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刑事技术综合(刑事科学
刑事技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刑事技术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刑事技术中,用于鉴定笔迹的科学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笔迹比较分析B. 笔迹特征分析C. 笔迹形成时间分析D. 笔迹材料分析答案:C2. 在刑事案件中,以下哪项不是现场勘查的主要目的?A. 收集证据B. 确定犯罪性质C. 恢复现场原貌D. 确定犯罪动机答案:D3.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微量物证?A. 纤维B. 油漆C. 血液D. 指纹答案:D4. 刑事技术中,用于分析爆炸物成分的常用技术是?A. 红外光谱分析B. 质谱分析C. 色谱分析D. 以上都是5.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用于DNA分析的技术?A. PCR扩增B. DNA测序C. 电泳分析D. 质谱分析答案:D6. 在刑事技术中,以下哪种物质不能用于指纹的显现?A. 碘熏法B. 硝酸银法C. 荧光法D. 酒精答案:D7. 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合使用声纹鉴定?A. 电话录音B. 现场录音C. 视频录音D. 音频质量极差答案:D8. 以下哪种工具不是用于犯罪现场勘查的?A. 放大镜B. 紫外线灯C. 显微镜D. 望远镜答案:D9.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生物物证?B. 皮肤细胞C. 植物纤维D. 土壤样本答案:D10. 在刑事技术中,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毒品鉴定的?A. 薄层色谱法B. 气相色谱法C. 质谱分析法D. 热重分析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刑事技术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指纹的采集?A. 现场环境B. 指纹遗留时间C. 指纹采集技术D. 指纹本身清晰度答案:A、B、C、D2. 在刑事案件中,以下哪些物证可以用于DNA分析?A. 血液B. 唾液C. 毛发D. 骨骼答案:A、B、C、D3.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声纹鉴定的准确性?A. 录音设备的质量B. 说话者的健康状况C. 说话者的情绪状态D. 背景噪音答案:A、B、C、D4. 在刑事技术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于微量物证的分析?A. 红外光谱分析B. 质谱分析C. 色谱分析D. 显微镜观察答案:A、B、C、D5.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笔迹鉴定的准确性?A. 书写工具的差异B. 书写速度的变化C. 书写者的心理状态D. 书写环境的变化答案:A、B、C、D结束语:以上为本次刑事技术考试的题目及答案,希望考生能够通过本次考试,加深对刑事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方向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方向导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犯罪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法医学、鉴定学、犯罪学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考研方向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研究机会。
本文将介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的相关内容。
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考研方向主要涵盖法医学、鉴定学、犯罪学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
考生在报考这一专业的研究方向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向。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方向示例:1.法医学:研究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具备法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尸体检验、痕迹鉴定和刑事心理学等。
2.鉴定学:研究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具备科学鉴定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证鉴定、声纹鉴定和DNA鉴定等。
3.犯罪学:研究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培养具备犯罪学理论和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与犯罪预防等。
4.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科学技术在刑事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培养具备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取证、电子证据分析和网络犯罪调查等。
培养目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犯罪学研究和刑事科学技术应用等领域从事高级、复杂刑事科学和鉴定问题技术解决能力的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掌握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2.掌握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鉴定技术与方法,具备科学鉴定能力。
3.掌握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科学研究能力。
4.具备法医学、犯罪学、鉴定学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培养方式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的培养方式一般采用研究生教育的常规模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等。
具体培养方式包括:1.课堂教学: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法学综合(二)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法学综合(二)》考试大纲(2018年8月)Ⅰ.考查目标《法学综合(二)》包括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两部分。
