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合集下载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

《中庸》:唯至诚之人,方能充分发挥才智,参悟天地大道真诚,究竟只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要求,还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其他价值,关于这个问题,古人其实早就探讨过了。

真诚,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属于道德范畴的成分多,但如果要承认它一定管用,并且愿意在无人监督、谁也发现不了的地方依然真诚,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也就是说,不考虑道德因素,你还愿意保持真诚吗?古人给出了一个十分笃定的答案,真诚,是天地的本质,保持真诚,不仅仅是出于道德因素之考虑,还有更多。

真诚与天地之道是一致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真诚者,就自然而然明白一些道理,这是天性;而在明白道理之后变成真诚起来的人,这是源于后天的教化。

真诚就会懂道理,懂道理就会真诚,真诚与天地之道之间是一致的。

可见,诚与明,是一体两面。

所以,对于那些不怎么真诚的人,一方面是其品性上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其才智上也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因为真诚与明理,是一致的,足够真诚的人,具备足够聪明的可能性,足够聪明的人,也一定是足够真诚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天下至诚者,能洞悉天地之理。

至诚,才能洞悉事物隐藏的道理,才能将自身之才智发挥其最大,潜力发挥至最大。

有一句古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真诚到极致的时候,不仅能窥见到真理,亦能感化万物,出现类似于奇迹的现象。

同时,唯至诚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这种内心能量的调动,非真诚不可。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很客观的,那么真诚本身就是一种很客观、很尊重事情本身真实状态的态度,真诚是对事物原本状态的一种客观反映而已。

唯至诚,可以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参悟万物之理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能通达万物之理,就能发挥人的天性,能发挥人的天性,就能充分发挥物之作用,能发挥物之作用,就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能感悟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也就能够进一步参悟、接近于天地至理了。

社交礼仪古诗句

社交礼仪古诗句

社交礼仪古诗句: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中庸及全文翻译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及全文翻译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原文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关于诚信的诗句古诗

关于诚信的诗句古诗

关于诚信的诗句古诗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

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

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11.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12.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

13.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

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14.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作文描写诚信重诺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作文描写诚信重诺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作文描写诚信重诺常用诗词佳句汇总1.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子路》。

原文:“(子贡)曰:‘敢问其次。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释义: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了就一定要有结果。

现在一般都将其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

用法提示: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是由后人编纂而成的,所以有些句子很有争议。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结果孔子却说“硁硁然小人哉”,这就很让人费解了。

所以就有很多人认为,“小人”一句可能是编者编错了。

不管怎么样,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用在修身方面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作为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越是达不到的目标就越要有“希望”与“要求”。

比如,“言必信,行必果。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意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人必须要守信。

用法提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当然是不可了。

孔子说话一向都是这么委婉含蓄,很少声色俱厉,但这并不妨碍他表达自己的态度。

所谓“仁义礼智信”,信,作为“五常”之一,是当代社会被强调较多的一个。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单纯地讲“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句也可以加上,或者直接翻译过来:信对于人来说,就像是輗对于大车、軏对于小车那么重要。

3. 言不信者行不果。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修身》。

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释义: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从反面论证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用法提示:墨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补充说明、反面论证、重点强调。

《中庸》以及全文翻译

《中庸》以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数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来源出于天,而不可以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以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假如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可以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可以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头,用此中于民。

其斯认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圈套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可以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以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代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这个暑假,在家静养。

跟着孩子一起早起读书,很有幸的,选择了《中庸》。

初读,完全懵懂,有的断句困难,有的干脆不认字。

好在有网络,有不懂的随时搜索,竟然也磕磕绊绊地差不多背完了。

及至后来,仔细咀嚼品味,竟觉满口醇香,大有相见恨晚之觉。

才又一次深深为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折服。

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所遗憾。

我们的孩子,如果能从小接触祖国的优秀文化,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一定可以传承下去,而我们的孩子也因此可以生活的更严谨,更幸福。

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浸润其中,得天地之精华,顿觉神清气爽,混沌之气豁然开朗。

随意沾染一二,便能受用终身。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

一个人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就可以与天地相提并论了。

至此,才真正明白《弟子规》中“天地人,三才者”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也可以知道,传统文化都是相通着的,不仅如此,古今中外,上天入地宇宙万物都是相通的。

)一个极端真诚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拿出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不哄不瞒不欺不诈。

别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不骄傲自满,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不妄自菲薄。

做了错事坦然承认,积极补救并安心承受一切后果。

而不是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从此陷入谎言的怪圈出不来。

一个人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心中便会包含万物,成就万物。

天地万物都来帮忙。

帮助你朝着正确的合适的道路上行走前进。

生活中遇到事情也都是好事、善事,不会造成恶果的事情。

《弟子规》云: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一个极端真诚的人,不会将自己的好东西私藏,一定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如此,便不会让父母亲人伤心,孝悌便做到了。

《弟子规》云:“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一个极端真诚的人,不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轻易承诺,一旦做出承诺,一定是出于公心的考虑,并且坚持不懈努力完成,一定会获得周围人的赞许,如此,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

一个人能做到让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不仅仅是孔子的志向,更是我们所有高尚人的追求。

而只要做到极端真诚,就可以实现我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想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需要做出多大的事情,只要怀着一颗本心,做到极端真诚,如此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