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多次感受配乐诗)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

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磁带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通过回忆以前关于乡愁的诗,活跃课堂,营造氛围。很好的过渡余光中的《乡愁》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即美美地听美美地品

读(读品结合)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

《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让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品读(本节的教授重点)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

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品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谈谈如何读才能体现情感,交流朗读体会。

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其它三节以学生分组讨论方式,平等自主合作的探讨它们的意象创设情境和朗读效果。以第一节为例,找到学习诗歌的方法。

根据这四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会,感觉一下是否读出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再放一次磁带,对比自己朗读情况

请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台电话机;乡愁是一座桥梁;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乡愁是一轮圆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

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意象︳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

殷主题

坟墓矮矮哀痛沉沉升华

海峡-浅浅悲怆深深普遍家国之思

苏初中语文《乡愁》一等奖说课稿

苏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

2018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新变化

部编教材解读 一、部编教材分类呈现 (一)名著(8部) 册次名著册次名著 七(上)《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八(下)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七(下)《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 九(上) 《泰戈尔诗选》:如何读诗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八(上)《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 九(下) 《格列佛游记》:讽刺小说的阅读 《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 (二)综合性学习(18个)

九(上)人无信不立古诗苑漫步身边的文化遗产 九(下)走上辩论台 君子自强不 息 评选年度班 级之星 (三)文言文(36篇) 册次篇目册次篇目 七(上)《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论语》十二章 诫子书/诸葛亮 狼/蒲松龄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八(下) 桃花源记/陶渊明 小石潭记/柳宗元 《庄子》故事两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礼记》两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马说/韩愈 七(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卖油翁/欧阳修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河中石兽/纪昀 九(上)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上)三峡/郦道元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与朱元思书/吴均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列子》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九(下) 鱼我所欲也/《孟子》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曹刿论战/《左传》 出师表/诸葛亮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四)古诗词(73首,其中课外47首) 册次篇目 七(上)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多次感受配乐诗)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品读”、“美美地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析.doc

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2017初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培训 全称: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五、教学建议 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融合在整套教材的设计之中,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语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少做题,多读书,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教材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宋松胜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析精编版

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2017初中语文”部编本”新教材培训 全称: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三、教材的体系结构 五、教学建议 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建设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融合在整套教材的设计之中,为学生的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德树人-语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制教育(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 具体做法:少做题,多读书,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 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教材的突出特点与创新之处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

《乡愁》说课稿 2篇

《乡愁》说课稿 2篇Lecture notes of homesickness

《乡愁》说课稿 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的原则,分块 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教案根据幼儿园说课稿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乡愁》说课稿 2、篇章2:《乡愁》说课稿 篇章1:《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说课人:杨煌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 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 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

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 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 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 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 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 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 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 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 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 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 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 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一.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几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

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2020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 2_0678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语文说课稿《乡愁》说课稿2_0678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乡愁》说案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小时候/是一枚的/我在/母亲在/长大后/是一张的/我在/新

乡愁说课稿ppt

乡愁说课稿ppt 乡愁说课稿ppt 篇一: 《乡愁》说课稿乡愁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 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据此,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在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

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本诗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 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 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在于: 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找出诗中名句,品味并积累。老师要在诵读中起示范作用。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乡愁”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点击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这些重要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例如,符合时代的发展;语言文字要规范;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等等。在此主要是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一、整体分析 1. 概况 教材承载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具体体现,所以初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根据新课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内容展开,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也把握内涵的深度。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其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的同时,也注意把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优秀的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套教材每个年级的课本均是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七年级、八年级再到九年级语文课本知识及文化素养都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的。三个年级总共有六册书,各册书围绕语文教材的总体目标与总体要求,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每册书均包括了不同的文体,不同风格的课文,涉及到多种主题,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侧重方面也有所不同。 2. 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构成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乡愁 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1.文学文化常识 (1)《乡愁》的作者是,作者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由于政治原因,作者多年没有回过大陆。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于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2)古诗词中常见的思乡类意象有、等。 (3)请你根据以往的学习和积累,默写两组思乡的诗句: ,。(选自《》) ,。(选自《》)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乡愁说课稿1

《乡愁》说课稿 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向志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出示PPT):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出示PPT): 本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出示PPT):《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PPT):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出示PPT):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出示PPT):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学法具体如下(出示PPT):

解析部编本四大理念

解析“部编本”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2017-08-23 朱于国语文学习 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核心理念 (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比如: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 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 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5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5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8篇/首)的52.5%。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统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3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领袖人物的诗词、文章,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些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讴歌祖国、怀念故土家园的情怀,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光未然的《黄河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还有一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领军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也选入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 统编教材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优秀的选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树立领土和领海主权意识。如七年级所选的《观沧海》《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文章,都能在这方面发挥功用。 (二)语文素养 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视野。新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科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教读课文后设置了“积累与拓展”栏目,通过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等题目,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言语材料;写作中专门设置了“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专题,引导学生把握习作语言的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语文生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言语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课后补白系统,将学生的言语经验上升为理性总结,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