要求考生具有准确把握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基本法律规范和基本制度的专业素养,具备分析、判断和解决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刑法学具体包括:1.准确掌握刑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2.正确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效力、犯罪构成、犯罪形态、正当行为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3.了解我国的刑罚制度,理解刑罚的功能和目的,掌握我国刑罚的体系、种类以及刑罚裁量制度的主要内容。
4.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具体犯罪,掌握常见、多发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认定中的主要问题。
5.运用刑法学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结合刑法规定,合理地分析和认定案件。
刑事诉讼法学具体包括:1.准确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2.正确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准确掌握刑事强制措施、刑事辩护与代理等基本制度的适用条件、程序和具体要求。
3.全面理解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主要内容,准确掌握刑事证据的种类、分类以及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刑事证明制度,熟练运用刑事证据规则。
4.全面了解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理解和掌握侦查、提起公诉、审判等基本程序和特别程序。
5.运用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基本制度,遵循刑事诉讼程序,结合刑事诉讼法规定,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的实践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
二、考试方式考试方式为笔试,闭卷。
三、试卷内容及分数结构刑法学 75分刑事诉讼法学 75分四、试卷题型结构本试卷主要题型均为主观题,包括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Ⅲ.考查内容第一部分刑法学一、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二)刑法的体系和刑法解释1. 刑法的体系2. 刑法解释二、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1.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2.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3.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1.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2.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2.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三、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空间效力1. 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2.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二)刑法的时间效力1.刑法的溯及力2.与刑法的时间效力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四、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一)犯罪概念1.犯罪的概念2.犯罪的基本特征(二)犯罪构成1.犯罪构成的概念2.犯罪构成的特征3.犯罪构成的意义五、犯罪客体(一)犯罪客体概述(二)犯罪客体的分类1.犯罪的一般客体2.犯罪的同类客体3.犯罪的直接客体(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犯罪对象的概念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六、犯罪客观方面(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二)危害行为1.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2.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三)危害结果1.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2.危害结果的种类3.危害结果的地位(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五)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1.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定罪的意义2.时间、地点和方法对量刑的意义七、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概述(二)刑事责任能力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2.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三)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1.刑事责任年龄2.精神障碍3.生理功能丧失4.生理醉酒(四)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1.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的概念和类型2.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义3.特殊身份群体的刑事处遇(五)单位犯罪1.单位犯罪的概念2.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八、犯罪主观方面(一)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二)犯罪故意1.