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大二下

合集下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古代汉语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古代汉语

一、“六书”一语最早见于何处?郑众、班固所说的“六书”分别是什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六书”是什么?P19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今天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举的例字各是什么?p19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qu)”随着描画对象的外部形体弯弯曲曲的来画。

高:象台观高之形豆:古食肉器也,象形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称的对象一般是某一物体中的一个部分。

上:由两个“一”样的符号组成。

长点的“一”象征一个平面,短点的“一”指明物体的方位是在平面上方。

下则相反。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wei)”把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形体并在一块,同时再把每个构件的意义合在一起,从中看出新造字的意义指向。

武:武字合并了“止”“戈”两个独体字的形和义。

“止”像人脚之形,常表示走路的意思,“戈”像武器之形。

两字组合起来之后,共同表示出了战士肩扛武器威武行进的意象,会出“威武”之义。

信:“信”字的小篆形体由“人”“言”并合而成。

言为心声,人说的话应反映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信”本义为“真实”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用一个表示某一事类的字来表示新造字的义类,再用一个读音与新造字相同的字来表示新造字的对饮,并把二者组合在一起的造字法就是形声造字法。

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异同P14相同: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可以拆开分析,所以都是合体字。

不同之处:会意字的构件每一个都起表义作用,形声字的构件中,一个起表义作用,一个起表音作用。

“休”由“人”“木”合成,没有表音构件,是会意字;“沐”由“水”“木”合成,其中“木”能够表示字音,所以沐是形声字。

转注:“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指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舟部:舟,船也;船,舟也手部:手,拳也;拳,手也假借:“假借着,本无其字,依声讬(tuo)事。

王力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王力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王力古代汉语大二下学期期末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韵目2、之为言3、粘、对4、疏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5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同我父子,猛彼南亩。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春日载阳,又名鸧鹒。

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9、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三、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1、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讲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讲

4.学习词义分析举例【治】
◆“ 治”的本义是治水。《孟子 · 滕文公下》:“洚水者,洪水 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 ◇由治水引申为治理、管理、处理、研治等意思。如“治国”、 “治兵”、“治本”、“治丝”、“治人”、“治学”、 “治任”。 “治国”就是管理国家。《礼记 · 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 乎。” “治人”就是管理、统治人民。《孟子· 许行》:“治人者食于 人。” ◇ 又可用作形容词,是安定、太平的意思,与“乱”相对。 这—意义也是由治理引申出来的。《诗经· 周南· 关雎· 序》: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治”也可以用作名词,指治理政事的所在地,即政府行 政机关,也由“治理”引申而来。《三国志 · 魏书 · 夏侯玄 博》:“居无常治,吏不成臣。”王念孙《广雅疏证》: “古者谓州郡所驻曰治”,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 《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 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 “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 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 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 “敝”字。
1.学习【文】 ◆“文”是个象形字,像纹理纵横交错,这一意义后来写作 “纹”。《易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引申为花纹,有采色的纹路。《山海经· 精卫填海》:“有鸟 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又经常与“采”、“章”连用,构成“文采”、“文章”, 指的是几种颜色相错杂的花纹。 《庄子· 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楚辞· 九章· 橘 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文采”“文章”又引申为“文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常与“质”相对。“文”表示形式,“质”表示内容。 ◇《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 史:浮华, 虚浮。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必考

古代汉语 大二下学期  必考

四,综合分析:
1.《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毛亨传:贯,事也。

)!!!!!!(郑笺云: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汝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

我事汝三岁矣,会无教令思德来眷顾我。

又疾其不修政也。

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

)!!!!!!(陆德明:贯,古乱反。

徐音官,复,扶又反。

税,始锐反。

比,毗志反。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郑笺云:逝,往也。

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

乐土,有德之国。

)!!!!!!(陆德明:乐音洛,注下同。

土如字,他古反。

沈,徒古反。

诀,古穴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郑笺云:爰,曰也。

)!!!!!!(孔颖达:“硕鼠”至“得我所”。

)!!!!!!(陆德明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

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

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

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

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

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

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

)。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古代汉语 (大二下)

古代汉语 (大二下)

填空:1.韵母包括:韵头、主要元音、韵尾三个部分。

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2.《诗经》的用韵情况,从一章用韵的数量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

3.韵脚是指一般放在句尾的诗韵。

4.从《诗经》韵脚相互举例看,大致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三种情况。

5.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前综合各家的观点,把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6.上古三十韵部中,属于入声韵有:职、觉、药、屋、铎、锡、质、物、月、缉、叶。

7.三十二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来,属于牙音的有:见、溪、群、疑。

8.从发音部位看,“日”为半齿音。

9.《广韵》的作者是宋代的陈彭年、邱雍等,这部韵书分为206韵,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0.古汉语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1.《切韵》的作者是隋代的陆法言。

