. 诗人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3. 诗歌背景:讲解《古朗月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导入新课:讲解《古朗月行》的题目含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朗月行》全诗。
2. 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古朗月行》诗句,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
2.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引导学生欣赏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如豪放、奔放等。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2. 分析韵律:讲解诗歌的平仄、对仗等韵律特点。
3. 欣赏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感受李白的豪放、奔放等诗歌风格。
4. 背诵练习:鼓励学生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意象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内容:1. 分析《古朗月行》中的主要意象,如月亮、星星、云彩等。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步骤:1. 提问引导: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分析意象:讲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寓意。
3. 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第四章:诗歌情感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月亮的古诗词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1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
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
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
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著一“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
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
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
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
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
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
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
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他的另一首《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
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
”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
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
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
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
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
笔者以为,对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
明代边贡的《嫦娥》也写得很出色: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
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下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可见,此诗系诗人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
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夜晚由于东海,白日隐入云间,又是怎样归落东海的呢?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诗中皆问而不答。
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
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宋代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也是永恒的。
2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26、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2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9、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3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3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3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国古代吟咏月亮的诗句可谓举不胜举: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儿童眼里十五的月亮就象一个又大又圆的白盘子,形象鲜明.诗人通过月亮的圆与缺表达出人间的聚与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王齐愈的<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则以新奇的拟人手法表达出渴望团圆的心情.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使人融入那种朦胧缠绵的相约之爱中.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出秋季雨后树林中那种空明澄澈的意境.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视角地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博大,星星落了,天地更加广阔,月光一层层的向前涌动,就象那汹涌澎湃的大江.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依然是那个月亮,可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读米蒂的<钩月挂,绮霞收,蒲南人泛舟;娟娟何处,烛明眸,相望独倚楼>使人感到凄迷和惆怅.所以,我还是更加喜欢苏东坡的<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咏月诗句白兔:“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