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犯罪故意的类型(三)犯罪过失1.犯罪过失的概念2.犯罪过失的类型(四)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1.不可抗力事件2.意外事件3.期待可能性问题4.严格责任问题(五)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2.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意义(六)认识错误1.认识错误的概念2.法律认识错误3.事实认识错误九、正当行为(一)正当行为概述(二)正当防卫1.正当防卫的概念2.正当防卫的条件3.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三)紧急避险1.紧急避险的概念2.紧急避险的条件3.紧急避险及其刑事责任4.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1.故意犯罪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故意犯罪形态存在的范围3.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二)犯罪既遂形态1.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3.既遂犯的处罚原则(三)犯罪预备形态1.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3.预备犯的处罚原则(四)犯罪未遂形态1.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3.未遂犯的处罚原则(五)犯罪中止形态1.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2.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3.中止犯的处罚原则十一、共同犯罪(一)共同犯罪概述1.共同犯罪的概念2.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3.共同犯罪的认定(二)共同犯罪的形式1.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2.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三)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1.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2.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3.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十二、罪数形态(一)罪数判断标准和类型(二)一罪的类型1.实质的一罪2.法定的一罪3.处断的一罪(三)数罪的类型1.实质数罪与想象数罪2.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3.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4.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与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十三、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概述(二)刑事责任的根据(三)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和解决方式十四、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二)刑罚的功能(三)刑罚的目的十五、刑罚的体系和种类(一)刑罚的体系(二)主刑1.管制2.拘役3.有期徒刑4.无期徒刑5.死刑(三)附加刑1.罚金2.剥夺政治权利3.没收财产4.驱逐出境(四)非刑罚处理方法十六、刑罚裁量制度(一)刑罚裁量概述1.刑罚裁量的概念和特征2.刑罚裁量原则3.刑罚裁量情节(二)累犯1.累犯的概念2.累犯的分类和构成条件3.累犯的刑事责任(三)自首与立功1.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2.自首的认定3.自首的刑事责任4.立功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5.立功的刑事责任(四)数罪并罚1.数罪并罚的概念2.数罪并罚的原则3.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五)缓刑1.缓刑的概念2.一般缓刑3.特殊缓刑十七、刑罚执行制度(一)减刑1.减刑的概念2.减刑的条件3.减刑的时间、幅度与刑期计算(二)假释1.假释的概念2.假释的条件3.假释的考验期及其考察4.假释的法律后果十八、刑罚的消灭(一)时效1.时效的概念2.追诉时效(二)赦免1.赦免的概念和种类2.我国赦免制度的特点十九、刑法各论概述(一)刑法分则的体系1.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和意义2.犯罪的分类和依据(二)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1.罪状2.罪名3.法定刑二十、危害国家安全罪(一)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二)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二十一、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二)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二十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概述2.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分述(二)走私罪1.走私罪概述2.走私罪分述(三)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1.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概述2.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分述(四)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1.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概述2.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分述(五)金融诈骗罪1.金融诈骗罪概述2.金融诈骗罪分述(六)危害税收征管罪1.危害税收征管罪概述2.危害税收征管罪分述(七)侵犯知识产权罪1.侵犯知识产权罪概述2.侵犯知识产权罪分述(八)扰乱市场秩序罪1.扰乱市场秩序罪概述2.扰乱市场秩序罪分述二十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分述二十四、侵犯财产罪(一)侵犯财产罪概述(二)侵犯财产罪分述二十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扰乱公共秩序罪1.