12.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到现代汉语已全部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13.我国古书注解的工作始于汉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由汉代毛亨作注,唐代孔颖达作疏,《仪礼》由汉代郑玄作注,由唐代贾公彦作疏。

15.一部作品注解的人很多,后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并加上自己的注解,称作集注或集解。

16.“章句”体的注解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就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17.《三国志》裴松之注的最大特点是:每句话的用典让人难以理解。

18.唐代《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的特点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地考证为主。

19.《史记》三家注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0.律诗对仗的一般要求是颈联、颔联规定要用对仗。

21.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今体诗)和古体诗(古风)。

22.旧说,南宋平水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就是著名的“平水韵”,一般就叫“诗韵”。

23.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便是坳句。

古代汉语名词、简答(大二下)

古代汉语名词、简答(大二下)

古代汉语总结名词解释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交韵:这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于同一个韵部。

古韵: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合韵:是临近的韵互相通押。

分两种情况:一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二是韵母近似通押。

古韵三十部:王力先生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三类,即阴声韵(无韵尾或元音收尾的)、阳声韵(鼻音收尾的)、入声韵(塞音收尾的)。

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6字母:实际上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溦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五音:是音韵学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指的是唇,齿,舌,牙,喉。

七音:是音韵学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指的是牙,舌,唇,齿,喉,半舌音,半齿音。

古无轻唇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研究成果之一。

指的是上古只有“帮滂并明”,没有“非敷奉微”四个声母,换句话说,中古的“非敷奉溦”四个声母是从“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古无舌上音: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指的是上古只有“端透定”三个声母,换句话说中古的“知徹澄”从上古“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娘日二母归泥:这是近代学者章太炎对于上古声母研究成果。

意思是说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是归入泥部的。

正义(疏):古书注解术语。

唐代出现的一种新注解,不仅对书作注而对书作说。

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之为言:古书注解术语,使用这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帝王事迹、社会重大变化十表:历代世系、列国关系、职官更迭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十世家:王侯外戚七十列传:事迹可传或行状可序的人物2、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义和月御:望舒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金星:明星(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木星:岁星,岁水星:辰星火星:荧惑土星:镇星、填星**注意:先秦古籍中的水——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火——恒星中的大火4、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5、兄弟不和睦、亲朋久别不能重逢比喻为参辰、参商6、三垣(yuán):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7、北斗: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杓)8、正月立春春水(节气+中气)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9、朔:每月第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10、日出:旦早朝晨日入:夕暮昏晚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认定太阳正中:日中将近日中:隅中太阳西斜:晷隅中、日中、日晷、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旦(昧爽)11、夏历、殷历、周历,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也叫三正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12、人日:正月初七日(鸡狗猪羊牛马人)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上巳:三月初三浴佛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冬至:节气的起点13、乐律的五声(五音):宫商角徵羽(12356)(角:jué徵:zhĭ)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234567)律吕:律——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吕——偶数六律为阴律,称六吕14、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各部首长:尚书、侍郎(副)部下设司,司的首长:郎中、员外郎(副)15、科举考试(1)乡试——中举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2)会试(礼闱、春闱)——中举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员(3)殿试——中举称进士。

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16、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

17、古人名字连着说时,先称字后称名。

尊对卑、卑自称的话称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18、谥或谥号:根据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谥号大致分为三类:表扬的、批评的、同情的(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侯:欧阳修武穆王:岳飞)庙号: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称为太祖、高祖、世祖,以后的子嗣为太宗、世宗等19、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臣为男奴隶,妾为女奴隶20、夫即婿,妻即妇。

夫之父:舅、嫜;夫之母:姑。

——舅姑、姑嫜妇之父母和夫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婚为妇之父,姻为夫之父两婿相谓为娅,后代俗称连襟(襟兄、襟弟)娣姒:娣——夫之弟妇,姒——夫之嫂(娣姒也叫妯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妇女守妇道21、古代宫室一般向南,室户偏东,室内坐位以东向为尊22、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发轫:①启程②事情的开端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骖乘、车右驾车的马友三或四匹,则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23、五谷:黍、稷、麦、菽、麻(六谷:五谷+稻)稷为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社稷,指代国家三牲:牛、羊、豕(猪)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上古家禽:鸡、鹅、鸭唐宋以后,茶成为一般文人的饮料24、冠冕:仕宦的代称,也比喻居于首位。