扰乱公共秩序罪概述2.扰乱公共秩序罪分述(二)妨害司法罪1.妨害司法罪概述2.妨害司法罪分述(三)妨害国(边)境管理罪1.妨害国(边)境管理罪概述2.妨害国(边)境管理罪分述(四)妨害文物管理罪1.妨害文物管理罪概述2.妨害文物管理罪分述(五)危害公共卫生罪1.危害公共卫生罪概述2.危害公共卫生罪分述(六)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概述2.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分述(七)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概述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分述(八)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1.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概述2.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分述(九)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1.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概述2.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分述二十六、贪污贿赂罪(一)贪污贿赂罪概述(二)贪污贿赂罪分述二十七、渎职罪(一)渎职罪概述(二)渎职罪分述第二部分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概述(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三)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四)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二、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范畴(一)刑事诉讼的目的(二)刑事诉讼的价值(三)刑事诉讼的认识(四)刑事诉讼的结构(五)刑事诉讼的职能(六)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七)刑事诉讼的阶段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二)刑事诉讼的公理性原则1.程序法定原则2.司法审查原则3.控审分离原则4.审判中立原则5.控辩平等原则6.无罪推定原则7.辩护原则8.参与原则9.及时性原则10.比例原则11.一事不再理原则(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人权保障原则2.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3.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5.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6.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7.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8.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10.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11.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12.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13.刑事司法协助原则四、刑事诉讼主体(一)概述(二)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三)人民检察院(四)人民法院(五)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六)被害人(七)单位当事人(八)其他诉讼参与人五、刑事诉讼行为(一)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二)刑事诉讼行为的要素(三)刑事诉讼行为的程式六、刑事强制措施(一)刑事强制措施概述1.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与特征2.刑事强制措施与其他相关法律措施的区别3.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二)拘传1.拘传的概念和特点2.拘传适用程序3.特殊的拘传——通缉(三)取保候审1.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条件2.取保候审的方式3.取保候审人的义务4.取保候审的程序(四)监视居住1.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条件2.监视居住人的义务3.监视居住的程序(五)刑事拘留1.刑事拘留的概念和特征2.刑事拘留的适用条件3.刑事拘留的程序(六)逮捕1.逮捕的概念和特征2.逮捕的适用条件3.逮捕的权限4.逮捕的批准、决定和执行程序5.人民检察院的羁押复查权6.逮捕的变更、撤销或解除七、刑事辩护与代理(一)刑事辩护1.刑事辩护概述2.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二)刑事代理1. 刑事代理概述2.公诉案件中的代理3.自诉案件中的代理4.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八、证据(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1.证据的概念2.证据的特征3. 证据的意义(二)刑事证据的种类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被害人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6.鉴定意见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8.视听资料9.电子数据10.行政执法证据(三)刑事证据的分类1.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2.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3.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4.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九、证明(一)证明的概念1.证明的概念2. 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3. 证明的种类(二)证明责任1.证明责任的概念2.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3.自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三)证明对象1.证明对象的概念2.证明对象的特征3. 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4.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四)证明要求1.证明要求的概念与意义2.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3.疑难案件的处理(五)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1.收集证据2.证据的审查判断(六)证据规则1.国外证据规则简介2.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发展3.相关性规则4.司法令状规则5.非法证据排除规则6.传闻证据规则7.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十、立案与侦查程序(一)立案程序概述(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及条件1.立案的材料来源2.立案的条件(三)立案程序1.对立案材料的接受2.对立案材料的审查3.立案监督(四)侦查程序概述1.侦查的概念和特征2.侦查工作的法治原则(五)侦查行为1.讯问犯罪嫌疑人2.询问证人、被害人3.勘验、检查4.搜查5.扣押6.鉴定7.辨认8.特别侦查程序(六)侦查终结程序1.侦查终结的法定条件2.侦查终结的法定方式(七)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八)补充侦查(九)侦查监督1.侦查监督的对象2.侦查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十一、起诉(一)起诉的概念与意义1.起诉概述2.起诉的意义(二)提起公诉的程序1.提起公诉概述2.审查起诉3.提起公诉4.不起诉(三)公诉变更(四)提起自诉的程序十二、刑事审一审程序(一)刑事一审程序概述1.刑事审判概述2.刑事一审程序概述(二)第一审程序普通程序1.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对公诉案件的审查3.判决、裁定和决定(三)简易程序1.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3.简易程序的特点(四)自诉案件的审判程序1.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2.自诉案件的条件和程序3.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五)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1.附带民事诉讼概述2.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3.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4.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十三、刑事救济程序(一)第二审程序1.第二审程序概念和特点2.提起第二审程序的主体3.提起第二审程序的理由和方式4.提起二审程序的期限5.二审程序的审判6.上诉不加刑(二)死刑复核程序1.死刑复核程序概述2.判处死刑(死缓)案件的复核程序(三)审判监督程序1.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2.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和决定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程序十四、刑事执行程序(一)刑事执行的概念和特征(二)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三)刑罚变更执行程序(四)新罪、漏罪的处理十五、特别程序(一)特别程序概述1.特别程序的概念2.特别程序的特点(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征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和要求(三)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1.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征2.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概念和特征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的内容和要求(五)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1.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和特征2.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的内容和要求Ⅳ.参考书目1.法律规定:有关刑法、刑事诉讼法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最新颁布的修正案。
【新祥旭考研】2018 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0838Z1)考试科目,考研参考书目、复试线、招生简章

2018 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0838Z1)考试科目,考研参考书目、复试线、招生简章考试科目研究方向考试科目01 痕迹检验技术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02 图像检验技术②201 英语一03 理化检验技术③302 数学二04 文件检验技术④822化学或823刑事科学技术基础参考书目重点:罗亚平版本的《刑事科学技术》复试线男生:346 女生:385招生简章(一)政治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法犯罪记录;3.学习、工作期间无党纪、政纪处分;4.无不宜从事公安工作的其他原因。
(二)年龄条件报考“非定向就业”(录取后档案需要转入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年龄不超过27周岁(1990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就业”(录取后档案不转入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2年7月1日后出生)。
(三)学历条件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17年9月1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截至2017年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四)身体条件考生既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细则的要求,还应达到以下标准:1.男生身高原则上不低于170厘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女生身高原则上不低于160厘米,体重不轻于45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左右眼裸视力不低于4.6(0.4);无色盲、色弱。