冕旒:帝王的代称冠盖:贵人、仕宦25、上古衣裳并举,衣为上衣,裳为下衣。

古代床用作卧具、坐具26、姚鼐《古文辞类卷》把文章分为13类27、韩愈:韩昌黎柳宗元:柳柳州、柳河东陶弘景:“山中宰相”(字通明)萧统:“昭明太子”。

《文选》,集先秦至两代的诗文很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沈约:谢朓、王融——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庾信:庾开府。

庾信、徐陵等作宫体诗、骈体文—“徐庾体”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刘勰《文心雕龙》是六朝以前文学批评的全面总结、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28、骈体文(1)语言特点:①语句:骈偶、“四六”②语音:平仄相对③用词:用典、藻饰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2)两马并驾叫骈,两人在一起叫偶,骈偶即两两相对,骈偶也叫仪仗“四六”是骈体文在晚唐时候的称呼29、赋:由《诗经》《离骚》发展而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称七言;赋字数不拘,多以四言六言为主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徘赋、律赋、文赋(六朝赋是徘赋,也叫骈赋,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赋分为三部分:前面有序,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等序是说明作赋的原因,“乱”或“讯”概括全篇的大意30、古汉语的修辞: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注:稽古叙述历史事实,有反有正;引经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且一律是正面的言论31、“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采诗配乐的官署,后来凡是这个官署才来配乐的诗歌也叫“乐府”,渐渐地“乐府”又成为一种有特殊风格的诗体。

汉乐府诗的来源:从民间采来的歌谣;文人制作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分类: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两汉乐府民歌通过叙事抒发感情,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愿望。

艺术上,形式自由,保持口语的真实面目;故事性强(《有所思》、《上邪》、《孤儿行》、《陇西行》、《上山采蘼芜》)32、“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叶中下层知识分子学习民歌所写的五言诗,反映中小地主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感情,风格自然朴素,语言生动凝练(《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33、曹操..写出语言质朴、民歌化的五言诗,并创作了一些四言诗,被称为复兴四言诗的作家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的论著曹植:“陈思王”34、建安七子:陈琳、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斡、应瑒35、谢灵运:“谢康乐”,开山水诗先河、齐梁雕琢之风鲍照:“鲍参军”,刘宋诗人中最突出谢朓:“谢宣成”、“小谢”,永明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王右丞,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杜工部。

其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和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称为“诗史”温庭筠:第一个主义写词的文人李煜: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称李后主柳永:柳屯田。

第一个创作大量慢词的人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马致远的散曲被推崇为元代第一大家张可久:元代散曲作家中流传作品最多36、填词(倚声):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词的分类: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之分,双调最常见词谱:把前人每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词句最短的是一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一字豆,豆即逗,也就是读(dòu),句中稍有停顿叫豆37、曲有北曲南曲,北曲分杂剧、散曲之分,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形式北曲最显著的特点:没有入声,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平仄通押:实际上是平上去三声通押北曲有六宫十一调,元杂剧实际上只用九个宫调即五宫四调元人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写了《中原音韵》,将106韵并归为19个韵部;分阴平、阳平关于诗律1、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以五言为主。

诗律指自唐以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2、诗指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兼指二者而言3、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看:近体诗(即今体诗,有格律)、古体诗(即古风,形式较自由)从字数:四言、五言、七言(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歌行)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8句40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8句56字超过8句叫长律或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绝句:只有四句,分律绝(受平仄格律限制)、古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言4、汉魏六朝诗与散文的不同:每句字数一定;押韵。

多用口语词?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5、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六言奇字句:主要是五言、七言6、真正的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到东汉才出现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句句入韵,这样的七言诗叫“柏梁体”最早隔句用韵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7、一般句式———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二一二、二二一)七言:四三(二二三、二二一二、二二二一)8、诗韵:106部,也叫平水韵沈约:四声八调永明体的出现:汉语语音研究的深入;汉语对仗特性的成熟永明体发展到唐代讲究平仄与对仗形成正式的格律诗9、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平:中古平声仄: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声律: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某些用平仄的古体诗,就是所谓的入律的古风10、五律平仄格式: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七律平仄格式: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①首句入韵: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平起平收、仄起平收②从诗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来判断平仄格式③五言:1、3松,2、4严七言:1、3、5松,2、4、6严④律诗一般中间两联要用对仗⑤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黏:后联出句第2字与前联对句第2字黏对:每联出句与对句为相反类型11、律诗要避免孤平,讲究拗救(1)孤平:只针对B句型。

B句型五律第1字、七律第3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2)拗句: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救b型句——五律:3拗4救七律:5拗6救B型句——五律:1拗3救七律:3拗5救A型句——五律:出3拗对3救出4拗对3救12、近体诗对仗的两种特殊类型:流水对、借对①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出、对句是一句话②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局长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近体诗的语法特点:活用、错位、省略、紧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