2.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安机关科技部门:在公安机关的科技部门从事犯罪现场勘查、物证鉴定、技术侦查等工作,负责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犯罪调查和证据分析。
2. 司法鉴定机构:进入司法鉴定机构从事法医学、物证鉴定、痕迹鉴定等工作,负责对犯罪证据进行科学鉴定和评估,为司法机关提供科学技术依据。
3. 公安院校教师:在警校、公安院校从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后续的人才,传授刑事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知识。
4. 私人安全公司:在私人安全公司从事安全技术咨询和犯罪防范工作,提供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和风险评估服务。
5. 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并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保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运营和员工安全。
总之,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公安机关科技部门、司法鉴定机构、公安院校教师、私人安全公司、企事业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等领域的工作。
具体方向可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来选择。
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书目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书目一、案件检验1.《现场勘查学》邵长青,韩永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法医学原理》康正昭/人民卫生出版社3.《法医学病理学》高志刚,林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4.《病理学与法医学》秦志强,张秀峰/科学出版社5.《现代法医学实验技术》段少平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6.《现场勘查技术》范建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7.《足迹学》向海涛等/人民公安出版社8.《痕迹学基础》唐棣棠/天津教育出版社9.《鉴别检材手册》刘丹明,朱亚娟/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0.《物证学基础》牛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1.《嫌疑人作案手段分析》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2.《犯罪学》张建中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刑事鉴定1.《道歉情感处理的心理学分析及法律鉴定》梁凤梧,王玉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司法鉴定学教程》张希仁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3.《司法鉴定学》思克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司法鉴定学原理与方法》李昊/法律出版社5.《司法药理学》韩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司法精神病学》徐广福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7.《毒理学》全光鲁等/人民卫生出版社8.《计算机取证与电子证据鉴定》黄祖光等/法律出版社9.《司法图像处理与鉴定》胡江丽,王全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0.《司法生物学》韩文阳/中国司法出版社11.《审判和鉴定中的生物学专题》张林/中国司法出版社12.《美容美体技术修饰的法律问题》张兆祥/法律出版社三、刑事心理学1.《刑事心理学》王忠敏,丁茜/法律出版社2.《心理学通论》西尔维亚·纳撒尔曼/江苏教育出版社3.《刑事案件法庭心理学应用》郑水平/法律出版社4.《心理语言学入门》巴金斯/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5.《犯罪心理学》范露萍等/法律出版社6.《行为犯罪学》马方锐等/北大法宝出版社7.《心理鉴定学》王忠敏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心理犯罪案例分析》朱洪青/人民公安出版社四、刑事法律1.《刑法学总论》第五版,陆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刑事诉讼法学》陈兴昌/中国法制出版社3.《学习刑法》那昌明/北京大学出版社4.《犯罪构成与刑法适用》徐慧/清华大学出版社5.《刑事法律证明学》孙波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6.《刑法学初探》许云/清华大学出版社7.《刑事犯罪学》曹建国/北京大学出版社8.《公诉人的职业精神和法律技能》赵伟,徐敏/法律出版社9.《犯罪心理学探究》真海强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0.《刑事案例5分钟》丁玉磊/中国法制出版社以上为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考研书目,供大家参考。
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介绍

2023年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介绍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犯罪证据的科学,对于刑事司法和公安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研究犯罪证据的基础和支撑,也是犯罪侦查、审讯、鉴定和司法判决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专业概述、学科体系、专业特点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介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一、专业概述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主要研究犯罪证据的学科。
它包括法医学、刑事技术学、犯罪心理学、犯罪学、反假货币技术等多个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现场勘查、犯罪学鉴定、犯罪心理学分析、犯罪现场还原等方面。
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庭、检验检疫、保安等部门从事刑事技术鉴定、刑事案件调查、犯罪心理学分析、反假货币技术研发等工作。
二、学科体系刑事科学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学科:1.法医学法医学是刑事科学技术的主要分支学科,研究死因、死亡时间和伤口等人体失常情况的鉴定。
毕业后可以从事病理解剖、法医鉴定等工作。
2.刑事技术学刑事技术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勘查、证据鉴定、物证检验等方面。
毕业后可以从事刑事技术鉴定、犯罪现场勘查、物证鉴定等工作。
3.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心理、犯罪动机等方面的学科。
毕业后可以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分析等工作。
4.犯罪学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的种类、犯罪现象及其规律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分析等工作。
5.反假货币技术反假货币技术是研究防伪技术、反制伪造钞票的专业学科。
毕业后可以从事反假货币技术研究、防伪技术开发等工作。
三、专业特点1.底蕴丰厚刑事科学技术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专业底蕴非常丰厚,既有人文科学的素养,也有自然科学的学科能力,还需要具备刑事法律知识和技术操作的实践能力。
2.细节严谨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需要对细节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必须掌握到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823《刑事科学技术基础》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 物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 (一)第一部分:物理(50 分) 1.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2.填空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3.计算题共 2 小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二)第二部分:刑事科学技术基础(100 分) 1.填空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2.简答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3.综合应用题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第二部分
一、刑事科学技术基本概念 (一)刑事科学技术的概念 (二)刑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
刑事科学技术基础
犯罪现场、取证手段和方法、各种痕迹、文件物证、毒物、毒品、人身、尸体以及精神 病鉴定等。 (三)刑事科学技术的任务 1.收集物证 2.为破案和诉讼提供线索和科学依据 3.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刑事科学技术理论体系 4.为非刑事领域里涉诉案件提供物证鉴定 (四)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1.在立案阶段的作用 2.在破案阶段的作用 3.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确定案件的性质提供科学依据 4.刑事科学技术可以为分析案情提供线索 5.可印证其他证据 二、刑事科学技术基本原理 (一)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
5
1.物质交换和转移的概念 2.物质交换和转移的机理 3.物质交换和转移的特点 4.物质交换和转移的分类 5.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的意义 (二)同一认定 1.同一认定的概念 2.同一认定的模式 3.同一认定的理论根据 4.同一认定的类型 5.同一认定的步骤和方法 6.对同一认定结论的审查 (三)种属认定 1.种属认定的概念 2.种属认定的理论依据 3.种属认定的分类 4.种属认定的方法 5.种属认定在刑事科学技术鉴定中的作用 6.种属认定与同一认定的区别和联系 三、刑事科学技术基本方法 (一)观察分析法 1.直接观察法 2.间接观察法 (二)图像记录法 1.照相记录法 2.摄录像记录法 3.扫描记录法 4.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5.静电复印记录法 (三)图像比对法 1.并列比对法 2.拼接比对法 3.构图比对法 4.重叠比对法 5.综合比对法 (四)物理检验法 1.物理量测定法 2.光学检验法 3.吸附与转印检验法 (五)化学检验法 1.显色反应 2.沉淀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刑事技术综合(刑事科学技术)》考试大纲(2019年12月)Ⅰ.考查目标全面了解刑事科学技术所包含的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声像资料检验技术的具体研究对象及自身特点;具体掌握各类研究对象的概念、检验鉴定程序、检验鉴定技术方法以及检验鉴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8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1.简答题,共50分。
2.论述题,共30分。
Ⅲ.考查内容第四章人体痕迹检验一、手印检验1、手纹的种类与特征2、现场手印的发现、显现与提取3、手印检验4、指纹自动识别技术二、足迹检验1、足迹检验概述2、足迹特征3、现场足迹的勘验三、牙齿痕迹检验1、牙齿的生理结构2、牙齿痕迹的形成与特征3、牙齿痕迹的提取与检验第五章器械痕迹检验一、工具痕迹1、工具痕迹概述2、常见工具痕迹及特征3、工具痕迹现场勘验4、工具痕迹分析与利用二、枪弹痕迹检验1、枪弹2、枪支3、射击弹头弹壳痕迹4、枪击案件现场勘验第六章其他痕迹检验一、车辆痕迹检验1、车辆与轮胎2、车辆痕迹特征3、车辆痕迹的勘查与分析二、纺织物痕迹检验1、织物组织结构检验2、绳索、绳结检验3、纺织物痕迹检验三、玻璃破碎痕迹检验1、玻璃的性质及破碎原理2、玻璃破碎裂纹特征3、玻璃破碎痕迹的勘查、分析与鉴定四、整体分离痕迹检验1、分离痕迹的形成与结构2、分离痕迹特征3、分离痕迹的勘查与鉴定五、锁匙痕迹检验1、弹子锁的种类、结构与开闭锁原理2、常见的非正常开锁方法3、锁具加工痕迹与开锁痕迹4、原配钥匙复制痕迹5、锁匙痕迹鉴定六、爆炸痕迹勘验1、爆炸痕迹种类2、爆炸痕迹勘验3、爆炸痕迹综合分析第七章笔迹检验、印刷与污损文件检验1、笔迹检验原理2、笔迹检验的程序和方法3、书写速度变化的检验要点4、一般性伪装笔迹特点5、左手伪装笔迹的特点及检验要点6、摹仿笔迹的特点及检验要点7、常见文件印刷方法及特点8、货币票证的制版方法和印刷方法9、常见伪造货币票证的特点以及检验方法10、印章印文的种类、特征11、伪造印章印文的方法及特点12、静电复印机种类鉴别特征和同一认定特征13、电子打字机的种类鉴别特征和同一认定特征14、各类变造文件的特点及检验方法15、文件制成时间检验的依据、途径16、常见墨水字迹书写字迹和打印字迹形成时间的检验方法17、印文盖印时间及朱墨时序的检验鉴定方法第八章言语识别与鉴定1、言语识别和言语鉴定的任务和作用2、言语识别与鉴定的科学原理和基本程序3、地域性言语识别的具体特征4、时代性言语识别的具体特征5、不同性别群体的言语识别的依据及具体特征6、不同文化群体的言语识别的依据及具体特征7、不同职业群体的言语识别的依据及具体特征第九章刑事摄影摄像第一节摄影基础知识1、镜头焦距对成像效果的影响有几个方面2、光圈系数对摄影有什么影响3、相机快门的作用4、影响景深的因素5、对不同场景调焦方法6、为直射光和散射光的造型效果7、色温的概念8、综述摄影画面的组织结构9、简述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10、简述不同光位的表现力和光线效果第二节现场摄影1、现场摄影的概念2、现场摄影的内容3、现场摄影的方法第三节物证检验摄影1、分色摄影2、分色摄影色光波段的选择3、偏振光摄影的原理4、偏振光摄影基本方法5、定向反射配光检验摄影的原理和方法6、暗视场配光检验摄影的原理和适用范围7、翻拍、脱影的概念8、阴影拍摄法的光照角度和光照方向的确定9、掠入射配光方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10、红外线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第四节刑事录像1、刑事录像的任务2、摄像机操作要领第十章声像资料检验第一节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一、数字图像相关概念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2、图像的数字化3、图像采样4、图像量化二、数字图像的基本属性1、图像的分辨率、色彩分辨率2、图像的色彩模式3、图像的文件格式第二节数字图像处理一、数字图像处理相关概念二、图像的基本运算三、图像增强1、图像增强的基本概念2、图像的灰度增强3、直接灰度变换4、图像的伪彩色处理四、图像锐化图像锐化的基本概念五、图像复原1、图像复原的基本概念2、图像退化的原因第三节图像检验一、图像检验1、图像检验的基本概念二、图像检验方法(一)原始性、完整性检验1、本底噪声法2、CFA插值检测法3、直方图检验法4、图像压缩比检验法(二)图像的真实性检验1、光照条件一致性检验2、透视一致性检验3、利用物质成像的唯一性原理检验4、图像边缘特征检验5、利用图像内容间景深关系的检验6、图像内容检验第四节语音检验的由来与发展一、司法语音学相关概念1、语音学基本概念2、声纹鉴定的含义二、录音证据概述1、语音同一性鉴定2、录音资料真实性(完整性)鉴定第五节语音检验基础理论与程序方法一、语音基础知识1、基频的含义2、共振峰的概念3、元音的分类及发音特点4、辅音的分类二、话者特征的相对稳定性1、话者自身变异与话者之间差异的关系三、语音检验方法与程序步骤Ⅳ.参考书目刑事科学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Ⅴ.参考试题(非完整试题,仅为样式与分值说明)例: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1、粉末显现手印的操作方法?2、左手伪装笔迹中易变特征有哪些?3、在一盗窃现场的红色纺织品上的发现一枚微弱浅灰尘足迹,应用什么拍摄方法可以拍摄出清晰的足迹?说明拍摄原理是什么?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足迹鉴定的主要内容?2、试述在笔迹检验时分析物证笔迹有何重要意义?3、试述现场摄影的内容。
Ⅵ.参考答案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1、答:撒粉刷显法是用软毛刷刷显、扫去余粉进行显现的方法(1分);直接刷显法是用毛刷直接蘸粉、刷显、扫去余粉的方法(1分);撒粉抖显法是通过抖动使粉末与客体产生相对滑动而显出手印的方法(1分);磁性刷刷显法,是用磁性刷吸粉、刷显的方法(2分)。
2、答:(1)书写水平特征(1分);(2)行草写法特征(1分);(3)错字特征(1分);(4)搭配比例的细节特征(1分);(5)某些笔画的起收笔动作、运笔方向和转折的弧度角度及其形态特征(1分)。
3、答:分色偏振光拍摄法。
(2分)因灰尘对入射线偏振光有较强的退偏作用,产生漫反射光,而地毯纤维的圆柱形表面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纹路状分布的定向反射光,没有退偏作用。
用“正交偏光轴照相”时,客体上的定向反射光不能通过检偏镜,而灰尘的漫反射垂直分量较易通过。
因此灰尘痕迹与客体之间的反差得到增强,如结合分色摄影,痕迹更能得到突显(2分)。
技术要点:环境光照要暗,照明光源亮度宜高,调整并满足“正交偏光轴”,系列曝光。
(1分)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答:赤足足迹鉴定是通过对现场和样本赤足足迹检验,得出二者是否为同一人同一足所留足迹的结论(2分);穿鞋足迹是在现场上出现率最高的足迹。
穿鞋足迹的鉴定一般有三种:认定现场穿鞋足迹是否为犯罪嫌疑人的鞋所留,即鞋的同一认定(2分);认定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的作案鞋,或形成现场穿鞋足迹的鞋是否为犯罪嫌疑人的鞋,即鞋主的同一认定(2分);认定现场穿鞋足迹是否为犯罪嫌疑人所留,即人身同一认定(2分);穿袜足迹检验通常参照赤足迹检验方法进行(2分)。
2、答:分析物证笔迹是笔迹检验的首要环节,物证笔迹分析是否切合实际,对后续检验至关重要,甚至可决定鉴定结论正确与否(2分)。
因为笔迹检验是以物证笔迹特征为基准,到样本笔迹中去找相应特征进行比较(2分)。
如果不认真分析,就很难正确区分哪些是笔迹的变化,哪些是书写习惯的本质特征,甚至还可能误将笔迹的变化当成特征(2分)。
如果物证笔迹特征选不准,就会造成比较的基础不可靠(2分)。
同一起案件的笔迹鉴定,有时得出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常常是对物证笔迹的认识存在分歧所至。
可见,分析物证笔迹在笔迹检验中的重要性(2分)。
3、答:现场摄影的内容包括现场方位摄影、现场概貌摄影、现场重点部位摄影、现场细目摄影(2分)。
其中:现场方位摄影应反映案件现场所处的位置以及案件现场周围环境特点。
现场方位照片画面中应突出反映案件现场,拍摄时取景范围要大,拍摄点要高,并反映具有永久性的标志物,不能清晰反映标志物时,可采用标引辅助画面的方法(2分)。
现场概貌摄影应反映现场的全貌及现场内相关事物的关系。
一个物理空间的概貌照片一般不超过4张,特殊情况可酌情增加(2分)。
现场重点部位摄影应反映现场重要部位的状况特点,重要痕迹物证、物品遗留部位及其与附近物体之间的关系。
重点部位照片的内容应在概貌照片中反映其所处的位置(2分)。
现场细目应反映现场上发现的与案件有关的各类痕迹物证、物品的大小、形状、特征。
细目照片的内容应在重点部位照片中反映其所处的位置(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